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詩經:1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先秦時通稱“詩”或“詩三百” ,漢代被奉為經典,稱作詩經 。 詩經根據音樂的不同,全書分為風、雅、頌三部分。 2 詩經是我國詩歌的光輝典範。 “賦、比、興”三種藝術表現方法更給後代以巨大影響,是形成中國詩歌特色的要素之一。 氓1 氓選自詩經 衛風 ,屬棄婦詩,即棄婦的怨詩。也可視為敘事詩。 2氓:民。詩中指棄婦過去的丈夫;“送子涉淇,至於頓丘”中的“淇” 指淇水,在今河南省。3.理解識記下列詩句:(1)反映當時的婚姻習俗:“爾蔔爾筮,體無咎言 ”。( 根據蔔筮的卦象,沒有不吉利的言辭)(2)具有告誠意味的詩句是“於嗟鳩兮,無食桑葚” 。(3)表現女主人公婚後辛勤操
2、勞的詩句是“夙興夜寐,靡有朝矣” 。 (早起晚睡,沒有一日不如此)(4)表現女主人公被棄後絕決之情的詩句是“及爾偕老,老使我怨” 。(夫婦共同生活到老,老使我怨)(5)“總角之宴”含有未成年女子的歡樂。4 氓的思想:反映當時社會男女不平等的婚姻制度對女子的壓迫與損害。5分析氓 的比興手法及其喻意:用“桑之未落,其葉沃若 ”, “桑之落矣,其黃而隕”比喻兩人之間感情的前後變化;用“於嗟鳩兮,無食桑葚”比喻女子不可沉湎於愛情;用“淇則有岸,隰則有泮”反喻自己的痛苦沒有邊際,這些比喻不僅生動形象。而且切合人物所在環境,富有生活氣息。 君子於役選自詩經王風 ,是一首思婦詩,寫一位農家婦女對久役在外、不
3、知歸期的丈夫的深切懷念。言情寫景,真實純樸。君子:這裏指丈夫。 將仲子1.選自 詩經 鄭風 ,是一首愛情詩,寫一位少女勸告她的戀人不要翻牆越院與她相會,因為害怕父母、兄長的責罵,也怕旁人的閒言碎語。2.這首詩用女子的第一人稱口吻來寫,生動地展示了她內心激烈的矛盾衝突。 碩鼠1選自詩經魏風 ,揭露統治者對人民的殘酷剝削,同時表達了人民對美好生活和理想境界的熱烈嚮往。2詩篇整體運用借喻手法。 “碩鼠”一詞所運用的修辭手法即是借喻。詩篇表達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具有追求社會理想的傾向。詩中“樂土” “樂國” “樂郊”即是理想之地。 蒹葭1 選自詩經 秦風 ,是一首懷念情人的戀歌。全詩重章疊句,一唱
4、三歎的結構形式,使感情的抒寫不斷深化。2.詩的情感內容即對“伊人”追求的癡迷執著與追求未得的哀婉惆悵相互交織。(1)作者的思念對象可望而不可及,不能自抑其無限惆悵的心情。(2)“白露為霜” “白露未晞” “白露未已”等句表示時間的推移。主人公長時間的苦苦求索,徘徊瞻望,深情不已。(3)“宛在水中央” “宛在水中坻” “宛在水中址”等句表示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及。3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堪稱名句。伊人,指意中人。 4 “道阻且長,道阻且躋,道阻且右”表示思念對象,求索艱難。5 “蒹葭蒼蒼”等景物描寫詩句對顯示人物感情的作用:(1)渲染清秋淒清氣氛。(2)為人物的情感和活動提供特定的背景,被歷代認
5、為是情深景真、風神搖曳的好詩。6詩的起興手法及作用: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借景物蘆葦起興,寫出了白露從凝結為霜到融化為水而逐漸乾涸的過程,表現了時間的推移。7詩在結構上有何特點及藝術效果:(1)採用重章疊句。(2) 其一唱三歎的藝術效果。-唱三歎,表現抒情主人公豐富的感情。表示時間推移。表現抒情主人公的苦苦求索。屈原:1.名平,字原,戰國後期楚國人。2我國詩歌從民間集體歌唱到詩人獨立創作階段的標誌性作品:楚辭 。漢代劉向曾輯錄屈原和其他楚辭作家的作品為楚辭一書。現存最早的楚辭注本是東漢王逸的楚辭章句 。 湘夫人1 選自屈原根據民間祭神樂歌改編而成的組詩九歌,寫湘君(抒情主人公,對湘夫人的期
6、盼與思念。是由男巫扮演的湘君演唱的迎神歌。 2 “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是描寫秋天景色的千古名句。 國殤1 是九歌 中的一篇。 “國殤”的意思是祭祀為國犧牲的將士,並以此感召楚國人民同仇敵愾,雪洗國恥。2本篇主題及意圖:祭祀為國犧牲的將士。詩中不但歌頌了他們的英雄氣概和壯烈精神,而且對雪洗國恥寄予熱望,抒發了作者熱愛祖國的高尚感情。3 國殤為何從敵勝我敗著筆:(1)這是現實情況的反映。戰國時期秦楚交戰,楚國往往失敗,反映楚國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2)屈原寫國殤是為了激勵楚國人前仆後繼,抗擊敵人,發揚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精神哀郢1 九章 中的一篇。郢是楚國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寫作背景有兩
