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DB 41河 南 省 地 方 标 准DB 41/T XXXXXXXX冶金行业绿色矿山建设规范Green Mine Construction Specication of Metallurgical Mines Industry (点击此处添加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的标识)(送审稿)XXXX - XX - XX 发布 XXXX - XX - XX 实施河 南 省 质 量 技 术 监 督 局 发 布DB41/T XXXXXXXXI目 次前言 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总则 25 矿区环境 25.1 矿容矿貌 .25.2 环境保护 25.3 矿区绿化 .36 资源开发利用
2、 36.1 开采方式与方法 36.2 选矿工艺 36.3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 47 资源综合利用 47.1 共伴生资源利用 47.2 固体废弃物利用 47.3 废水利用 48 节能减排 58.1 节能降耗 58.2 减排 59 科技创新与数字化矿山 59.1 科技创新 59.2 数字化矿山 510 企业管理与企业形象 .510.1 企业管理 .510.2 企业文化 .510.3 企业诚信 .610.4 企地和谐 .6附录 A(规范性附录) 铁矿资源合理利用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指标要求 .7附录 B(规范性附录) 铁矿资源综合利用指标要求 .8附录 C(规范性附录) 矿资源合理利用开采
3、回采率、选矿回收率指标要求 .9附录 D(规范性附录) 铁矿采矿、选矿单位产品能耗限定值 11DB41/T XXXXXXXXII参考文献 12DB41/T XXXXXXXXIII前 言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河南省国土资源厅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南省矿业协会、河南省国土资源科学研究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郭新华、刘大全、张军营、姚书长、彭建谋、周凯、秦正本标准参加起草人:孔大刚 陶波、王愉雪、支俊义、杜春彦、陈守民、方士军、杨长秀本标准系首次发布。DB41/T XXXXXXXX1冶金行业绿色矿山建设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铁矿、锰矿绿色矿山建设的总
4、则、矿区环境、资源开发利用、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科技创新与数字化矿山、企业管理与企业形象要求。本标准适用于铁矿、锰矿新建、改扩建和生产矿山的绿色矿山建设、评估、认定、核查等。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8978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12348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12523 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14161 矿山安全标志GB 16297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8599 一般
5、工业固体废弃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 28661 铁矿采选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1335 铁矿露天开采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GB 31336 铁矿地下开采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GB 31337 铁矿选矿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GB 50187 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GB 50612 冶金矿山选矿厂工艺设计规范GB 50830 冶金矿山采矿设计规范GB 50863 尾矿设施设计规范GB/T 13306 标牌GBZ 2.1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一部分 化学有害因素GBZ 2.2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二部分 物理因素TD/T 1036 土地复垦质量控制标准TD/T 1048
6、 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技术规范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绿色矿山 green mine在矿产资源开发全过程中,实施科学有序开采,对矿区及周边生态环境扰动控制在可控制范围内,DB41/T XXXXXXXX2实现矿区环境生态化、开采方式科学化、资源利用高效化、管理信息数字化和矿区社区和谐化的矿山。3.2 矿区绿化覆盖率 green coverage rate 0f the mining area矿区土地绿化面积占废石场、矿区工业场地、矿区专用道路两侧绿化带等厂界内可绿化面积的百分比。3.3 科技创新投入 input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
7、l innovation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资金投入。科技创新活动包括科研开发、技术引进,技术创新、改造和推广,设备更新,以及科技培训、信息交流、科技协作等。4 总则4.1 矿山企业应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产业政策,依法办矿。4.2 矿山应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节约集约利用自然资源。遵循因矿制宜的原则,实现矿产资源开发全过程的资源利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土地复垦、企业文化和企地和谐等统筹兼顾、全面发展。4.3 矿山应以人为本,保护职工身体健康,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危害。4.4 新建、改扩建矿山应根据本标准建设,生产矿山应根据本标准进行升级改造。绿色矿山建设应贯穿设计、
8、建设、生产、闭坑全过程。4.5 新建、改扩建矿山应按照GB 50830、GB 50612、GB 50863进行设计,在技术经济分析评价时应将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和土地复垦等费用纳入矿山建设投资和生产成本。5 矿区环境5.1 矿容矿貌5.1.1 矿区所处位置应符合相关规划,不应在规定的禁止、限制开采范围,周边安全距离应符合要求,资源开采应与城乡建设、环境保护、资源保护相协调。5.1.2 工业场地、废渣场、选矿厂、尾矿库、矿区生产道路、办公、生活区等矿山主要功能区选址、布局应符合 GB50187 规定。5.1.3 生产区应整洁卫生、环境优美、管理规范。机械设备、物资材料应摆放有序,场地保持清洁。5.
