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类经经络类;:谷气出于胃而气有清浊之分,清者水谷之精气也,浊者水谷之悍气也,诸家以上下焦言清浊者皆非。营在脉中,卫在脉外:类经经络类;营,营运于中也。卫,保卫于外也脉者非气非血,其犹气血之橐籥也。营属阴而主里,卫属阳而主表,故营在脉中,卫在脉外。灵枢注证发微营卫生会:营则阴性精专,随宗气以行于经隧之中,所以营之行者,在于经脉之中也。卫则阳性慓悍滑利,不能入于经脉之隧,故不随宗气而行,而自行于各经皮肤分肉之间,所以卫之行者,在于经脉之外。营周不休,如环无端:类经经络类:营气之行,周流不休,凡一昼一夜五十周于身而复为大会。其十二经脉之次,则一阴一阳,一表一里,迭行相贯,终而
2、复始,故曰如环无端也。故太阴主内,太阳主外:类经经络类:太阴,手太阴也。太阳,足太阳也。内言营气,外言卫气。营气始于手太阴,而复会于太阴,故太阴主内。卫气始于足太阳,而复会于太阳,故太阳主外。命曰合阴:类经经络类:合阴者,营卫皆归脏,而会于天一之中也。瞑:入睡之意。卫气内伐:类经经络类:营气衰少,故卫气乘虚内伐。营卫学说 第 1 条第 1 条 第 2 条 第 3 条 第 4 条 第 5 条 第 6 条 第 7 条【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曰:人焉受气?阴阳焉会?何气为营?何气为卫?营安从生?卫于焉会?老壮不同气,阴阳异位,愿闻其会(1)。岐伯答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气;
3、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2),营在脉中,卫在脉外 (3),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4)。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故曰:日中而阳陇为重阳,夜半而阴陇为重阴。故太阴主内,太阳主外(5),各行二十五度,分为昼夜;夜半为阴陇;夜半后而为阴衰,平旦阴尽而阳受气矣。日中为阳陇,日西而阳衰,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6)。平旦阴尽而阳受气,如是无已,与天地同纪。 黄帝曰:老人之不夜瞑(7)者,何气使然?少壮之人不昼瞑者,何气使然?岐伯答曰: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老者之气血衰,
4、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8),故昼不精,夜不瞑。(灵枢营卫生会) 【按语】本段主要论述了营卫和三焦的关系以及三焦的部位,营卫循行的道路等内容,指出营气出于中焦,卫气出于下焦。三焦之气也有一定运行的规律:出于胃的上口,并经食道上行过膈而布散胸中,沿手太阴肺经经脉循行于手,传注于手阳明大肠经上行到舌部,再传注足阳明胃经向下,与营气并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昼夜循行五十度而复大会手太阴肺经。象这样无休止的循行,如同天地日月运转一样,是很有规律的。 由于青壮年人气血旺盛,肌肉滑利,气道通畅,营卫之气运行不失其正常规律,故昼精而夜易寐;老年人气血衰弱,肌肉干枯,气
5、道塞滞不通,五脏之气互相搏结,失调于内外,营卫之气因此而衰少,不能按其正常规律循行,故昼不精而夜不寐。以上说明祖国医学通过长期对青壮年及老年人机体生理活动的观察,因其气血盛衰及气道通利与塞涩的不同,使营卫之气运行各异,而导致昼精夜寐与昼不精夜不寐的不同表现,这一论述现在仍然指导着临床医疗工作。营卫学说 第 2 条第 1 条 第 2 条 第 3 条 第 4 条 第 5 条 第 6 条 第 7 条【原文】黄帝曰:愿闻营卫之所行,皆何道从来?岐伯答曰: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1)。黄帝曰:愿闻三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上焦出于胃上口(2),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上至舌,
6、下足阳明,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周也(3),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黄帝曰:人有热饮食下胃,其气未定,汗则出,或出于面,或出于背,或出于身半,其不循卫气道而出,何也?岐伯曰:此外伤于风,内开腠理,毛蒸理泄(4),卫气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气慓悍滑疾,见开而出,故不得从其道,故命曰漏泄。黄帝曰:愿闻中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黄帝曰:夫血之与气,异名同类,何谓也?岐伯答曰: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
