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规划分析.ppt

上传人:tkhy51908 文档编号:9247336 上传时间:2019-07-30 格式:PPT 页数:90 大小:47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规划分析.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规划分析.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规划分析.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规划分析.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0页
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规划分析.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四章 信息系统的建立(上),系统开发概述 系统开发生命周期 系统规划 业务流程再造 系统分析,第一节 系统开发概述,系统开发参与者 启动系统开发 建立系统开发的目标,系统开发参与者,有效的系统开发需要开发小组的共同努力来完成。 开发小组的组成: 风险承担者、用户、管理者、系统开发专家、各类支持人员。 开发小组负责确定信息系统的目标,并交给该组织一个符合其目标的系统。,1.系统开发概述,风险承担者(stakeholder),风险承担者是指那些最终从系统开发项目中收益的人。 思考题:系统开发项目中有那些风险承担者?,系统用户企业单位,开发工作的执行者软件开发公司,过程风险监控的第三方管理咨询公司

2、,其他网络服务运营商等等,1.系统开发概述,用户(User),用户是指经常与系统进行交互的个人,也是系统的最终的使用者。 用户的组成 公司雇员 管理者 客户 供应商,1.系统开发概述,系统分析员与程序员,系统分析员(System Analyst):指精通业务系统的分析或设计的专业人员。 系统分析员需要建立开发新系统或修正现有系统的详细计划。 程序员(Programmer):负责修改或开发程序以满足用户需求的人员。 程序员负责修改或开发程序以满足用户需求。,1.系统开发概述,技术专家,开发系统小组中其余的支持人员为技术专家。 包括数据库和通信专家,硬件工程师等。 基于系统开发项目的规模以及系统开

3、发专家的数量,开发小组可能还包括一个或多个信息系统经理。 项目小组需要选择合适的小组领导,来负责日常的运作。,1.系统开发概述,不同系统开发项目的小组领导,1.系统开发概述,强调:系统分析员在系统开发中的作用,系统分析人员在系统开发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能从全局看系统。 系统的其他人员组成都需要和系统分析员进行直接交流。 系统分析员在不同的开发活动中被称作促进者、调解者、协商者或解释者。,1.系统开发概述,启动系统开发,当有能力引起组织变化的某个个人或群体觉察到使用一个新的或改进的系统会带来潜在的利益时,就可能会启动系统开发。这样的个人或群体也会从系统开发中受益。 一个组织的所有层次都有可能会引起

4、系统开发的动机,即可能是有计划的,也可能是无计划的。,1.系统开发概述,建立系统开发的目标,一个具体系统对一个公司的真正价值在于该系统是否对公司达到经营目标的能力有影响力。 举例:一个定货处理的TPS通常被任务是可以持续操作以及辅助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关键任务系统,离开了这个系统,组织就不能保证日常业务的持续进行,更不用说达到已经设定的目标。,1.系统开发概述,如何建立系统开发目标,系统的开发过程应该能产生一个具有一定性能和成本目标的系统。 系统开发的成败以是否实现了这些目标为衡量标准。,1.系统开发概述,性能目标,系统的运行能够满足值的程度,可以通过性能目标来进行衡量: 系统输出的质量和可用性

5、正确性和可用性 系统输出形式的质量和可用性易理解性、可读性和清晰度 输出生成的速度及时性,1.系统开发概述,成本目标,实现性能目标所能够产生的利益应和与系统相关的所有成本保持平衡: 开发成本保证系统顺利进行的成本。 与系统一个用独特性相关的成本。 硬件及相关设备的固定投资。 系统持续操作成本。 包括人工、软件、物资供应及系统运行所需的如电力等事物上花费的成本。,1.系统开发概述,第二节 系统开发生命周期,系统开发生命周期 原型法 快速应用开发 最终用户系统开发法 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是复杂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是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相结合的产物,是一项相对复杂的工程。 在现有的

6、众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方法中,基于系统生命周期的一类方法,特别是其中各种结构化方法在实践中起过重要的作用,得到了广泛应用。,2.系统开发生命周期,系统科学方法的主要原则,整体性原则 从整体目标和功能出发,正确处理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关关系,以此来解决复杂问题。 分解协调原则 依据结构、功能或时间过程将整个系统分解成若干相关联的子系统,可进行进一步的分级,以此将复杂问题进行简化。 在处理各个子问题时,必须根据系统的整体功能和目标,协调各子系统的行为、目标和功能,保证整体功能、目标的实现。 目标优化原则 在众多方案中,进行优化选择,对于简单系统要求达到“最优解”,对于复杂系统要求到达“满意解”。

