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汉语(郭锡良版)古代汉语 (郭锡良版)第一讲 绪论本讲主要介绍了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这门中文专业基础课的性质、内容、学习要点,教材的特点,学生应当采用的学习方法,以及期末的考核形式。旨在使初学者对本课程有一个概略的了解,以指导学生有针对性、有实效地进行学习。参考书目:王力古代汉语 ;郭锡良古代汉语 ;周秉钧古汉语纲要一、 什么是古代汉语(一) 汉语发展的分期 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关于汉语的分期,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上古汉语先秦两汉时期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时期近古汉语宋元以后至“五四”运动前现代汉语“五四”运动以来至今由于古代的口语无从寻觅,所以对于古代汉语的了解,
2、我们现在接触到的只能是古代的书面语。本门课程学习的古代汉语,自然也只能是古代的书面语。(二) 汉语的古代书面语系统汉语的古代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这些书面语统称为文言。 如唐宋八大家和元明清文人的仿古文言作品等。现在仅保存在先秦到汉代的作品里。如儒家经典诗经 、 尚书 、 周易 、 春秋 、 周礼 、 仪礼 、 礼记等,诸子作品如老子 、 庄子 、 墨子 、 孟子 、 荀子之类,以及一些史籍里。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如古代的白话小说。本门课程学习的内容只限于文言。二、古代汉语课程的性质(一)明确古代汉语课作为语言课的
3、性质说起古代汉语课的学习,人们往往笼统地称之为“学古文” 。确实,这门课的学习要和大量的文言文打交道。但是,古代汉语课的“学古文” ,同其他课程如古代文学作品课的“学古文” ,是不一样的。例如同样是一篇先秦历史散文,古代文学作品课讨论的是它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人物形象等问题。古代汉语课则不然。它是一门语言课程,是从词汇、文字、语法、语音、修辞等角度,即从语言特点和语言规律出发,把文言文当作古代的语言材料来加以分析研究的,并且通过这样的分析、研究和积累,使学习者逐步地增进阅读古书的能力。因此,应当明确古代汉语课的这种性质,以及这门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区别,从而准确把握学习的着眼点。(二)明确古代汉
4、语课作为工具课的性质学习古代汉语,需要掌握和记忆相当数量的古代词汇和语法规则等内容。但这并不等于说古代汉语课是一门只需要死记硬背的课程。需要指出的是,古代汉语课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和工具课,要求学生在系统地掌握古代汉语文字、词汇、语法、音韵等各项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具备读懂一般难度的文言文(如史记列传类的历史散文)的能力,并能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说明一般难易度的文言材料中的相关语言现象。例如 运用古代汉语各项知识分析说明文言材料中的相关语言现象,大致有以下情况:说明文言句型的特点,如宾语前置句、被动句式、判断句等;指出词类活用的现象,并能对其类型加以分析;能在句子中辨认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词
5、性;能运用文字学知识解释古书中用字歧异的现象,如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等。 由此可知,古代汉语课是一门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并举的课程。因此在学习这门课程时,就应当做到既扎实地掌握古代汉语的各类基础知识,又注重这些知识化为应用能力的转换。古代汉语课如此的性质,也就决定了本门课程考核的着眼点也注重于知识和能力、尤其是阅读古书能力的检验。时常看到有的学生把古代汉语教材里常识部分所阐释的知识理论一条一条地抄录下来,背诵得滚瓜烂熟,却不注意结合文言材料对这些知识理论加以消化理解,也就不能指导对文言文的阅读。这样的学习方法,只能是徒劳无功,也决不可能取得满意的成绩。三、本门课程指定教材的介绍(一)指定教材古
