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螳螂捕蝉.doc

上传人:gnk289057 文档编号:9165482 上传时间:2019-07-2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螳螂捕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螳螂捕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螳螂捕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螳螂捕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螳螂捕蝉.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螳螂捕蝉教学设计教材解析: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被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劝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顾不到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全文分“准备攻打楚国少年巧妙劝说打消攻打念头”三部分,结构紧凑、前后照应、生动有趣、寓意深刻。目标预设:对寓言这一体裁,学生并不陌生。但学生往往只注意故事的情节,不善于思考蕴含的道理。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揭示寓意的语句,围绕具体形象的故事,理清“蝉、螳螂、黄雀、少年”间的关系,探究“眼前的利益”和“隐伏的祸患” ,从而深刻理解文章内容,领悟告诉人们的道理。1、情意目标: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

2、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2、认知目标: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 ,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 3、能力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重点难点: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 ,既是文章的重点,也是文章的难点。设计理念:本文结构特别,故事中套着故事,应找准切合点,直奔中心,使其形散神聚。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与题目文意间的距离最小,所以应引导学生快捷迅速地把注意力指向第 9、11 自然段。在本课教学设计中

3、,一是体现了合作式学习,学生对故事的复述、表演等,都以同桌或小小组的形式进行;二是倡导了个性化学习,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表现课文。教师通过简笔画的形式板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以人为本,注重自主探究、自主感悟、合作交流,让学生学会学习;在读中质疑、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让学生学会读书;读议结合、读写结合,提供充足的表达机会,让学生学会表达。教学思路: 强调“三重” 。即重感悟、重积累和迁移、重情趣。重感悟,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多次对话中逐渐加深感悟,深刻领悟本文中使吴王明白“螳螂捕蝉”这个故事的真正内涵。重积累和迁移,感受文本时,帮助学生积累词汇。教师的语言叙述也尽量精简优美,让学生在不

4、经意间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注意课外读物的推荐,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重情趣,使文本内容直观化、情境化、生活化,使语文学习更贴近学生,走进生活。第一课时一、 由图及文,导入新课。1、 分别出示螳螂和蝉的图片。生观察:图上画的是什么动物?2、 板书并认读生字“螳螂” “蝉”3、 指出他们属于左形右声字,便于识记。2(这三步设计从具体的图象到抽象的文字,并且点出了“螳螂”二字的构成特点,从而增进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这样在课题中就让学生轻松识记了本课的两个生字。 )4、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呢?(在这里教师设置疑问激活了学生的阅读期待,从而也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5、。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边读边想,理解词语意思。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2. 指名逐段读课文,注意纠正字音。3、交流:你通过读,理解了哪些词语的意思?还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不明白?(这儿,主要通过学生自问自答的形式并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生词的意思,为感悟课文扫除了障碍。 )4、指名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再读课文,看看你能否发现课文中还有那些角色之间存在着类似“螳螂捕蝉”的关系?2、集体交流。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 蝉(捕)螳螂(啄食)黄雀(打)少年楚国(攻打)吴国(乘虚而入)其他诸侯 四、三读

6、课文,理解词句。1、这些角色,它们是在什么情况下捕捉或者攻打自己的目标的呢?默读课文,看看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2、学生默读课文,勾画相关句子。 3、集体交流: 蝉(捕)螳螂(啄食)黄雀(打)少年: 在交流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抓住各个角色的动作,品读描写它们动作的语句,通过扎实的朗读训练,让学生真切感悟到“蝉、螳螂、黄雀”它们“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 。楚国(攻打)吴国(乘虚而入)其他诸侯” 这部分主要让学生明白吴国的眼前利益时什么?而隐伏的祸患又是什么?从而很自然的让学生明白故事与现实之前的共同之处。在再读当中,学生抓住了各个角色之间的关系,把握住了文章的主干,在