7、,2.系统开发生命周期,系统的生命周期,系统的生命周期(SystemLife Cycle):任何系统均有其产生、发展、成熟、消亡或更新换代的过程,称为系统的生命周期。,2.系统开发生命周期,系统生命周期中的阶段划分,系统规划:主要任务是根据组织的整体目标和发展战略,确定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战略,明确组织的需求,制订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总计划。 系统开发:主要任务是根据系统规划阶段确定的拟建系统总体方案和开发项目的安排,分期分批进行系统开发。 系统运行和维护 维护分为纠错性维护、适应性维护、完善性维护和预防性维护。 系统更新:先行系统问题分析、新系统的建设。,2.系统开发生命周期,系统开发的生命周期(

8、SDLC),系统分析 主要对现有系统和工作流程进行研究,确定它的优势、弱势以及进行改进的机会。 系统设计 结果是一项技术设计,它描述怎样来实现一个新的系统,或者说明怎样修改现有系统。 系统实施 创建(或获取)各种系统组成部分,进行装配,并投入使用。,2.系统开发生命周期,回顾,系统开发概述:参与者、开发、目标开发小组:风险承担者、用户、系统开发专家、各类支持人员 启动系统开发:维护性的 拓展性的 确定开发目标:性能目标 成本目标 系统生命周期:系统规划 系统开发 系统运行与维护 系统更新 信息系统开发生命周期:系统分析 系统设计 系统实施,结构化方法(Structured Approach),

9、早期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工作阶段划分原则不明确,各阶段的功能工作缺乏规范的规程、方法表达工具与标准。 系统建设过程用户参与程度低,用户与专业人员对话缺乏有效手段。 系统开发的工作任务集中在系统实施阶段,系统的分析、设计工作不深入。 系统实施阶段的工作采取“自底向上”的方法,系统总体总体功能与目标的实现难以保证。,2.系统开发生命周期,结构化方法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原则 基本思路:把整个系统开发过程分为若干阶段,每个阶段,每个阶段进行若干活动。每项活动应用一系列标准、规范、方法和技术,完成一个任务或多个任务,形成符合给定规范的产品。 主要原则 用户参与的原则 严格划分工作阶段,“先

10、逻辑,后物理”的原则 “自顶向下”的原则 工作成果描述标准化原则,2.系统开发生命周期,原型法,原型法在系统开发过程中采用了一种反复的方法。在每一次反复过程中确定问题的需求,比较不同的解决方法,设计新的解决方案,并实现系统的某一部分。 用户对于原型进行试用,并且提供反馈信息。,2.系统开发生命周期,原型法是从创建一个主要子系统的初始模型,即整个系统的一个缩小比例模型开始。 如报表格式及输入屏幕的开发。 经过开发和改进之后,这些原型报表以及输入屏幕就被作为实际系统的模型。 这个模型可用一种非过程化的最终用户编程语言,如Focus或Visual Basic来实现。 这个初始模型经过改进成为第二代和

11、第三代模型,一直到系统开发完毕。,2.系统开发生命周期,第三节 系统规划,系统规划的目标和工作内容 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的系统面临一系列的问题: 系统建设与组织发展的目标和战略不匹配。 已建成的系统解决问题的有效性低。 不能适应环境和组织变革的需要。 组织结构陈旧、管理落后;企业主要业务流程效率与效益低下。 系统使用人员的素质较低。 系统开发环境落后,技术方案不合理。 系统开发及运行的标准、规范混乱。 资源短缺,投入太少,而对系统的期望又过高。,主要原因:缺乏科学的、有效的系统规划。 系统规划的目标、任务和主要工作内容 目标:制定出管理信息系统的长期发展方案,决定管

12、理信息系统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发展方向、规模和发展进程。 任务 规定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战略 需求 约束 目标 功能 确定组织的主要信息需求,形成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方案,安排项目开发计划。 制定系统建设的资源分配计划。,对系统规划三个阶段的介绍 管理信息战略规划 关键:要是信息系统的战略与整个组织的战略和目标协调一致。 内容 评价组织的目标、战略和实现目标、战略的主要企业流程。 更具组织的目标和战略确定管理信息系统的使命,对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或更新提出报告。 对目前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应用环境和应用状况进行评价。 制定建设管理信息系统的政策、目标和战略。,组织的信息需求和分析 内容 确定目前和规