6、代汉语 (郭锡良、李玲璞主编,语文出版社出版)(二)文选、常识、常用词三结合的体例特点古代汉语教材的内容由文选、常识以及常用词三部分组成。这是目前古代汉语教材普遍采用的格局。这三者是有机结合的关系。文选古代汉语的语言材料常识学习古代汉语要求掌握的有关知识和理论常用词学习古代汉语必须积累的古代词义材料古代汉语教材所安排的以上三方面的内容,在学习时都不可偏废。在阅读文言文选时,要注意掌握文选所见常用词的用法和特点,并把文选里出现的语言现象同常识所介绍的知识理论联系起来融会贯通;在学习古代汉语常识和理论时,要紧密结合文选的实例加深理解,举一反三;常用词的学习应当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四、本门课程的学习
7、方法和考核方法(一)学习方式学员自学和教师重点讲授相结合鉴于网络学习的特点,本门课程采用的教学方法是:1、 教师事先指定教材,规定必学内容,要求学员在课前与课后加强自学,预习、理解、消化指定的学习内容。本教材的指定自学内容如下:文选部分:都是学员应当自学的内容。至于网上加以讲解的 10篇文选,则可以作为学习的重点篇目。指定篇目的文选尤其是网上加以讲解的重点篇目,是考核命题时选用语言材料的出处。学员也可把它们作为复习应考的范围。常识部分:网上加以讲解的有关章节。学员对于指定的常识部分的内容应当重点掌握,并注意把知识转换为有关能力。2、 教师在网上有针对性地指点或讲授由于网上教学在学员自学预习的基
8、础上进行,因此,教师没有必要把教材的内容重复讲授,因而只对有关常识、文选的重点和难点加以提纲挈领的介绍。(二)练习方式学员自主练习及教师的网上答疑古代汉语的学习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消化理解和巩固所学的内容。为此,我们在网页上设计了练习题,以满足这方面的需要。在练习的方法上,我们主张采用学员自主练习与教师有针对性的答疑相结合的方式。学员的自主练习在自学完每一章节的常识或每一篇文选后,学员应该利用教学网页上设计的练习题进行练习,并依据参考答案检验自己学习的效果。教师的网上答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经常与学员实行网上对话,以互动的方式,现场解答学员提出的问题,或就有关教学内容与学员进行讨论。在考试前
9、,教师还将安排时间,在网上即时回答学员的问题。(三) 考核方式对有关知识和能力的考核闭卷命题考试,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释词题、古文标点题、古文今译题、古文阅读题。考核内容:古代汉语的知识和能力。词汇、语法、文字是本门课程常识部分的重点考核内容。能力方面,既考核学员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将采用教材以外的语言材料) ,也考核学员运用所学古代汉语知识理论分析说明文言材料语言现象的能力。 第二讲 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本讲介绍中文工具书最常见的编排体例、注音方式和释义方式,并选择 10种重要的中文工具书,从它们的性质、体例、内容和特点等方面做了介绍。要求学生掌握以上内容,并能说出所举 10种
10、工具书的特点。参考书目:王力古代汉语 ;郭锡良古代汉语 ;周秉钧古汉语纲要、常识内容精讲一)中文工具书的编排方式、注音与释义1、编排方式 按照部首和笔画编排 在理解上需要注意的是: 第一、字典辞书中的部首与汉字结构中的形符(意符)不完全是一回事。 部首,就是每一部为首的字或偏旁。字典辞书编撰时为了检字方便,把具有相同偏旁的字归在一部,而把这个共有的相同偏旁作为每一部的标志,即部首。 第二、 各字典辞书部首的设置不一定都是完全一致的。 说文解字依据小篆的结构,把汉字分为 540个部首。 康熙字典依据楷书的偏旁,分为 214个部首。 新辞海以简化字和印刷通用汉字字形为依据,分为 250个部首。 汉
11、语大词典 汉语大字典则设置 200个部首。 由此可见,各字典辞书部首的设置不一定是一样的。 按照音序编排佩文韵府 经籍籑诂等书按照平上去入四声和平水韵106韵分列。 国语词典 词诠按照注音字母的顺序排列。 新华字典 现代汉语词典等按照汉语拼音方案字母顺序排列。 按照号码编排通常是按照四角号码排列。如四角号码新词典 。2、注音方式常用的注音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直音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例如康熙字典:“屯,音肫。 ”“尨,音茫。 ” 反切反切:是我国古代字典辞书中运用最为普遍的注音方式。在字书中一般称“某某反 (或翻 ) ”、 “某某切” 。如广韵麻韵:“誇,苦瓜切。 ”反切的原理 是用两字来拼合
12、被切字的读音,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 调相同。例如广韵麻韵:“誇,苦瓜切”可分析为:誇(ku)=苦 (k-)+瓜(-u)但是,由于古今语音发生了演变,许多反切材料用今天的读音很 难拼出其读音来。 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1958 年我国公布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使用罗马拼音字母为汉字注音。从那时起,新编的字典辞书多用这套汉语拼音字母注音。 3、释义方式直训直训:即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 如说文一部:“元,始也。 ” 描写描写:即对所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都给予解释。如说文缶部:“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 ” 义界义界:也称为定义式。如说文斗部:“斗,十