7、这一遍品读当中,就引导学生循着这些线索,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句。理解的过程中,着重训练学生紧扣重点词语评析文章的能力。五、指导书写。1、出示 “侯” 、 “候” 2、学生观察,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启示?(通过观察学生自然会明白多一竖少一竖就是两个不同的字) 3、同样观察一下其它生字,想想书写时要注意什么,然后描红临写。 (虽是高年级但也不能摈弃写字教学,这里以“侯”字为材料,鼓励学生细心观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并归纳记忆方法应该是一种明智的做法。 )五、作业。1. 抄写生词。2. 熟读课文。3第二课时一读文质疑,明确研究重点。1、导入: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螳螂捕蝉这篇寓 言

8、故事。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大臣们和少年都进行了劝阻。面对大臣们的劝阻,吴王的态度是什么?2、出示: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可以看出吴王怎么样?(主观、专横、倔强、固执、不听劝阻) a 指导朗读。应该怎样读好这句话。 b 吴王这样坚持自己的错误意见,一点也不觉悟,谁也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吴王的这种表现?对,这就叫(板书):执迷不悟。 3、过渡:大臣们的劝阻失败了!面对少年的劝阻,吴王的态度又是什么? a 出示最后一小节: 听了少年 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他说:“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b 少年的劝阻却成功了!由此,我们会想到什么问题呢? (为什么大

9、臣们劝说失败,而少年却能劝说成功?少年是怎么劝吴王的?少年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吴王恍然大悟,他悟出了什么?)4、小结:看来,大家对课文中的少年很感兴趣。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来研究少年,研究他为什么能劝说成功。 二创设情境,自主研读体验。1、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先读读大臣们是怎么劝阻吴王的,再读读少年又是怎么劝说的,比较起来思考,你认为少年为什么能劝说成功,最终让吴王想明白了不能攻打楚国这个道理。 (大臣们是告诉吴王如果攻打楚国,取胜的希望虽然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不堪设想。而少年是通过给吴王讲螳螂捕蝉的故事来劝说吴王的,点拨吴王自己去悟出道理的。 )2、师:由此看来,同样是“

10、劝” ,大臣们的劝是“直柬” ,直截了当,毫不拐弯地劝柬。那少年的“劝”就是巧劝,妙柬。劝的方式不同,取得的效果就不同。 3、那再想一想,少年为什么不讲别的故事,单选螳螂捕蝉这个故事来“劝”呢?这里是否还有“巧妙”呢?我们先一起也当一回吴王,听一听这个故事。播放动画片螳螂捕蝉 。 4、 螳螂捕蝉这个寓言故事大家并不陌生,我们再读一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来这个故事读一读。 5、出示: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 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

11、它呢。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6、师:能读好么?要把三个小动物的动作读读清楚,特别还要读好“它们都是4却不知道 ”。这个故事就叫“螳螂捕蝉生:黄雀在后” 。 7、你们发现蝉、螳螂、黄雀它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 (都不知道身后将要发生的事。也就是说它们只知道 ,不知道 。 ) 8、谁能用简短的话来概括一下蝉、螳螂、黄雀三者的关系? 你能加上一点符号把它们的关系表示出来吗?我再请一位上台。其他同学写在本子上。能讲讲你的设计吗? 9、这里对“螳螂捕蝉”的动作描写非常形象,也很具体,大家一起读一读。你们能想明白少年为什么要选螳螂捕蝉这个故事么?

12、(螳螂捕蝉中,蝉、螳螂、黄雀都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及到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如果吴王攻打楚国,那楚国就像蝉,吴王就像螳螂,其他诸侯国就像黄雀,一个在一个后面,后果是不堪设想的。这少年是很有智慧的,不仅用了讲故事的方式巧劝吴王,还特别精心地选了一个和吴王攻打楚国有联系的螳螂捕蝉的故事。) 10、请同学们再看板书。根据课文内容,能不能把板书的内容替换一下?(把“螳螂”换成“吴王, ”把“蝉”换成“楚国” ,把“黄雀”换成“诸侯国” 。 ) 谁把他们三者的关系说一下?(吴王攻打楚国,其后诸侯国就会来攻打吴国。 ) 11、书上是怎么说的?(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