13、划中的组织在决策支持和事务处理方面的信息需求,以使为了整个组织或其主要部门提出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方案。 制定主发展计划,即根据发展战略和系统总体结构,确定系统和应用项目的开发次序和时间安排。 资源分配 内容 制定为实现主开发计划而需要的硬、软件资源、数据通信设配、人员、技术、服务、资金等计划,提出整个系统的建设的概算。,系统规划工作的特点和关键问题 系统工作是面向长远的、未来的、全局性和关键性的问题,因此它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非结构化程度较高。(特点) 其工作环境是组织管理环境,高层管理人员是工作的主体。(人员环境) 因为系统规划不在于解决项目开发中的具体业务问题,而是为了整个系统确定目标

14、、战略、系统总体结构方案和资源计划,因而整个工作过程是一管理决策过程。同时,系统规划也是技术与管理相结合的过程,它确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地支持管理决策地总体方案。(目的) 系统管理人员对管理和技术环境地理解程度,对管理与技术发展地见识,以及开创精神与务实态度是规划工作地决定因素。(决定因素),规划工作的结果是要明确回答规划工作内容中提出的问题,描绘出系统的总体概貌和发展过程,但宜粗不宜细。(结果要求) 管理信息系统系统规划必须纳入整个组织的发展规划,并应定期滚动。(关系) 关键问题 战略计划是核心 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是关键 需求与服务 业务与技术 应变能力是瓶颈问题 管理、人、技术应协调发展,

15、管理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 概述 包括了主要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措施。 如何使一个组织中的管理信息系统发展战略与组织本身的发展战略保持一致,使管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工作的核心问题之一。 系统战略规划的目标和内容 内容 信息系统的目标、约束与结构。 了解当前的能力状况。 对影响计划和信息技术发展和预测。 近期计划。,战略集合转移法简介 战略性的管理信息系统规划就是把组织的战略集合转化为“管理信息系统的战略集合”,而后者由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目标、环境约束和战略计划组成。“MIS战略规划过程”是指把组织的使命、目标、战略以及其他组织特性组成的“组织战略集”转换成包括有系统目标、约束和战略规

16、划的“MIS战略集”。,战略目标集转化法,战略目标集转化法是一种通过识别管理目标,从而得出信息系统目标的一种结构化方法,(William King, 1978)把企业的总战略、信息系统战略分别看成“信息集合”。战略目标规划的过程则是由组织战略集转换成信息系统战略集的过程。,战略目标集转化法战略规划过程,第一步 识别和阐明组织的战略集合 确定与组织有利害关系的关联集团的结构(经理、雇员、顾客、供应商、债权人、投资人、政府代理人及竞争者) 识别关联集团的要求 定义组织相对于每个关联集团的任务和战略第二步 把组织的战略集合转化为管理信息系统战略集合 系统目标 约束 设计原则、开发战略,关键成功因素法

17、(CSF) 基本概念 组织的信息需求分析方法有两大类,一类是全面调查法(企业系统规划法),一类是重点突破法(CSFs法)。 在每一个企业组织中,都存在着对该组织成功起关键作用的因素,称为关键成功因素。 不同的管理信息系统,其信息需求各不相同,而同一个管理信息系统的信息需求在不同的时期也不会相同。 要能够确定不同行业中的成功因素。 关键成功因素法:是那些必须经常得到管理人员关注的活动区域,对这些区域的运行情况要经常不断进行度量,并提供这些度量信息以供决策使用。,任何组织的情况都在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当我们是定管理信息系统规划时要明确弄清楚哪些因素在规划涉及时期内是最紧要的。 CSF方法步骤:(

18、1)了解企业目标;(2)通过目标分解和识别;(3)关键成功因素识别;(4)性能指标与标准的识别;(5)测量性能的数据;(6)定义数据字典 这种方法分析简明、快速,但它类似于艺术创作,没有一个特定的严格规划。 个人的CSF不一定是组织的CSF 使用范围适应于高层,在DSS与ESS开发中使用。,企业系统规划法 基本概念 企业系统规划法(简称BSP法)是一种结构化的方法,可以帮助企业作出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满足其近期的和长期的信息需求。 该方法的基本出发点: 一个信息系统必须要支持企业的目标。 一个信息系统的战略应当表达出企业中各个管理层次的需求。 任一组织内三个不同的计划、控制层:战略计划层、管理