13、升也。 ” 譬况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如说文黑部:“黑,火所熏之色也。 ” (二)常用工具书简介1、 说文解字2、 康熙字典康熙字典:清康熙年间,由张玉书、陈廷敬等人编写。收字四万七千多字。该书所收字按照部首笔画排列,分为 214个部首。3、 汉语大字典汉语大字典: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全书按部首排列。分为 200个部首。 4、 辞源 (修订本)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全书按照部首笔画排列法编排。 5、 辞海 (修订本)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所收对象除了单字外,主要是语词
14、、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术语等。按照部首笔画排列法编排。 6、 汉语大词典迄今为止汉语语文辞书中搜罗最为宏富的一部大型语文辞典。按照部首笔画排列法编排。 7、 经传释词清王引之著。这是一本着重研究先秦和汉代经传中虚词用法的著作。收虚词 160条。该书在排列上以古汉语声母类别为纲,分为十卷。 8、 助字辨略清刘淇著。专门讲解古汉语虚词的著作,收词范围比经传释词广泛,遍及经、史、子、集,下至唐。 9、 词诠近人杨树达著。专门解释古代汉语虚词的辞书。因为是用二十年代的语法观点去分析虚词,所以解释要比助字辨略和经传释词更加清楚明确,引证也较丰富。按照注音字母编次所收的词,书前
15、有按部首编排的目录。 10、 诗词曲语词汇释近人张相著。这部书专门解释唐宋金元明以来流行于诗词剧曲中的特殊语辞,共五百三十多个。是阅读和研究古典诗词曲的重要参考书和工具书。 第二讲 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本讲介绍中文工具书最常见的编排体例、注音方式和释义方式,并选择 10种重要的中文工具书,从它们的性质、体例、内容和特点等方面做了介绍。要求学生掌握以上内容,并能说出所举 10种工具书的特点。参考书目:王力古代汉语 ;郭锡良古代汉语 ;周秉钧古汉语纲要、常识内容精讲一)中文工具书的编排方式、注音与释义1、编排方式 按照部首和笔画编排 在理解上需要注意的是: 第一、字典辞书中的部首与汉字结构中的形符(
16、意符)不完全是一回事。 部首,就是每一部为首的字或偏旁。字典辞书编撰时为了检字方便,把具有相同偏旁的字归在一部,而把这个共有的相同偏旁作为每一部的标志,即部首。 第二、 各字典辞书部首的设置不一定都是完全一致的。 说文解字依据小篆的结构,把汉字分为 540个部首。 康熙字典依据楷书的偏旁,分为 214个部首。 新辞海以简化字和印刷通用汉字字形为依据,分为 250个部首。 汉语大词典 汉语大字典则设置 200个部首。 由此可见,各字典辞书部首的设置不一定是一样的。 按照音序编排佩文韵府 经籍籑诂等书按照平上去入四声和平水韵106韵分列。 国语词典 词诠按照注音字母的顺序排列。 新华字典 现代汉语
17、词典等按照汉语拼音方案字母顺序排列。 按照号码编排通常是按照四角号码排列。如四角号码新词典 。2、注音方式常用的注音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直音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例如康熙字典:“屯,音肫。 ”“尨,音茫。 ” 反切反切:是我国古代字典辞书中运用最为普遍的注音方式。在字书中一般称“某某反 (或翻 ) ”、 “某某切” 。如广韵麻韵:“誇,苦瓜切。 ”反切的原理 是用两字来拼合被切字的读音,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 调相同。例如广韵麻韵:“誇,苦瓜切”可分析为:誇(ku)=苦 (k-)+瓜(-u)但是,由于古今语音发生了演变,许多反切材料用今天的读音很 难拼出其读音来。 注音字