13、将不堪设想。 ) 12、你怎么理解“不堪设想”的?单看这个“堪”字知道是什么意思吗?那“后果不堪设想”的意思就是 13、如果吴王真的攻打楚国,这不堪设想的后果是怎样的?是啊!国家灭亡,遭殃的是谁呀? (最遭殃的是那些有家不能归,四处流浪、死于非命的老百姓了。这就是“不堪设想”的后果啊!所以,有一首词写得好:“亡,百姓苦!” 14、吴王自然也没有辜负少年的一番苦心设计,听了螳螂捕蝉的故事后,总算是恍然大悟,想明白了什么? 三、研读课文,理解少年的劝“智”在哪?“巧”在哪里? 1、过渡:其实呀,少年劝说成功,不仅仅是用了讲故事的方式,故事选得巧,他在说这个故事前的一言一行,也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巧妙

14、安排的,也都能看出少年的智慧。而这些,可能是同学们读书的时候不容易读出来的。这样,请你们自己读读课文 28 自然段,读读少年的一言一行,想想他为什么这么做,能体会到他的智慧,他的精心设计,巧妙安排么?划出有关的词语。 (学生自读,勾画)2、请大家特别要仔细读读 3、4 自然段,一句话一句话地读,体会。同座位互相交流。3、能读出来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分析少年的言行,一语道破少年的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如果你能有所发现,那你一定是少年的知音,也是智者。 a 选择时间 “清晨” 。因为只有清晨才有露水,才有蝉“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所讲的故事才显得真实。而且只有清晨才有露水,少年也才会“沾湿衣裳

15、” ,这也才能引起吴王的注意。这个“清晨”的时间是少年刻意选的。 b 选择地点“王宫花园” 。是因为只有在“王宫”才最有可能遇见吴王;而且,只有在“花园” ,才会有螳螂捕蝉这个故事发生的情境“花园里有一棵树” ,这样吴王才会相信这个故事是真实的。c 选择道具 “拿着弹弓 ”。是为了“真”打“那只”黄雀?“弹弓”不过少年的道具,拿它是为了证明确实“看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这样吴王才会相信少年说的5道理。 4、看来大家都有一双慧眼,是少年的知音呀!那学到这,你有什么体会呢?(引导学生谈自己对少年的认识:爱国、智慧、勇敢、有耐心、有决心)5、少年的精心设计、巧妙安排果然没有白费,一切尽在他的谋划之

16、中。还有什么读不懂的地方吗? a 如果少年第三天仍然等不来吴王,他会怎么办? b 为什么少年见了吴王不赶紧就直接讲螳螂捕蝉的故事,而要先说打鸟呢?(如果直接就讲这个故事,会引起吴王的怀疑或者反感。先从打鸟讲起,慢慢地让吴王感兴趣,让他自己提出问题,这样就显得很自然,吴王也能听得进去。这也能看出,少年是非常有智谋的。 ) c 那个少年为什么不在大庭广众之下对吴王讲这个故事呢? (那少年在花园里一连站了三天,为的就是等吴王。少年装出打鸟的样子,是让吴王相信(螳螂捕蝉)这件事是真的、不起疑心。这样,少年就可以通过讲这个故事,让吴王自己明白其中的道理。 )6、小结:少年表面上是讲趣事,实际上是 暗劝吴

17、王不要攻打楚国。所以,少年的劝与大臣的劝有一点不同。如果说大臣们的劝是“直劝” “力劝”的话,少年的劝称得上是 智劝、巧劝。的确,一个好主意要想成功,还得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谋。我们可以看出这少年有勇有谋,充满智慧。 7、 (引读课文 311 自然段)果不其然,清晨的花园里,这位被露水沾湿衣裳和鞋子的少年引起了吴王的注意,吴王奇怪地问道(读第四自然段)少年正好就顺势回答(读第五自然段)吴王自然再问(读六第自然段)少年便不露痕迹,水道渠成地说出(读第七自然段)吴王果然中计,来了兴趣(读第八自然段)于是少年终于可以自然而然地讲出那个精心准备的故事(读第九自然段)吴王也听得津津有