19、控制层、操作控制层。 一个信息系统应该向整个组织提供一致性的信息。 一个信息系统应当实现对主要的业务流程的改造与创新,并在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改变时保持工作能力。 一个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应由总体信息系统中的子系统开始实现。,BSP针对大型系统的开发的基本概念是“自上而下”的系统规划和“自下而上”的实施。,BSP法的主要步骤,企业系统规划法(BSP),一、定义企业过程(BSP方法的核心) 企业过程是管理各类资源的各种相关活动和决策的组合,BSP方法强调企业过程应独立于组织机构。 任何企业的资源均由三方面组成: 关键性资源:产品和服务 支持性资源 不具备产品形式管理对象:计划和控制,企业系统规划法(

20、BSP),资源的生命周期:要求、获得、服务与退出 识别过程的方法 计划/控制类过程:用调查研究方法获得 产品/服务类过程:通过资源生命周期去识别 支持资源类过程:通过资源生命周期去识别,企业系统规划法(BSP),汇总分析,形成以下文件: 一个过程组及过程表 每个过程的简单说明 关键过程的表 过程流程图 组织/过程矩阵(O为负责、X为参加、/为一般参加、空格不参加),企业系统规划法(BSP),二、定义数据类 数据类把系统中密切相关的信息归成一类数据。 识别数据类的目的在于了解企业目前的数据状况和数据要求,查明数据共享的关系,建立数据类/过程矩阵 定义数据类的方法: 实体法 企业过程法,企业系统规

21、划法(BSP),数据类定义实体法 企业的实体是顾客、产品、材料、设备、资金及人员等企业中客观存在的事物 根据信息资源的生命周期,把数据类型分为计划类、业务类、存档类、统计类 实体/数据类矩阵,实体,数据类,需求,获得,服务,退出,计划,业务,业务,统计,统 计,存档,企业系统规划法(BSP),数据类定义企业过程法 每一个过程都有相应的输入和输出的数据类型来定义数据类。,企业系统规划法(BSP),建立过程/数据类矩阵 过程与数据定义好之后,可以得到一张过程/数据类表格,表示它们之间的联系 其中C表示数据类由相应的过程产生,U表示该过程使用该数据类。 过程/数据类矩阵又称U/C矩阵,企业系统规划法

22、(BSP),三、定义信息结构 划分子系统 调整过程/数据类矩阵 过程这一列按过程组排列,每一过程组中按资源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排列。 排列“数据类”的列,使得矩阵中的C最靠近主角线。 过程分组不是绝对,可以适当调配过程分组,使U也可能靠近主对角线。 画出过程组对应的方框,就是子系统。 框外的U表示子系统之间的数据流,企业系统规划法(BSP),四、确定子系统实施顺序 系统需求程度与潜在效益评估 潜在效益 对企业的影响 迫切性 技术约束分析 数据的重要性 子系统关联的紧密程度 五、计算机系统逻辑配置方案 客观条件约束处理方式联机存储量、硬件软件,企业系统规划法(BSP),优点: 综合全面地考虑了一个

23、组织对系统数据的使用及不足,对如何利用信息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靠许多经理和用户的参与来帮助组织内产生一致意见 美中不足: 需要收集和分析的数据量大。 它是根据企业过程模型去建立信息系统,但它更多地承认企业的现有过程,将手工作业改变成自动化,虽有过程的改进,但力度不大。很多情况下,“企业如何经营”可能需要一种全新的方法,2.定义企业的业务流程,为信息系统对企业的支持奠定长期的基础。业务流程被定义为企业在完成使命、实现目标过程中必需的、逻辑上相关的一组活动,他们的分析和识别无需顾及组织机构的联系,业务流程一般分为计划与控制流程、产品和服务流程和支持资源流程。主要目的: 使信息系统大大独立于

24、组织结构的变化。 理解企业如何能完成它的总使命和目标。 为从操作控制流程中分离出战略规划和管理控制提供依据。 为定义所需的信息结构、决定它的范围、分解成模块和建立开发的优先次序提供依据。 为定义关键的数据需求提供基础。,3.定义数据类,在定义与识别业务流程的步骤中要对现存业务流程中不科学、不合理、不适应企业生存发展需要的内容进行分析诊断,对已有流程进行改造,重新设计和创新。一个数据类:为支持一个或多个业务流程所需要的类数据,在这个步骤中定义了某一资源通过企业单位时要被管理的所有数据。数据类:支业务流程所必需的逻辑上相关的数据,识别这些数据的目的是为了解决: 目前支持企业流程数据的准确度、及时性

