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螳螂捕蝉教学设计落旗河小学 孙毅教材简析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被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劝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顾不到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全文分“准备攻打楚国少年巧妙劝说打消攻打念头”三部分,结构紧凑、前后照应、生动有趣、寓意深刻。目标预设、1、情感目标: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2、认知目标: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 这句话的含义,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3、能力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
2、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重点、难点、1 理解螳螂捕蝉这个故事内容,并领会故事所蕴含的深刻道理。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体会,了解吴王为什么会听了少年的话,同时体会少年的计谋巧妙在哪里。设计理念、本课教学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注重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自主探究,自主感悟,合作交流,让学生学会学习;读中质疑,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让学生学会读书;读议结合,读写结合,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表达机会,让学生学会表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作繁琐的分析,力求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协调者、合作者和激励者,努力创设自主课堂,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设计思路本课教学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
3、基点,对教材大胆处理,不拘泥于面面俱到;重视学生参与,关注知识生成,体现了教学多元化。整节课围绕“导入新课-初读感知-再读理解-研读内化-拓展升华”的教学思路组织教学,抓住“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这一中心问题,通过自主朗读、合作讨论、读议结合、启发说话等方式解决问题,理解课文,领悟寓意。教学过程一、 激趣导入,板书课题成语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螳螂捕蝉”既是个有趣的寓言故事,又是一个能启迪人智慧的成语故事。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共同走近她。 (板书课题:螳螂捕蝉)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书空。 (书空的设计,是因为课
4、题字形复杂,给学生一个初步感知的机会。 )齐读课题。什么是螳螂?知道吗?(指图,介绍)那么, “螳螂捕蝉”又是怎么回事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初步带入课文情境。 )二 由词入文,整体感知1、出示词语蝉 悠闲 自由自在;螳螂 拱着身子 举起前爪;黄雀 伸长脖子 正要啄食;侍奉吴王的少年 拿着弹弓 瞄准;指名读。读了这些词后你有什么发现?交流。(教师从文中提炼的几组词,为学生把握课文内容提供了思路,也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2、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用简要的话概括一下吗?注意说清故事的前因、经过和结果。 (由词入文,衔接自然,逐层深入,化解难点,促进了
5、学生概括文意能力的提高。 )三读练结合,掌握文意1出示词语乘虚而入 螳螂捕蝉 不堪设想 恍然大悟请同学们练习讲故事,能用上以上四个成语。 (在前一个教学环节的基础上,添加了用上文中四个成语的要求,既考查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遣词造句能力,又对学生的概括能力培养是个提升。 )2师生配合,演讲故事。 (通讲故事的方式,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对课文故事内容更有一个深入的理解,为学习下文做好了铺垫。 )四研读理解,合作体悟1同学们,故事读明白了吗?出示句子。“蝉、螳螂、黄雀,它们都-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眼前的利益” “ 隐伏着祸患”分别指什么?指名说。名
6、称_隐伏的祸患_眼前的利益_螳螂黄雀板书:露水 蝉 螳螂 黄雀 少年2能找出文中的有关句子具体说明吗?出示句子“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 ”“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有个少年拿着弹弓在它身后。 ”生齐读句子。分别用自己的话连贯地说一说蝉、螳螂、黄雀“眼前的利益”和“身后的祸患”各是什么?(通过让学生反复练说,更加深入掌握课文内容,层层深入,为下一步学习做好铺垫)师总结:蝉、螳螂、黄雀,它们都-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都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的祸患。3迁移练习。吴国出兵攻打
7、楚国,正如_,正如_,正如_ ,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却不知道_。(通过对文本更深一层的解读和迁移运用,让学生自然领悟出吴国攻打楚国与蝉、螳螂、黄雀的关系,有效地化解了课文难点,强化了学生的语言能力训练。 )4吴王明白少年要告诉他的道理吗?你来劝劝吴王,同学之间合作练说。 (让学生用研读文本掌握的内容来劝说吴王,既巩固了对课文理解,又加强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五练习巩固,拓展升华1体会少年之智吴王为什么不听大臣们的劝告,却听了少年的话了呢?少年有什么过人之处,用了什么方法呢?师总结:原来少年表面是在讲故事,实际上是暗劝吴王不要攻打楚国,大臣们的劝说是“直劝” ,那少年的劝则是“巧劝” 。 ( 在
8、学生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渗透给学生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2吴王听了少年的话,取消了攻楚的念头。但之前,他已下了死命令。那么,第二天上朝时,他面对大臣怎样自圆其说呢?同学们讨论一下,为吴王设计一篇发言稿。交流发言.3、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知道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还认识了一位有勇有谋,智劝吴王的少年,我想此时此刻同学们心里一定都有很多的话想说。 (出示练习)我从吴王身上体会到了_我从少年身上体会到了_螳螂捕蝉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_少年智劝吴王这件事让我想到了_(“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为了引导学生能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谈感悟,唤起学生原有的生活积累,我设计了这题练习,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从多角度去评价课文,感受课文,理解课文。因为,从某种角度上来讲,学生的感悟体会比内容理解更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