7、種說法最流行:(1)王逸楚辭章句認為是屈原被流放時作。(2) 王夫之楚辭通釋認為,屈原為哀郢都被秦將白起攻陷而作。 2 “何日夜而忘之”是哀郢中直抒感情的句子。3含有屈原流亡到達地點的詩句是“當陵陽之焉至兮,森南渡之焉如” 。 “陵陽”在今安徽省。4詩中符合屈原所寫流亡過程順序的詩句有“出國門而軫懷兮” “顧龍門而不見” “上洞庭而下江” “當陵陽之焉至兮”等。5“ 信非吾罪而棄逐兮,何日夜而忘之 ”中的“之”指代都城; “望長楸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中的“霰”指雪珠。6 哀郢表達的詩人的思想感情:直抒胸臆,既有憂國憂民的悲憤,又有委屈沉淪的悽愴,言辭質直激切。7詩中對比手法的詩句有:“外承
8、歡之汋汋兮,諶荏弱而難持” 、 “憎慍倫之修美兮,好夫人之忼慨。 “眾踥碟而日進兮,美超遠而逾邁” 。用何種手法反映楚國怎樣的現實:(1)君王痛恨忠賢之臣的美好品性,喜歡那些表面激昂慷慨的小人。群小奔走鑽營,賢者越來越被疏遠。(2)忠奸善惡,對比鮮明,揭露了當時楚國小人當道、君子失信的現實。8“鳥飛返故鄉兮,狐死必首丘”句用何種手法,反映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1)用的是比喻手法。(2) 表現對故都家園至死不渝的深切思念。 離騷1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中最長的一首抒情詩。篇名離騷 ,班固釋為遭受憂患;王逸認為是指離別的憂愁。2 離騷的象徵手法尤其值得注意。象徵由 詩經中的比興發展而來
9、,將創作藝術推進一步。3用芳草表示高超才幹的詩句有: “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 ;表示高潔品性的詩句有:“貫薜荔之落蕊,矯菌桂以紉蕙兮。 ”“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 。4用芳草表示人才的詩句有: “餘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畦留夷與揭車兮,雜杜衡與芳芷” 。5表示培養堅忍不拔的毅力的詩句有:“朝搴毗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 。6路,在詩中不是普通的道路,而是治國之道,所以,堯舜“遵道而得路” 、桀紂“捷徑以窘步” 。黨人之路“幽昧以險隘” ,詩人為國效力是“奔走以先後兮,及前王之踵武” 。7表示屈原堅執之志的詩句有: “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寧溘死以流亡兮
10、,餘不忍為此態也。 ”“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餘心之可懲” 。8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出自屈原 離騷 。 左傳:左傳與 公羊傳穀粱傳合稱為“春秋三傳” 。 晉楚城濮之戰1 “城濮”故址在今山東省。 “城濮之戰 ”是春秋時期晉楚兩國爭奪霸主地位的一場戰爭,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雙方君主:晉國君主為晉文公(晉侯) ;楚國君主為楚成王( 楚王)。雙方統帥:晉國統帥是原軫(先軫) :楚軍統帥為子玉。雙方的盟國,晉國的盟國有宋國、齊國、秦國;楚國的盟國是陳國、蔡國、曹國、衛國。 2 晉楚城濮之戰中提出“退避三舍”的是晉國的子犯, “晉侯夢與楚子博”中的“楚子”指楚成王。 3
11、子犯“戰而捷,必得諸侯”揭示了爭霸戰爭強者為王的實質。4分析晉楚城濮之戰 晉勝楚敗的原因: (1)君臣協力,上下同心。(2)善於利用外交手段瓦解敵軍的聯盟,使楚國陷於孤立;同時採取克制態度, “退避三舍” ,後發制人。(3)交戰時講究戰術,指揮有方,採用了避強擊弱,佯敗誘敵的巧妙戰術。(4) 晉國君臣的個人素養也起了作用。5 晉楚城濮之戰描寫戰爭的特點: (1)本篇描寫戰爭不是孤立地描寫戰爭過程,而是把戰爭與雙方的政治、外交活動結合起來寫,從而展示戰事發展的因果關係和戰爭勝負的原因。(2)作者還借人物主口表達了一些發人深省的軍事思想,如“有德不可敵”“少長有禮,其可用也”等。(3)具體描寫戰爭
12、過程時,能以簡練的筆墨逼真地傳達出戰場上的氣氛,清楚地交待交戰的過程。6試比較晉文公,先軫和子玉的形象:晉文公謹慎穩重,謀慮周全,善於聽取部下意見,知人善任;先軫極有見識,懂外交、懂策略,能正確運用戰略戰術;子玉意氣用事、剛愎自用、態度傲慢、狂妄輕放。他口出狂言,目中無人的神態與晉文公、先軫等的小心謹慎,謀劃再三,思慮周全恰好形成鮮明的對比燭之武退秦師1 選自左傳 ;燭之武是鄭國大夫;“焉用亡鄭以陪鄰” , “鄰”指晉國。 2 “王不聽,於是國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於彘”(今山西省), “王”指周厲王。國語:邵公諫厲王弭謗1選自國語 。邵公為邵穆公,周厲王的卿士。2 邵公的諫詞運用了比喻手法
