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旅游文学作品选读,文学与审美,教师:丁武军,13729880508 助教:陈小妹,13431044569 院系:旅游管理系 邮箱: 邮箱:,“旅游文学”的学习,一、网络课程学习要点网络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初次接触,感觉有点麻烦是很自然的,特别是当网络不够通畅时。对网络教学平台不太了解时可以问问同学,其实多试试就知道了。 1.勤上网,看视频教学,查阅学习资料,按时完成作业,在BBS上展开学习讨论,关注老师的答疑。学会自主学习、互助学习、讨论中学习。 2.根据网络学习内容、特别是学习大纲、学习思考题进行相关学习。 3.拓展学习内容,可利用图书馆、上网阅读等方式拓展我们的学习内容,了解更多的知识
2、。,我们的网上学习讨论在“BBS”上进行,BBS共分专题讨论区(每周一题讨论)、课程讨论区(其他讨论、约两周一次的在线互动)和学生讨论区(同学之间),请大家根据其功能要求,分别使用。,二、作业及其要求, 本课程作业为撰写一篇小文章,文体可以是论说文,也可以是记叙文或散文。要求: 可以记叙或议论与家乡相关的旅游文学作品, 如历代文人的旅游诗词歌赋、散文、小品文等。 也可以是你自己写家乡的旅游文学作品。 要求800字以上,请按要求提交作业(10月10日至11月10日),同时用邮件形式抄送一份给陈小妹老师,严禁抄袭。作业提交后可根据要求进行互评,逾期不提交作业将缺失本块成绩。,三旅游文学作品选读学习
3、进度与要求,(一)9月15日9月30日 完成“第一讲:旅游文学的审美意义”的学习 要求:重点掌握中国传统审美思想的发展脉络与三大流派,了解旅游审美的特点,旅游文学作品与旅游审美的关系。 (二)10月1日10月15日 完成“第二讲:旅游文学的孕育先秦时代”的学习 要求:了解先秦诗歌及其与民俗节事文化的关联,掌握本讲重点篇目诗经溱洧的读解及其承载的节事文化。 本章重点篇目:诗经溱洧,(三)10月16日10月25日 完成“第三讲:旅游文学的形成魏晋南朝时代”的学习 要求:熟读曹操的步出夏门行观沧海,谢灵运的登池上楼,谢朓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等重点诗文,并能对其进行思想、艺术特色的分析。 本章重点篇目:
4、曹操步出夏门行观沧海,谢灵运登池上楼,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吴均与宋元思书等。,(四)10月26日11月20日 完成“第四讲:旅游文学的发展唐宋时代”的学习 要求:熟读下列重点篇目,能够翻译背诵其中的名篇名句;并能对其进行思想、艺术特色的分析。了解唐代诗歌与踏歌民俗的关系以及踏歌民俗的流传。 本章重点篇目:崔颢黄鹤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望天门山,独坐敬亭山,赠汪伦,望庐山瀑布;杜甫后游,登岳阳楼,望岳;韩愈山石,送桂州严大夫;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王维终南别业,竹里馆,汉江临泛,山中,过香积寺,鹿柴,辛夷坞;,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春晓,宿建德江;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刘禹锡竹枝词
5、,望洞庭;许浑咸阳城东楼;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张继枫桥夜泊;王湾次北固山下;杜牧过华清宫,长安秋望;李商隐乐游原;韦应物滁州西涧等。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新城道中;欧阳修丰乐亭游春;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朱熹水口行舟;叶绍翁游园不值;陆游游山西村等。 张志和渔父(其一);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昨夜雨疏风骤”;马致远秋思等。 王勃滕王阁序,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苏轼前赤壁赋等。,(五)11月21日12月10日 完成“第五讲:旅游文学的兴盛明清时代”的学习 要求:诵读下列重点篇目,能够翻译背诵其中的名篇名句;并能对其进行思想、艺术特色的分析。 本章
6、重点篇目:顾炎武龙门、李攀龙杪秋登太华山绝顶、孙原湘西陵峡、袁中道夜泉、偰逊山雨、施闰章山行、郑夑江晴、纪昀富春至严陵山水甚佳、龚自珍过扬州,以及郦道元三峡,徐弘祖游黄山日记(后),恽敬游庐山后记。 (六)12月11日12月30日 复习迎考,旅游文学就是旅游审美,因此我们应该知道美的源起,美的赏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一、中国传统审美趣味与旅游,古代以羊为装饰物的青铜器,羊大为美与羊人为美,金文“美”字:从文字的角度说,美是头戴装饰物的人形,天人合一,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古人畏天,因而把注意力放在屋顶上,但硕大的屋顶在带来遮雨、挡风
