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拜廣告之賜,多醣體成了靈芝最有名的成分;同樣的,也是拜廣告之累,使得一般人對多醣體有太深的誤解,以為多醣體含量愈多代表產品愈有效,甚至還有其他原料做成的保健食品,打著多醣體含量比靈芝更多的名號,想與靈芝比美。 多醣體只籠統的泛稱暫不追究產品有效所指到底是哪種功效,光多醣體三個字,看在專業人士眼裡,就已經又籠統又模糊。先說什麼是醣吧!那是碳水化合物的另一種稱呼,所有帶有氫分子(O)與氧分子(H)且兩者的比例和水分子一樣是 2:1者,都屬醣類。結構最簡單的醣類叫單醣,如葡萄糖;由兩個單醣組成的醣則名之為雙醣,如麥牙糖與蔗糖;而整體結構由十個以上單醣所組成的物質,都叫做多醣,它可以是吃了會讓你發胖的
2、澱粉,也可以是幫助腸道暢通的膳食纖維,當然也可以指存在靈芝裡具有多醣結構的物質。 有時候我們會在多醣後面加個體字,主要在突顯這類碳水化合物的結構很大,分子量動輒數十萬、上百萬,比起其它結構簡單的物質(如蛋白分子)簡直像個龐然大物。 澱粉與靈芝多醣的差別雖然同屬多醣,卻因為分子結構的差異,使得澱粉和靈芝多醣在進到人體腸道之後,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兩者都是以葡萄糖為單位相連形成的聚合物,只是澱粉的葡萄糖是以(14)- 為主鏈相連接,而靈芝多醣的葡萄糖則是以(13)- 為主鏈相連接。人體的消化酵素能切開(14)- 鍵結,而把澱粉水解成葡萄糖,經腸道吸收後即轉化成熱量;可是對於(13)- 鍵結,人
3、體的消化酵素卻一點作用也沒有,加上靈芝多醣體積龐大無法穿透腸壁細胞,因而只能在腸道裡來回碰撞,未料這一碰撞竟撞出許多生理活性其中之一便是,腸壁上的免疫細胞因被靈芝多醣啟動而把訊息帶入血液裡,進而提高免疫系統對於外來病原與體內癌細胞的警戒。 所以,當靈芝產品含糊地標示多醣體含量高,其實際的成分到底是澱粉含量多,還是靈芝多醣含量多,對於健康的意義是絕對無法等同的。會有這樣的疑議,並不是因為長出來的那朵靈芝含有澱粉,而是當產品的內容物不僅只有靈芝時,例如靈芝的發酵製品通常含蓋作為菌絲營養來源的培養基,以及充滿菌絲代謝產物的濾液,這兩者提供的多醣成分,即可能包含澱粉多醣。 多醣體活性多醣科學家最初是把
4、整朵靈芝以熱水煮沸,取其湯汁餵食腫瘤小鼠竟能產生抑制腫瘤生長,進而分析靈芝熱水萃取物,才得知裡面主要是一群以(13)- 葡聚醣(13)-D-glucan為主鏈的多醣體。這些多醣體原本是靈芝細胞壁的組成,在熱水煮沸的過程中不斷被溶出,進而對人體健康產生正向的作用。許多研究都證實了靈芝多醣的許多活性(我們稱這類的多醣為活性多醣),包括調節免疫功能、抗腫瘤與降血糖等等。對此,你我都已熟知,無須贅言,不過我們倒是經常忽略另一個事實也有許多研究證實,有些靈芝多醣是不具生理活性的。 總括一句話,靈芝裡含有活性多醣,但並非所有的靈芝多醣都有活性。如果把活性多醣比喻為戰鬥機,那麼一般多醣如同不具戰鬥力的民航機
5、。它們都是飛機,但只有戰鬥機能防禦敵人、保衛國家安全。 所以在產品包裝上標示靈芝多醣體的含量有多少,雖然已經區隔了澱粉多醣與來自靈芝的多醣體,但這種做法猶如一個國家在國防白皮書寫他擁有多少架飛機,不具任何意義。廠商應該要說明的是,在那一盒或一包或一瓶靈芝產品裡,具有戰鬥功能的活性多醣到底有多少。 何謂活性多醣? 由於相關研究顯示,具有活性的靈芝多醣的分子量通常很大,因此過去有人曾試著以分子量來區分靈芝裡的一般多醣與活性多醣,以致在坊間出現了分子量要達到一萬以上,或者十萬以上,或者百萬以上才是靈芝多醣的說法。 具有活性的靈芝多醣的分子量確實不小,最少有多大,在科學上始終沒有定論,更談不上學術界的
6、共識。這也就是為什麼把同一個靈芝產品拿給不同檢驗單位定量靈芝多醣,得到的答案竟莫衷一是(請參考健康靈芝第 8 期解開靈芝產品多醣體含量高低的迷思,2000 年 4 月)。以分子量歸類雖然方便,卻有模糊地帶,而且也為靈芝市場帶來更大的混亂。如果從分子構造來區分靈芝裡的一般多醣與活性多醣,中間的那條界線可能就清楚多了。 誠如後續專訪台大食科所呂廷璋副教授所言,靈芝的活性多醣不只一種,其中在靈芝中含量較多、也是廣受學術界公認的,則是結構上具有(13)- 葡聚醣主鏈和(16)- 葡萄糖基分支的多醣。 從結構來看,(16)- 葡萄糖基分支出現的密集度,關乎整個多醣的活性強弱,其中以 35 個葡萄糖基就含