13、。如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的比喻,概括地揭示統治者對待人民言論的兩種不同態度。戰國策:先秦歷史散文發展過程中達到高峰的是戰國策 。最善於運用寓言故事來說理的是戰國策 。蘇秦始將連橫說秦1 選自戰國策 ,是戰國時期史料的彙編,主要記載戰國時縱橫家的活動與言辭,由西漢劉向編訂而成。2蘇秦是戰國人,著名的縱橫家。他遊說秦惠王,主張連橫,被秦惠王拒絕。後來,遊說趙肅侯,主張合縱,終於成功。3成語“前倨後恭 ”出自蘇秦始將連橫說秦 。 馮諼客孟嘗君1馮諼:孟嘗君的門客。孟嘗君為齊國貴族。2 “狡兔三窟”的具體內容:成語 “狡兔三窟 ”出自馮諼之口。三窟指:(1)孟嘗君市義於薛得到封地薛城人民的擁護。(
14、2)複位於齊獲賢才名聲。(3) 立宗廟於薛使齊王不能等閒視之。3馮諼為何三次“彈其劍 ”:考驗孟嘗君是否真能禮賢下士,自己能否找到知己者。4 分析馮諼的性格:馮諼是戰國時期形形色色策士中的一個典型。他願為知己者效力,有其卓識,深謀遠慮,審時度勢,利用諸侯間的錯綜關係為孟嘗君鞏固其在齊國的地位。5分析孟嘗君及其左右的言行對馮諼形象的襯托作用,即對馮諼的刻畫:文章通過孟嘗君左右之人對馮諼“笑之” “惡之” ,孟嘗君對馮諼“市義”之舉“不悅”等的描寫來反襯馮諼的奇異性格和不凡見識。採用欲揚先抑的手法,層層推進,不斷變化。論語:侍坐1是論語 中篇幅最長的一章,富於文學色彩,完整地記錄了孔子與學生們進行
15、的一次有關志向抱負問題的討論。2 侍坐中“夫子哂之 ”“率爾而對 ”的是子路:子路坦率自信,有勇而智高。 3 侍坐中“吾與點也” , “點”指曾哲;曾皙“舍瑟而作”甘於淡泊,嚮往優遊生活。4孔子說“吾與點也”的內涵:表現出孔子對實行禮樂的太平盛世的嚮往和淡泊的情懷,以及他理想無法實現的悲哀和從政之態的衰退。5孔子也肯定了子路、冉有、公西華等三人的用世治國之道。子路:“千乘之國 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公西華:“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 ”6分析孔子及其四位弟子的個性:孔子和藹可親,循循善誘、
16、誨人不倦;於路魯莽,不夠謙虛;冉有、公西華隨機應變,謙虛謹慎;曾皙恭敬、淡泊。7文章善於通過語言、神態、動作及記敘來表現人物的特點:記錄人物語言,能逼真地表現出入物的身份和個性。敘述不多,但用詞準確精練。如用“率爾而對”表現子路直率豪爽的個性,用“夫子哂之”表現孔子聽了子路發言後的神態,用“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記敘曾皙發言之前的一連串動作,表現其從容瀟灑的氣度,都十分傳神,顯示出遣詞造句之妙。孟子:1大力宣揚“人性善 ”,提出“民貴君輕” 說的先秦思想家是孟子。2 先秦散文中,使用大量排偶句,感情強烈,氣勢充沛並善於運用多種多樣獨特比喻的是孟子 。 齊桓晉文之事章1記述了孟子同齊宜王的談話
17、。 “以羊易牛 ”的事例採用比喻的手法。2 內容順序:以羊易牛的仁術,不能與不為的區別,反對霸道,仁政的內容。 3用於反對霸道( 稱霸必敗) 的比喻是“緣木求魚” 。(就好像爬上樹去捕魚一樣)成為後世的成語。4 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先秦思想家是孟子齊桓晉文之事章 。5孟子“仁政 ”主張的主要內容及其進步性和局限性:(1)內容:富民:一定的產業,注意養殖。教民:學校教育,孝悌之義。(2)民本思想,同情百姓。戰國時期,分裂走向統一,戰爭不可避免。(3)仁政主張建立在性善論的基礎上,不切實際;仁政主張脫離現實,無法實現。6以 “以羊易牛”為例分析孟子善於因勢利導、循循善誘
18、的論辯技巧:第一段開門見山地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張後,即通過“以羊易牛”一事的分析,說明齊宣王有推行仁政之心。在整個論辯過程中,孟子善於根據對方心理因勢利導,始終掌握對話的主動權,時而旁敲側擊,時而單刀直入,時而欲擒故縱,時而咄咄逼人,表現了高超的論辯的技巧。7 “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典新” “挾泰山以超北海” “緣木求魚”各自喻義和作用:“明察”說明齊宣王不行仁政是不為;“挾泰山”說明有的事確實做不到是不能, “緣木”以戰爭霸道方法統一天下之不可能。生動形象,令人警醒。 魚我所欲也章1.孟子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倫理學觀點:即人對道德價值的追求,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超越