7、无血,故人生有两死而无两生(5)。 黄帝曰:愿闻下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6),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黄帝曰:人饮酒,酒亦入胃,谷末熟而小便独先下,何也?岐伯答曰:酒者熟谷之液也,其气悍以清,故后谷而入,先谷而液出焉。黄帝曰:善。余闻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7),此之谓也。(灵枢营卫生会)【按语】本段论述了营卫之所行,是从何道而来,由于营出中焦,卫出下焦,中焦出于胃,在上焦的下面。下焦在胃的下口,分别定行于回肠,下注于大肠与膀胱。其功能:上焦主布敷水谷之气至全身;中焦主腐热水谷,泌糟粕,
8、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化生为血,以滋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非此而难以维护人的生命,即谓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在临床治疗时要保存津液,以防止气血的亏损,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下焦泌别清浊,排出废物。所以称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综上所述,三焦贯穿人体内外上下,联属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司理人体气化活动,具有通调水道,维持人体水液代谢平衡的作用,所以中藏经说:“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和内调外,营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谷入于胃,乃传之肺:素问经脉别论: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灵枢集注
9、营气:谓中焦所生之津液,有流溢于中而为精,奉心化赤而为血,从冲脉任脉,布散于皮肤肌肉之外,充肤热肉,生毫毛。故气从太阴出,注手阴明:类经经络类:此下言营气运行之次,即前十二经脉之序也,营气出于中焦,上行于肿,故于寅时始于手太阴肺经,出注中府、云门,下少商以交于手阳明商阳也。上行注足阳明,与太阴合:类经经络类:手阳明大肠经;循臂上行至鼻旁迎香穴,交于目下承泣穴,注足阳明胃经。下行至足跗,出次指之厉兑。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出其端,以交于足太阴隐白也。上行抵髀,从脾注心中:类经经络类:足太阴脾经自足上行抵髀,入腹属脾,上膈注于心中,以交手少阴经也。循手少阴出腋下臂,注小指,合手太阳:类经经络类:心
10、脉发自心中,循手少阴经出腋下极泉穴,下臂注小指内侧少冲穴,出外侧以交于手太阳少泽也。上行乘腋,出 内,注目内眦,上巅下项,合足太阳:类经经络类:手太阳小肠经,自小指上行,乘腋外,上出于 内颧髎之次注目内眦,以交于足太阳睛明。循脊下尻上行注肾:类经经络类:足太阳膀胱经,过巅下项,循脊下尻,注小指端之至阴,循小指入足心,以交于足少阴之涌泉,而上行注肾也。从肾注心,出中指之端:类经经络类:足少阴肾经,从足心上行入肾,注于心,外散于胸中,以交于手心主。其脉出腋下之天地,下臂出两筋之间,入掌中,出中指端之中冲也。还注小指次指之端,散于三焦:类经经络类:手厥阴心主之支者,别掌中,还注无名指端,以交于手少阳
11、之关冲,循臂上行注膻中,下膈散于三焦也。从三焦注胆,出胁注足少阳,下行至跗上:类经经络类:手少阳经自三焦注于胆,出胁肋间以交于足少阳经,上者行于头,起于目锐眦瞳子髎穴,下者至足跗,出小指次指端之窍阴穴也。复从跗注大指间,是督脉也:类经经络类:足少阳胆经,支者别跗上,注大指间,以交于足厥阴之大敦穴,乃上行至肝,上肺,上循喉咙之上,入颃颡之窍。究,深也。畜门,即喉屋上通鼻之窍门也。如评热病论启玄子有云:气冲突于畜门而出于鼻。即此谓也。其支别者,自颃颡上出额,循巅以交于督脉,循脊下行入尾骶也。络阴器,逆顺之常也:类经经络类:督脉自尾骶前络阴器,即名任脉,上过阴毛中,入脐上腹,入缺盆,下肺中,复出于手