7、、安全等满足感的同时,也带来屋顶遮去了天的诚惶诚恐心理,因此要在屋顶上寻找与天沟通的办法。反宇,屋面由天而下,忽然停住,又向上返回,即所谓飞檐翘角。,宇宙;许慎说文曰:“宇,屋边也”,翘角,更为强烈地表达了天人合一的气息,它截取了圆的一段,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它有强烈的完型效应,它把视线引向天,形成“天穹窿周乎下”之状,从而有天、地、人浑然一体之意。,堂屋天井,天井,恐怕是中国敬天敬神天人合一观念的特殊产物。天井的表层功能是通风、采光、排水;深层功能是精神上的要求,小小一方天井,把居住者的视线、观念引向天空。中堂上的祖位正对天井,敬天和敬祖思想巧妙结合在一起。居屋形式上把人和天隔开,故古人通过天
8、井寻求人与天通融之处,追求天与人、自然与社会的整体和谐。,人源于自然,应融于自然,与自然同生同息,天人合一与风水学是中国建筑的审美理念,1、自然为美的道家美学思想,乘物以游心、游心于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以山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庄子以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知北游,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
9、,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秋水,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音是,用巾包起放入竹箱)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塗中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塗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塗中。”庄子秋水濮水,濠濮间想,濠,濠水,在安徽凤阳县东北,因在凤阳城东有石阻断水流,故称为濠梁。濮,濮水,为古黄河济水分流,注入古巨野泽(今已湮没)。濠濮,指清高之士寄身闲居之所(相传庄子曾游于濠水,垂钓于濮水)。指清高之士闲居世俗
10、凡尘之外,摆脱争名逐利的杂念。 世说新语记载,梁简文帝一次游华林园,一见到那幽静景色,不禁感叹说:“赏心悦目不必往远处,就这儿就足以使人生出庄子在濠上和濮水间的想法。”后世遂以“濠濮间想”指淡泊名利、归隐山林的想法。,北海公园的濠濮间想,北海公园的濠濮间想,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过故人庄,黛瓦粉墙掩映于青山绿水之中,表现了古人的审美思想与风水观念,晓起秋色,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诗仙李白的诗歌富于自然为美的道家审美特征,情感任意挥洒,精神任意遨游。诗人完全脱离现实的束缚,表现现实中不所具备的景物,创造亦真亦幻的仙人境界。如玉真仙人词“玉真之仙人,时往太华峰。几
11、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古风五十九(十九):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在两首游仙诗里,李白驰骋想象,创造了一个美妙洁净、无拘无束的空间,诗人仿佛看见玉女纤纤素手拈着一朵芙蓉,凌空而行,霓裳曳着宽广的长带,迎风飘扬。玉女邀请诗人登云台峰,与仙人卫叔卿长揖见礼,他们跨着鸿雁翱翔天宇之间。,2、“中和”为美的儒家美学思想,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过犹不及。,子谓韶, 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 尽美矣,未尽善也。,进门为一半月形水池,半圆朝外,外圆内平。寓
12、意对外应圆和,对内平和。 水池前一面大照壁,以挡住对面的火焰山,水池亦有以水克火之意。,瑶里张村祠堂前,安徽黟县宏村月沼,大中至正,【语出】明王守仁传习录上卷:“不知先生居夷三载,处困养静,精一之功,固已超入圣城,粹然大中至正之归矣。”【释义】极为公正,不偏不倚。大中至正,唯中才能得其正。做人要不偏不倚,看待事物要从中立的立场去看。做人不偏不倚,就是不要对人有成见,看人要持中,公允,不要因人废言。看待事物要从中立的立场去看,就是不要预设立场,多听他人意见,多考虑他人立场,不固执,不偏执。这样,自身才能正,才能不为小事、琐事烦恼,才能生活愉快幸福,才能服人。 “大中至正”的原始含义,是对中国古代
