1、中国红十字会的百年发展历程中国红十字会成立至今已有 100 多年历史。其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启蒙和起步阶段(1904-1949 年)。晚清时期的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态,人道危机不断,这为红十字会的创立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社会基础。当时西方红十字运动的人道理念已经传入中国,并与中国传统的“仁爱” 思想相结合,为创立红十字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1904 年,为了应对日俄战争在华引发的人道危机,上海士绅沈敦和等人发起成立了万国红十字会上海支会,即中国红十字会的前身,后由清政府批准改名为大清红十字会。辛亥革命后,中国民国政府建立,改名为中华民国红十字会。二是改组和发展阶段(1949
2、-1966 年),定位为全国性人民卫生救护团体。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发展红十字事业,周恩来总理亲自指导和推动中国红十字会的改组工作。1950 年 8 月召开的中国红十字会协商改组会议,通过了协商改组事宜,明确规定中国红十字会为“ 中央人民政府领导 下的人民卫生救护团体” ,旨在推 动防疫、 卫生、医药及救 济福利事业工作。1952 年,第 18 届红十字与红新月国际大会承认中国红十字会是中国唯一合法全国红十字会。改组后,中国红十字会积极参与国内人道救助工作,包括组织医疗服务队,为群众治病、宣传卫生防疫知识;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组织 7 个志愿服务大队、66
3、6 人参加战场救护;协助大批日侨回国探亲,协助遣返战俘等。截至 1966 年,全国有县级红十字组织 400多个,会员人数也增加到 50 多万,基层组织 5000 多个。文革期间,保留和陆续开展了一些以红十字会名义进行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三是恢复与重建阶段(1976-1993 年),定位为全国性的人民卫生救护和社会福利团体。改革开放前夕,中国红十字会开始恢复工作。1978 年 3 月,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外交部关于恢复红十字会国内工作的报告,“ 文化大革命” 中被撤销的中国红十字会各级组织逐步恢复建立工作机构,开展相关工作。1985 年 5 月,中国红十字会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
4、明确提出:中国红十字会是全国性的人民卫生救护和社会福利团体;强调以改革的精神,努力发展群众性的卫生救护和社会福利事业,积极贯彻对外开放的政策,开创红十字会工作的新局面,首次提出要把中国红十字会办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红十字会。截至 1989 年,全国 30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恢复和建会,基层组织达到 8.7万个,会员 850 万。四是规范与全面发展阶段(1993 年至今),定位为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社会救助团体。1993 年 10 月 31 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明确规定:中国红十字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的红十字组织,是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社会救助团
5、体。1996 年 1 月,国家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标志使用办法。1994年起,国家主席担任名誉会长,出席历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和南丁格尔奖章颁奖大会。1997 年和 1999 年,香港和澳门红十字会先后成为中国红十字会享有高度自治权的分会。1999 年,总会管理体制得以理顺,由卫生部代管改由国务院领导联系。中国红十字会进入了依法治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时期。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国红十字会的定位紧密结合改革发展大局,有了新的拓展,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和政府在人道工作领域的得力助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力军,
6、我国民间外交的重要渠道。目前,在各方面支持和各级红十字会的不懈努力下,中国红十字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广覆盖的备灾救灾储备网络,并逐步建立起一些专业化的紧急救援队;形成了包括应急救护培训、知识普及、群众性参与为重点的应急救护体系;形成了以“博爱家园” 为主体的城乡红十字服务体系,大病救助等重点民生项目开展已成常态;无偿献血、造血干细胞捐献和人体器官组织捐献工作走在世界前列;积极探索可持续筹资机制,款物管理、信息公开工作取得较大进展;红十字青少年和志愿服务工作蓬勃展开,红十字精神传播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国际救援、非紧急援助等工作深入开展,民间外交重要渠道作用日益加强。同时,红十字会组织不断发展,全国共有 31 个省级分会,在地县级和很多学校、社区也都建立起了红十字组织,会员和志愿者规模逐步扩大并成为红十字工作的生力军。这些都为红十字事业在新时期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