19、其生存本能,這就是所謂“捨生取義” 。文章開頭用魚與熊掌的形象比喻引出“捨生取義”的中心思想。2 “嗟來之食”認為人的尊嚴高於肉身的需求。3成語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捨生取義”出自孟子魚我所欲也章 。墨子:非攻1 墨子名翟,墨家學派創始人,主張兼愛、非攻、任賢。2 非攻的論點是反對攻人之國,以為攻國是錯誤而不義的。莊子:逍遙遊1莊子,戰國中期道家學派代表人物。諸子散文中最有文采的著作是莊子 。2 逍遙遊 思想線索:大小之辯,達到逍遙遊境界:“乘天地之正氣,而禦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 。3逍遙遊的含義即主旨:不受任何時間、地點、條件的限制遨遊於天地之間,即蔑視一切功名利祿,追求一種不受任何時
20、空限制而超然物外的絕對自由。 “大鵬”遠飛高舉,必須憑藉風力“有何持”達不到逍遙的境界。只有達到無己、無功、無名的境界,才獲得道遙遊。4 “鯤鵬展翅 ”“大而無當”典故都出自逍遙遊5. 幾個著名的寓言故事:鯤鵬變化。藐姑射山上的神人。不龜手之藥。荀子:勸學篇1 先秦時期儒家思想集大成者是荀子。 勸學篇代表先秦論說文成熟階段的水準。2 “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結兮。 ”“心如結” 的含又是專心如一。3 “行衢道者不至,事兩君者不容。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句所說明的是學習態度:“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 “為人”的含義是取悅別人。4 勸學篇對學習的重要作用、學習態度和
21、學習方法提出怎樣的看法:(1)學習的重要作用在於增長才幹,修養品性, “知明而行無過” 。(2)學習的態度是積少成多,持之以恆,專心致志。(3)學習的方法是從師而學,學而後行。5 勸學篇 中的重要譬喻及喻義:(1)“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 “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等,比喻學習之重要,學習可以提高人的素質。(2)“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說明學習很重要,可以“防邪僻而近中正” 。(3)“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弓,功在不舍” ,比喻學習積累過程的重要性。(4)“鍥而不捨,金石可鏤”比喻學習要持之以恆。6 勸
22、學篇的語言特色:在語言運用上,長短句並用,對偶排比句並行,勻稱而又錯落有致,讀來朗朗上口,富於音樂節奏美 韓非難一1韓非,喜歡刑名法術之學,是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2 難一 (一) 晉文公之賞(二)舜之救敗均屬駁難體的論說文。3本文第二部分“楚人有鬻盾與矛者 ”是一則著名寓言故事,後人所說的 “矛盾” 就是從這裏來的。李斯:諫逐客書1 這是李斯寫給秦王 (統一六國後稱為始皇) 的奏議書。秦王適時正驅逐客卿,李斯寫了這封諫書,秦王被說服,立即廢除逐客令。2作品開頭即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也” 。列舉的秦國著名客卿有:百里奚、商鞅、張儀,範睢。該文列舉廣招客卿而富國強兵的秦國四代
23、君主是:穆公、奏孝公、秦惠王、奏昭王。3 謙逐客書中 “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 ”中的“黔首”指百姓 4 諫逐客書 中的“書”與與陳伯之書 與山巨源絕交書 報任少卿書的“書”不同,為奏議書。5評說李斯認為逐客錯誤的主要理由,即如何說明逐客之非的:(1)列舉史實,說明客卿使秦國富兵強。(2)秦王所愛聲玩好尚且取之它國,為何人材倒不能用別國的呢?(3)逐客是削弱自己、有利敵國之舉。6分析本文正反對比、利害並舉的論證方法:重於正面評說,略於反面推論,點到即止,一正一反,對比強烈,是非清楚。如第一段列舉四代君主任用客卿富田強兵的事實。然後用“客何負於秦哉?向使四君客而不內,疏士而不用,是使田無富利之實,而
24、秦無強大之名也” 。十分醒目,發人深思。賈誼:過秦論1 論積貯疏 陳政事疏均上奏漢文帝。 2 過秦論屬史論體。結句擬括全文中心論點:“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3 過秦論中“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的“山東”指崤山以東。作品描寫陳涉起義“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雲集而回應,贏糧而景從”等,文采飛動,極有感染力。4 過秦論 “當是時,商君佐之 ”,商鞅輔佐的是秦孝公。 5 過秦論中“過”的意思是:指責過失(即指出過失) 。6 過秦論的題目含義及作者寫作意圖:(1) 題目意為論說秦朝的過失。(2)是為了總結秦王朝興衰勝敗的歷史教訓來作為漢王朝的前車之鑒,告誡當時的統治者記取歷史教訓,免蹈秦王