13、一种盛水的器皿“欹”所处的一种状态的描述。,欹器,“欹”是一种奇特而受倍受重视的器皿,被历代帝王悬于厅堂之上,成为治国的警戒之器。最早见于仰韶文化的陶器。“虚而欹,中而正,满而覆”是欹器的三种状态。而在这三种状态中,“中而正”是一种最优的状态,或者说是一种为人做事的基准状态。中庸之道应该与此相关。,“欹器”的最早的有关记载,见于战国时荀子宥坐:这里“宥”字相当于“右”字。“宥坐”也即“右坐”或“右座”。所谓“欹器”即为鲁王之“座右铭”。宥坐篇的记载如下:“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弟子
14、日: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果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曰:吁!恶有(音乌,哪有)满而不覆者哉!”尚书大禹谟:“满招损, 谦受益,时乃天道。”“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虽然用意是追求人格的完善,以自然山水来作比喻和陪衬,已有借山水之美陶冶性情之意。此所谓: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圣人能够做到审美与悟道同时并存,从生机活跃的优美的自然山水中悟出“道”来。虽然讲得很玄妙,但毕竟已承认自然山水的审美作用。,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论语先进,夫子喟然:吾与点也。,诗圣杜甫-
15、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予观夫巴陵胜状, 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 吞长江, 浩浩汤汤, 横无际涯; 朝晖夕阴, 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
16、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天下之乐而乐。,文以载道,3、空灵为美的禅宗美学思想,中国的美学智慧诞生于儒家美学和道家美学,而禅宗美学的问世,则标志着它的最终走向成熟。这是与禅宗美学所带来的新的美学智慧密切相关。在庄子美学那儿,表现为“无心是道”,“至人无待”,而禅宗则从“无心”再透上一层,提出“平常心是道”。在禅宗美学看来,“无心”毕竟还要费尽心力去“无”,例如,要“无心”就要抛开原有的心,而这抛开恰恰就是烦恼的根本源泉。心中一旦有了“无心”的执著,就已经无法“无心”了。实际上,道就在世界中,顺其自然就是道。神秀偈云: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慧能偈云:菩提本无树,
17、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寺庙的山门又称作“三门”, “三解脱门”,即东侧无相门、 中央为空门、西侧无作门,普陀山三门 与仁和寺三门,从庄子开始的心物关系转而成为禅宗的心色关系(色即是空,有即为无)。区别于庄子的以自身亲近于自然,禅宗转而以自然来亲证自身(我注六经,六经注我)。对于庄子来说,自由即游;对于禅宗来说,自由即觉。 由此,中国美学从求实转向了空灵,美与艺术从此既可以是写实的,也可以是虚拟的。中国美学传统中最为核心的范畴意境正是因此而诞生。这个由心造的境界,以极其精致、细腻、丰富、空灵的精神体验,重新塑造了中国人的审美经验(从庄子美学的平淡到禅宗美学的空灵),并且也把中国人
18、的审美活动推向成熟。,经上说:佛祖在菩提迦耶悟得真谛,便去鹿野苑初转法轮。佛祖给五位比丘讲佛法,众人久不得悟。 于是,佛祖唤来一美姝,直面众人,在短短几个时辰里,历经了艳、衰、枯、朽、腐,由艳渐朽,由生而死,由有入无,五比丘俱大悟,遂得道。,王维悟禅的心路历程,大抵如此,而个中真性情,则在他的诗中崭露无遗。经历了宦海沉浮,人事变迁的王维,及至中年,已渐入禅境。,中岁颇好道 , 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 , 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 , 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 , 谈笑还无期。 王维终南别业,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鹿柴 ,荆溪白石出, 天寒红叶稀。 山路原无雨
19、, 空翠湿人衣。山中,人境?禅境?,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辛夷坞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竹里馆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过香积寺,刘熙载在诗概中断言:“苏轼诗善于空诸所有,又善于无中生有”,在此,我们也可以把“空诸所有”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无中生有”称之为禅宗美学为中国美学所带来的新的美学智慧。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
