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明上河图,作者:张择端,作者简介: 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人,早年游学汴京,后习绘画,宋徽宗时期供职翰林图画院。专工中国画中以界笔、直尺划线的技法,用以表现官室、楼台、屋宇等题材,尤擅绘舟车、桥梁、街道、城郭。他的画自成一家,别具一格。张择端的画作,大都丢失,只有清明上河图卷完好地保留了下来。,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写实生动的市井风俗画。全图以长卷的形式,生动细致地再现了北宋都城汴京从宁静的郊外一直画到热闹的城内街市的繁荣景象,处处引人入胜。在这幅长5.28米,高24.8厘米的画卷上,张择端共画出了形形色色的人物684个,人物的各种活动,刻画的非常细致生动,前后呼应,一气呵成,跃然纸上。,概述:清明
2、上河图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末叶、徽宗时代首都汴京郊区和汴京两岸的建筑和民生。改图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京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都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画中人物600多人,衣着不同,神情各异,期间穿插着各种活动,注重戏剧性,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全图可以分为三个段落:,首段:汴京郊野的风光 在疏林薄雾中,映着几家茅舍、草桥、流水、老树、扁舟、两个轿夫赶着五匹驼炭的毛驴,向城市走来。一片柳林,枝头刚刚泛出嫩绿,使人感到虽是春寒陡峭,却已大地回春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点出了清明时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
3、,为全画展开了序幕。,中段:繁忙的汴河码头 汴河是北宋国家漕运枢纽,商业交通要道,从画面上可以看到人烟稠密,粮船云集,人们有在茶馆里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有在饭铺进餐的。横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它结构精巧,形式优美。宛如飞虹,故名虹桥。桥上的人,伸头探脑地在为过船的紧张情景捏了把汗。这里是名闻遐迩的虹桥码头区,车谁马龙,熙熙攘攘,名副其实地是一个水路交通的汇合点。,后段:热闹的市区街道 总计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描绘了六百多个各色人物,牛、马、驴、骡等牲畜五、六匹,车、桥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多艘。房屋、桥梁、城楼等也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一副描写
4、北宋汴京一角的现实主义的风俗画,具有很高的价值和艺术水平。,艺术特色:,(一)内容丰富。在表现手法上,以不断移动视点的方法,即“散点透视法”来摄取所需的景象。在画面中有600多人,各种牲畜六十多匹,木船二十多只,房屋楼阁三十多栋,推车乘轿也有二十多件。如此丰富的内容,为历代古画中所罕见。各色人物从事的各种活动,不惟衣着的不同,神情气质也各异而且穿插安排着各种活动,其间充满了戏剧性的情节冲突,令观看者,饶有无穷回味。,艺术特色:,(二)结构特色画卷的空间关系,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实现。一、通过把握不同物体的相对位置,来营造一种向后退缩的错觉。同一场景中的人物、动物、树木、建筑按照一个统一的倾斜
5、度来排列,确保任何一处画面本身的地面是连贯的;二、利用大量斜线来加强画面的这种倾斜感,这种倾斜增强了画面的纵深感;三、前后物体之间形成叠压关系,利用笔墨的浓淡增近两者之间的距离感。处理得恰到好处,达到繁而不杂,多而不乱。充分表现了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度的画面组织和控制能力。,艺术特色:,(三)笔墨着色不管是所表达的意境还是技法的运用,都体现着明显的宋代风格。在笔墨技法方面,张择端重点放在形上,以描写客观对象的全貌为主,详细地交代所看到的一切,追求真实的描写社会自然景物。厚重的城墙、苍老的树干、透明的流水、屋顶席棚和轻烟薄雾等等,将它们运用不同浓度的墨色加以渲染,增加了画面景象的质感。
6、作者用淡墨渲染屋顶,用一些空白将它们连成一片,避免了画面中常见的松散的毛病,这些方法对于我们今天的创作仍有着极大的用处,总结: 清明上河图的美是一种踏实的美,这种美包含着平实和合理、均衡和大方的艺术品格,既有着浪漫主义的卓然风采,又具有现实主义的优美气质。我们暂不讨论画面背后的真实故事,光是画面向我们所呈现的一派祥和的景象,便是令我们极其向往的。 我们学习画家们饱满的艺术创作热情、严谨的艺术创作态度、坚韧的艺术创作毅力、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其目的在于重新了解职业画家所处的社会地位及他们所创作的优秀绘画作品,对传统的写实性绘画作以公平的 对待,提倡学习传统、继承传统、发扬传统。但如何创作出与时俱进的、展现现代社会风尚的绘画作品,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