25、和可得性。 在建立管理信息系统总体结构中所使用的数据类。 企业流程之间目前和潜在的数据共享。 各个流程产生和使用什么样的数据。 数据政策的确定。 目前不可缺少的数据。 发现需要改进的系统。,4.定义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 是对长期目标的叙述。 总体结构所取的形式是一群相互有关的信息系统和要被管理的有关数据,有总体结构出发,可以识别出每一模块,在按信息系统的计划来安排开发日程。,利用U/C矩阵定义系统的总体结构,建立数据类与流程的关系矩阵(U/C矩阵)。 用C表示哪个流程产生该数据和用U表示哪个过程使用该数据。 按关键资源的生命周期顺序放置过程,即计划过程、度量和控制流程、直接涉及产品的流程、最后

26、是管理支持资源的流程。按流程中产生数据的顺序将数据类排在另一轴上。 在适当的行列交叉处填上C和U。恰当的调整 举矩阵中字母C尽可能几种分布在对角线及附近。,确定主要系统。 将业务流程中数据类依据其管理的资源而划分成若干组,并用方框框起来,这些方框代表逻辑子系统的组合以及表明产生和维护某些特定的、相关的数据类的责任。,表示数据流向。 落在系统方框以外的那些U白哦是对数据流的应用,用箭头表示数据从一个系统向另一个系统。 举例。 识别子系统。 用方框和箭头表示数据的产生和使用后,可以去掉C和U,并给每个分系统进行命名,构成一个完整的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 重新安排坐标轴和使用双箭头,使结构图更加简

27、洁,得到简化了的结构图。,资源分配 通常在确定一个应用项目的优先顺序时应该依据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该项目的实施预计可明显节省费用或增加利润。 无法定量分析其实施效果的项目。 制度上的因素。 管理方面的需要。 管理信息系统规划中的资源分配建议采用的方法。 成本或效益比较法 全面评审法 收费法 指导委员会法,请对下表给出的U/C矩阵进行检验并求解,最后解释解的实际意义。,1、正确性检验,2、U/C矩阵求解,划分子系统,产品管理子系统,材料管理 子系统,生产管理 子系统,人事管理 子系统,资源分配,产品管理子系统,材料管理 子系统,生产管理 子系统,人事管理 子系统,规划方法综合评价,关键成功因

28、素法(CSF) 能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使目标的识别突出重点,有利于确定管理目标。 战略目标集转化法(SST) 从另一角度识别管理目标,它反映各种相关人的要求,而且给出按照这种要求分层,而后转化为信息系统目标的结构化方法。全面而没突出重要。 企业系统规划法(BSP) 首先强调目标,但没有明显的目标引出过程。客观存在通过管理人员酝酿“过程”引出系统目标,企业目标到系统目标的转换是通过对组织、企业过程与数据类及相互关系的分析得到的。,业务流程再造,流程再造的基本思想与原则 业务流程定义:企业在完成其使命、实现其目标的过程中必需的、逻辑上相关的一组活动。 企业的业务流程直接体现企业的核心能力

29、,是企业完成其使命、实现其目标的基础。 业务流程改善(BPI) 业务流程再造(BPR),企业流程再造(BPR)应遵循一下原则:职能-流程 有一个明确的、具有启发性的目标,即共同远景。 充分考虑顾客价值。 必须服从统一指导。 充分做好横向及纵向沟通。 认识流程再造的两大要素信息技术/信息系统和人员组织管理。 树立典范、逐步推进,充分利用变革的涟漪效应。 流程再造的方法、实施策略与步骤 流程再造方法一般有两类:全新设计法和系统改造法。,对于我国企业来讲,企业业务流程再造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以核心生产能力为中心,重组业务流程。 以顾客为起点,再造整合企业业务流程。 围绕企业的业务流程再造,其他