7、有一個(16)- 葡萄糖基分支的活性最強。姑且不論(16)- 葡萄糖基分支如何分佈,具有(13)- 葡聚醣主鏈結構可說是靈芝活性多醣的基本條件。兩年多前呂廷璋曾以螢光染色法鑑定市售十種靈芝產品裡(13)- 葡聚醣的含量,未料多醣體含量最高的,(13)- 葡聚醣的含量竟然排名倒數第二(詳細內容請參考本刊 11 頁)。這個結果至少說明了三件事:第一,靈芝產品的多醣體含量與活性多醣之間,未必具有一定的關連性;第二,多醣體含量高,並不能作為靈芝產品功效的保證;第三,代表靈芝產品質量的指標成分,應該由能反應產品功效的活性成分擔綱才是(事實上所有的保健食品皆然)。 專訪台大食科所靈芝研究團隊多醣體不是靈芝
8、的代言人。當商業廣告愈說得天花亂墜,社會愈需要學術來告訴我們事實是什麼。今年六月,以孫璐西為首的靈芝研究團隊在國科會召開記者會所表達的重點之一,便是提醒民眾別再錯把多醣體含量當作評斷靈芝功效好壞的標準。 本期我們即為您專訪到目前國內執行靈芝多醣研究最大的團隊台灣大學食品科技所的五位教授,除了探討有關活性多醣的概念,也將介紹他們致力研發的利用豆科植物為基質生產具生理機能之靈芝發酵液。孫璐西教授在接受專訪時說明他們為什麼要研究靈芝發酵液的背後因素:發酵技術雖是台灣食品工業的強項,可是應用在靈芝發酵生產時,卻沒有做出富含活性多醣,乃至其它活性成分的靈芝產品。事實上,健康食品管理法上路已經六年,但目前
9、還沒有純粹以靈芝發酵液為原料取得功效認證的產品。追究原因,業者在發酵生產時並沒有選擇合適的指標。誠如蔣丙煌教授在接受專訪時所言,一般業者做的只是單純發酵,在選擇培養基時大多是以便宜、容易取得、微生物長得快、菌絲產量大、發酵時間短等等作考量。 雖然也有業者會以總多醣為指標,可是正如呂廷璋副教授在採訪時所說,業者只在乎意菌絲的量多不多,發酵液黏不黏;以為發酵液愈黏,多醣體就愈多,可是裡面的多醣卻不一定是有活性的多醣! (13)為主鏈的葡聚醣能反應靈芝產品活性,是合適的評估指標呂廷璋利用他所研發的(13)- 葡聚醣檢測法,協助蔣丙煌的發酵研究團隊,不斷改變發酵條件,使生產出來的靈芝發酵液,所含的(1
10、3)- 葡聚醣高達多醣總量的 50%。我們這麼做,就是希望跳脫多醣體的模糊概念,而是以活性多醣作為調整發酵條件依據。蔣丙煌認為,理想上作為指標的功能性成分,應與產品的功能很接近,這麼一來,這個功能性成分的含量高低,不僅可作為發酵製程的品管依據,還能為產品功效代言。也因此,呂廷璋希望有更多的實驗數據證實,靈芝裡的(13)- 葡聚醣與產品活性有很好的相關性。經張鴻民教授的實驗證實,(13)- 葡聚醣醣含量達總多醣一半以上的靈芝發酵液確實具有良好的免疫活性;沈立言副教授的實驗則證實,同一批發酵產物中的菌絲乙醇萃取物,有良好的抑制肝癌活性。顯然,(13)- 葡聚醣會比總多醣體,更適合作為靈芝產品品質的
11、評估標準。 不同來源的多醣無從比較對於其它菇類保健品也和靈芝產品一起大打多醣體的混仗,彷彿誰的多醣體多,誰的功效就好。對此,張鴻民的看法是:連我們的發酵槽,不同批次做出來的靈芝發酵液裡的多醣種類都不一定一樣,更何況不同種類的菌種所生產出來的多醣結構不同,功能性就不一樣,怎麼能互相比較呢? 事實上,無法比較的不只是不同菇類間的多醣與不同發酵條件下生產的靈芝多醣,同一個靈芝菌種在不同生長階段(如菌絲體與子實體)取得的多醣體,也是無從比較;即便來自菌絲體與子實體的多醣有相同的分子量,其構造與活性也不會相同。這個部分,在台大許瑞祥教授所執筆的靈芝多醣的發現及七年代至今的研究回顧裡有詳細的陳述。希望透過本篇文章的引介,讓您對於靈芝多醣的來龍去脈,以及靈芝多醣在分子量、分子構造、生理活性與作用機制之間的關聯性,有更深入的瞭解。期盼藉由我們的深入報導,靈芝的好壞決定在多醣體這類似是而非的觀念,不會再對您造成困擾。別忘了,即便是活性多醣,也只是靈芝的成分之一,還有三類、腺、免疫調節蛋白等等,對於靈芝寬廣的功效表現,都有無可取代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