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学生与老师的沟通现状摘要 以学校师生的沟通的现状为例,通过对当前高校师生沟通现状的分析,寻找构建良好师生沟通的渠道和行动对策,为高校教育取得成效提供具有实际参考价值的理论和依据。关键字 师生沟通 分析引言 在大学,学生们已经开始独立,老师似乎也只是单纯的上课而已,除了辅导员会有些接触,与其他任课老师的沟通似乎就不是很多。对此,我们想就大学生与老师的沟通现状进行调查。调查方式 我们采取网上问卷和实地采访的方式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及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师生对沟通需求迫切;师生双方都认为师生之间的沟通对教学是十分重要的;师生皆期待以“朋友”的平等方式进行沟通。其次,缺乏良好的沟通渠道、非平等的沟通前
2、提、不懂得沟通技巧等因素成为目前高校师生沟通的最大障碍。 1.高校师生沟通现状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超过半数的师生认为自己喜欢与对方进行沟通。其中认为喜欢与教师沟通的学生占所调查人数的 56.94%;认为学生喜欢与自己沟通的教师占调查人数的 77.83%。在校园生活中,除了与同学沟通接触外,大学生最重要的社交对象就是教师,在中国现行的教育环境中,教师又多扮演“主考官”和“裁判员”的角色,学生希望自己被教师所了解,将自己展示给教师,从而得到教师的肯定和认可,以达到人际目的,因此 56.94%的学生认为自己喜欢与教师沟通。从教师角度而言, 教师期望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够实现预期的目标,完成既定的目的,必
3、须通过师生之间有效的高质量的沟通、学生的积极配合才有可能实现,因此在认定学生学习的目标与教师的教育目标一致的情况下,77.83%的教师认为学生喜欢与自己沟通。从以上分析可见,师生对双方沟通的需求都是迫切的,师生双方都认为师生之间的沟通对教学是十分重要的。2、强烈的平等沟通意识,师生均认为“朋友”是双方沟通的角色期待。在问题“你认为教师在校园生活中应该扮演什么?”认为“权威”学生占3.94%,教师占 1.74;认为“家长”的学生占 5.21%,教师占 3.91%;认为“教育者”的学生占 5.84%,教师占 13.48%;而认为应该扮演“朋友”角色的学生高达 83.12%,教师达 80.00% 。
4、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师生均认为在师生沟通中教师应该扮演“朋友”的角色, “朋友”的角色是师生心目中双方沟通的最佳定位。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扮演“教育者”或“权威”的角色,虽然希望与学生的沟通中尽量能保持稳定、平和的态度,但在与学生沟通过程中却常常自觉或不自觉采用家长式自我心态,表现出保护、控制、呵护、批评或指导倾向。虽然如此,不能否认的是,调查中教师们已经意识到沟通过程中“成人状态”的重要性,期待与学生以“朋友”角色进行沟通,80%的教师的认同“朋友”角色便是最好的证明。其次,从大学生的方面看,随着大学生自我意识增强,主体意识和成人意识的发展,他们喜欢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希望在与教师的交往
5、中,教师不是总是教育、批评甚至是训斥的父母沟通态度,而能以平等的心态,像对待成年人一样对待他们,从而缩短心理距离,使沟通得以顺利进行同样是他们对与教师沟通的理想期待。3、非平等的沟通前提,导致师生关系疏远与冷漠调查中有 15%的学生认为教师难以亲近,彼此无法进行正常的情感交流;只有 16%的学生觉得与教师相处十分愉快;23%的学生认为教师不想、不愿、不主动与他们沟通,从而导致师生间沟通出现障碍。以上现象的产生,有以下原因: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师生观影响,师生之间体现着“师道尊严” ,部分教师仍以“权威者” “教育者”的形象自居,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教师的主宰、权威地位仍未动摇,这种旧的师生关
6、系依然存在;其次部分高校教师认为与学生深入交往是辅导员或班主任的事,自己只要上好课即可,因而导致双方疏远与冷漠;再次,位差效应在师生沟通与交流过程中双方心理的直接影响。55%的学生认为在课堂上无任何地位可言,80%以上的学生不会也不敢提任何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更谈不上提尖锐直率的质疑和批判,80%的学生认为教师往往以知识传授者和答案给予者的身份出现。以上非平等的沟通前提,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的疏远与冷漠。4、处于儿童心态,学生期待与行动存在差异中国应试教育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从中学时代班主任及课任教师保姆式的教育进入大学自我管理。入学初期,必然要经历从他人管理到自我管理的“断乳期。初入大学时的不知所措
7、,令他们期待老师对他们的关心与呵护,帮助与指引。调查资料显示 4322%的学生觉得需要老师的关心,此时他们与老师的沟通状态是典型的儿童状态。以冲动和变化为标志,希望得到老师的批准,更喜欢立即的回报;但是,从生理的角度,他们又认为自己已经是成年人,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教师应该以朋友的身份与他们进行沟通交流。两者的矛盾导致了他们期待与行动的差异:一方面总认为老师对自己的关心不够,为自己不被老师了解而产生失望、沮丧、自卑的情绪,行动上表现出对老师课程的抵触感;另一方面却期待老师能把自己当成年人来对待,不要过多干涉自己的事情,觉得对老师是否关心自己采取“可有可无”或无所谓态度的学生在调查中占
8、28.55%,不是特别需要的占 26.18%。这些数据都显示学生对个人独立意识的加强和不想过多依赖老师的期待成长心理。与此同时,在调查中,有 29.34%的学生认为没有得到老师的关心;50.16%的学生觉得自己得到教师的关心,但关心是微不足道的。与学生的认识相反,在调查中,70%的教师认为学生是需要老师关心的,71.30%的教师认为虽然对学生关心比较少但大部分学生能得到教师的关心,21.74%的教师认为大部分学生能得到较多的关心。教师与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的反差其实也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在实际的教育领域中,师生关系并不像人们理想中的那样,绝对地互相尊敬、热爱,互相得到双方需要的满意回报。师生之间的
9、沟通也应该如其他沟通一样,双方在彼此尊重、互相宽容,积极行为等方面做出应有的努力。5、缺乏良好的沟通渠道、不懂得沟通技巧,是师生沟通的最大障碍调查中,我们发现,师生沟通不畅的原因,除了非平等沟通、师生不同的心态外,更重要的原因是缺乏良好的沟通渠道及不懂得沟通技巧。调查资料显示,学生认为不喜欢与教师沟通的原因不是沟通双方存在代沟,认为存在“代沟”的只占 12.82%;也不是老师喜欢摆架子,认为老师喜欢“摆架子”的不足10%;或者 “其他原因”占 16.49%。而认为“不知道用什么沟通方式”的却高达 60.80%。至于沟通环境,46.09%的老师和 43.69%的学生都认为办公室不是一个良好的沟通环境,都不希望和老师在“办公室面谈” ,反而对非面队面的网络、电话或书信沟通,学生更愿意接受。这说明无论是老师或者是学生认为办公室是一个比较拘谨,过于严肃的沟通环境,是不利于学生与教师在较为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沟通和畅谈的,老师或者学生都期待有一个较为宽松的沟通环境。以上数据表明师生沟通的最大障碍主要来自于缺乏良好的沟通环境和没有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总结 在大学里,虽然名为独立,但对很多学生而言,并没有很好适应大学生活,特别是没有利用好老师这一丰富的资源。所以,我们希望大学生能更好的与老师交流,以便使自己能得到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