9、1.4 办公、生活区设施应齐全,宿舍、食堂、澡堂、厕所应干净卫生,符合相关要求,会议室、文体活动场所应布置有序。5.1.5 矿山标牌、安全、环保等警示标志应齐全、规范,标牌设置应符合 GB/T 13306 规定,安全警示标志设置应符合 GB 14161 规定。5.2 环境保护5.2.1 矿山固体废弃物堆存与处置应符合以下规定:a)固体废弃物应有专用堆存场所,其建设、运行和管理应符合GB 18599的规定,符合安全、环保等规定。b)废石、尾矿等固体废弃物应分类处理,持续利用,处置率应达到100%。DB41/T XXXXXXXX3c)露天开采矿山剥离表土堆存应符合安全、环保等相关规定,处置率应达到
10、100%。d)矿山办公、生活垃圾排放与处置应符合环保、安全规定。e)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应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矿山有毒有害物质排放指标控制及堆存处置应符合环保和职业健康要求。5.2.2 废水收集系统应健全完善,废水应优先回用,未能回用的应 100%达标排放,生活污水、矿井水、选矿废水等排放应符合 GB 8978 和 GB 28661 规定。5.2.3 应采用合理有效的技术措施对高噪声设备进行降噪处理,工作场所噪声接触限值应符合 GBZ 2.2的规定,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排放限值应符合 GB 12348 的规定,建筑施工场界噪声排放限值应符合 GB 12523 的规定。5.2.4 矿山粉尘和
11、废气控制应符合以下要求:a)应采取有效的粉尘防治措施和处理设施,工作场所粉尘浓度应符合 GBZ 2.1 规定的粉尘容许浓度要求,矿区周边环境空气质量应符合 GB 3095 规定。环保有特别要求的区域、时段,粉尘排放应达到其要求的标准。b)生产、运输过程中应采取有效的有毒有害气体防治措施,矿山有毒有害污染物排放指标控制应符合 GB 16297 和 GB 28661 规定。5.2.5 矿山地质灾害隐患应设有警示标志,符合治理条件的应及时得到治理。5.3 矿区绿化5.3.1 矿山应因地制宜绿化、美化矿区环境,绿化覆盖率应达到 100%。5.3.2 绿化树种及植物应搭配合理,长势良好。6 资源开发利用
12、6.1 开采方式与方法6.1.1 新建、改扩建矿山设计应符合 GB 50830 规定。6.1.2 矿山建设和开采活动应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扰动和破坏,兼顾矿山闭坑时生态环境恢复和土地资源的复垦利用,选择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开发方式。6.1.3 采矿方法应先进合理,开采回采率应不低于开发利用方案设计和附录 A.1 限定指标。6.1.4 回采工艺应先进,不得使用国家明文规定限制、淘汰的技术、材料、装备。6.1.5 宜选用资源利用率高、废物产生量小、对生态破坏小的采矿技术、工艺与装备,符合清洁生产要求。6.1.6 宜发展和采用绿色、环保、安全开采技术,露天矿山宜采用内排废石,地下矿山宜采用充
13、填开采或废石不出井等技术。6.1.7 矿山应建立采空区(群)基本信息数据库、相关记录台帐和相关图纸资料。6.2 选矿工艺6.2.1 选矿工艺应先进、环保、安全,不得使用国家明文规定的限制和淘汰类技术、材料、装备。6.2.2 在经济合理的情况下,主矿产及伴生元素应得到充分利用,主矿种选矿回收率应符合选矿设计和附录 A.1 限定指标,伴生元素选矿综合利用应符合选矿设计和附录 B.1 限定指标。6.2.3 应建立金属平衡管理系统,完善生产管理、改进技术工艺,减少金属流失。DB41/T XXXXXXXX46.2.4 对复杂难处理矿石宜采用创新的工艺技术降低能耗,提高技术经济指标,或者采用直接还原等选冶
