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思考成都市大弯中学校 赵泽高关键词:促进 青年教师 专业成长 思考摘 要:随着普通高中的规模不断扩大,新的师资力量的扩充,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成为教育管理者关注的焦点。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策略是:专家督导,树立专业意识;同行互助,促进专业成长;反思教学,加速专业成熟;量化考核,保证措施落实;找准突破点,保证成长有效性。惟其如是青年教师才会成为学校可持续性发展的力量。我国高校连年来的扩招带动了“普高热” 。扩招为普通高中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为了让“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普通高中,特别是重点高中纷纷“抢抓机遇求发展,与时俱进铸辉煌” ,加大了硬件和软件建设的
2、投入力度以适应不断扩招的需求。面对生源起点的明显下降,管理难度的骤然加大,师资队伍的不断扩充,尤其是刚刚大学师范毕业的“半成品” 的教师大量拥入并走上讲台,人们担心的重点高中的教育质量会下降并非危言耸听、毫无道理的。面对“生源在变,课程在变,教材在变,高考在变”的新形势,恰恰是几乎所有的重点高中都进入了教师队伍的“新老交替期” 。近三四年来,大部分重点高中的师资结构都在发生变化,据调查年龄在 30 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已占到教师总数的 45左右。这些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在学校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直接影响着学校整体教育教学水平。面临着青年教师需要迅速提高教学基本功和尽快走进新课程的双重压力,如何促
3、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以保证教育教学的质量已成为学校管理者们重视和研究的课题。学校以教师出名,教师靠学校成才。学校要在依靠老教师“看家” ,依靠中年教师“当家”的同时,还要依靠青年教师“发家” ,这是学校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实施“三抓” ,即在抓现有老教师优势和潜能的发挥, “盘活存量” ;抓中年教师的提高, “挖掘能量”以营造氛围的同时,着重抓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激活质量” ,缩短新老过渡期。尤其是在新课程环境下学校更要要求每一位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必须认真学习,不断学习,努力使自己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人才观、质量观,热爱教育事业,树立巩
4、固的专业思想,具有进取精神、奉献精神、求实精神、创新精神。在全校范围内努力营造一个学习型的氛围,都来关心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让他们在一个宽松而和谐、宽容而尊重的环境中与学生共同健康地成长成材。 青年教师是学校的未来,青年教师的培养是学校人力资源开发的首要任务。针对近年来青年教师剧增的现状,大部分学校都充分利用现有特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和省级学科带头人及省市级骨干教师、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资源优势,加强对师徒之间传帮内容、传帮效果的考核。2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首先应该对青年教师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有一个客观的辩证的认识从当前实际看,青年教师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理论知识丰富,实践经验贫乏2
5、成就欲望强烈,奉献观念淡薄3目标志向远大,行动措施欠实4自主意识强烈,协作精神淡漠5工作讲求时效,娱乐追求尽兴其次,从青年教师的成长规律看,主要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良好的发展环境2远大的职业理想3过硬的教学实施能力 二、对青年教师培养中几个关键词的思考1、专业意识:当那些准教师们由一名趾高气扬的大学生变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学教师时,现行的师范教育并没有为他们当好教师做好一切的准备。初为人师,不能很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教育能力低下,不会和学生互动共生,和谐相处。教学能力薄弱,基本功差,只能照本宣科,面面俱到,不会教学设计,不能启发诱导,不知重点难点;课堂语言不准确,书写潦草不规范,板书随意无条理