18、母和拼音字母注音1958 年我国公布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使用罗马拼音字母为汉字注音。从那时起,新编的字典辞书多用这套汉语拼音字母注音。 3、释义方式直训直训:即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 如说文一部:“元,始也。 ” 描写描写:即对所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都给予解释。如说文缶部:“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 ” 义界义界:也称为定义式。如说文斗部:“斗,十升也。 ” 譬况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如说文黑部:“黑,火所熏之色也。 ” (二)常用工具书简介1、 说文解字2、 康熙字典康熙字典:清康熙年间,由张玉书、陈廷敬等人编写。收字四万七千多字。
19、该书所收字按照部首笔画排列,分为 214个部首。3、 汉语大字典汉语大字典: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全书按部首排列。分为 200个部首。 4、 辞源 (修订本)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全书按照部首笔画排列法编排。 5、 辞海 (修订本)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所收对象除了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术语等。按照部首笔画排列法编排。 6、 汉语大词典迄今为止汉语语文辞书中搜罗最为宏富的一部大型语文辞典。按照部首笔画排列法编排。 7、 经传释词清王引之著。这是一本着重研究先
20、秦和汉代经传中虚词用法的著作。收虚词 160条。该书在排列上以古汉语声母类别为纲,分为十卷。 8、 助字辨略清刘淇著。专门讲解古汉语虚词的著作,收词范围比经传释词广泛,遍及经、史、子、集,下至唐。 9、 词诠近人杨树达著。专门解释古代汉语虚词的辞书。因为是用二十年代的语法观点去分析虚词,所以解释要比助字辨略和经传释词更加清楚明确,引证也较丰富。按照注音字母编次所收的词,书前有按部首编排的目录。 10、 诗词曲语词汇释近人张相著。这部书专门解释唐宋金元明以来流行于诗词剧曲中的特殊语辞,共五百三十多个。是阅读和研究古典诗词曲的重要参考书和工具书。 第三讲 论语八章 本讲是古代汉语文选。要求学生根据
21、网络课件的提示,从字、词、句、篇各个方面全面掌握论语八章的内容和在语言、文字、语法诸方面的特点,并熟读文选,培养自己的古代汉语语感。参考书目:王力古代汉语 ;郭锡良古代汉语 ;周秉钧古汉语纲要、重点和难点提示一)文字方面1、 “德之不脩。 ”脩修 通假字 修行、培养。 2、 “遇诸塗。 ”塗途 古今字 路途。 3、 “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知智 古今字 智慧,聪明。 4、 “归孔子豚。 ”归馈 通假字 赠送。 5、 “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 ”时伺 通假字 探察。 6、 “使子路反见之。 ”反返 古今字 返回 7、 “植其杖而芸。 ”芸耘 通假字 锄草。二、词汇方面需要注意的词义:1、
22、“颜渊季路侍。 ”侍:侍立于尊者身旁。 2、 “盍各言尔志?”盍:“何不”的合音字。 3、 “敝之而无憾。 ”敝:破,坏;动词,指用破。 憾:怨,不满。 4、 “愿无伐善,无施劳。 ”伐:夸耀。 施:显示,表白。 5、 “学之不讲。 ”讲:习,反复研究讨论。 6、 “闻义不能徒。 ”徒:迁从,改从。 7、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愤:憋闷,郁积。这里指思路郁结不通。启:开导,启发。 悱:心里有话说不出来的样子。发:启发。 8、 “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隅:方角。一隅,即四方形的一角,三隅,指四方形的另外三角。 反:类推。复,重复。 9、 “饭疏食。 ”饭:动词,吃。 疏:粗。 “
23、疏食”即粗粮。 10、 “子适卫,冉有仆。 ”适:动词,到去。仆:驾车。 11、 “庶矣哉!”庶:众,人多。 12、 “既庶矣,又何加焉?”既:时间副词,已经。 13、 “无乃尔是过与?”过:责备,动词。 14、 “是谁之过与?”过:过错,名词。 15、 “且尔言过矣。 ”过:错,形容词。 16、 “且在邦域之中矣。 ”邦:国。 17、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陈:陈列,摆出来。列:位次,职务。 18、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危:不稳,这里指站不稳。持:扶持,把着。 颠:跌倒。 19、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相:辅佐。 20、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疾:厌恶。 辞:言辞,