30、方面也要采取配套措施,对组织机构进行适当的调整,为实现企业业务流程再造的目标提供良好的保证。 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及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 BPR的实施可以大致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发现准备阶段。 企业定位 进行初步的影响分析 选择第一项目 重新设计阶段。 开始业务流程的再造工作 界定新的业务流程备选方案 评估方案 具体实施阶段。 选择最相宜的方案 实施方案 更新和丰富模型库,流程再造与企业信息化 运用现代的信息技术。 企业信息化建设不应仅仅着眼与IT本身,而应面向企业流程再造来展开研究与实施。 面向顾客、面向流程是信息化的出发点。 注重流程的有效性、高效性和适应性是企业信息化成功的关键。 流

31、程优化是企业信息化的基础 建立在三个主要的基坐上:流程、人员和技术。对流程的再造要在这三个方面上进行协调处理。 组织建设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保证。 重视信息重组和组织重组。,业务流程的识别 流程:就是企业以输入各种原料和顾客需要为起点到企业创造出对顾客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为终点的一系列活动。 企业流程是指为完成企业某一目标或任务而进行的一系列逻辑相关的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活动的有序集合。 从流程的观点来看,企业的组成元素是流程,而企业流程的组成主要是活动。,一个企业的业务流程有如下四个特点: 每个流程都有输入和输出。 每个企业流程都有顾客。 每一个企业流程都有一个核心的处理对象,一个大的企业流程往

32、往实现一个对象的生命周期。 业务流程往往是跨职能部门的。 权重选择法优先选择企业的核心业务流程进行业务流程再造。 在选择流程再造时的对象一般考虑:顾客满意度差,抱怨不断的流程;成本高的流程;周期长的流程;已有更好的方法用于流程运作的流程;有新技术可用以流程营运的流程;管理工作差的流程等。,对五个方面的评价标准分别表述如下: 可变性。 流程绩效。 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对顾客的影响。 信息技术的潜能。 基于业务流程再造的信息系统规划 要点: 正确把握信息系统建设、流程再造和企业战略之间的关系。 使信息系统规划与流程再造互为前提,相互影响。,选择合适的流程再造类型、正确的定位。 按推行的深度和广度

33、可分为四种类型: 局部的流程再造。 全部的流程再造。 全局的流程再造。 扩散性的流程再造。 选择核心业务流程为再造的突破口,逐步的扩展。 为业务流程为主线,进行系统规划。 在流程规划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数据规划与功能规划。 根据上述信息系统规划的策略 系统战略规划 系统流程规划 系统数据规划 系统功能规划 系统资源分配,第五节 系统分析,系统分析的目标和主要活动 系统分析是指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生命周期中系统分析阶段的各项活动和方法。 此阶段大致可划分为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三个阶段,也称为系统分析生命周期的三个主要阶段。 系统分析阶段的目标:在系统规划所定的某个开发项目范围内明确系统开发

34、的目标和用户的信息需要,提出系统的逻辑方案。,系统分析阶段的主要活动 系统初步调查 可行性研究 系统详细调查 新系统逻辑方案的提出。 系统分析的成果,是系统建设的重要文件,特别是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系统说明书最为重要。 系统分析阶段的主要活动,结构化系统分析方法和工具 结构化系统分析方法就是结构化方法的基本思想和主要原则在系统分析中的应用所形成的一系列具体方法和有关工具的总称。 结构化系统分析方法主要是描述反映用户信息需求的逻辑模型的建立方法和有关工具。 数据流程(DFD) 数据词典(DD) 结构化语言 决策树 决策表,采用结构化系统分析的工具建立的系统逻辑模型一般具备以下特点: 表达方式规范,表

35、达的内容确切,无二义。 形式简洁,易理解,便于和非专业用户交流。 便于查询、检索、易维护。 便于计算机辅助建模。 结构化系统分析方法可以使整个系统分析工作规范化和系统分析的主要成果系统逻辑模型的描述标准化。 对于依赖环境和条件的问题的分析,其方法和步骤难以规范化和标准化,需要运用知识和经验进行工作。,数据流图(DFD) 数据流图的作用 数据流图就是组织中信息运动的抽象,是管理信息系统逻辑模型的主要形式。 模型不涉及硬件、软机、数结构与文件组织,它与对系统的物理描述无关,用一种图形及与此相关的注释来表示系统的逻辑功能,表示所开发的系统在管理信息处理方面要做什么。 数据流图是系统分析人员与用户进行

