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概况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黑河中游,跨甘州、临泽、高台三县区,范围在东经 991921-1003448,北纬 385754-395230之间,保护区沿黑河中游干流河道分布,东自甘州区三闸镇新建村起,向西经高台县罗城乡盐池滩至黑河正义峡出界处;北自黑河正义峡出界处起,沿黑河干流北岸、山丹河河道至甘州区红沙窝国有林场;南自甘州区三闸镇东泉村起,沿黑河干流南岸,经甘州区沙井镇兴隆村、临泽大沙河至五泉国有林场,沿大沙河河道与黑河干流南岸,至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高台县交界处。保护区总面积 41164.56 公顷,其中核心区 13640.01 公顷,缓冲区 12531.2
2、1 公顷,实验区 14993.34 公顷,三个功能区基本各占 1/3。保护区属“ 自然生态系统类”“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 ”。其主要保护对象为我国西北典型内陆河流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以黑鹳为代表的湿地珍禽及鸟类迁徙重要通道和栖息地;黑河中下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水生动植物生境;西北荒漠区的绿洲植被及典型的内陆河流自然景观。保护区处在河西走廊中段、青藏高原和蒙新高原的过渡地带,区域狭长,地理位置独特,生物多样性突出,由内陆山地-荒漠-绿洲三个子系统构成复合系统,典型性和代表性明显,在西北荒漠地区非常珍贵和稀有。保护区主体地貌为河谷平原,海拔 12001500 米,呈条带状分布。北
3、部为戈壁平原邻近巴丹吉林沙漠,南部为祁连山荒漠戈壁。保护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气候干旱,蒸发量大。保护区地处我国鸟类迁徙三条路线的西线中段,是鸟类栖息、繁殖、中转之地。保护区内水资源较为丰富,有大小河流 7 条,湖泊、水库 16 座。保护区沿黑河分布,划入保护区的土地主要是河道、河漫滩、沼泽、水泛地、湿地、水库、盐碱地、公益林、国营林场、戈壁、沙漠,其中湿地类型多样,主要有永久性河流、季节性河流、泛洪平原、永久性淡水湖、季节性淡水湖、草本沼泽、灌丛湿地、内陆盐沼等 8 个类别的天然湿地,面积 29231.54 公顷。保护区有植物 385 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10 种。有野生脊椎动物
4、209 种,其中鱼类 19 种,两栖类 2 种,爬行类 9 种,哺乳类 24 种,鸟类 155 种;国家重点保护的 I 级动物 6 种;级动物 22 种,黑颧、天鹅、白琵鹭是特色种,数量较多,经常可见种群活动。有昆虫 892 种,其中有益昆虫 251 种,甘肃新记录 130种,珍稀昆虫 11 种。保护区成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 1992 年,甘肃省自然保护区主管部门就批准设立了 “高台县黑河流域自然保护区”。2004 年,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功能区划,定名为“甘肃高台黑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2009 年,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复调整范围,更名为“甘肃张掖黑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2011 年 4 月
5、 16 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建立“甘肃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得到了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及专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环境保护部、甘肃省的相关领导多次到保护区视察并指导工作,一些知名大学及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也先后到保护区调研、考察,对保护区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保护区的建设符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要求,符合甘肃和张掖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中长期规划,先后委托兰州大学编制完成了甘肃张掖黑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 ,委托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编制了甘肃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 甘肃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总体规划规划年限
6、20 年,规划投资 10.2 亿元,计划进行黑河湿地保护与恢复、基础设施建设、科研监测、宣传教育、生态旅游等项目建设。 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计划在 2011 年至 2013 年总投资 3905.58 万元,主要建设管护设施、科研监测设施、宣传教育设施,完成修缮工程,开展综合科学考察,建立地理信息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数据库。甘肃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事关甘、青、蒙三省区乃至我国北方地区的生态屏障,事关国家航天事业和国防建设。保护区的建立,在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净化水质、防风固沙、减轻沙尘暴危害、阻止巴丹吉林沙漠南侵,特别是在维系黑河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阻断京津地区西
7、路沙尘,确保完成国务院确定的下游年分水指标,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等方面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张掖市湿地保护与恢复建设调研报告九三学社张掖市委员会中国黑河流域(张掖)湿地保护工程,对于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和维系流域绿洲生态安全都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湿地保护与恢复建设工作,市委二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了“实施中国黑河流域(张掖)湿地保护工程,坚持生态立市,建设生态张掖,遏制对湿地资源破坏、污染和不合理开发,保护湿地生态,恢复湿地功能,改善人居环境,优化发展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战略,将湿地保护管理工作提高到重要的战略地位。九三学社张掖市委员
8、会针对全市湿地资源现状开展了调查研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提出了湿地保护与恢复建设的建议。一、湿地资源和保护现状(一)湿地资源现状全市湿地有两大类个类型 13 个类别,总面积为 210420.42hm2,占全市土地面积的 5.02%。其中天然湿地包括永久性河流、季节性河流、泛洪平原湿地、永久性淡水湖、季节性淡水湖、草本沼泽、高山湿地、灌丛湿地、内陆盐沼 9个类别,面积为 199709.97hm2,占全市湿地面积的 94.9%;人工湿地包括池塘、灌溉渠系及稻田、蓄水区、盐田 4 个类别,面积为 10710.45hm2,占全市湿地总面积的 5.1%。在天然湿地中,其中高山湿地 113678.