12、少阴经。营卫学说 第 3 条第 1 条 第 2 条 第 3 条 第 4 条 第 5 条 第 6 条 第 7 条【原文】黄帝曰:营气之道,内谷为宝(1)。谷入于胃,乃传之肺 (2),流溢于中,布散于外(3),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故气从太阴出,注手阳明(4),上行注足阳明,下行至跗上,注大指间,与太阴合(5)。上行抵髀,从脾注心中 (6)。循手少阴出腋下臂,注小指,合手太阳(7),上行乘腋,出 内,注目内眦,上巅下项,合足太阳(8),循脊下尻,下行注小指之端,循足心注足少阴,上行注肾(9) ,从肾注心,外散于胸中。循心主脉出腋下臂,出两筋之间,入掌中,出中指之端(1
13、0)。还注小指次指之端,合手少阳,上行注胞中,散于三焦(11),从三焦注胆,出胁,注足少阳,下行至跗上 (12),复从跗注大指间,合足厥阴,上行至肝,从肝上注肺,上循喉咙,入颃颡之窍,究于畜门。其支别者,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入骶,是督脉也(13),络阴器,上过毛中,入脐中,上循腹里,入缺盆,下注肺中,复出太阴。此营气之所行也,逆顺之常也(14)。 (灵枢营气) 【按语】本篇论述了营气的生成与运行。营气是水谷之精微所化生,其中清者为营,行于脉中,周流全身,运行不休。一昼夜循行五十周,而后会合一处,按照十二经脉阴阳表里顺序流注,即始于寅时肺。卯时大肠辰时胃巳时脾午时心未时小肠申时膀胱酉时肾戌时三焦
14、亥时心包子时胆丑时肝,周而复始,又入于肺。营气的循行,起始于手太阴肺,复会于手太阴,故太阴主内,卫气循行起始足太阳经而复会于足太阳经,故太阳主外,营气周流十二经,昼夜各二十五周次,划分昼夜各半。中午阳气最盛为重阳,夜半阴气最盛为重阴,夜半时营卫之气均在阴分,故名合阴,而入则入睡,黎明时,阴气衰尽则人醒,营卫运行规律与天地日月运行是相同的。气街:类经经络类:此四街者,乃胸腹头胫之气,所聚所行之道路,故谓之气街。知六府之气街者,能知解结契绍于门户:类经,经络类:街,犹道也。契,合也。绍,继也。门户,出入要地也。六府主表,皆属阳经,知六府往来之气街者,可以解其结聚,凡脉络之相合相继,自表自内,皆得其
15、要,故曰契绍于门户。石:类经经络类:石,犹实也。标在两络命门:灵枢注证发微卫气:命门者,目也,即睛明穴。睛明左右有二,故曰两络。合钳上也:类经经络类:钳上,即根结篇钳耳之义,调脉由足阳明大迎之次,夹耳之两旁也。标在腋内动也:太素经脉标本:作“标在腋内动脉”,注云:末在腋下天府动脉。绝而止之,虚者引而起之:类经经络类:绝而止之,谓实者可写当决绝其根而止其病也。引而起之,谓虚者宜补,当导助其气而振其衰也。积不痛,难已也:类经经络类:若其不痛,及坚硬如石不动者,其积结已深,此非毫针能治矣。营卫学说 第 4 条第 1 条 第 2 条 第 3 条 第 4 条 第 5 条 第 6 条 第 7 条【原文】黄
16、帝曰:五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六府者,所以受水谷而行化物者也。其气内干五藏,而外络肢节。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阴阳相随,外内相贯,如环之无端,亭亭淳淳乎(1),孰能穷之?然其分别阴阳,皆有标本虚实所离之处。能别阴阳十二经者,知病之所生。候虚实之所在者,能得病之高下。知六府之气街(2)者,能知解结契绍于门户(3)。能知虚石(4)之坚软者,知补泻之所在。能知六经标本者,可以无惑于天下。岐伯曰:博哉,圣帝之论!臣请尽意悉言之。足太阳之本,在跟以上五寸中,标在两络命门(5)。命门者,目也。足少阳之本,在窍阴之间,标在窗笼之前。窗笼者,耳也。足少阴之本,在内踝下上三寸中
17、,标在背俞与舌下两脉也。足厥阴之本,在行间上五寸所,标在背俞也。足阳明之本,在厉兑,标在人迎颊上挟颃颡也。足太阴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标在背俞与舌本也。手太阳之本,在外踝之后,标在命门之上也。手少阳之本,在小指次指之间上二寸,标在耳后上角下外眦也。手阳明之本,在肘骨中,上至别阳,标在颜下合钳上也(6)。手太阴之本,在寸口之中,标在腋内动也(7)。手少阴之本,在锐骨之端,标在背俞也。手心主之本,在掌后两筋之间二寸中,标在腋下下三寸也。凡候此者,下虚则厥,下盛则热;上虚则眩,上盛则热痛。故石者绝而止之,虚者引而起之(8)。请言气街: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故气在头者,止之于脑。
18、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俞。气在腹者,止之背俞,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与承山、踝上以下。取此者用毫针,必先按而在久,应于手,乃刺而予之。所治者,头痛眩仆,腹痛中满暴胀,及有新积痛可移者,易已也;积不痛,难已也(9)。(灵枢卫气)【按语】本篇先介绍了营卫之气的远行规律。其次叙述了十二经脉标本的部位和胸腹头胫四个气街的部位,同时说明了四街的主治病证,预后和针取气街的具体方法。所叙的标本与灵枢根结篇所言十二经的根结在部位及意义上很相近。张隐庵把根与本,标与结比喻为树木的根干与枝梢。四肢在下为根为本,头身在上为结为标,一为经气所出,一为经气所归,经过经气的出归运行不息,将机体的“根
