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汽车消费市场摘 要 建立合理的消费结构, 培育新的消费品市场,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内在要求.目前, 我国的汽车市场处于轿车普及化的前期阶段, 轿车消费是消费市场的一个 新 的亮点. 但由于种种原因,国内汽车消费持续低迷. 国产汽车价格下调虽促成汽车的短暂旺销,但汽车销量的增长并不意味这经济效益的必然增长.从研究汽车消费市场的特点及消费者需求入手, 提出现阶段国内汽车消费者需求的优化对策, 并结合对汽车消费者的需求分析和汽车消费政策, 找出国产汽车走出低迷之路.关键词 消费市场; 市消费政策 ; 发展思路道路规划城市铺装道路长度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增加明显, 但是总的来说, 国内大部分路面铺装水平低
2、, 车速低, 通过能力差; 城市道路狭窄、道路非网络化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观, 高速度、高效率的城市交通系统尚未形成, 城市内混合交通、非交通占用道路的情况非常普遍; 交通管理水平普遍不高 , 与设计相应的通车能力相去甚远, 降低了原本不足的交通设施的使用效率.另外, 目前城市规划还缺乏战略眼光. 很多老城区的改造规划不彻底, 往往不能彻底解决交通堵塞的问题, 而新城区也往往由于规划的滞后, 刚修几年的道路和立交桥, 很快就出现堵车的现象;汽车金融服务汽车金融服务方面, 由于国内汽车消费者信用体系不健全, 加大了银行的汽车消费信贷风险. 银行无法根据消费者的信用水平制定差别利率和归还保证手段,
3、抵押登记制度一直是汽车消费信贷的瓶颈.在贷款利率受管制的情况下, 为降低金融风险, 银行被迫设置较高的门槛, 且手续繁杂、耗时冗长, 将许多消费者阻挡在市场之外.另外, 在消费权益保护方面, 汽车很长一段没有被当成消费品, 维修保养的服务质量普遍没有保障,汽修行业没有相应的服务标准, 相关部门监管不力,车主被欺被宰现象非常普遍, 使许多潜在的消费者望而却步.政策一是名目繁多的价外税费使得消费者不得不承受高昂的不合理税费, 汽车税费成了一些部门创收的主要来源. 二是消费政策不统一, 地方保护主义严重. 有的地方政府为了保护本地企业, 或明或暗地在汽车消费和流通领域为外地产品制造障碍.三是消费政策
4、没有充分体现政府产业政策意图, 激励性汽车消费政策启动缓慢. 例如国家鼓励经济适用车的生产, 进行政策扶持.汽车金融服务方面, 由于如“2011 年的汽车市场的发展趋势” 2010 年的市场,基本上稳定在每月 100 万辆,4-7有所下降,8 月份这个市场又开始攀升,到年底是高了一点,110 万多,不到 120 万辆。年底的十几万辆的增长有很大的因素是消费者担心三年规划的鼓励政策撤出,特别是北京的限购出台的可能性,导致大家的恐慌性购买,所以多一点。实际上每个月的销量在 100 万辆这样的水平,这样的消费增长如果说还想今年汽车消费继续高速增长的话,必须要有新的力度很大的刺激政策出台,人均 GDP
5、、人们多数处于较低购买力水平的初级阶段. 调查发现, 目前我国人均收入水平还比较低, 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型轿车由于油耗低、维修费低、零配件价格低较受欢迎.消费习惯我国消费者而言, 按大部分人的收入水平是买不起轿车的, 就算是买得起轿车也用不起. 这就使得我国有相当多的消费者要买车只能是想想而已. 在这种情况下, 他们的购车欲望自然不会很强烈. 另一方面, 消费者对汽车的购买欲望还受到特定消费观念的影响. 就目前而言, 国内大部分汽车消费者的消费观念还很落后, 主要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一是把消费汽车放在身份的位置上. 这种观念把消费汽车作为身份地位的象征. 一是把消费汽车看成是 超前消费 或是
6、一种 时尚 . 这种观念并没有考虑他们出自何种目的买车, 当中从众心理起着较大的作用. 就是由于这些落后的消费观念, 导致有部分消费者有较强的消费汽车的欲望, 尽管他们还没有足够的钱买车.优化对策 1) 推出性能好、款式丰富的国产中档车. 2) 完善汽车消费的法律法规, 搞好汽车信贷、汽车减税工作. 3) 完善和调整国内汽车保险业, 让消费者在买到汽车的同时也买到了服务.要想提高消费者对购买汽车的欲望, 归根到底就是要提高消费者的收入水平. 只有当消费者的收入上升到一定档次时, 他才会有购买汽车的欲望. 然而在收入水平不可能短期飞速发展时, 要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欲望的另一个有效途径是改变消费者的汽车消费观念, 通过引导消费者的汽车消费观念来引导消费者消费汽车. 还可以通过汽车租赁业务出租汽车或按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汽车, 从而刺激消费者想拥有、购买汽车的欲望. 克莱斯勒总裁艾柯卡在 20 世纪 60 年代刚接管该公司时, 就是采取这种方式使本公司汽车的市场占有率迅速增长的. 参 考 文 献 1 项乐昌.中国汽车工业现状与趋势分析 J. 经济技术分析,2002(1): 11- 16.2 马 波. 影响我国汽车品牌发展的关键因素分析 J.天津汽车,2004(4): 6- 9.3 刘世锦.中国汽车业可能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J. 中国产业经济动态,2004(14) :5-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