24、此指托辞、借口。 21、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国:诸侯统治的政治区域。家:卿大夫统治的政治区域。 22、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患:担忧。 23、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修:施行。 24、 “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 ”亡:不在。 25、 “好从事而亟失时。 ”亟(qi):时间副词,屡次。 26、 “日月逝矣。 ”逝:往,离去。 27、 “子路从而后。 ”后:动词,走在后面,落在后面。 28、 “遇丈人,以杖荷蓧。 ”荷:肩负,扛,挑。 29、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体:人体的某一部分。四体指人的四肢。 30、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三、语法方面1词类活用
25、现象“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安” ,形容词用作使动, “使安定” 。 “信” ,使动用法, “使信任” 。 “怀” ,使动用法, “使归依” 。 “曲肱而枕之。 ”“曲” ,使动用法,使弯曲。“富之。 ”“富” ,形容词用作使动,意为“使富裕” 。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来” ,动词用作使动,意为“使来(归附)” 。 “安” ,形容词用作使动,意为“使安定” 。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 “来” ,动词用作使动,意为“使来(归附)” ,后面省略了宾语“之”(指代“远人”)。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 ”前“见”为动词用作使动,音 xin,意为“使
26、谒见” 。后“见”为动词一般用法,意为“谒见”读音 xin。 “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 “迷”为使动用法,意为“使迷乱” 。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食” ,动词用作使动,给吃。“见” ,动词用作使动,使谒见。 反:类推。复,重复。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 “洁”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其身洁净。2、宾语前置句式“既庶矣,又何加焉?”“何”为疑问代词充当动词“加”的宾语而前置。“求!无乃尔是过与?”“尔”(第二人称代词“你”)为动词“过”(责备)的宾语,由代词“是”复指而前置。 “尔是过”即“责备你”的意思。“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这是否定句中代词“我”充当动
27、词“与”的宾语而前置。3习惯句式“无乃尔是过与?” “无乃与(乎) ”为古汉语习惯句式,意为“恐怕该(莫非要)吧” 。 “无乃尔是过与?”意思是“恐怕该责备你吧” 。“何以伐为?”“何以为”是古汉语表反问的一种习惯句式,意为“为什么要呢?” “何以伐为”即:“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如之何” ,古汉语的一种凝固形式,意为“怎么办”或“怎么” 。在本文中充当状语,以构成反问语。 4虚词用法举例夫指示代词,表远指,那,一般充当定语。如:“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句首语气词,表示要发议论。如:“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
28、之。 ” 之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之”指代子路。“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前“之”用在固定结构“如之何”里,充当动词“如”的宾语,后 “之”指代君臣之义。“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之”指代“道之不行”的情况。连词,连接定语和被限定或修饰的中心语。例:“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前两个“之”为此类用法。连词,用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其成句的独立性,使主谓结构成为名词性的偏正结构,在本文中 充当句子的主语。如:“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前“之”为此类用法。 焉指示代词兼句末语气词,多用在动词后面充当补语。如