19、干”与“枝梢”有机地联系起来,临床上灸刺肘膝以下的穴位,不但能治疗局部疾患,而且能治疗内脏、头身的病变,正是这一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关于气街的具体含义,众说不一,内经描述四街为气之径路,是在经脉之外气所通行的道路。张隐庵认为:“气街者,气之径路,络绝则径通。乃经脉之血气从此离绝而出于脉外者也。”据张氏云并结合内经原意,气街乃十二经脉之外气所循行之路径,既区别于经脉,又与经脉密切相关的气之聚积和通行的道路。作为针取“四街”可以调治头胸腹和背部,或下腹部疾病的理论依据。天周二十八宿千八分:类经经络类:以周天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相因,共得一千零八分。人之脉气,昼夜运行一周,亦合此数。人经脉上下、左右
20、、前后二十八脉:灵枢注证发微五十营:盖十二经有十二脉,而左右相同则为二十四脉,加以阳跷阴跷督脉任脉,共计二十八脉。下水二刻,日行二十五分:类经经络类:下水当二刻,日行当得二十分厘六毫为正。下水四刻,日行四十分:类经经络类:气行二周,脉行三十二丈四尺,日行当得四十分三厘二毫为正。上文言二十五分者太多,本节言四十分者太少,此其所以有误也。日行五宿二十分:类经经络类:日行当得五宿二十一分六厘为正。所谓交通者,并行一数也:灵枢注证发微五十营:所谓气行交通于中,一用于身者,并五十营而皆如始时一周之数也。营卫学说 第 5 条第 1 条 第 2 条 第 3 条 第 4 条 第 5 条 第 6 条 第 7 条
21、【原文】黄帝曰:余愿闻五十营(1)奈何?岐伯答曰:天周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人气行一周,千八分(2)。日行二十八宿;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 (3),周身十六丈二尺,以应二十八宿,漏水下百刻,以分昼夜。故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脉亦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气行六寸。十息气行六尺,日行二分。二百七十息,气行十六丈二尺,气行交通于中,一周于身。下水二刻,日行二十五分(4),五百四十息,气行再周于身,下水四刻,日行四十分(5)。二千七百息,气行十周于身,下水二十刻,日行五宿二十分(6)。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五十营于身,水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漏水皆尽,脉终矣。所谓交通者,并行一数也(
22、7),故五十营备,得尽天地之寿矣,凡行八百一十丈也。(灵枢五十营) 【按语】本篇是古人以脉搏结合呼吸来推算营气在经脉中运行的情况。如太素所云,此据大率言耳,可参之。营气起始于手太阴,循行周,又回到手太阴肺经,运行长度是十六丈二尺,需要时间是铜壶滴漏的漏水下注为二刻(一刻l4 分 24 秒),相当于现在的 29 分钟,此期间呼吸的频率是 270 息。270299,即每分钟呼吸 9次,比起现代人的呼吸频率慢一倍。脉搏博动一呼一吸 4 次,4936,每分钟 36次,也相当于现代人的一半。这个差距产生的原因,究竟是古人当时的呼吸本来就比今人深长呢,还是由灵枢经传抄之误呢?这个问题有待进一步考证。但难经
23、一难也说:“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与本篇所载致。这可能与古今人体差异有关,但也可能是古医者是以呼吸精气练功调息时的呼吸脉搏频率作计算的,因为练静动时呼吸与脉搏是相当缓慢的。营气在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功能,如果营气能够经常保持一昼夜运行五十周的规律,机体就可健康而无病,故能延年益寿。营卫学说 第 6 条第 1 条 第 2 条 第 3 条 第 4 条 第 5 条 第 6 条 第 7 条【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卫气之行,出入之合,何如?岐伯曰: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1)。天周二十八宿,而一