6、等等。这充分表现出为人师表的专业意识淡薄,从教心理和教学技能的准备不足,一时还难以做到“学高为师,行为人范” 。青年教师要尽快树立专业意识,排除杂念,正视现实,立志终身从事并献身于教师这个职业,收住骚动的心并沉下心来,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个日复一日的平常、平淡、平凡的工作中去,就会从生活的喧嚣和浮躁中解脱出来,获得心灵的宁静和充实。要当好先生,先当好学生,从教师必备的专业素质学起来。教师的专业基本素质要求应涵盖三个基本范畴:教师专业知识(包括普通文化知识、任教学科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等)的发展,专业技能和能力的养成,专业情意的健全。教师专业成长要经历一个不成熟到相对成熟的过程,而成长的内涵也是
7、多层面、多领域的。 “一个相对成熟的教育专业人员,能信守教育理想,以学生利益为前提,强调专业知识与能力,参与专业决定,负起专业责任,行为表现有弹性,能容忍压力,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具有从多个角度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应用多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能力。 ”教师专业成长空间是无限的,成熟是相对的,成长则是绝对的,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懈地学习艰苦地实践才能不断完善。例如教师职业道德、心理教育能力、教学基本功和学科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能力的养成就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就课堂教学来说,要先备好课,备课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备教学过程(包括教师的活动和学生的活动
8、)等;上课更要讲究艺术性,有语言表达艺术、板书设计艺术、教学过程优化艺术等。课堂教学语言规范准确,科学严密,条理清楚,简明扼要,生动形象,抑扬顿挫,掷地有声,有启发性,有感染力,有幽默感,并能辅之以动作表情眼神等,使语言发挥到极致,达到最佳视听效果。强烈的专业意识和专业追求,会使立志成为一个好教师的青年在每一个专业成长的环节上孜孜以求,精雕细刻,精益求精。当自己的教育智慧在学生身上得以验证而获得一种价值的满足感时,当我们把教育作为一项事业去追求,而不仅仅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去看待时,我们才能真正领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境界与乐趣,才能真正体验到3“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自豪感和幸福感。2理念
9、近几年走上教师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的中小学时代正是应试教育的时期,他们是应试教育的受益者也是受害者,传统的教育观念的影响对他们来说已根深蒂固了。在新课程环境下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和专业素质的培养离不开教育专家特别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专家的引领。可采用请进来或走出去的办法接受课改专家对新的课程标准的解读,从而转变应试教育观念,形成新的教学理念,并转变角色职能。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习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多年来,教师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将学生虽不大规范、但
10、却完全正确、甚至是有创造的见地,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据专家分析,在未来的课堂上,知识将由三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新课程将
11、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必将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使教师长期以来高高在上“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变化,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我们知道,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是不能淘汰的,但与以前不同的是,它不再是教师唯一的角色。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
12、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总之,在教育专家的引领和指导下,青年教师就会走出和摆脱封闭、狭隘和垄断的应试教育的阴影,自觉地从观念、素质和方法各个层面作出战略性调适,这样才能保持与新课程的同步成长。3、态度青年教师有热情有激情,知识面较广,接受新东西快;但对教材不熟,教学各环节也比较生疏,4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欠佳。而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借鉴。青年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观念新、思维快的有利条件虚心向老
