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活动设计策略初探摘要: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不应只是被动地吸收知识,通过反复联习强化储存知识的过程,而是应该有学生原有知识处理新的任务,并构建新的知识结构的过程,应该具有探索性和思考性。通过探索活动,学生不仅获取数学知识,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而且掌握了发现、认识并理解数学的一般方法。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探究问题的方法,培养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根据对探究性学习的理解及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我认为在教学中注重营造探究氛围,明确探究目标,引导独立探究,提倡合作探究,及时进行评价,扩展探究空间吗,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关键词: 探究 探究性学习 活动有
2、效性儿童是天生的探究者,从儿童诞生的那一刻起,他们就没有停止过探究,而我们教育者要做的,不过是促使儿童这种天生的探究能力不断提高和完善,促使儿童从自发的不成熟的探究,走向科学的控究。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主要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先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即让学生通过进行观察比较,发现、提出问题。作出解决问题的猜想,尝试解答并进行验证的过程去揭开知识规律,求得问题的解决。其实质是让学生学习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有效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呢?一、创建和谐课堂,营造探究氛围融给的课堂气氛是探究学习的
3、重要条件,因为只有在民主的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里,学生才能独立地探究,大胆地发表见解。并在这个基础上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因此,教师用自己的好心情、和蔼可亲的教态,热情关怀的语言、亲切鼓励的目光关注和肯定每一个学生,使学生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以积极的心态大胆探索。教师要尊重学生,听取学生的意见,要树立人人平等的思想,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信任学生,不偏爱优等生,不冷落中等生,不歧视后进生,面向全休学生,培养人人善问的习惯,激发人人求新的欲望,提供人人动手的条件,给予人人成功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创造探究的机会。同时教师要容忍学生所犯的错误,学生的想法即使与标准答案不一致,也应得到
4、理解和尊重,只有这校学生的身心才能处于最佳活跃状态,心情舒畅地投入课堂学习。二、创设问题情境,明确探究目标探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导向,通过提出问题,促使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 ,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促进学习者很快进入学习状态,使学生明确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对于问题情境中的隐含的“问题” ,不是简单地直接给出,而是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去提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更贴近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探究。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例如:在“可能性”一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让学生从口袋里摸球,每人多摸几次,每次摸球后随即把结果记录下来。交流的时候,由
5、于各小组汇报的结果不是一样的,学生就会产生疑问:怎么有的小组摸到的全是红球;有的小组一会儿摸到红球,一会儿摸到黄球;而有的小组一个红球都没有摸到?这里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去发现问题,提出他们想提的问题,提出他们感兴趣的问题,从而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在他们内心深处有一种强烈的需要,那就是急于想知道自己小组口袋里到装了哪种颜色的球。正是在这种强烈欲望的驱使下,后面的探究活动才显得更具主动性和思考性。三、引导独立探究,获得思维方法所谓独立探究,就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的过程。因为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
6、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学生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意义。教师无法代替学生的思考,更代替不了几十个有差异的学生的思维。通过学生动手“做数学” ,使他们亲身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独立探究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得数学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揭示课题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1、你打算怎样测量圆的周长?2、你觉得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3、你会用什么方法来检验你的猜想?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现实,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思考,作出各种猜想,并
7、进行验证。四、组织群体互动,提倡合作探究肖伯纳说过:“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你和我交换仍然各是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有两种思想。 ”他启发我们应给学生提供发言讨论、交流思想的机会。因此,教师要提供探索材料,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合作探究,以形成集体探究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集中群体智慧,提高学习效率。例如: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首先让学生按小组进行动手操作,用 12 个边长是 1 厘米的正方形拼成长方形,并根据所摆的情况,讨论交流。由于是按小组进行学习的,学生很快就发现拼成的长方形
8、有三种情况。接着让学生分组讨论,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什么有关系?宽和什么有关系?面积和什么有关系?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无所顾忌,畅所欲言,发现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每排摆的正方形的个数有关系;拼成的长方形的宽和摆的排 有关系;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和摆正方形的个数有关系。最后让学生小组讨论,归纳、概括出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可以直接用长和宽相乘,有效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五、及时激励评价,体验探索乐趣教学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关注学习结果,又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又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 ”因此,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究
9、欲望,而且要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在教学中,教师应不断给每一位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对学生探究过程中的点滴成绩,给予及时的表扬鼓励,要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实施分层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探究成功的喜悦,从而获得更强烈主动的学习欲望。只要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能把握住激励性评价的时机,就会激起更多孩子的探究欲望,激发出他们的潜能来。例如:在教学“商不变规律”时,我先出示一组并式:63=2,6030=2,600300=2,60003000=2,然后提出问题,被除数和除数各有什么变化?商有什么变化?然后让学生探究学习,在探究过程中,对于学生得出的结论,我都能及时评价,给予充分的表扬、肯定、
10、有学生提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商不变。我马上表扬他是个肯动脑筋的孩子,但说得不够准确,鼓励他继续探索。不一会儿,他又高兴地兴起了手,还没等我喊他,就迫不及待地站起来回答:应该是这样的: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我又及时肯定他;你真棒!但你说的只是同时扩大相同倍数时的情况,同学们想想在什么情况下商也是不变的?马上有学生回答在同时缩小相同倍数的情况下,商也是不变的。学生获得了探究成功的体验,探究的热情大大提高,顺理成章中探究、总结了商不变的规律:在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缩小)相同的倍数(除外) ,商不变。六、联系生活实际,拓展探究空间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
11、的数学学习,使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就用数学的意识。 ”让学生在探索中了解实际问题中的各种关系,进而将现实问题用数学关系表示出来,这对学生数学意识的应用意识的培养和数学思维水平的提高是有重要意义。教师设计练习,不仅要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及实践能力的培养。例如学习了毫米,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并实践,你认为在你生活的周围,哪些物体要用毫米去量,哪些物体要用分米、米、千米去量,请你实际量一量,并把结果列表记录下来。学习了统计,可以调查学校老师上班是乘车、步行还是骑车的,开汽车的。调查后制成统计表。这样一些开放
12、性的实际问题,有利于学生感受教学的价值意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总之,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环节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交替、循环的。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出发进行探究活动的设计,在强调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的同时,不能排斥包括接受式学习在内的基础学习方式。事实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培养学生的能力。参考文献:1、 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主编:钟启泉 北京大学出版社 2、 课堂教学原理、策略与研究主编:施良方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 教育科研论坛主编:李晓翔 四川教育出版社 4、 小学教学研究江西市南昌市出版社。5、 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主编:韦钰 教育科学出版社。6、 探究式教学基本原则主编:唐智高 中国教育学刊。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