18、味,居然还夸奖道(读第十自然段)最关键的时候到了,少年接下来就要点出故事的道理,以巧劝吴王(读第十一小节) 。 三交流收获,说话训练,感悟文中事理。 1、看来,大家是真正读懂了这则寓言故事。老师还有个问题? 你们说,吴王听了少年的话,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而之前他已下了死命令了,那么,第二天上早朝的时候,他会对大臣们怎样解释这一新决定呢?来,四人一小组,讨论讨论,为吴王设计一个讲话稿,待会儿每组推荐一位吴王上早朝,看哪位吴王得到的掌声最热烈。哪位吴王愿意先声夺人,第一个早朝? 2、学了这篇课文,你们有什么收获么?a 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不考虑到身后隐伏着的祸患。

19、 b 有时侯,用一些生动的事例,迂回地去劝服别人,会更容易让他人明白事理,接受意见。我们要学会巧用这种方法,增强自己的说服力。同样,对别人善意的劝告也要虚心听取,多方求证,可以帮助我们作出正确的决策。c 国家的利益,做自己能做的事,是一种义务也是一种光荣。少年确实有智谋,他的智谋更体现于他的精心设计,巧妙安排之中。我们今后做什么事情也都应该注意周密计划,考虑细微,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d 就这篇课文的学习过程而言,也可以启示我们读文章不妨找出关键的问题,或是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带着问题来读书,抓住字词句来体会,尤其是要将自己放到故事中去,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去想象,去揣摩,我们或许会把文章读得更

20、深刻些。 6螳螂捕蝉课堂教学实录一读文质疑,明确研究重点。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螳螂捕蝉 。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大臣们和少年都进行了劝阻。面对大臣们的劝阻,吴王的态度是什么?生:读课文第一小节吴王说的话。师:大臣们的劝阻失败了!面对少年的劝阻,吴王的态度又是什么?生:读最后一小节。师:少年的劝阻却成功了!由此,我们会想到什么问题呢?生 1:为什么大臣们劝说失败,而少年却能劝说成功?生 2:少年是怎么劝吴王的?生 3:少年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生 4:吴王恍然大悟,他悟出了什么?师:看来,大家对课文中的少年很感兴趣。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来研究少年,研究他为什么能劝说成功。二创设

21、情境,自主研读体验。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先读读大臣们是怎么劝阻吴王的,再读读少年又是怎么劝说的,比较起来思考,你认为少年为什么能劝说成功,最终让吴王想明白了不能攻打楚国这个道理。生 1:大臣们是告诉吴王如果攻打楚国,取胜的希望虽然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不堪设想。而少年是通过给吴王讲螳螂捕蝉的故事来劝说吴王的。生 2:大臣们是直接给吴王讲道理,而少年却是说了螳螂捕蝉这个故事来启发吴王,点拨吴王自己去悟出道理的。师:由此看来,同样是“劝” ,大臣们的劝是生 1:直接劝。生 2:直柬。师:“直柬” ,这个词用的好。直截了当,毫不拐弯地劝柬。生 3:那少年的“劝”就是巧劝,妙柬。师:劝

22、的方式不同,取得的效果就不同。那再想一想,少年为什么不讲别的故事,单选螳螂捕蝉这个故事来“劝”呢?这里是否还有“巧妙”呢?螳螂捕蝉这个寓言故事大家并不陌生,我们先来读一读,能读好么?要把三个小动物的动作读读清楚,特别还要读好“它们都是却不知道 ”。师:这个故事就叫“螳螂捕蝉生:黄雀在后” 。师:这个寓言故事的道理是什么,知道么?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师:你们能想明白少年为什么要选螳螂捕蝉这个故事么?生 1:螳螂捕蝉所讲的道理和吴王攻打楚国的道理是一样的,这样才能让吴王由故事想到自己,有所领悟。生 2:螳螂捕蝉中,蝉、螳螂、黄雀都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及到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如果吴王攻打楚国,