13、教师学习,从他们身上吸取各方面的营养来补充自己,提高自己。一是学习他们的敬业奉献精神。有很多老教师一辈子默默无闻,如同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如同奶牛,吃的是草奉献给人的是奶。青年教师要学习他们这种无私奉献精神。二是学习老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从备课、课堂教学到单元测试、讲评诸方面都应虚心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运用观察与询问相结合,主动听老教师的课与邀请老教师听自己的课进行指导相结合的方法去学习。三是学习老教师管理学生教育学生的有效方法。管理教育学生是一门艺术,有很多技巧。不同学生要用不同的方法指导帮助,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手段去解决,老教师在这方面经验丰富,青年教师要及时请教。当然,在
14、具体操作中也不能死搬硬套,既要学习老教师的长处,又要发挥自己的优势,把问题处理得更好。4、集体备课智慧碰撞的摇篮近年来,我校推行了集体备课,提倡教师把功夫化在课外。学期初,有备课组长与组员共同学习新课程标准,根据学科特点,明确学期教学要求,制定详细的教学目标要求,然后,把备课任务进行合理分解。这样,每个教师的教案中,有独立备课的部分,也有共享的部分,对共享的部分,教师必须进行第二次备课,要求体现自己的教学思想,体现班级学生特点,可以修改部分章节,也可以重新备课。采用集体备课的方式,把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结合起来,有利于老师进行思想碰撞,它能萌发新的思维,最终孕育出“智慧的果实”。教学活动中的合作
15、是通过“一课二摩三讨论”的方式进行的。所谓的“一课二摩三讨论”,指同一堂研磨课要上两次,讨论三次。先组织教师集体讨论备课,由一位老师承担上课,集体参与听课;再针对上课的情况开展讨论活动,改进教学步骤和方法,然后再请这位教师第二次上课;最后对两次上课的情况进行分析比较,找出一些规律,指导以后的教学,同时对教案和课堂教学实录进行整理和改进,形成优秀案例。这样一个教学流程中,对同一个教学内容,两次研摩中在某一环节上就会出现创新点,在重点、难点的突破上就有亮点,而且越到最后,对教材就有了整体的清晰的把握。而且在大家的听课、评课中产生的智慧就比较多,相互吸收、相互补充,凸现出不同的个性。课堂不是静态的空
16、间,而是动态的时间流,课堂演绎的是学生成长的故事,在这样一个气氛融洽的体现集体智慧的教研活动中,青年教师拥有了教育的热情,课堂成了一个有魅力的地方。5、个人反思梳理成败得失叶澜老师曾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 ”是呀,中国古代就素有“三耕” 之说-“目耕”(读书) , “舌耕”(教书) , “笔耕”(写作) 。作为一个教师,读了一些书,每天都在教书,但是不写作,不反思,不梳理自己的成败得失,又怎么可能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呢?充其量只能当一辈子的教书匠而已。要使自己尽快地成长起来,我们就要坚持反思。5常用的有随笔类反思日记:可以写成故事性的随
17、笔故事,把校园里的点滴故事写下来,写整个事件中自己是怎么处理的,有哪些收获,采取了哪些有效的方法,或者是自己的一些失败经历。写教育故事的过程,不仅是教师记录自己教学历程的过程,更是反思自己教育行为的过程,研究教育对象的过程,创新教育理念的过程。当然,也可以写成工作日记型的,简短易记,条分缕析地写下每天的收获与感想,便于自己发现问题,有效地解决问题。第二类是围绕课堂教学中的教后小记:“教然后知困”,总结经验,研究困惑,不断改进。基于我校的集体备课活动,要求老师在第二次备课中,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班级实际情况,认真修改教学预案,然后把教学过程给人启迪的地方写下来,反思成功之举、失败之处、探索之路、智慧
18、之光、学生之见,正是这看似平常却给人深省的课后小记,能使我们经常梳理自己的课堂,调整自己的教学心态,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促使自己从经验型向科研型方向发展,提高自己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三、专业成长中应注意的两个误区1、教学实践的误区 学校的发展要靠“老教师看家,中年教师当家”,更要靠“青年教师发家”。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拥有来自教学前沿的先进理念,且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勤于实践、勇于创新。然而在教学实践中,青年教师由于经验的欠缺和认知上的误区,又往往脱离教学实际,一味强调和固守个人主观理念,虽然他们能够把在社会兴起的新思想、新观念和新知识迅速传达给学生,且采用新颖活泼的教学方法,受到学生
19、欢迎,但不一定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甚至给人以花拳绣腿、舍本逐末之嫌。尤其在教学组织管理上,青年教师由于经验的欠缺,容易走向放任型教学的极端,对学生缺乏必要的责任感,对学生的学业思想甚至道德缺乏应有的要求,也没有摆正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最终可能导致学生不求上进、行为怠惰、学业荒废、纪律松散。 由于青年教师经常面临先进理念与教学实际相脱节的问题,更有来自学校、社会的压力,于是,不少青年教师开始抛弃“新” 的优势,消减了改革的信心和勇气,进而走上了高压型教学的极端,即过分突出自己作为教育者的角色地位,师生关系如同猫鼠关系,虽然树立了权威,却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另一方面,也有不少青年