25、朝滅亡的覆轍。7 過秦論的結論是什麼,作者如何提出這一結論的:(1)結論是“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2) 用層層對比的手法敘述歷史事實,秦的發展,登峰造極而迅速覆亡。8分析 過秦論所用的對比手法及時突出主旨的作用: (1)秦統一之前秦與六國諸侯比;秦統一後登峰造極與一介戍卒陳涉起義比;陳涉力量與六國諸侯比;秦統一前與統一後聲威、力量比。(2)凡此,均更加深刻地說明秦國滅亡主要在於自身不施仁義,發人深省,使文章更具說服力。9 過秦論以主要篇幅曆述秦之強盛,最後卻轉入寫秦亡而得出結論,這樣寫的好處是:欲揚先抑,對比強烈,結論自然,令人信服。10語言特色:文中多用鋪敘排比的句式,如“有席捲天
26、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 “追亡逐北,伏屍百萬,流血漂鹵,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強國請服,弱國入朝” 。這種氣勢和句式,都使人讀起來感覺大氣磅礴,文采飛揚,非常酣暢。晁錯:論貴粟疏1這是晁錯上給文帝的奏疏,選自漢書食貨志 。主要論說以糧食為貴的道理:“饑寒至身,不顧廉恥” ,要重視農業生產。 2 論貴粟疏從正反兩面論說了重農貴粟對於國家的富強和人民的安定生活所具有的決定性意義,並提出了當時可行的具體措施。明君要“貴五穀而賤金玉” ,國家要“損有餘補不足” 。司馬遷:1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時 3000 多年的歷史。 史記中用於記述帝
27、王事蹟的是“本紀” 。2被魯迅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 離騷 ”的是史記 ,是我國第一部傳紀文學,代表漢代文學的最高水準報任少卿書1本篇是書信。任少卿,作者的朋友,名安。任安受牽被腰斬,曾寫信向司馬遷求援,司馬遷作此書回報。信中,作者自述了遭受宮刑的前因後果以及為著作史記而不得不含垢忍辱,苟且偷生的痛苦心情。這篇不可多得的“奇文”提出了“發憤著書”說,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的論點。2提出“屈原放逐,乃賦 離騷 ;左丘失明,厥有國語 ”、 “詩三百篇,大底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而成為“發憤著書”理論的是司馬遷。(見報任少卿書) 3司馬遷報任少卿書的創作目的在於成就“
28、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偉大事業 4書中與“身殘處穢”同義的句子是:“大質已虧缺矣” 。 項羽本紀1. 這是史記人物傳中最具文學色彩的篇章之一,作品對項羽的坑秦卒、燒秦宮、屠咸陽、烹說者只輕輕帶過,主要歌頌其作戰的勇猛,同情其不幸結局。2項羽說:“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 。意思是學了兵法,可以抵擋萬人。3秦始皇出巡,項羽見之曰:“ 彼可取而代之” ;劉邦見之曰:“嗟夫,大丈夫當如此也。 ”分析兩人的不同性格:(1)項羽與秦有仇,出身貴族,有大志,鋒芒畢露;(2)劉邦出身平民,豔羨心理,有大志,性格略委婉。4 項羽本紀( 節 )中的主要情節:項羽小時學書學劍故事;钜鹿之戰(
29、 破秦救趙的一次戰鬥,斬殺宋義、擊破秦軍、威震諸侯);鴻門宴( 項羽入關後與劉邦的一次交鋒,由項羽入關受阻、項伯報信、鴻門晏飲,劉邦脫身構成);垓下之圍(敘寫項羽最後結局,由別姬、東城決戰、自刎烏江等情節構成)。5 項羽本紀中的成語:披堅執銳、破釜沉舟、從壁上觀、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勞苦功高、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沐猴而冠、四面楚歌、霸王別姬、羞見江東父老。6以“鴻門宴”為例,分析劉、項兩方一些主要人物的個性:範增深謀遠慮,對劉邦極為警惕,能審時度勢;劉邦工於心計,能言善辯;樊噲忠心耿耿,率直豪爽;張良有情有義,胸有成竹。7 “鴻門宴” 上,項莊舞劍,意在沛公,而 “常以身翼蔽沛公”者為項伯。
30、魏公子列傳本文選自史記 。魏公子即信陵君,姓魏名無忌,戰國時代著名的四公子之一。表現了他竊符救趙的壯舉。為信陵君竊符救趙的獻計並自刎的人是侯生,即侯贏班固:1 漢書是我國最早的紀傳體斷代史,經多人之手成書。班固死前只寫出漢書的大部分篇章,其妹班昭在馬續協助下補作,終於完成了這部歷史名著。 蘇武傳1 蘇武傳選自 漢書李廣蘇建傳 ,蘇武父名蘇建,因軍功封侯,蘇武的傳記附在他的傳後。作品略寫蘇武出使匈奴、歸漢等,而對衛律逼降、李陵勸降以及蘇武臥雪牧羊剮重點詳寫。2 蘇武傳是漢書中寫得極為生動、富有文學性的一篇,也是充滿愛國精神的佳作。3 蘇武傳 中以人情感化勸降的是李陵,用威脅利誘、軟硬兼施手段逼降