20、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诗与禅是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一属文学,一属宗教。然而,对于敏锐内心体验和言外之意的共同追求,让两者有了相融通的可能。所谓“说禅作诗,本无差别”(宋李之仪)便是这个道理。由是,日本禅僧悟出“茶禅一体”与“茶禅一味”。王维同时秉承了诗人的文化情怀和恬淡自然,不执于物的禅悟状态。在王维这里,“禅而无禅便是诗,诗而无诗禅俨然”。诗人以佛眼观花,以禅心悟世,终于将诗与禅完美的融合。,青原惟信禅师再谈自己禅悟的感受时说: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
21、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旧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龙安寺石庭枯山水,由禅宗美学三境界可以体味到对空灵之美的诗化描写。第一境是“落叶满空山,何处觅行迹?”为渐入禅关而寻禅未得之情景。第二境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即寻禅者通过静观默照,基本上进到清静寂定的心境,达到将悟禅机而未悟之境。第三境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在时间是瞬间得永恒,在空间是万物为一体,物我两忘,这即禅宗最高之境界。,溱与洧,方涣涣兮。 士与女,方秉蕑兮。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
22、。 士与女,殷其盈兮。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诗经郑风溱洧,二、先秦旅游文学与节事民俗文化,上巳节是汉民族的一种传统节日,又称作三月三,相传起于周时的水滨祓禊之俗。 周礼春官女巫有“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之记载, 郑玄注曰:“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衅浴谓 以香薰草药沐浴”。另太平御览卷59引韩诗外传 亦云:“溱与洧,三月桃花水下之时,众士女执兰拂除。 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日,此两水上招魂,拂除不祥也。”,但至汉代,上巳才确定为节日。后汉书礼仪志上中记道:“是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之水,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病,为大洁”,此为
23、有关“上巳”最早的记载。至此,又增加了临水宴宾和求子之俗,此为:曲水流觞与曲水浮卵也。,上巳节习俗之一:祓禊,礼记月令仲春之月“是月也,玄鸟至,至之日。以太牢饲于高禖,天子亲往,后妃帅九嫔御,乃礼天子所御,带以弓韣,授以弓矢,予高禖之前”。郑玄注:“玄鸟,燕也。燕以施生时来,巢人堂宇而孚乳,嫁娶之象也,媒氏之官以为候”。 以玄鸟为生殖之象征源于诗经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之说。 史记殷本纪注曰:“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乃命契为司徒,封于商,赐姓子氏。”,战国玉玄鸟与玄鸟图腾,上巳节习俗之二:求子,通典
24、卷五十五载:“高禖者,人之先也,”故为生育之神。闻一多先生认为:夏人的高禖祀其先妣女娲;殷人的高禖祀其先妣娀简狄;周人的高禖祀其先妣姜源;楚人的高禖祀其先妣高唐神女。他认为:“古代各民族所祀的高禖全是各该民族的先妣”。“先妣也就是高禖。各国祀高禖有尸女的仪式,诗经召南采蘋有“于以奠之?宗室牖下。谁其尸之?有齐季女。”之句。说文云:“尸,陈也,象卧之形”。郭沫若认为:该诗所写祭祀,实乃齐之观社、燕之驰祖即所谓祀高禖一类,就是祈求生殖繁盛的原始宗教礼仪。“尸女”为祀高禖祭礼上以性事娱神的巫女,类古希腊神庙之神女。,曲水浮卵与曲水浮枣,即将煮熟的鸡蛋与红枣放在水中,任其浮移,谁拾到谁食之。晋潘尼三日
25、洛水作诗云:“羽觞乘波进,素卵随流归。”晋张协洛禊赋:“浮素卵以蔽水,洒玄醪于中河。”东汉杜笃祓禊赋:“浮枣绛水,酹酒醲川。” 卵与枣均为先民的生殖崇拜物,简狄吞玄鸟卵而生契之神话是耳熟能详的,圣人无父,本为群婚制时代当然之事,后人引以为耻,故而杜撰。生殖意象由玄鸟卵到熟鸡蛋,壮族三月三习俗,男女青年欢娱于山野,两情相悦者以红鸡蛋碰之,得之即携手入林。而文人墨客由此化出“曲水流觞”,遂为一高雅的娱乐活动。,上巳节习俗之三:曲水流觞与曲水之宴,徐坚初学记曰:“昔周公卜成洛邑,因流水以泛酒,故逸诗云羽觞随波流。”荆楚岁时记“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 东晋王羲之曾与友人在绍兴
