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文学考试资料一、背诵作品分析、 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征:情、景、事、理的紧密结合,营造出一种优美的相思意境。 1月下奇景的澄明,深沉的历史感慨、人生感悟,对离人的悲悯,思妇和游子的相思构成一幅寥廓、静美、恬淡、空灵又深邃的图画。紧扣题目、主题突出。 2春、江、花、月、夜,以“月”为核心,使人们的思绪围绕着“月”移步换情。从时间上看,以月初到月落为一整晚;从空间上看,有月下的江流、芳甸、花林、沙汀、扁舟、妆镜台、捣衣砧等。通过时空的变化,将男女的相思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不愧为一首情思哀怨的小夜曲。层次井然,结构精巧,具有严密的逻辑。 3由良辰美景的自然风光,过渡到对人生的思考,再引出男女的相思
2、之情,层层递进,具有深厚的美好的境界。节奏协调。情韵俱佳。 4全是共 36 句,四句一换韵,共 252 字,9 个韵节:平仄平仄平平平平仄,平仄交错,一唱三叹,有声情并茂之特点。在修辞上运用了顶真、勾连的手法,使语言更加流畅通顺,再加上一些问句的使用,整首诗更显活泼之感,收到了“如泣如诉,如怨如慕”的表达效果。语言清新婉丽,自然优美。 5)吸收了南朝民歌的语言长处,又融入了初唐时期以赋入诗的特点,铺陈渲染、复沓咏叹,形成了唐代七言歌行典型代表的语言。)运用对偶、拟人的手法写明月、江水,更显亲切活泼、)化用了前任大量的诗歌语言,是初唐歌行体诗歌的典型代表。、 西洲曲的艺术特色心思巧藏,以动作展现
3、心境 1一折、一穿、一梳,动作看似随意,却展现出痴心女子对爱人思念之深的心境。诗歌写出少女的沉浸于忆念、相思中的情态。含羞的姿态,渴慕相思的神色,一系列巧作掩饰的动作,描绘的惟妙惟肖,跃然纸上。于平常的动作中,巧妙地刻画出女子微妙的心理,及对爱情胸怀一颗赤诚之心。 托物寄情,巧借景物吐真情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 “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民歌子夜四时歌 )这些诗句是托月寄情,而这一作品则是托“梅”托“莲”来表达相思。“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折梅表达思念之情,以自然景物起兴。 “莲花” 、 “莲子” 、“莲心” ,由外而内“彻底红” 。 “莲心”即“怜心”
4、 , “彻底红”即红得透彻,喻爱情的赤诚坚贞,语意双关。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雁可传情,然而, “鸿飞满西洲” ,却没有传来情人的音讯,极写相思之深:“海水梦悠悠” , “海水” “悠悠” ,喻终年的相思没有穷尽,托物寄情。总之,诗歌善于以眼前的寻常之物,或起兴抒情,或比喻言志,或语意双关。婉转倾吐真情,耐人寻味。时节变迁,巧用民间词语。 3早春时节可“折梅” ,春夏之交穿“单衫” ,仲夏之时“伯劳飞” ,于初秋“采红莲” ,值仲秋“弄莲子” ,到深秋“望飞鸿” 。诗中巧妙地运用民间丰富的词语,表明了季节的变换,条理井然,时序渐进。女子相思怀念的深情,娓娓动听地叙述在诗的字里行间。
5、蝉联而下,巧“接字” 4全诗三十二句,四句一解,用蝉联而下的接字法,顶针勾连,技法之“巧”,真令人拍案叫绝。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等等诗句,如此环环相扣,接字成篇,不仅声情摇曳,情味无穷,而且节奏和谐,优美动听。、 饮酒 (其一)的艺术特色诗歌描写了诗人重归田园时的新鲜感受和由衷喜悦。在诗人的笔下,田园是与浊流纵横的官场相对立的理想洞天,寻常的农家景象无不是现出迷人的诗情书意。用白描的手法描绘田园风光,巧妙地在其间融入自己的生活理想、人格情操。 1如果说那洒遍浓荫的庭院就象是诗人“
6、复得返自然”之后的恬静心境,那么在材落上空缓缓弥漫的炊烟就象是诗人对故乡田园的依恋之情。甚至那几声最普通不过的鸡鸣狗吠也以其特有的乡土气息传达着诗人对淳朴、宁静的生活理想的追求。以田园之景写胸中之意,是此诗的显著特色。 这首诗显现的画面很有层次。 2近处,宅院、林木,亲切可即;远处量村落、炊烟,给人以悠长的遐思。一近一远,使画面具有纵深感。 诗歌的语言质朴无华,意趣高远。 3诗人以叙家常的笔调吐露胸襟,整首诗宛如一条涓涓溪流,以其从容不迫的流动,将作者带入一个 “ 豪华落尽见真淳 ” 的艺术境界。诗人采用了一种与朴实淳厚的田园生活本身完全谐调的艺术形式,从而使诗歌具有自然真挚之美。而这正是陶诗