23、那楚国就像蝉,吴王就像螳螂,其他诸侯国就像黄雀,一个在一个后面,后果是不堪设想的。生 3:那就不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而是“吴攻楚国,诸侯在后” 。师:好一个“吴攻楚国,诸侯在后”!对应得极妙!生 3:由此看来,这少年是很有智慧的,不仅用了讲故事的方式巧劝吴王,还特别7精心地选了一个和吴王攻打楚国有联系的螳螂捕蝉的故事。师:你的发现很有价值,看出了少年的“巧妙” 。你也是个很有智慧的少年,老师佩服你。 (生笑)师:其实呀,少年劝说成功,不仅仅是用了讲故事的方式,故事选得巧,他在说这个故事前的一言一行,也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巧妙安排的,也都能看出少年的智慧。而这些,可能是同学们读书的时候不容

24、易读出来的。这样,请你们自己读读课文 28小节,读读少年的一言一行,想想他为什么这么做,能体会到他的智慧,他的精心设计,巧妙安排么?划出有关的词语。(学生自读,勾画)师:请大家特别要仔细读读 3、4 小节,一句话一句话地读,体会。(学生再读,再勾画)师:请同座位互相交流。师:能读出来么?这样吧,我们请出少年来和我们对话。你们可以分析少年的言行,一语道破少年的精心设计,巧妙安排,那么,你一定是少年的知音,也是智者;你也可以有弄不明白的问题直接向少年请教,学习智慧。少年在哪里呢?眼睛瞪大了,看仔细。他来了,朝前看,在这,我,乃那少年也。 (教师扮演少年)(学生表现出极大兴趣,跃跃欲试)师:让我们把

25、镜头拉向遥远的战国时代。听说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不听大臣们的劝阻,还下了死命令。我乃侍奉吴王的少年,我也要去劝劝吴王。可怎么办呢?有了,我要给吴王讲螳螂捕蝉的故事,让他自己悟出道理来。我要这般这般(引读课文 38 小节)师:故事先演到这儿,下面,谁是我的知音,能知道我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精心设计、巧妙安排的呢?生 1:我知道少年为什么选择清晨师:对不起,打断一下。少年就在你的眼前我!直接对我说出你的感受,不用客气。 (众笑)生 1:我知道你为什么选择“清晨” 。因为只有清晨才有露水,才有蝉“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所讲的故事才显得真实。生 2:而且只有清晨才有露水,少年也才会“沾湿衣裳”

26、 ,这也才能引起吴王的注意。师:你们俩真是“我”的知音,一语道破“我“的精心设计。是的,这个“清晨”的时间是“我”刻意选的。生 3:少年,你真聪明。你选在“王宫花园”转来转去,是因为只有在“王宫”才最有可能遇见吴王;而且,只有在“花园” ,才会有螳螂捕蝉这个故事发生的情境“花园里有一棵树” ,这样吴王才会相信这个故事是真实的。师:是的, “王宫花园” ,这个地点也是我精心安排的。你们不想想, “我”是什么人嘛!生 4:你是“侍奉吴王的少年” ,当然了解吴王的习性,你一定知道吴王喜欢到花园里来转转,所以,你也选择了花园,好碰见吴王。生 5:也正是因为你是“侍奉吴王的少年” ,平时一定和吴王关系最

27、亲,所以,你知道露水沾湿了你的衣服,吴王一定会心疼你,关心你,问你是怎么回事,你就可以乘机讲出这个故事了。生 6:我知道你为什么“拿着弹弓” 。是因为你后来说“那黄雀却不知道我正拿着弹弓瞄准它呢” 。你拿弹弓是为了打那只黄雀。师:“我”是为了“真”打“那只”黄雀?8生 1:我不同意他的观点。根本就没有什么黄雀, “弹弓”不过是你的道具,你拿它是为了证明你确实“看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这样吴王才会相信你说的道理。生 2:你也许根本就没有亲眼看到过“这件很有意思的事”螳螂捕蝉,只不过为了劝说吴王,想好要说这个故事,然后为了这个故事才做了很多精心的设计的。师:甚至连“弹弓”这样细微之处也都考虑得非