9、68hm2,占全市湿地面积的54.02%;河流湿地 58110.95hm2,占全市湿地面积的 27.62%;冰川湿地40008.08hm2,占全市湿地面积的 19.01%。按行政区域统计,肃南县、高台县、临泽县、山丹县、民乐县、甘州区湿地面积分别为155100.1hm2、17450hm 2、10822.2hm 2、10256.9hm 2、11652.68hm 2和5139.14hm2,分别占全市湿地面积的 73.71%、8.29%、5.14%、4.87%、5.54%和2.44%。(二)湿地动植物资源现状黑河流域地域辽阔,森林、草原、冰川、河流、水域分布广泛,动植物资源较为丰富。高等植物有 84
10、 科 399 属 1044 种,属于国家二级保护的有星叶草、冬虫夏草等,属于国家三级保护的有肉苁蓉、蒙古扁桃、桃儿七、裸果木等。陆栖动物有 229 种,占全省陆栖动物 659 种的 24.78%,属于国家一类保护的有藏野驴、雪豹、野牦牛、白唇鹿、马麝、黑鹳、遗鸥等 16 种,属于国家二类保护的有马鹿、盘羊、岩羊、草原雕、蓝马鸡、大天鹅、小天鹅、灰鹤等 44 种。(三)湿地保护管理现状当前,市委、市政府已将湿地保护与恢复建设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黑河流域(张掖)湿地管理委员会,下发了关于加强湿地资源保护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高台、临泽、肃南、甘州 4 个湿地保护与恢复建设重点县区政府结合
11、实际下发了关于加强湿地资源保护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并成立了相应的机构。市、县区林业主管部门将湿地资源保护与恢复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十一五”林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在完成湿地资源调查工作基础上,充分利用湿地资源普查成果,积极编制上报中国黑河流域湿地保护工程、国家湿地公园工程建设项目,为湿地保护与恢复建设工作提供了条件。甘州区政府结合保护和恢复以“甘州八景”为特色的自然生态景观,强化舆论宣传,湿地保护与恢复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二、湿地保护与恢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一)湿地水体和土壤污染严重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全市人口的增多,城镇化和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净化处
12、理滞后,排放不达标,造纸、化纤、建材等中小企业将污水直接排入河道湖泊,使得境内的天然湿地成了工农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承泄区,导致湿地水体和土壤污染严重。(二)湿地区域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过度湿地是工农业和居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地,因过度开采利用地下水资源和进行大量湿地排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湿地沙化和次生盐碱化进程加快。同时,大量修建高标准混凝土渠道等水利工程,隔断了自然河流与沼泽等湿地水体之间的天然联系,导致湿地水文变化,功能下降,逐渐消减。(三)盲目开垦和改造利用湿地的现象严重受经济利益驱动,黑河、山丹河沿岸的农民盲目开垦农用地、改变天然湿地用途和城市开发占用天然湿地直接造成了黑河流域天然湿地
13、面积消减。据统计,由于围垦河流湖泊和沼泽湿地,黑河、山丹河河床水域湿地水面缩小40,蓄水量减少 30,面积仅剩 4.1 万公顷。甘州区昔日的乌江镇东、西大湖是最大的平原沼泽、水塘分布区,目前自然沼泽面积仅剩 1000 公顷。肃南县明花乡区域内地表河流全部被上游水库截断,湿地内“海子湖”干涸、消失。自然湿地面积的锐减,湿地生态功能明显下降,生物多样性降低,出现了风蚀加重、土壤局部沙化、盐碱化、水土流失加重、旱灾增多等生态环境恶化现象。(四)湿地保护法制体系和管理机制不健全在湿地保护工作中,对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的甘肃省湿地保护条例执行力度不够,对部分造纸、化工、建材等企业污染环境问题处
14、理不坚决。另外,地方性法规的配套、执法制度的建立、执法机构建设等方面还相对滞后,没有把湿地管理真正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管理轨道;在执法方面,还存在执法人员少,缺少必要的装备等设施,影响了正常的执法工作。(五)湿地保护与恢复监测和评价体系不完善由于黑河流域湿地生态系统的特殊性,长期以来,湿地研究、监测、保护、利用工作缺乏统一的湿地效益评价指标,所采取的观测和研究方法也不一致,对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系列分析比较困难;以往对湿地功能和效益的评价大多以定性描述为主,缺乏系统、定量的研究,对湿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价值评估的研究比较少,满足不了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全面、系统、科学、准确评价湿地效益的要求,影响
15、了对湿地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特别是对黑河流域湿地近年来的面积、数量变化,对资源和土地利用后的湿地生态变化、生物多样性变化缺乏定期的监测。环保部门虽然对湿地进行了污染监测,但在布点数量、测定时间等方面都未能达到要求,而且不同部门在监测方法、设备上也存在差异,监测标准尚不统一,导致在信息利用方面数据、参数等标准不统一,难以实现信息成果共享。(六)国家缺乏应有的湿地生态补偿机制,农牧民参与湿地保护积极性不高80 年代,土地、草原承包时,部分经营权划分给了农牧民,开展湿地保护与恢复属生态、公益性范畴,由于国家目前还没有出台湿地生态补偿制度,建立湿地保护区后,农牧民封育禁牧、退耕(牧)还泽(滩),得不到相