36、交流的有效手段,也是系统设计(及建立所开发的系统的物理模型)的主要依据之一。,数据流图的基本组成及符号 数据流图的四种基本组成 外部项(外部实体) 加工(数据加工) 数据存储 数据流 绘制数据流图的主要原则 明确系统界面 自顶向下逐层扩展 数据流图的绘制过程 合理布局 数据流图只反映数据流向、数据加工和逻辑意义上的数据存储,不反映任何数据的技术过程、处理方式和时间顺序,也不反映判断与控制条件等技术问题。 数据流图绘制的过程,就是系统的逻辑模型的形成过程,必须始终与用户密切接触,详细讨论,不断修改,也要和其他系统建设者共同商讨以求一致意见。,数据流图绘制的主要步骤 确定所开发的系统的外部项。 确

37、定整个系统的输出数据流和输入数据流,把系统作为一个加工环节,画出关连图。 确定系统的主要信息处理功能,按此将整个系统分解成几个加工环节(子系统)。 根据自顶向下,逐层分解的原则,对上层图中全部或部分加工环节进行分解。 重复4,直到逐层分解结束。 对草图进行检查和合理布局。 和用户进行交流,在用户完全理解数据流图的内容的基础上征求用户的意见。 用计算机或其他绘图、编辑工具画出正规的数据流图。 将正规的数据流图提交系统分析负责人复审。,绘制数据流图的几点注意事项 关于自顶向下、逐层分解。 系统外部至系统内部、由总体到局部、由抽象到具体的系统逻辑模型建立过程。 使数据流图简洁、清晰、功能明确、方便交

38、流,分解的层次和每张图的内容要适当。 一般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项目规模较大,每张DFD分解的加工环节可以稍多一些,以减少图的层次,但每张图的加工项目以不超过78个为宜。 在数据流图的分解中,要保证各层成分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加工的分解可以导致数据流的分解、数据存储的分解甚至外部项的分解。 下层数据流图应该不出现不属于上层图中的数据流子项的新数据流,但可以出现不属于上层图的数据存储环节子项的新的数据存储环节。 数据流图的逐层分解也可能导致某个和某些外部项的分解。下层图不应该出现不属于上层图外部项的子项的新的外部项。,数据流必须通过加工,即送去加工或从加工环节出发。 数据存储环节一般作为两个加工环节的

39、界面来安排。 命名。命名原则: 名称要反映被命名的成分的真实和全部意义,不能只反映部分内容。 名称要意义明确,易理解,无歧异,不会造成错觉或混乱。 加工的名称一般以动词宾语或动词性定语动名词为宜,以明确反映信息处理的逻辑功能。 避免使用不反应实际内容的空洞词汇。 进出数据存储环节的数据流如内容和存储环节的数据相同,可采用同一名称。 编号。 编号的原则。 只画所描述的系统稳定工作情况下的数据流图。,数据流的局限性 难以在数据流图上标识出数据流、数据存储、加工和外部项的具体内容。 不能反映系统的决策与控制过程。 难以对系统中人机交互过程以及信息的反馈与循环处理进行描述。 数据流图举例 学籍管理系统

40、 补充订货系统,数据词典 数据词典的作用和内容 数据流图上所有成分的定义和解释的文字就是数据词典。它对数据流图的各种成分起注释、说明作用。给这些成分赋以实际的内容;还要对系统分析中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进行定义和说明。 数据词典描述的主要内容 数据流 数据元素:组成数据流的基本成分。 数据存储 加工外部项 数据词典对数据流图中有关成分的描述尽可能说明: 是什么或做什么 在何处或者来自何处、去向何处 何时出现、时间长短,编写数据词典的基本要求 对数据流图上各种成分的定义必须明确、易理解、唯一。 命名、编号与数据流图一致,必要时可增加编码,方便查询检索、维护和统计报表。 符合一致性与完整性的要求,对数

41、据流图上的成分定义与说明无遗漏项。 格式规范、风格统一、文字精练,数字与符号正确。 数据词典的格式和编写方法 举例。 外部项为了准确、规范描述各类条目的内容,数据词典中采用的符号: 等号; 加号; 方括号; ; 花括号; ; 圆括号;();,数据词典的编写方法 手工编写 计算机辅助编写 数据词典的举例 结构化语言 决策树 决策表 其他工具,系统分析阶段各项活动的内容 系统的初步调查 目标 内容 可行性研究 目标和工作内容 步骤 工作结果 现行系统详细调查 目标 调查内容 方法与特点 详细调查与初步调查的区别 工作结果,新系统逻辑方案的提出 目标 工作内容与方法 工作结果 小结 重点及难点 数据流图和数据词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