28、常周全。生(情不自禁)你真乃高人也!师:(笑,做抱拳状)过奖!过奖!生 6:少年,我真的钦佩你!你为了劝吴王, “一连转了三个早晨,露水沾湿了衣裳也毫不介意” ,你多么有耐心,多么有决心呀!师:谢谢你的夸赞。你们知道,我第一天清晨没有碰见吴王,心里是怎么想的吗?生:你一定想,怎么今天吴王没有来呢?没关系,我明天清晨再来。师:于是,第二天, “清晨” (引读第三小节)可是,我还是没有碰见吴王,我又怎么想?生:真着急!这已经是第二天了!如果再不能见到吴王劝说他,吴王一旦攻打楚国,我们国家的利益就要受到损害!为了国家的利益,我明天还要再来,一定要等到吴王。师:尽管露水已经沾湿了我的衣裳生:那又有什么

29、关系呢?和国家利益比起来,这算不了什么!师:于是,第三天, “清晨” (再引读第三小节)师:“少年终于被吴王发现了” ,这个“终于”说明了什么?生 1:少年的精心设计、巧妙安排果然没有白费,一切尽在他的谋划之中。生 2:少年的爱国之心终于感动了上帝。 (众笑)师:这世上没有上帝。但少年的爱国之心倒确实令我们感动;他的智慧也确实让我们钦佩。还有什么读不懂少年的地方吗?生:如果少年第三天仍然等不来吴王,他会怎么办?师:你们说呢?今天的读书证明你们也很有智慧哟!生 1:那我就天天来,一直等下去。生 2:那怎么行?万一吴王都已经攻打楚国了,不就完了么?生 3:我认为,根本不存在等不来吴王的情况。少年是

30、个非常聪明的人,他的设计这样精心,安排这样巧妙,考虑这样周到,怎么会碰不到吴王呢?少年应该是比较有把握的,最多也就等个三、四天吧!(众笑,纷纷插嘴表示赞同。 )生 4:为什么少年见了吴王不赶紧就直接讲螳螂捕蝉的故事,而要先说打鸟呢?生 5:因为如果直接就讲这个故事,会引起吴王的怀疑或者反感。先从打鸟讲起,慢慢地让吴王感兴趣,让他自己提出问题,这样就显得很自然,吴王也能听得进去。这也能看出,少年是非常有智谋的。师:(引读课文 311 小节)果不其然,少年引起了吴王的注意,吴王奇怪地问道(读第四小节)少年正好就顺势回答(读第五小节)吴王自然再问(读第六小节)少年便不露痕迹,水道渠成地说出(读第七小

31、节)吴王果然中计,来了兴趣(读第八小节)于是少年终于可以自然而然地讲出那个精心准备的故事(读第九小节)吴王也听得津津有味,居然还夸奖道(读第十小节)最关键的时候到了,少年接下来就要点出故事的道理,以巧劝吴王(读第十一小节)师:吴王自然也没有辜负少年的一番苦心设计,听了螳螂捕蝉的故事后,总算是恍然大悟,想明白了什么?9生:我应该听大臣们的劝说,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攻打楚国,否则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不堪设想呀!师:是呀,道理还是那个道理,可这回却是吴王听了少年讲的那件“有意思的事”后自己恍然大悟出来的。他终于想明白了,取消了攻打楚国的决定。少年劝说成功,功不可没呀!三交流收获,感悟文中事理。师:

32、学了这篇课文,你们有什么收获么?生 1: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不考虑到身后隐伏着的祸患。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再谈具体些。 ) 螳螂捕蝉是一个寓言故事。寓言是一种很古老的文学题材,也是世界文化史上重要的遗产,它往往通过生动的小故事,揭示一定的道理,希望同学们课后多读一读寓言,让我们欣赏优美,理解智慧,感悟善良。生 2:我懂得了怎样劝人,要有一个圆的脑袋,而不能用方的脑袋。也就是说,要巧,要妙。师:是的,有时侯,用一些生动的事例,迂回地去劝服别人,会更容易让他人明白事理,接受意见。我们要学会巧用这种方法,增强自己的说服力。同样,对别人善意的劝告也要虚心听取,