14、联合工艺。6.3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6.3.1 矿山建设、生产活动应统筹部署地质环境保护和土地复垦,使矿山地质环境能恢复、易恢复,土地复垦效果好。6.3.2 企业应履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相关义务,落实经费和各项措施,按计划完成地质环境保护、治理和土地复垦、监测、管护等目标任务,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率和土地复垦率应达到备案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的要求。6.3.3 应按照“边开采、边治理、边恢复”和“边开采、边复垦”的要求,及时治理恢复矿山地质环境,复垦矿山压占和损毁土地;暂时难以治理的,应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对环境的负效应。矿山地质灾害隐患应得到有效控制。6.3.4 应落实表
15、土(土壤)剥离与保护措施,表土堆放场应布置合理、堆存有序,耕作层土壤剥离应符合 TD/T 1048 规定。露天采场各级平台应留设规范、边坡稳定,有利于复垦,终了平台应复垦或绿化。6.3.5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后的各类场地应实现:安全稳定,对人类和动植物不造成威胁;对周边环境不产生污染;与周边自然环境和景观相协调,区域整体生态功能得到保护和恢复。6.3.6 土地复垦应恢复土地基本功能,因地制宜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土地复垦质量应符合 TD/T 1036 规定。6.3.7 应建立环境监测与灾害应急预警机制。具体要求如下:a)对生产废水、噪声、粉尘等污染源和污染物实行动态监测,并做好环保处置应急预案
16、。b) 对复垦区土地损毁情况、稳定状态、复垦质量等实行动态监测。c)对矿山边坡、地压实行监测,实现露天边坡、深部地压进行动态监测。d)对地下水、地表水、土壤环境实行动态监测。7 资源综合利用7.1 共伴生资源利用7.1.1 应对共伴生资源进行综合勘查、综合评价、综合开发。7.1.2 多种资源共伴生的冶金行业,应坚持主矿产开采的同时有效回收共伴生矿产资源,主矿产开发不得对共伴生资源造成破坏和浪费。7.1.3 对共伴生资源应回收利用,资源综合利用应符合设计和附录 B.1 要求;对暂不能回收利用的共伴生矿产应采取保护性措施。7.1.4 对低品位共伴生矿、有益元素宜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7.2 固体
17、废弃物利用7.2.1 尾矿综合利用率应符合设计和附录 B.2 要求。7.2.2 宜采用井下回填处理、铺路、制砖、制备混凝土骨料等途径实现废石、尾矿资源化利用,不断提高固体废弃物利用率,减少其积存量和占地面积。7.3 废水利用DB41/T XXXXXXXX57.3.1 应建立废水处理和利用系统,处理达标后宜资源化利用。7.3.2 选矿废水应循环使用,选矿废水重复利用率应符合设计和附录 B.3 要求。7.3.3 矿井(坑)水宜充分利用,选矿宜优先使用矿井水,矿井水利用率应符合有关规定。8 节能减排8.1 节能降耗8.1.1 生产全过程应建立有能耗、水耗核算体系,控制并减少单位产品能耗、物耗、水耗,
18、采矿单位产品能耗指标应符合 GB 31335(露天开采)、GB 31336(地下开采)规定,选矿单位产品能耗应符合GB 31337 规定(具体指标见附录 C.1、C.2)。8.1.2 开发利用高效节能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工艺和设备,推广使用变频设备及节能照明灯具。8.2 减排8.2.1 宜推广使用清洁能源替代内燃动力设备,降低废气排放对空气的污染。8.2.2 宜采取井下充填、露天内排等措施,减少废石、尾矿等固体废弃物排放。9 科技创新与数字化矿山9.1 科技创新9.1.1 应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宜建立科技研发队伍,推广转化科技成果,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动