29、:“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焉”的作用相当于一个介宾结构“于是”(“是”指代子),充当动词“见”(使谒见)的补语, “见其二子焉”即“见其二子于子路” 。“又何加焉?”即“又何加于是?”(“是”指代卫国),意为“再给卫国增添些什么?” 则连词,表示发现,有“原来已经”的意思。如:“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 与动词,同在一起。如:“岁不我与。 ” 介词,同,和。如:“来!予与尔言。 ”注意这句中的“与”不是连词。句子的主语是“予” (阳货),是阳货对孔子说话, “与尔”为介宾结构,介绍说话的对象。 “言”的行为发出者并不 包括“尔”在内。 第三讲 论语八章 重点和难点提示
30、二、词汇方面需要注意的词义:1、 “颜渊季路侍。 ”侍:侍立于尊者身旁。 2、 “盍各言尔志?”盍:“何不”的合音字。 3、 “敝之而无憾。 ”敝:破,坏;动词,指用破。 憾:怨,不满。 4、 “愿无伐善,无施劳。 ”伐:夸耀。 施:显示,表白。 5、 “学之不讲。 ”讲:习,反复研究讨论。 6、 “闻义不能徒。 ”徒:迁从,改从。 7、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愤:憋闷,郁积。这里指思路郁结不通。启:开导,启发。 悱:心里有话说不出来的样子。发:启发。 8、 “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隅:方角。一隅,即四方形的一角,三隅,指四方形的另外三角。 反:类推。复,重复。 9、 “饭疏食
31、。 ”饭:动词,吃。 疏:粗。 “疏食”即粗粮。 10、 “子适卫,冉有仆。 ”适:动词,到去。仆:驾车。 11、 “庶矣哉!”庶:众,人多。 12、 “既庶矣,又何加焉?”既:时间副词,已经。 13、 “无乃尔是过与?”过:责备,动词。 14、 “是谁之过与?”过:过错,名词。 15、 “且尔言过矣。 ”过:错,形容词。 16、 “且在邦域之中矣。 ”邦:国。 17、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陈:陈列,摆出来。列:位次,职务。 18、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危:不稳,这里指站不稳。持:扶持,把着。 颠:跌倒。 19、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相:辅佐。 20、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
32、为之辞。 ”疾:厌恶。 辞:言辞,此指托辞、借口。 21、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国:诸侯统治的政治区域。家:卿大夫统治的政治区域。 22、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患:担忧。 23、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修:施行。 24、 “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 ”亡:不在。 25、 “好从事而亟失时。 ”亟(qi):时间副词,屡次。 26、 “日月逝矣。 ”逝:往,离去。 27、 “子路从而后。 ”后:动词,走在后面,落在后面。 28、 “遇丈人,以杖荷蓧。 ”荷:肩负,扛,挑。 29、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体:人体的某一部分。四体指人的四肢。 30、 “欲洁其身,而
33、乱大伦。 ”伦:指人伦,社会所规定的人与人之间的秩序,关系。 “大伦” ,指君臣关系的准则。 第三讲 论语八章 重点和难点提示三、语法方面1词类活用现象“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安” ,形容词用作使动, “使安定” 。 “信” ,使动用法, “使信任” 。 “怀” ,使动用法, “使归依” 。 “曲肱而枕之。 ”“曲” ,使动用法,使弯曲。“富之。 ”“富” ,形容词用作使动,意为“使富裕” 。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来” ,动词用作使动,意为“使来(归附)” 。 “安” ,形容词用作使动,意为“使安定” 。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 “来” ,动词