31、的是衛律。4 蘇武傳 中“乃徙武北海上無人處” , “北海”指今貝加爾湖 5比較衛律和李陵兩個降將的思想感情的差異:衛律死心塌地投敵,滿足一時的富貴榮華,一幅叛臣嘴臉;李陵計較個人恩怨,置民族大義於腦後,但內心尚有愧,面對蘇武,痛苦而泣。6以蘇武回答李陵的勸降分析蘇武的思想境界,即蘇武形象:滿腔愛國之情,堅持民族氣節,不以個人恩怨為轉移,絕不貪圖功名利祿。7分析文章善於以富有特徵性的細節刻畫人物性格的特點:一般情況只作簡要交待,以寥寥數語一筆帶過,而對衛律的逼降和李陵的勸降以及臥雪牧羊等,則作為重點加以詳寫,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和富有特徵的細節來刻畫,使蘇武的形象鮮明突出,給人以深刻的印象。8典
32、故“鴻燕傳書” 出自蘇武傳 。常惠叫漢朝使者對單于說: “皇上在上林苑射獵,射中一只雁,雁足上系著用綢子寫的信,上面說蘇武一行人在某個大澤裏。 ”張衡:東漢著名的天文學家和文學家。詩用比興手法,以“美人”比君子,以珍寶比仁義,以水深雪紛比小人。四愁詩1張衡 同聲歌 四愁詩在五、七言發展史上有一定地位。 2 四愁詩 是騷體詩,但不是對屈原作品的刻板模擬。它是中國詩史上較早的七言詩試作。最早錄此詩的是文選 。所思:是心中思念的人;太山:即今山東泰安的泰山。本篇寫懷人愁思。漢樂府:1樂府原指音樂機關。 “漢樂府”是漢代的樂府詩。敘事性是漢樂府的基本藝術特色。 2樂府負責採集民間歌辭予以配樂以供演奏之
33、用起於漢武帝。根據宋代郭茂倩所編樂府詩集的分類,漢樂府大抵保存於郊廟歌辭、鼓吹曲辭、相和歌辭之中。漢樂府在形式上採用雜言和五言,是一種具有口語化特色的新詩體。其中特別是五言為漢代民間首創,後經文人加工成為中國詩歌的主要形式。 陌上桑1敘事詩,敘述太守調戲采桑女子遭到嚴正拒絕的故事。2分析采桑女子秦羅敷的形象:美麗,勇敢、堅貞;聰明機智,能說會道。3 通過誇飾秦羅敷的服飾和用具之美以及觀者的反應,側面描寫其美貌,以人物對話入詩。這是民歌中常用的表現手法。這種寫法給讀者留下了豐富的想像餘地,也給詩歌增添了幾分喜劇氣氛。4 “誇夫”對豐滿人物形象和增強詩的喜劇意味的作用:表現羅敷的聰明機智,能說會道
34、;揭露了封建官僚害怕上司的心態,增添了幾分詼諧色彩,增加了喜劇性。 平陵東漢樂府敘事詩。寫一個善良的人平白無故被人綁架去敲詐勒索,被逼無奈,只好叫家人把小黃牛賣掉來湊錢贖身。 古詩為焦仲卿妻作1這是古代最長的一首詩,也是中國文學史上傑出的長篇敘事詩。最早見於南朝徐陵所編的玉臺新詠 。 2 “孔雀東南飛,五裏一徘徊” ,借孔雀起興,預示了全詩的悲劇氣氛。 3主題思想:通過劉蘭芝、焦仲卿殉情而死的家庭悲劇,深刻揭露了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熱情謳歌了忠於愛情、反抗壓迫的鬥爭精神,寄託了青年男女對愛情、婚姻自由的熱烈嚮往。4主要情節和結構方式:(1)全詩共分四段:第一段辭歸,第二段送別,第三段逼婚,第四
35、段殉情。(2)採取雙線推進的方式:一條線索由劉蘭芝、焦仲卿夫婦之間的關係組成;另一條線索由劉、焦夫婦同焦母、劉兄之間的關係組成,並在全詩中占主導地位。詩中多用照應手法,體現了結構的細密。5以劉蘭芝、焦仲卿、焦母、劉兄為例,分析此詩善以人物對話刻畫人物性格的特點:通過富有個性的人物對話塑造了鮮明的人物形象, “淋淋漓漓,反反復複,雜述十數人口中語,而各肖其聲音面目,豈非化工之筆”( 古詩源卷四,沈德潛) 。劉蘭芝的外柔內剛,焦仲卿的懦弱無奈,焦母的專橫,劉兄的勢利,都通過他們的語言生動地表現了出來。6 “蘭芝辭別”與“太守迎親” 的作用:“蘭芝辭別”表現蘭芝性格堅強,不在婆婆面前露出驚慌與悲傷;
36、“太守迎親”反襯蘭芝不慕富貴榮華,忠於愛情。7焦母指責蘭芝 “此婦無禮節,舉動自專由” ,蘭芝針鋒相對回答“奉事循公姥,進止敢自專” 。8 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中蘭芝點明悲劇原因是“同是被逼迫,君爾妾亦然。 ”9此詩通過富有個性的人物對話,塑造了鮮明的人物形象。10詩末段景物描寫的象徵意:劉、焦墓地梧桐松柏枝葉交相覆蓋,鴛鴦雙雙日夕和鳴,象徵著男女主人公貞潔愛情的不朽,表達了作者對他們追求自由愛情的可貴精神的讚頌和對他們不幸命運的同情。古詩十九首:1產生的年代是東漢。南朝昭明太子蕭統所編文選 ,內收錄有無名氏古詩多首,題為古詩 。2 古詩十九首 藝術形式上多用五言,善用比興寄託,言近旨遠,語短情