19、产业绿色升级。9.1.2 企业宜建立产学研用科技创新平台,培育创新团队。企业的科技创新投入应不低于上年度主营业务收入的 1.5%。9.2 数字化矿山9.2.1 应建设数字化矿山,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信息化。9.2.2 推进矿山开采机械化、选矿工艺自动化,关键生产工艺流程数控化率不低于70%。9.2.3 宜采用计算机和智能控制等技术建设智能化矿山,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10 企业管理与企业形象10.1 企业管理10.1.1 应建立产权清晰、责任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化企业制度,形成科学高效、集中统一的管理架构体系。10.1.2 应建有完备的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
20、体系,重视产品质量、环境保护、职业卫生防治、安全等工作的过程管理控制。应建有资源储量管理制度,运行有效。10.1.3 各类报表、台帐、档案资料等应齐全、完整、规范。10.1.4 安全生产标准化,应通过三级或以上达标验收。10.1.5 应建立职工培训制度,培训计划明确,培训记录清晰。DB41/T XXXXXXXX610.2 企业文化10.2.1 企业文化应充分体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发展理念和矿山特色。10.2.2 企业发展愿景应符合全员共同追求的目标,企业长远发展战略应和职工个人价值的实现紧密结合。 10.2.3 应健全企业工会组织,并切实发挥作用,丰富职工物质、文化、体育生活
21、,建立企业职工满意度调查机制,接触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率应不低于90%。10.2.4 宜建立企业职工收入随企业业绩同步增长机制。10.3 企业诚信10.3.1 应构建企业诚信体系,信誉良好,履行社会责任,没有被列入矿业权人勘查开采公示信息系统失信行为记录名单,或被列入异常名录后经整改已移出异常名录。10.3.2 建立重大环境、健康、安全和社会风险等危机事件应对机制,及时回应社会团体、新闻媒体、当地民众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诉求。10.3.3 企业应履行矿产资源权益金缴纳义务和矿业权人勘查开采信息公示义务,公示、公开相关信息,确保与利益相关者交流顺畅。10.4 企地和谐10.4.1
22、 坚持企地共建、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办矿理念,实现办矿一处,造福一方。10.4.2 应建立矿区群众满意度调查机制。宜在教育、就业、交通、生活、环保等方面提供支持,提高矿区群众生活质量,促进企地和谐。10.4.3 应与矿山所在乡镇(街道) 、村(社区)等建立磋商和协商机制,加强对企业职工及其家庭的人文关怀和矛盾调解,及时妥善处理好各种利益纠纷,不得发生重大群体性事件,建设平安矿区。DB41/T XXXXXXXX7附录 A(规范性附录)铁矿资源合理利用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指标要求结合铁矿矿山露天开采和地下开采的不同条件,规定了不同的回采率;根据矿石类型规定了不同的选矿回收率。铁矿矿山具体的开采回
23、采率和选矿回收率指标见表A.1。表 A.1 铁矿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指标开采回采率矿种 开采方式 回采率(%) 选矿回收率 (%)铁矿类型 磨矿细度 选矿回收率 露天开采 大型95中小型90 中细粒以上 95缓倾与急倾 83磁铁矿 (磁性铁回收率) 细粒、微细粒 90稳固矿体 倾斜 81 中细粒以上 75缓倾与急倾 79赤铁矿(含镜铁矿) 细粒、微细粒 70中细粒以上 78不稳固矿体 倾斜 78 磁 -赤 混 合 矿细粒、微细粒 72中细粒以上 55缓倾与急倾 77 褐铁矿 细粒、微细粒5080中细粒以上 80铁矿 *地下开采极不稳固矿体倾斜 75 菱铁矿(焙烧工 艺) 细粒、微细粒70注:
24、根据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894,将矿体围岩稳固性划分为稳固(级、级、级)、不稳固(级)和极不稳固(级)三类; 缓倾斜是指矿体倾角 55的矿体; 磁铁矿是特指磁性铁占有率大于 85%的铁矿。磁性铁占有率()=入选原矿中磁性铁(mFe )含量(%)/入选原矿中全铁(TFe)含量(%)100%; 中细粒级:磨矿细度-0.074mm 占 90%以上;细粒级:磨矿细度-0.044mm 占 90%以上;微细粒级:磨矿细度-0.037mm 占 90%以上; 除磁铁矿的选矿回收率特指磁性铁回收率外,其余铁矿种类的选矿回收率均指全铁回收率; 指焙烧工艺条件下的指标要求。 说明:本附录选自河南省国土资源
25、厅关于金、钼、铁、铝、耐火粘土、水泥用灰岩、珍珠岩、天然碱等矿产资源合理利用“三率”最低指标要求(试行)的公告(豫国土资公告20163 号),“铁矿资源合理利用三率指标最低要求(试行)”,如有新要求则从其最新要求。DB41/T XXXXXXXX8A B附录 B(规范性附录)铁矿资源综合利用指标要求B.1共伴生矿产综合利用率当共伴生矿物的品位达到表B.1规定的值时,开采设计或开发利用方案要对此元素的综合利用方式作出说明并确定指标要求。当共伴生的有用矿物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暂时不能回收,或技术经济评价结论不宜综合利用的,应提出处置措施,为以后实施综合利用创造条件。表 B.1 共伴生元素综合利用规定值
26、共伴生元素 品位(%) 共伴生元素 品位(%)硫(S) 5 钼(Mo) 0.02磷(P) 0.8 镍(Ni) 0.2二氧化钛(Ti0 2) 5 锡(Sn) 0.1铜(Cu) 0.2五氧化二钒(V 2O5)(V 2O5)(V 2O5)(V 2O5)(V 2O5)(V 2O5)(V2O5)0.2锰(Mn) 3 钴(Co) 0.02锌(Zn) 0.5 镓(Ga)、锗(Ge) 0.001B.2 尾矿综合利用率尾矿综合利用率不低于 20%。尾矿综合利用包括回收利用尾矿库中的有价元素、利用尾矿做建筑材料或矿山回填等。B.3 选矿废水综合利用率选矿厂废水综合利用率不低于 90%。 说明:本附录选自河南省国土
27、资源厅关于金、钼、铁、铝、耐火粘土、水泥用灰岩、珍珠岩、天然碱等矿产资源合理利用“三率”最低指标要求(试行)的公告(豫国土资公告20163 号),“铁矿资源合理利用三率指标最低要求(试行)”,如有新要求则从其最新要求。CDB41/T XXXXXXXX9附录 C(规范性附录)锰矿资源合理利用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综合利用率指标要求C.1 开采回采率露天开采:大、中露天矿山开采回采率不低于 92%;小型露天矿山开采回采率不低于 90%。地下开采:根据锰矿床的赋存条件,锰矿地下矿山开采回采率应达到以下指标要求(详见表 C1) 。表 C1 锰矿地下矿山开采回采率指标要求围岩稳固性 矿体厚度 回采率(
28、%)薄矿体 82稳固中厚、厚矿体 85薄矿体 81中等稳固中厚、厚矿体 84薄矿体 80不稳固中厚、厚矿体 83注:(1)围岩稳固性划分为稳固(、级) 、中等稳固(级) 、不稳固(、级)三类。 (2)矿体厚度依据矿体真厚度(H)划分为薄矿体(H0.8m) 、中厚矿体(0.8mH4m)和厚矿体(H4m)三类。C.2 选矿回收率各主要类型的锰矿按照入选品位不同,其选矿回收率指标应达到表 C2 要求。表 C2 锰矿选矿回收率指标要求序 矿体厚度 入选品位(Mn,%) 选矿回收率( %)20 851 氧化锰20 8015 832 碳酸锰15 783 其他锰矿 65C.3 综合利用率综合利用率包括共伴生