7、独具的魅力。二、名词解释1、永明体“永明体“是指南朝齐永明年间出现的一种新诗体。其时,周颙发现了汉语的平、上、去、入四声规律,诗人们便利用这个规律来写诗,创作时讲究“四声“八病“和汉魏以来的对偶、用典手法。这种新诗体,人称永明体,代表诗人有王融、周颙、沈约、谢眺。 永明体是中国格律诗的开端,此后,诗即从自由状态开始走向格律化。 2、魏晋风度魏晋时期名士们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不同于一般流俗,不同于其他任何历史时期的言谈举止。其主流思想为魏晋玄学思想。思想倾向不太一致,但总的来说是一种思辨哲学。对宇宙、人生、和人本身的思维进行纯哲学的思考。在思想上,他们主张“自然” 、 “无为”的老庄思想;在行为上,
8、表现为鄙视礼法,放荡不羁。3、建安风骨以“三曹七子”和蔡琰为代表的文学现象。“七子”出自曹丕的典论论文,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帧七人。建安风骨,又称建安风力、汉魏风骨,是对建安文学成就的经典概括。它是指建安诗人 1继承诗经、汉乐府优秀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一方面在诗篇中真实地描写汉末的大动乱、大分裂,表现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同时又在诗歌中抒发统一天下、建立伟业的雄心壮志。建安风骨具有以下特点:时代特色鲜明,情感真挚强烈,文风清俊,慷慨悲壮,气盛词 2壮,文笔华丽健美。如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4、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他们崇尚
9、“老庄”思想,蔑视礼法,逃避现实,志趣相投,寄情山水。因常在竹林里喝酒弹琴,而被称为“竹林七贤” 。他们鄙视污浊的社会,喜爱竹林的清高。但是思想是消极避世的,和“建安七子”相反。5、玄言诗是指两晋永嘉年间至东晋盛极一时的,体现老庄思想和佛教哲理的一种诗歌。代表作家有孙绰、许询,善用借助自然现象来解释道理。他们“诗必柱下之旨归,赋乃漆园之义疏” 。作者“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成就不高,但在玄言诗风行的百年间,对文人山水审美体验的启发,山水诗的继而兴盛很有影响。6、宫体诗(徐庾体)宫体诗是开始并盛行于梁陈时期的诗歌体式。其主要描写男女情爱,内容以艳情、咏物为多,充满色情、淫秽之气;也有不少吟风月
10、、狎池苑的作品。风格绮艳秾丽,讲究声律,形式上亦有“清辞巧制“,“雕琢蔓藻“的特点。徐擒、徐陵,庾肩吾、庾信是宫体诗的代表人物。 7、十大诗人屈原、曹植、陶渊明、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苏轼(北宋)8、唐传奇唐传奇是指唐代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说。它远继神话传说和史传文学,近承魏晋南北朝志怪和志人小说,发展成为一种以史传笔法写奇闻异事的小说体式。唐传奇内容更加丰富,题材更为广泛,艺术上也更成熟。唐传奇“始有意为小说” ,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创作阶段。9、西蜀词派(花间词派)和南唐词派西蜀词派 1又名花间词派,源于花间集 ,是五代后蜀时期文人赵崇祚所编,收录了晚唐西蜀词人的作
11、品。其内容大都描写男女调情,描写女人的姿色风情,辞藻华丽, “绮罗香泽”之气很浓,其功能主要是宜宾遣兴。词作虽缺少温词的真切和细腻,却都以温庭筠为宗。另有代表韦庄。二人风格迥异,温之词浓而艳,韦之词疏朗清丽。南唐词派 2以金陵为中心,代表人物为南唐二主李璟、李煜,和宰相冯廷巳,三足鼎立,之南唐词派的中坚力量。内容多为脂粉艳情、离愁别恨。李煜又在其中加入了亡国之恨,别亲之苦,抒发了国破家亡的深沉感情,为词开辟了一个新的局面。李煜的词清新自然,语言通俗流畅,感情真挚。南唐词在词的定型和艺术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10、初唐四杰“初唐四杰”是指我国唐代初期四位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
12、“王杨卢骆” 。他们年少而才高, “以文章文名天下” ,官小而名大,诗歌创作重视抒发一己之情怀,出现了一种壮大的气势,具有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为初唐的诗坛吹进了一阵清新的空气。11、盛唐气象这一代诗人普遍怀有宏伟的理想与抱负,以蓬热烈的感情,充满朝气的精神和激昂慷慨的声音表现当代激励人心的生活与斗争。 (少年精神)政治诗和边塞诗集中体现了盛唐人民的精神面貌。政治诗以李白为首,主要是反抗权贵,要求人性解放;边塞诗以高适、岑参为代表,主要表现为国争光、积极奋发的精神。这类之被称为“盛唐气象”或“盛唐之音” 。