37、長,耐人尋味。其藝術成就確是文人五言詩達到成熟階段的標誌。 行行重行行1表現思婦懷念遠行丈夫的纏綿情感;“ 衣帶日已緩”表示思婦相思之苦;“浮雲敝白旦 ”比喻思婦對在外丈夫的掛念和猜疑。 2與“鳥飛返故鄉,狐死必首丘”( 哀郢) 含義和表現手法相同的是“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 ,為比興語,托物寓意,受到歷代好評。北方的馬總是依戀北方,南方的鳥總是在朝南的枝條上築巢,表示人們總是懷念故鄉。 迢迢牽牛星1借織女思牛郎的神州故事,寫女子離別相思之情。是最早比較完整的以牛郎織女故事為題材的詩篇。2 迢迢牽牛星 中“終日不成章 ”句運用了出自詩經的典故。3 迢迢牽牛星中的疊字及意思:迢迢-遙遠的樣子;
38、皎皎-明亮的樣子;纖纖- 纖細柔長的樣子;劄劄- 織機聲;盈盈-水清澈的樣子。表達感情色彩的疊字是“脈脈” 。疊字互相呼應,形成和諧回蕩的節奏,增強了音樂美。 西北有高樓此詩空中送琴,描摹琴聲,縹渺空靈。 “清商隨風吹,中曲正徘徊” 。(清商,樂曲名,流行於漢代)魏晉南北朝部分概況:建安詩歌是魏晉南北朝文學發展史上光輝奪目的一章。以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為代表而形成“慷慨任氣”的時代風格,就是後世稱道的建安風骨。曹丕燕歌行開創了七言的新體制。曹操:1 步出夏門行樂府舊題。選一、四兩章觀蒼海 龜雖壽 。2中國詩史上現存最早的描寫山水的佳作是曹操觀蒼海 。 觀蒼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龜雖壽以喻說理,
39、理趣相生。“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土暮年,壯心不已”出自曹操步出夏門行龜雖壽 。 “烈士”指胸懷壯志的人。 短歌行1 樂府舊題。主要內容:感慨未能早日建功立業,渴望賢才輔佐。2 “何以解憂,惟有杜康 ”,杜康,酒的代稱。 3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 :比喻求賢之思不絕。比喻理想可望而不可及。4 “周公吐哺”用周公的典故,表達像周公那樣禮賢下士,虛心待賢,使天下賢士歸心。5 “青青子衿 ”“呦呦鹿鳴”句為詩經成句應用。“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意為思念賢才,渴望來歸;“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意為來歸之後盛情禮遇。6 短歌行 表達的思想感情,即如何理解“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詩人對人
40、生短暫的深沉感慨是擔憂功業無成,是要珍惜光陰,想趁有生之年招納賢才,以完成統一天下的大業。7引用 詩經成句表達的意思:“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二句表達對賢才的殷切期待之心;“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四句表達求賢既得,盡禮娛賓。8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所用的手法及其喻意:用得是比興手法。以生動的烏鵲南飛的形象比喻當時賢者四處奔走,流露出詩人唯恐賢者不來歸附的深深焦慮。曹丕:燕歌行1樂府舊題,原為燕地音樂,後來曲調失傳。它是我國現存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詩,在詩歌發展史上有重要地位。作者曹丕。2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出自曹丕燕歌行 。3詩的主要內容:
41、寫一個女子深切懷念客居遠方的丈夫。其中運用了牛郎織女的神話傳說。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 “星漢”指銀河。曹植:白馬篇1 一作遊俠篇 ,以首二字名篇,是曹植自己創造的樂府新題。作品以鋪敘的手法熱情讚美邊塞遊俠兒的武藝高超、勇敢機智和忠勇愛國。2 白馬篇 是曹植前期的樂府詩,寫於曹丕即位之前。詩中的俠兒形象也是詩人的自我寫照贈白馬王彪並序 1作品為誰而作,即寫作背景:白馬王曹彪是曹植的異母弟。黃初四年五月,曹植與曹彪、任城王曹彰同到京師洛陽朝會。曹彰暴死京都。七月,曹植與曹彪返回封地,想同路東歸,以敘友情,但監國使者不許,曹植便寫此詩以泄悲憤。2 “玄黃猶能進,我思鬱以紆 ”,“玄黃
42、”指馬病;“孤魂翔故域,靈柩寄京師”句中的死者是曹彰;“年在桑榆間”指人到老年。3將曹植詩句 “丈夫志四海,萬裏猶比鄰。恩愛苟不虧,在遠分日親 ”提煉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詩人是王勃。4詩的思想感情:大部分章節抒寫兄弟之間的離合之悲和生死之感,但並非全為與曹彪分別而發。詩人感情激憤是自身受朝廷猜忌、壓迫的怨憤。透過對讒巧之徒的怒斥,不難體會到詩人對曹丕的怨憤。5結構特點:章與章之間用首尾相接的轆轤體(頂針) 形式加以蟬聯。 6 “鴟梟” “豺狼” “蒼蠅”句指什麼?用了何種方法?(1)鴟梟、豺狼、蒼蠅喻弄權的、花言巧語的奸邪小人,讒巧搬弄是非的小人。這些壞人造成了兄弟失和、骨肉疏遠。