20、教师在选择了这条不思进取的“坦途”之后,逐渐走向了颓废与平庸。其实,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新颖独特的教学方法对于教学来说都是必要的。但是,任何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都必须照顾到各方面的条件和实际情况。每一种方法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功能,没有万能的方法,更没有所谓的绝对好的方法。人们常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青年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要依据多方面的条件,对各种教学方法进行合理的组合。同时,青年教师也应该知道,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是一种教学艺术,必须要在深入思考和勤力实践的过程中改进和提高。62 、听课的误区青年教师首先要经历就业准备期和职业求生期,不少青年教师都意识到听课的重要性,因为对于新
21、走上工作岗位、经验值颇低的青年教师而言,多听课是十分必要的,但部分青年教师走入了听课的误区:片面追求数量,忽视了在听课中的自我提高。听课的要旨首先在于“精”,并非多多益善,而在于领会课程的优化原则和实施细节,同时,不应简单机械地模仿,而是要懂得如何将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加以总结,使之为自己的教学过程服务,以逐步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教学风格。听课还在于“勤” 。其含义不是单纯指跑得勤,而是指勤动脑、勤反思。青年教师在听课前应首先研习教材,把握教材的编辑意图、组织结构和重点难点等,并尝试自己试讲,力求做到“懂”;同时还应明确:听的过程不仅是学习经验、掌握教法的过程,更是对教材的内蕴进行深入发
22、掘的过程,这一环节要力求做到“透” ,即达到谙熟于心、运用自如,并能不断地反思,多想几个为什么,如“为什么这样讲” ,再多问几个怎么办,如“ 换了自己怎么办 ”;课后更要勤于总结,达到“ 化”的境界,就是教师的思想感情要和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融合在一起,这才是真正掌握了教材。总之,青年教师听课的过程应当是“懂” “透”“化”的有机联系过程。四、青年教师培养方案落实的突破点: (一) 、 “个人课题”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个人课题”是以教师个人为研究主体的课题,是相对于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立项的课题规划课题而言的。规划课题一般分为国家级课题、省级课题、市级课题、区(县)级课题,由教育行政部门委
23、托各级教育科研部门进行规划、申报、评审和管理,具有很强的行政色彩和较高的组织程度,是教育科学课题研究的主流。然而,这些课题往往具有较强的宏观性、前瞻性和理论性,与多数中学化学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需要有一定的距离,针对性和指导性不强。而且,绝大部分中学化学教师只是零碎地参与课题的部分研究,对课题研究的整体情况了解不足,对教育科研的感受不深,得到的实际收获也就不大。从某种意义上说,许多中学教师正在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研究课题,而不是为自己的教育教学研究课题。事实上,由于教师的分工不同、任教学科不同、年龄不同、专业水平不同,他们对于教育科研的需求也就不相同,他们更需要切合自己教育教学实际的、对改进自己
24、教育教学有用的、能够促进自己专业化发展的课题,这样的课题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个人的课题。“个人课题”研究的内容。“个人课题”是从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困难转化而来的。教师要善于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在教育教学中培养问题意识。1研究如何教的问题,研究课程目标,研究课程内容,研究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考察并总结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策略和实践中的得失。例如,“中学化学高效教学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研究”,“加强化学生活化教学,促进学生可持续性发展”,“新课标背景下化学课堂教学评价的7方法研究”,“中考化学复习反思性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等,都非常实际、有用。而且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的问题