33、多方求证,可以帮助我们作出正确的决策。生 3:少年的爱国和智慧令人钦佩,值得我们学习。师:为了国家的利益,做自己能做的事,是一种义务也是一种光荣。少年确实有智谋,他的智谋更体现于他的精心设计,巧妙安排之中。我们今后做什么事情也都应该注意周密计划,考虑细微,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师:就这篇课文的学习过程而言,也可以启示我们读文章不妨找出关键的问题,或是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带着问题来读书,抓住字词句来体会,尤其是要将自己放到故事中去,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去想象,去揣摩,我们或许会把文章读得更深刻些。评析:一我要研究。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该如何确定呢?不仅仅是看教材,更重要的是看学生。学生想学什么,他们

34、对什么感兴趣,对什么有疑惑,作为教师不仅要心中清楚,更要实实在在地体现在教学目标中,这才是真正地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为学生而教学。就这篇课文而言,六年级的学生对寓言螳螂捕蝉的故事和所揭示的道理是比较清楚的,教师并不需要在此处做过多的教学。课文初读下来,学生似乎也没有什么读不明白的地方。可他们真的读懂了么?不尽然。这时,教师就要引导他们疏通课文,理清课文脉络,在此基础上,激发他们质疑,点拨他们抓出课文中的关键问题同样是劝,为什么大臣们失败了而少年却能劝说成功?这是学生一下子说不清楚的问题,这是学生没想到但再想想竟觉得确实是有意思的地方,这是学生会有似是而非的理解之处。将解决这样的

35、问题作为教学目标,教学才是有源的活水,才有价值,学生也才爱学。同样,在研究这个问题的过程中, “直劝”与“巧劝”的不同,是学生比较容易得出的答案,而“巧”中不仅包含“劝的方式巧;故事选得巧” ;整个“时间、地点、情境、过程”等设计、安排的“巧” ,却又是学生不容易读出来的,这是他们学习的难点,那自然就是教师教学的难点,是引导学生探究的重点。要让教学从目标的制定开始,就牢牢地锁住学生,让语文成为学生“自我”的语文, “我要学的”的语文。二我在动情。10语文课要学习语言,掌握用语言沟通心灵的工具;语文课要点燃学生的思想,熏陶他们的情感,激发他们的活力。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教师和学生都能走进课文中,

36、和故事里的那个“我” ,那个“他”情感共鸣,共同分享人生的幸福,共同感受世间的情意,共同体验心灵的震撼。这篇课文,教师创设了与少年对话的情境,一个“对话” ,拉近了学生与教师的距离,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学力被释放,情感被唤醒。当他们说“我知道你为什么这样做”来道出自己的发现并享受“少年”的称赞时,那得意自己也是智者的神情令人难忘;当他们用“你真有智谋” , “我钦佩你”来表达对少年的感受的时候,那真诚的模样令人感动;当他们问“我不明白你为什么要这样”来道出自己心中的疑惑并为此争辩而终于恍然大悟的时候,那惊喜与快乐的笑容是世上最美的花朵!这时,学生读书,品味字词,展开想象,

37、训练说话,就不会再是游离于课文情境之外的干巴地读,被动地想,盲目地说,他们,有了感情,并带着感情在与“少年” ,与同伴进行生动的、富有灵性的交流与碰撞,在交流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认识,在碰撞中迸发灵感,促进思维,有所感悟。要精心地做好教学设计,智慧地创设教学情境,让语文在学生的心灵产生情感,“我在动情”地学习语文。三我有所得。学生在学习课文,在提出问题、明确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每一个环节中,教师都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我积极参与了么?我运用的这种学习方法为什么有(没有)效果?教师或同学们是怎样学的?我和小组成员合作愉快么?我收获到了什么?还有问题么等等,并给他们一定的时间整合这些反思,创造机会让大家互相交流感受,使他们在不断地反思中获得更深一步的理性认识。尤其是高年级的语文课,更应该注重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不断地反思,总结自己的收获。就如在这篇课文的学习与交流中,有的学生是懂得了一个道理;有的是学会了一种处事的方法;有的是触发了一些感受;有的是得到了一些学习的技巧。如果教师课后再有针对性地给学生创造一些实践“所得”的机会,让他们将这些“所得”实际操练一番,学生学语文就真的学到了本领做人的本领,做学问的本领。要让教学在学生身上留下一些痕迹,引导、帮助学生拥有自己的收获,让语文提升学生,学了语文, “我有所得”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