43、(2)用比興手法。( 簡或選) 籲嗟篇1曹植後期詩作,為詠物詩。詩中作者以“轉蓬”(隨風漂蕩的蓬草花) 自喻,寫因封地屢次遷徙,生活飄泊無定,發抒“宕宕當何依”的感歎和“長去本根逝”的悲哀。如沉痛抒情詩句“願為中林草,秋隨野火燔” 。2分析本篇通篇名為詠物,實為詠懷的比興手法:通篇運用比興。(1)“願為中林草,秋隨野火燔”表達詩人寧願毀滅,不願飄飛,沉痛呼號的情感。(2)詩中的“轉蓬”系詩人自喻,轉蓬飄泊無定的景象正是詩人遷徙不定的生活際遇的寫照,轉蓮的悲辛也正是詩人的痛苦洛神賦1洛神相傳是宓羲之女宓妃,溺死於洛水而為洛水之神,謂之洛神。本篇寫的是以純潔深摯的感情為基礎的人神相戀的故事。不同於
44、湘夫人 (寫配偶神之間的約會與期盼) 。2 洛神賦是受宋玉 高唐賦 神女賦 的啟發而創作的,它們的共同點都是寫人、神戀愛。3 “翩若驚鴻,婉若遊龍 ”的形象,表達了曹植對理想生活的追求,反映曹植 “君臣不得遇合,抱負無法施展”的苦悶心情。諸葛亮:出師表1又名前出師表 ,此表為諸葛亮於西元 227 年駐軍漢中準備北伐時所上。2 出師表與諫逐客書屬於同一文體,為奏疏。3 “營中之事,悉以咨之 ”的“之 ”是指向寵。向後主推薦向寵掌管“營中之事 ”,郭攸之、費祎、董允掌管“宮中之事” 。4成語 “作奸犯科” “三顧茅廬” “妄自菲薄 ”出自出師表 。5分析 出師表第三段陳述心曲真情洋溢的特點:表明個
45、人情志,充滿感情色彩。對自己的一生作了簡略的回顧,突出對劉備的知遇之感和對蜀漢朝廷的忠貞不渝。披肝瀝膽,痛切陳說,十分感人。6主要內容,即向後主劉禪提出哪些要求:國家正處危急存亡的關鍵時刻,後主應尊賢納諫,執法公正。遠離小人,修明朝政,使文武大臣各盡其職以興複漢室。7多次提及 “先帝”的原因和作用:文中十三次提到 “先帝” ,表達了對劉備的深切懷念和忠貞感情。這樣寫也在激勵後主,給以幫助,切望他真能繼承、光大劉備的遺業李密:陳情表為奏疏。1 “且臣少仕偽朝,曆職郎署 ”, “偽朝”指蜀漢, “伏惟聖朝以孝治天下” , “聖朝”指西晉;“死當結草” , “結草”指報恩。2 陳情表形成的成語有:“
46、煢煢獨立,形影相弔” ;“急於星火” ;“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等。3形象生動的語言藝術:語言形象生動。用“煢煢獨立,形影相弔”形容孤苦;用 “急於星火”形容情況緊急;用“狼狽”形容進遇兩難;用“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形容祖母劉氏生命垂危。4分析 陳情表以情動人,委婉陳辭的特點:(1)開端概括自己坎坷不幸的遭遇。幼年父死母嫁,缺親少故,自己體弱多病,孤苦零丁,只有與祖母相依為命。(2)然後筆鋒一轉,敘述在朝廷徵召下進退兩難的境地,申訴自己矛盾委屈的心理打動人心。(3)接著在陳情的基礎上說理表態。以實際情況而言,忠孝可以兩全,先盡孝後盡忠,盡孝日短,盡忠日長。
47、合情合理,令人感動。王粲:“建安七子”中文學成就最高。 七哀詩1是樂府歌辭,名為“七”哀,也許有音樂關係。 2寫作的時代背景:這首詩作於初平三年。當年六月,董卓部將李傕、郭汜在長安作亂,大肆燒殺搶掠。王粲不得已離開長安往荊州避難,在悲痛的氛圍中與親戚朋友識別。3 “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是泛指戰亂造成的慘像,與曹操蒿裏行中“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同為反映時代真實的名句。4寫下“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詩句的詩人是王粲。5分析詩中“母親棄子”的描寫:細緻描寫饑婦人“抱子棄草間”的可悲事例。母愛是人世間最可寶貴的感情,慈母棄子,乃是感情的扭曲。造成這種反常現象的原因是時代的動亂。戰亂不息,生靈
48、塗炭。6 七哀詩 中“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長安;悟彼下泉人 ,喟然傷心肝”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本詩運用詩經曹風 下泉之典。作者登上霸陵,思念漢文帝時代的太平盛世,體會到下泉作者思念明王賢君的心情,表達了作者盼望明主拯救世亂的願望。 登樓賦1所登之樓或指當陽城樓,或指荊州城樓。從賦中所寫地理環境看,應為麥城城樓。2 抒發了鄉土之思和懷才不遇之感,是魏晉抒情小賦的名作。3 登樓賦所用的鋪敘手法:賦中鋪敘登樓所見白天豐饒的原野,傍晚的蕭條景象。不枝不蔓,且都適應抒情的需要。前者引出對故鄉的懷念,後者強化憂傷情懷。4 登樓賦典故的含義和作用:(1)昔尼父在陳兮,有“歸歟”之歎音。孔子在陳絕糧。曰:歸歟,歸歟,借此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