34、用作使动,意为“使来(归附)” ,后面省略了宾语“之”(指代“远人”)。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 ”前“见”为动词用作使动,音 xin,意为“使谒见” 。后“见”为动词一般用法,意为“谒见”读音 xin。 “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 “迷”为使动用法,意为“使迷乱” 。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食” ,动词用作使动,给吃。“见” ,动词用作使动,使谒见。 反:类推。复,重复。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 “洁”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其身洁净。2、宾语前置句式“既庶矣,又何加焉?”“何”为疑问代词充当动词“加”的宾语而前置。“求!无乃尔是过与?”“尔”(第二人称代
35、词“你”)为动词“过”(责备)的宾语,由代词“是”复指而前置。 “尔是过”即“责备你”的意思。“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这是否定句中代词“我”充当动词“与”的宾语而前置。3习惯句式“无乃尔是过与?” “无乃与(乎) ”为古汉语习惯句式,意为“恐怕该(莫非要)吧” 。 “无乃尔是过与?”意思是“恐怕该责备你吧” 。“何以伐为?”“何以为”是古汉语表反问的一种习惯句式,意为“为什么要呢?” “何以伐为”即:“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如之何” ,古汉语的一种凝固形式,意为“怎么办”或“怎么” 。在本文中充当状语,以构成反问语。 4虚词用法举例夫指示代词,表远指,那,一
36、般充当定语。如:“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句首语气词,表示要发议论。如:“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 之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之”指代子路。“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前“之”用在固定结构“如之何”里,充当动词“如”的宾语,后 “之”指代君臣之义。“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之”指代“道之不行”的情况。连词,连接定语和被限定或修饰的中心语。例:“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前两个“之”为此类用法。连词,用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其成句的独立性,使主谓结构成为名词性的偏正结构,在本文中
37、 充当句子的主语。如:“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前“之”为此类用法。 焉指示代词兼句末语气词,多用在动词后面充当补语。如:“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焉”的作用相当于一个介宾结构“于是”(“是”指代子),充当动词“见”(使谒见)的补语, “见其二子焉”即“见其二子于子路” 。“又何加焉?”即“又何加于是?”(“是”指代卫国),意为“再给卫国增添些什么?” 则连词,表示发现,有“原来已经”的意思。如:“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 与动词,同在一起。如:“岁不我与。 ” 介词,同,和。如:“来!予与尔言。 ”注意这句中的“与”不是连词。句子的主语是“
38、予” (阳货),是阳货对孔子说话, “与尔”为介宾结构,介绍说话的对象。 “言”的行为发出者并不 包括“尔”在内。 第四讲 汉字的构造本讲的内容包括:汉字结构分析的基本理论“六书“说,“六书“(重点是前四书)的具体介绍;汉字书体的演变对汉字结构的影响;汉字的结构与本义的探求。其中学习重点是结合具体字例获得对前四书的理解,并一般了解汉字书体演变的影响,知道汉字结构和探求本义的关系。参考书目:王力古代汉语 ;郭锡良古代汉语 ;周秉钧古汉语纲要 ;梁东汉汉字的结构与流变 。一、常识内容精讲(一)汉字结构分析和“六书”说1、汉字结构分析的依据和意义2、 “六书”的提出从造字的角度分析汉字结构,从先秦时代就开始了。例如韩非子五蠹:“古者苍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至于“六书”的名称,在周礼保氏和汉书艺文志里就已出现。而从理论上阐述汉字基本结构,并用这种理论来探求汉字本义的,则应该首推东汉人许慎。许慎在说文解字一书中分析了九千多个汉字的形体,并说明每个字的本义。所用分析汉字的方法就是他在说文解字叙中阐述的“六书”理论。“六书”是前代学者根据汉字的形体结构和使用情况,加以分析、归纳而出的字体分类。许慎在说文叙中具体地为“六书”下了定义,举了字例。后来,经过历代文字学家的总结补充修正,成为一套完整的理论,人们称之为“六书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