12、山水诗指以山水风景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曹操的诗歌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13、但是开创山水诗派的是南朝宋时的谢灵运。山水诗的出现不仅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为中国诗歌增加了一种题材,而且开启了南朝一代新的诗歌风貌。山水诗的产生,与当时盛行的玄学和玄言诗有着密切的联系。13、田园诗指由晋末诗人陶渊明开创的以描写乡村风光、农田劳动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在这些诗中寄托了诗人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精神,幻想回到单纯简朴的古代生活中去,同时在一些诗中表现出作者的隐逸遁世的消极思想。从陶渊明以后,田园诗在诗歌史上形成流派山水田园诗派。14、边塞诗是盛唐诗歌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王之涣等人,他们以深刻的边塞生活体验,多方面反映边塞生活,表现了巩固国防,为国立功的英
14、雄主义气概和进取精神。诗歌反映了盛唐时代气息,开拓了诗歌创作题材,气势磅礴,风格雄浑豪放,促进了盛唐诗歌的繁荣。15、边塞诗派(盛唐)又名“高岑诗派” 。以高适、岑参为首,主要反映边塞战争,大量描写战争场面以及艰难困苦的军营生活,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对边塞奇异风光的歌颂,能突出反映唐人为国争光的豪迈精神,风格大多豪放刚健。诗歌多采用歌行体,如高适的燕歌行 。16、山水田园诗派(盛唐)以王维、孟浩然、储光羲为代表,大量描写山水田园风光,语言清新秀美,风格清秀婉丽,是对陶渊明田园诗与元朝“二谢”山水诗的发展。这派诗人多作五言诗(律诗尤多) 。虽然反映现实不够,但艺术成就仍很大,影响深远。17、新乐府
15、诗派又名元白“新乐府”诗派、元白通俗诗派、 “白派” 。以白居易为首,元稹、张籍,李绅、王建等人为羽翼,侧重于继承杜甫重视现实,抨击黑暗现实的创作传统,努力使诗歌语言通俗流畅、生动感人,所以风格多为平易浅显,因此又被称为“浅切派” 。18、韩孟诗派别名“韩派” 。以韩愈为首孟郊、贾岛、卢仝、李贺为羽翼,侧重于继承杜甫在艺术上刻意求新、富于创造的精神;在内容上,写险怪、幽僻、苦涩、冷艳,甚至写凶狠;在形式上,多以散文句法入诗,并大量使用前任少用或不敢用的冷僻词语,追求奇绝险怪的诗风。其中李贺的语言、意境的新奇较之他人更为突出,有“诗鬼 ”之称。所以这一派有被称为“险怪派” 。对北宋的江西诗派和晚
16、清的颂诗派都有很大影响。19、新乐府运动贞元元和年间,由白居易、元稹等所倡导的,以创作新题乐府为中心的一场诗歌革新运动。起始点为张籍、王建(“张王乐府” )李绅等的创作。 李绅作新题乐府二十首,元稹又在此基础上作和李校书新题乐府诗二十首 ,白居易在元稹基础上扩充为五十首,并名为新乐府 。纲领: 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 1强调诗歌要“补察时政” 、 “泄导人情” 。 2提出诗歌通俗化的要求,强调语言浅显平民,故为“通俗派” 。 3不足: 把儒家的功利主义强调到了极点,重视了诗歌的讽刺作用,而忽略的其美感,有 1模式化的倾向。语言的余味不足,不能耐人寻味。张为诗人主客图中称白居
17、易为“广大教化 2主” ,认为他过分强调了教化的功能,失去了美感。影响:虽然运动衰微了,但精神仍在。如对皮日休和其他北宋诗人都有影响,对北宋欧阳修的诗文革新运动有影响。20、古文运动一、概念:是和“新乐府运动”同时产生的(贞元元和年间)一个古文革新运动。 “古文”的概念是由韩愈提出的;“古文”的标准:韩愈把自己继承先秦两汉的古文,并以此与六朝以来的骈文相对立的奇句单行的文章称为古文。由于韩愈的积极倡导和柳宗元的大力支持,古文创作蔚然成风,逐渐压倒了当时盛行的聘问的优势,这就是“古文运动” 。二、兴起的原因出于政治改革的需要,韩愈借助于古文来恢复孔孟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这时佛道 1二教,以促进中
18、唐政治中心局面的出现。在韩、柳之前,已有许多推崇古文、复兴儒学的先驱。在六朝骈文泛滥时。儒学运 2动开始革新,到初唐陈子昂、盛唐萧颖士、中唐独孤及的努力为韩柳古文运动作了准备。韩愈在“古文运动”中的绝对的领袖地位起了主导作用。 3三、精神实质与目标主张“文以载道,文道合一” (韩愈) ; 1个新问题,建立新的文学语言; 2强调书法人的真实感情(“泄导人情” ) 3四、地位和影响古文运动在唐代取得了初步胜利,打垮了骈文的长期统治,开创了散文的新传统,直接影响了宋代欧阳修的诗文革新运动。21、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
