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孟子说孟子说:“一切都是命运,顺应它就承受正常的命运。所以知 道命运的人不站在危险的墙下。尽力行道而死的人,所承受的是 正常的命运;犯罪受刑而死的人,所承受的是非正常的命运。 ”一切都是命运。用我们今天通行的看法,这似乎是一种消极的宿命论思想。但 实际上,孟子的立足点是在“顺受其正”上,顺理而行,顺应命 运,也就承受正常的命运,没有什么神秘的地方了。怎样顺应呢? 比方说,知道命运的人不站在危险的墙下,这不难做到吧?为什 么不站在危险的墙下?因为你明知道它有倒塌的危险。同样的道 理,明知道打家劫合,杀人越货,走私贩毒,贪污受贿是铤而走 险的,你是不是还要往上靠呢?不往上靠是知道命运的人,是 “
2、顺受其正”的人。往上靠则是不知道命运,不“顺受其正”的人。 所以,其结果, “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征格而死者,非正命也。 一生做自己应该做的事,走正道;行正义,也就是正常的命运;相 反,如上所说,犯罪而死,则死于非命,不是正常的命运了。由此可见,在孟子这里,命运的确没有什么神秘,不过是顺 其自然,顺其正理罢了。就一般情形而论,说到命运,二十岁以前的青少年不会有什 么感觉,无动于衷。二十岁到四十岁之间的青年人多半对命运不 屑一顾或者持否定态度,因为他们青春焕发,生命力蓬勃向上,对 自己,对前途都充满了信心,每天清晨的太阳都有所不同,每天 的生活都有新的内容,奋发向上是他们生命的主旋律。四十岁以
3、 上可就不同了,所谓人到中年,孔子说:“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 天命。 ”(论语?为政 )但对于现代人来说, “不惑”与“知天 命”似乎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一旦“不惑” ,也就“知天命”了; 或者反过来说,正因为“知天命了,才谈得上“不惑” 。其实, 孔子自己也说过:“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 (论语?子罕 )可见,四十、五十的确是个划分不清的年龄段 或许个体的情况有所不同,对有些人来说,知天命要早一些,对 有些人来说,则要晚一些,而这又决定于他们各自的人生经历与 境遇。总起来说,人到中年万事休,命运的影子也就不知不觉地 爬上心头,不由得你不信。这时,回顾自己半生之所为,少年时 代的理想与梦幻,青年时代的奋斗与血汗,怨天尤人是没有用的, 悔恨遗憾也是徒劳的,明智之举,还是接受孟子的说法:莫非命 也,顺受其正。这样,或许多少会有所慰藉,有所解脱而脚踏实 地,问心无愧,清洒自如地走完人生的下半截路程吧。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