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电现象教材解读教材从摩擦起电展开,认识正、负电荷,通过观察电荷的吸引与排斥现象归纳出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在认识电荷与电场的基础上引入电流的概念,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要获得连续的电流的方法,通过讨论交流了解电流的效应。本节课作为初中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后续的电学内容奠定基础。知识与技能 知道摩擦起电现象,知道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掌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知道验电器的作用;知道电流的形成和电流的方向规定。过程与方法 通过摩擦起电的实验与观察,知道电荷的种类及带电的实质;了解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及讨论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踏实的学习态
2、度。重点难点重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知道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难点:摩擦起电的实质;知道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教学建议本节课中的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学生在小学自然常识课中已经学过,初中阶段应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实验分析,使学生了解“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逻辑思维过程,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所以必须把这些比较简单的知识讲得丰富些,挖掘深度,不然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材的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验电器带电的多少与验电器箔片张开的角度大小相对应。这节课的教学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收集一些有关摩擦起电的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的资料(主要是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通过课堂上学生
3、阅读课文、交换资料、相互交流讨论,自己归纳总结出结论。注意事项:做摩擦起电现象实验时,要让玻璃棒、丝绸、橡胶棒、毛皮保持干燥,可以用电吹风机吹干,以保证实验效果;有没有电流在导体中通过,是用电流的效应来判断的,这是用转换法来研究问题。学点 1 静电现象(1)观察下列图片。2图 311思考:问题 1:用_摩擦_的方式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问题 2: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或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能吸引小纸屑说明带电体具有_吸引轻小物体_的性质。(2)阅读材料 P35 第 1、2 段,并分析以下图片。图 312思考:问题 1:原子是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带_正_电,电子带_负_电。在通常情
4、况下,原子是显_电中性_的,由原子组成的物体也呈_电中性_。问题 2: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两个物体互相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_转移_到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因缺少电子而带_正电_,得到电子的物体因为有了多余电子而带_等量的负电_。问题 3:将玻璃棒和丝绸互相摩擦,玻璃棒带_正_电,丝绸带_负_电,是因为摩擦过程中,玻璃棒失去了_电子_,丝绸得到了_电子_。问题 4:与毛皮摩擦后的硬橡胶棒带负电荷,说明在摩擦的过程中,毛皮_失去_(选填“得到”或“失去”)了电子。问题 5: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分别是_正_电荷和_负_电荷。摩擦起电的实质
5、: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而只是_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_。学点 2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1)观察如图 313 所示的实验。3思考:问题 1:由甲、乙得到的结论是:_同种电荷相互排斥_。问题 2:由丙得到的结论是:_异种电荷相互吸引_。(2)观察如图 314 所示的装置。思考:问题 1:验电器是根据_同种电荷相互排斥_的原理制成的,可以用来_检测物体是否带电_。问题 2:将一个带电体接触带正电的验电器时,若:金属箔张角变大,说明带电体带_正_电荷。金属箔张角变小,说明带电体带_负_电荷或带电体带_正_电荷,且所带电荷量比验电器所带电荷量少。金属箔闭合后又张开,说明带电体带_负_电荷,且
6、所带电荷量比验电器所带电荷量_多_(选填“多”或“少”)。学点 3 电流(1)阅读教材 P36 第 1、2 段,并观察如图 315 所示的现象。4图 315思考:问题 1:电流形成的原因:_电荷的定向移动_。电路中有电流时,发生定向移动的可能是_正电荷_,也可能是_负电荷_,还可能是_正、负电荷_。问题 2:电流的方向:物理学规定,_正电荷定向移动_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电路闭合时,在电源外部,电流方向为:_正极_用电器_负极_。如果是负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则负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与电流方向_相反_。金属导电靠的是_自由电子_,因此在导线中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与电流方向_相反_。电视机工作时,阴极射线管会向荧屏发射电子,则电流方向为_ B_。A. 从阴极射线管到荧屏 B. 从荧屏到阴极射线管(2)阅读教材 P36 第 35 段和 P37 的内容。思考:问题:电池是把_其他形式_的能转化成_电_能的装置。在我们生活中接触的电池种类很多,如:_普通干电池_、_蓄电池_、_太阳能电池_、_燃料电池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