19、安石、曾巩。(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22、骈文文体名称。这种文体起源于汉魏,盛行于南北朝,其特点是:一、讲究对偶,多用四六句式;二、语音上讲究平仄;三、多用典故和华丽的辞藻。23、大历十才子指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讳、夏侯审、李端十人。他们的诗歌很少反映社会的动乱和人民疾苦,大多是唱和和应制之作。歌颂太平、吟咏山水,称道隐逸是他们诗歌的基本主题。他们在艺术方面都有一定修养,擅长五言律诗,但大都缺乏鲜明的艺术特色,有形式主义的倾向。其中钱起、卢纶、韩翃较有成就。三、简述四、名句分析、 咏怀诗阮籍:“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此末尾两句可视为全部咏怀诗 。清人方东树说:“
20、此是八十一首发端,不过总言所以咏怀不能已于言之故。 ”此二句到因果关系,为“卒章显志”之意。 “徘徊将何见”用了双关的手法,既指鸟又指人,人鸟相惜,同病相怜,以鸟之悲正衬人之悲。、西洲曲(乐府民歌):“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1朱自清荷塘月色中曾选用“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两句,这两句描写的是秋天莲子成熟时的盛景,而“莲”谐音“怜”,“莲子”谐音“怜子”,表明了女子对情郎既怜且爱的深情,用在荷文中,和前文独具朦胧之美的“荷香月色”呼应,使得荷塘的境界陡然开阔、明朗了。“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21、” 2体现女子对男子的爱已推向了极致。、 归园田居 (其一)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1“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见”表现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而为之,而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好象自己的心早已和山融为一体了。能达到这种境界,正是心灵自由而平静的美好结局。苏轼对“悠然见南山”的评论:“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欲本皆作望南山 ,则此一篇神气多索然矣。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
22、以体现的。、 饮酒 (其二)陶渊明:“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也僻静了。好个“心远地自偏”,恬静又不乏稍稍透露出那么一丁点东篱采菊的怡然自得!这样的诗句也只有陶潜这样淡薄功名,而又返璞归真的夫子才能唱得出。如果我们要深究起来,这句诗妙就妙在它所包涵的哲理。人既是物质的人,也是精神的人。处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嘈闹是客观上的存在,谁也无可回避。要逃避它惟有从自我心灵上摆脱它,只要心灵脱俗,主观上便能够超脱现实,闹中取静。 、 华山畿、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宫体诗的自赎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
23、但见长江送流水。 ” 1“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 年年只相似” 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不 知 乘 月 几 人 归 , 落 月 摇 情 满 江 树 ”2这 结 句 的 “摇 情 ”不 绝 如 缕 的 思 念 之 情 , 将 月 光 之 情 , 游 子 之 情 , 诗 人 之 情交 织 成 一 片 , 洒 落 在 江 树 上 , 也 洒 落 在 读 者 心 上 , 情 韵 袅 袅 , 摇 曳 生 姿 , 令 人 心 醉 神 迷 。该诗中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3“、“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和“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等皆是描摹细腻、情景交融的极佳之句。五、作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