16、应的经济补偿,经济收入受到影响,致使农牧民参与湿地保护建设的积极性不高。三、湿地保护与恢复建设工作的建议(一)加大对湿地资源保护工作力度,严格控制污染要坚决贯彻执行市委二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的发展战略,切实加强城郊芦苇草本沼泽湿地的污染控制工程建设,对重点污染源,尤其是工业污染源实现达标排放。要加强监督检查,限期治理,尽快调整工业产业结构,对污染严重、无力治理的企业坚决实施“关、停、并、转、迁”等强硬措施,实现清洁生产,安全排污。要优化种植结构,推广农业环保生产技术,改进施肥方法,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保护好湿地生态环境。全面掌握城郊开发区的湿地污染情况,搞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控制城市污
17、染物的排放指标,消除或减少对城郊湿地的污染,将城郊湿地污染的负面影响减至最低程度,并逐步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二)加快湿地生态恢复和综合整治步伐对水源补充不足,土地沙化、盐碱化趋势严重,湿地生物丰富的部分已开垦荒滩、洼地湿地低产田和因渠道年久失修,通、排水不畅,水质污染严重,水生植物种类、数量、生长量都有所下降的部分天然湿地,市区环城芦苇带、黑河和山丹河渠系尾水形成的芦苇池、芦苇塘建议列入湿地恢复工程,实施退耕还泽还(滩)工程。并通过开展灌区设施配套,增加该区域渠道衬砌工程量,增加配水计划,定期清理淤泥和河道堆积物,疏通河道渠系,采取湿地补水、蓄水、压苇等措施,恢复以芦苇为主的湿生植物的种类和
18、数量。(三)建立湿地资源数据库和监测体系要充分利用全市湿地资源调查资料,建立张掖湿地资源信息数据库,健全湿地监测和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湿地保护区的地形地貌、资源分布状况、周边居民点分布及交通、水电、通讯等综合因素,在保护区人为活动较为频繁的重点区域设立保护点,并配备监测设施、通讯器械等,进行正常监测工作。对重要湿地进行调查、评价和监测,采用统一的监测指标和技术、方法,编制湿地监测规划。(四)建立湿地候鸟栖息地和野生动物救护中心黑河流域湿地是河流湿地的重要类型,是河西走廊候鸟栖息、繁衍的重要场所。要实施围栏封育,加大恢复区迁徙鸟类栖息地、繁殖地、停歇地的湿地优先保护和恢复力度。设立固定宣传碑、牌,
19、对已退化的沼泽草地进行改良,恢复天然植被和水禽栖息地,禁止人为活动影响湿地水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平衡状态,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黑河流域湿地是黑鹳、大天鹅、红隼等珍稀野生动物分布较集中区域,要加大笼舍、围网等设施建设,配备必要的救助、治疗、驯养、繁殖等设备,建立湿地野生动物救护中心,以便抢救、收容、治疗珍稀野生动物。(五)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建设及科研工作科学研究是认识和了解湿地的主要途径,也是促进湿地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通过加大对湿地保护与恢复研究资金的投入,开展湿地科学研究,获取客观真实的湿地信息数据资料,并综合运用 GPS 全球导航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和多媒体技
20、术,为国家、省、市、区建立信息化网络体系做好基础性工作和技术准备。特别是要对甘州区国家湿地公园范围内的湿地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环境指标,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污染指标,植物、动物、濒危物种、生物生产力等生物指标,社会经济指标,湿地资源、社会经济动态变化指标,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综合效益指标情况开展定期监测与研究,为市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六)加大对湿地保护的宣传力度要通过宣传提高公民对湿地资源保护与恢复重要性的认识,强化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和资源忧患意识,形成有利于湿地保护的良好环境。一是大力宣传湿地保护与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的知识和甘肃省湿地保护条例、张掖市湿地资源管理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提高公众对湿地和湿地保护重大意义的认识。二是结合“世界湿地日”、“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等活动,集中开展有关湿地生态效益和经济价值方面的教育活动。三是组织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编写用于科学普及、基础教育和专业人员培训的科普书籍和专业教材,广泛普及湿地和湿地保护科学知识,将湿地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内容,列入中小学及高等院校的教学计划,进一步提高全民对湿地保护的认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