29、矿产综合利用率、尾矿和废石综合利用率。(1)共伴生矿产综合利用率当共伴生有用组分矿物的品位达到表 C3 所列含量时,开采设计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应对该有用组分的综合利用方式提出指标要求。当共伴生有用组分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暂时不能回收或技术经济评价结论不宜综合利用的应提出处置措施。矿山具体利用程度应依据地质勘查报告、选矿试验、矿山设计及矿山采选生产实际确定。表 C3 锰矿共伴生组分综合利用率指标表共伴生有用组分 含量( %) 共伴生有用组分 含量(%)钴(Co ) 0.02 氧化硼(B 2O3) 1镍(Ni) 0.1 硫(S ) 2铜(Cu ) 0.1 金(Au) 0.2g/t铅( Zb) 0.
30、4 银(Ag) 0.5g/t锌( Zn) 0.7DB41/T XXXXXXXX10(2)锰矿山尾矿与废石综合利用率鼓励锰矿山企业充分回收利用废石、尾矿。开采设计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应对废石和尾矿的综合利用提出指标要求。说明:本附录选自国土资源部关于锰、铬、铝土矿、钨、钼、硫铁矿、石墨和石棉等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三率”最低指标要求(试行)的公告(国土资公告2014第 31 号),如有新要求则从其最新要求。DB41/T XXXXXXXX11附录 D(规范性附录)铁矿采矿、选矿单位产品能耗限定值D.1 铁矿采矿单位产品能耗限定值根据铁矿开采方式、开采类型和矿石规模,制定了不同的铁矿采矿单位产品能
31、耗限定值,具体限定值见表D.1。表 D.1 铁矿采矿单位产品能耗限定值开采方式 开采类型 矿山规模 单位产品可比综合能耗(kgce/t)中型以上(含中型) 0.80现有矿山小型 1.04中型以上(含中型) 0.49露天开采新建、改扩建矿山 小型 0.64中型以上(含中型) 3.60现有矿山小型 4.68中型以上(含中型) 2.60地下开采新建、改扩建矿山 小型 3.38引自 GB 31335-2014 和 BG 31336-2014D.2 铁矿选矿单位产品能耗限定值 DE C.1 铁矿采矿单位产品能耗限定值F 铁矿采矿单位产品能耗限定值G 铁矿采矿单位产品能耗限定值根据铁矿开采方式和选矿工艺类
32、型制定了不同的铁矿选矿单位产品能耗限定值,具体限定值见表D.2。表 D.2 铁矿选矿单位产品能耗限定值开采方式 选矿工艺类型 单位产品可比综合能耗(kgce/t)弱磁选 4.1联合选别 5.7竖炉 48.5现有矿山 焙烧选别回转窑 54.3弱磁选 3.3联合选别 4.2竖炉 45.6新建、改扩建矿山焙烧选别 回转窑 51.8引自 GB 31337-2014DB41/T XXXXXXXX12参考文献1国土资源部 财政部 环境保护部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加快建设绿色矿山的实施意见(国土资规20174 号)2河南省国土资源厅 河南省财政厅 河南省环境保护厅 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河南监管局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河南监管局关于加快建设绿色矿山的工作方案(豫国土资发201819 号)3国土资源部关于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鼓励、限制和淘汰技术目录(修订稿)(国土资发2014176 号)4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第一至六批)5河南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16-2020 年)(豫政办2017149 号)_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