26、兰亭修禊事,吟诗饮酒,流觞曲水,并记之于兰亭集序:“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对后世影响颇大。,蔡邕的月令章句曰:“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自上及下,古有此礼,今三月上巳祓禊于水滨,盖出于此也。” 杜甫丽人行诗亦曰:“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丽人行。”由此可见一斑。宋时“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 宋吴自牧梦梁录三月,虢国夫人游春图张萱,上巳节令会男女、 祭祀高禖、蕑水祓禊 曲水浮卵、曲水流觞、 踏青带柳
27、、秋千射箭、 饮桃花酒等。,白拍子舞,曲水之宴,3月3日是日本的传统女儿节(雏祭),又名桃花节,有女孩的家庭通常会装饰偶人,祈求女儿健康成长并获得幸福,雏祭与端午祭,由三月三而来的“桃花”意象,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杂诗六首曹植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朝游江北岸,日夕宿湘沚。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持。咏怀诗十七首阮籍夭夭桃李花,灼灼有辉光。悦怿若九春,磬折似秋霜。流眄发媚姿,言笑吐芬芳。携手等欢爱,宿昔同衾裳。,唐代以桃花喻美人之诗甚多,试举例如下:,和赠远诗孤独
28、及(唐玄宗天宝末年,约756年) 忆得去年春风至,中庭桃李映琐窗。 美人挟瑟对芳树,玉颜亭亭与花双。 今年新花如旧时,去年美人不在兹。 借问离居恨深浅,只应独有庭花知。题都城南庄崔护(唐德宗贞元十二年,796年)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会男女”是上巳节中一奇特风俗。周礼地官媒氏:“媒氏掌万民之判。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凡男女之阴讼,听之于胜国之社。”这种节日中的野合,由来已久,本来自氏族时代的季节性婚配-野合群婚。,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
29、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诗经召南摽有梅 余冠英注:此处“谓”,读之为“会”。即“会男女”制度,凡男子三十未娶,女子二十未嫁都于是选择配偶,不必依正常的礼制而婚配。 毛诗序曰:“摽有梅,男女及时也。召南之国,被文王之化,男女得以及时也。”,楚之游云梦、燕之驰祖庙、齐之观春社、宋之祀桑林,仲春之会是中国古代由官方召集的男女狂欢之会。周礼地官媒氏记载“媒氏”之官的职责云:“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这种青年男女可以歌舞狂欢、自由觅偶并且发生性爱的节日,是上古时期生殖崇拜的遗风,晚至春秋时代,各国仍有举行。 在古
30、代文献记载中,宋国的桑林、楚国的云梦等地,都是举行仲春之会的地点。诗经中的一些篇章,如桑中、溱洧等等,也都与仲春之会有关。,仲春之会的男女狂欢还带有巫术性质。因为男女之间的性爱活动在古代被用来向上天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一上古遗风也在后世保留了很长时间。 汉代春秋繁露卷十六中讲到求雨之法,就要求“吏民夫妇皆偶处”;直到梁武帝大同五年(公元539年),以七事求雨,其第六仍是“会男女”。民间春社祭祀活动中亦有于田头使男女交媾,以祈丰穰。,汉书地理志“送我乎淇之上”,又云:“卫地有桑间濮上之阻,男女亦亟聚会,声色生焉,故俗称郑卫之音。” 颜注:“阻者,言其隐厄,得肆淫僻之情也。” 礼乐记“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正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 史记乐书“卫灵公朝晋,晋平公使师涓鼓琴,未终,师旷止之,曰:此亡国之声也,闻此者必在濮水之上。 郑玄谓:濮水之上有桑间”。,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且! 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我思,岂无他士?狂童之狂也且!,诗经郑风褰裳,本章结束,谢谢!,祝大家学习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