25、,每个都可以作为课题来研究。2研究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开发教育教学资源,实现课程的开发。例如,“校本课程开发下的中学环境教育”,“新课程背景下理化探究实验教学设计的研究”,“合作学习在高中实验教学应用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的研究”,“以讲学稿为载体的化学课堂教学策略研究”,“新课标下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途径的研究”等,也都可以作为课题来研究。3研究学生学的问题,包括学习兴趣、学习态度与习惯、学习方式、自学能力等。例如,“课程改革下,九年级化学学习方式的改变”,“新课程标准下高一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态度及其对化学实验教学的启示”,“新课程中开展家庭化学小实验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促进作用的实践研究”等,同样
26、可以作为课题来研究。这些课题来源于我们的教学实践,可操作性强,所以教师要有问题意识,要学会如何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发现问题,并且要能把问题转化为可以研究的课题。比如我们在教学中发现有的学生学习有困难,有的题就是不会做,有的概念就是不理解,这就给我们提出了问题:他为什么不会做?为什么不理解?这就可以作为一个课题去研究,这就是“个人课题”,这个课题的研究结果可以立即用于教学中,从而改变这些学生的学习状况。这个课题不大,研究的对象就是那几个学生,通过调查会很快获得结果,再对结果进行分析就会找到学习困难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把这些办法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就会收到成效。研究的时间短,研究结果会很快在实践中应
27、用,所以个人课题的确定应坚持以下原则:要从自己教学实践中来;题目要小,研究对象少而具体,研究时间短;研究结果可以很快应用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取得实效。正是因为“个人课题”是教师个人的,所以,它具有如下特点。1实。让教师成为研究者并不是要求教师像科学家那样去查找大量的文献资料,完成规范的课题研究和科学的实验研究,发现规律、撰写论文和专著,而是让教师紧密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研究教学、研究学生,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教师的这些研究是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来的,研究的结果又直接应用于实际,真正做到了教育教学科研为教育教学服务。2小。“个人课题”由教师个人自己确立并独立承担,由于是教师个人研究的
28、课题,从课题的内容看,“个人课题”来源于教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服务于教师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课题内容切合教师自己教育教学实际,课题研究的切人口一般比较小,研究的内容比较单一。3活。“个人课题”研究的主动权在教师自己手里,进度的快慢和方法的选择由自己决定,包括课题的调整和修订。“个人课题”不受他人牵制和行政的干预,在研究的过程中具有相当的自由度,包括选择课题和撤消课题。4快。由于课题小,又是直接为教育教学实践服务的,许多情况下研究并不要求大样本,有时只要几个研究对象就可以了,所以这样的课题研究所用的时间比较短,有的课题可能一天就可以做完。并且课题研究的结果可以立马在教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到
29、应用,收到实效。8“个人课题”一方面能满足青年教师自身专业化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课题研究成果能真正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成为每个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切合教师的实际需要。(二)按照“模课-磨课- 悟课”三步曲来统筹教学过程1:模课-在学习中起步所谓“模课”就是向优秀教师学习,模仿优秀教师的教学模式、技巧等。在教师(特别是新教师)的备课中,模仿是十分必要的,所谓:“他山之石,可能攻玉” ,只有在一次次的教学实践中吸收他人精华,不断地锤炼自己,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特点,如果故步自封,闭门造车,孤芳自赏,夜郎自大则必然妨碍自身发展,或向着歧路发展,难以容入教学大潮之中。多听、多
30、看是模仿的基本方法,其主要途径有:模仿优秀教案的“精妙之处”;看优质课光盘或录像,模仿优质课对教学各环节的把握;向身边的优秀教师学习,学习他们处理教材、驾驭课堂。但模仿不等于“全盘照收”,更不能“拿着别人的教案去上课”。而应当结合实际的教情与学情对别人的优秀教案或者优质课重新进行组织、整合与创新,借鉴吸收别人的养分,融入自己个人的智慧与独到的见解,达到“借智补智,借力使力”的目的。模课要从宏观去把握,就是教师要重点思考别人的教案(或优质课)是怎样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的?他们为什么这样做?我今后应如何去做?从而反思自己备课的程序,把握备课的切入口。学会模课是教师逐步走向成熟的最初也是最基本的一
31、环,但是,教师千万不能“痴迷”于模仿,那样会导致思维“僵化”,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就无从谈起了。更何况优秀教师的教学设计是他们长期研究教学的成长背景的积淀,是无法“模仿”的,正如国画大师齐白石先生曾经对他的学生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2:磨课-在行动中磨练“磨课” 一般由执教教师提供教学案例,教师集体围绕案例不断地切磋、商讨、设计、实践、反思、修改、再设计、再实践、再总结以致循环往复、不断飞跃。通常情况下“磨课”会出现在“公开课、优质课”教学的准备中,通常在两个层面展开:一是基础层面的具体过程和操作方式。通过执教教师教学行为分析,探讨教师在教学目标上是否具有的明确的发展取向
32、和发展价值;探讨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如何在关注学科基础性的同时关注学生经验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在教学策略与方法选择上如何关注学生主动参与,在情感的体验中学习知识、完善人格,以及如何加强方法、应用、探究等方面综合研究。借助这个问题探讨,提升教师素质、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二是提高层面的,用于指导具体过程和操作方式的设计思想、教育理念。通过对教学案例的评课,总结、推广教学经验,挖掘其中真正优秀的教学思想使其得以移植,明晰教学思想与教学技艺的最佳融合点和可操作性使其得以借鉴,彰显执教者的亮点(这些亮点可以是某一个细节的处理、某一个环节的设计、某一个方法的尝试)使其得以提升和发展。达到教师群体共同
33、更新观念、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提高专业知识、内在素养目的。“磨课”的实质不是磨“课”,而是促进青年教师9的专业成长。因此,青年教师应该学会自己磨练自己,“磨”自己的日常教学实践。3:悟课- 在思考中升华所谓“悟课”就是青年教师在学习了优秀教师教学模式和教学风格,并在自己的教学技巧逐步完善后,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策略的再思考,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的过程。就教师个人备课而言,研究教材、研究学情和善于反思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善于“悟课”的过程;就教师群体备课而言,思想火花的碰撞,集思广益的达成,其实也是善于“悟课”的结果。“悟课”运用之妙,当存乎于心耳!“悟”的过程是将各种教学理论、教学技巧与自身的
34、特点相结合的过程,是一个理论的内化过程。没有“悟”的过程就没有教师个人教学风格。教师的专业发展与三个因素有关,这三个因素构成不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立足边、理论边、实践边。各类教师根据自己的特点,沿着这三条边,经历四个阶段向前发展。优秀教师往往沿着“实践边”向上攀登,他们致力于教育教学技能技巧的全面提高,这是“磨课” 的过程,而“悟课”的是他们将教学实践中形成的经验集中积淀后,教学智慧不断成熟的过程,是逐步形成自己教学风格的过程。 教师教学风格形成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在不断的模课、磨课、悟课过程中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模课、磨课、悟课三者既相互独立又交织在一起,在教学实践中是有机联系不可分割
35、的。通过模课与磨课的过程都离不开“悟”,而悟课过程中也需要“模”与“磨”。“模”中学到的新理念、新方法,需要通过“磨”来实践,“悟”来内化。没有磨课过程暴露的问题,提出的疑问,碰撞出的火花,“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磨课”仅停留在积淀知识、积累经验、历练教学技能技巧的层面,缺少相关教育理论的支撑,不能从中“悟”出理论与实践的衔接点,实现先进的教育理念与丰富的教学经验的链接,无论怎么努力都难以实现新的突破,将不可避免出现教师成长的高原现象。“悟课”是“磨课”中的理性思考过程,就教师个体而言对教材的感悟、对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反思,就是“悟课”的过程 “磨”过程需要“以悟带磨”、“以悟领磨”,而不是“以磨淹悟”、“以磨埋悟”。只有这样才能“磨”得水灵,“磨”得神秀。正是“磨”与“悟”的有机结合使得教师对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问题的设计有了深刻的认识。总之,我们对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思考的目的是每个学校都形成“教坛新秀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学校名师(特级教师、教育专家) ”的教师专业成长梯级结构,让青年教师有序而健康地尽快成长起来。只要保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就能以不变应万变,始终保持重点高中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优势,以其优质的教育服务和教学质量造就更多的高质量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