24、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 (2),房昴为纬,虚张为经(3)。是故房至毕为阳,昴至心为阴,阳主昼,阴主夜 (4)。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脏。是故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5),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循项下足太阳,循背下至小指之端。其散者(6),别于目锐眦,下手太阳,下至手小指之端外侧。其散者,别于目锐眦,下足少阳,注小指次指之间。以上循手少阳之分,侧下至小指之间。别者以上至耳前,合于颔脉,注足阳明,以下行至跗上,入五指之间。其散者,从耳下下手阳明,入大指之间,入掌中。其至于足也,入足心,出内踝下,行阴分,复合于目,故为一周。是故日行一舍,人气行一周与十分
25、身之八(7);日行二舍,人气行三周于身与十分身之六;日行三舍,人气行于身五周与十分身之四;日行四舍,人气行于身七周与十分身之二;日行五舍,人气行于身九周;日行六舍,人气行于身十周与十分身之八;日行七舍,人气行于身十二周在身与十分身之六;日行十四舍,人气二十五周于身有奇分,十分身之二,阳尽于阴,阴受气矣(8)。其始入于阴,常从足少阴注于肾,肾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复注于肾为一周。是故夜行一舍,人气行于阴脏一周与十分脏之八,亦如阳行之二十五周,而复合于目。阴阳一日一夜,合有奇分,十分身之四,与十分脏之二,是故人之所以卧起之时有早晏者,奇分不尽(9)故也。(灵枢卫气行) 【按语】本
26、段论述卫气在人体内运行的规律,卫气在人体内昼夜运行二十八舍,每行一舍,卫气循行周身接近一又十分之八周,昼夜循行五十周。白天循于阳二十五周,夜间循于阴二十五周,同时,并论述了卫气每刻、每舍在人体内循行的部位。刺实者,刺其来也;刺虚者,刺其去也:类经经络类:刺实者刺其来,谓迎其气至而夺之。刺虚者刺其去,调随其气而补之也。水下一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四刻,人气在阴分:类经经络类:此以平旦为始也。太阳少阳阳明,俱兼手足两经为言,阴分则单以足少阴经为言。此卫气行于阳分之一周也。回行一舍,水下三刻与七分刻之四:类经经络类:此言日度回行一舍,则漏水当下三刻与七分刻之四。若以二十八归除分百刻之数,则每舍当得三刻与
27、十分刻之五分七厘一毫四丝有奇,亦正与七分刻之四忽忽无差也。纷纷 :类经经络类:纷纷 ,言于纷纭丛杂之中而条理不乱也。故终而复始,昼夜循环无穷尽矣。营卫学说 第 7 条第 1 条 第 2 条 第 3 条 第 4 条 第 5 条 第 6 条 第 7 条【原文】黄帝曰:卫气之在于身也,上下往来不以期,候气而刺之奈何?伯高曰:分有多少,日有长短,春秋冬夏,各有分理(1),然后常以平旦为纪,以夜尽为始。是故一日一夜,水下百刻,二十五刻者,半日之度也;常如是毋已,日入而止,随日之长短,各以为纪而刺之。谨候其时,病可与期,失时反候者,百病不治。故曰:刺实者,刺其来也;刺虚者,刺其去也(2)。此言气存亡之时,
28、以候虚实而刺之。是故谨候气之所在而刺之,是谓逢时。病在于三阳,必候其气在于阳而刺之;病在于三阴,必候其气在阴分而刺之。水下一刻,人气在太阳;水下二刻,人气在少阳;水下三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四刻,人气在阴分(3)。水下五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六刻,人气在少阳;水下七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八刻,人气在阴分。水下九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十刻,人气在少阳;水下十一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十二刻,人气在阴分。水下十三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十四刻,人气在少阳;水下十五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十六刻,人气在阴分。水下十七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十八刻,人气在少阳;水下十九刻,人气在阳明;水下二十刻,人气在阴分。水下二十一刻,人
29、气在太阳;水下二十二刻,人气在少阳;水下二十三刻,人气在阳明;水下二十四刻,人气在阴分。水下二十五刻,人气在太阳,此半日之度也。从房至毕一十四舍,水下五十刻,日行半度,回行一舍,水下三刻与七分刻之四(4)。大要曰:常以日之加于宿上也,人气在太阳,是故日行 舍,人气行三阳行与阴分,常如是无已,天与地同纪,纷纷 (5),终而复始,一日一夜,水下百刻而尽矣。(灵枢卫气行) 【按语】针刺治病,要根据病之虚实,在阴在阳,结合卫气运行所在的部位,进行取穴针刺,才能收到预期的治疗效果。对卫气运行将有如下不同的看法:岐伯说,卫气行于三阳,乃从目同时并注,而伯高则认为是依次递注。岐伯说,日行舍,人气行于身一周与
30、十分身之八,而伯高则说日行一舍(或水下四刻),人气经三阳经而达到阴分。据灵枢营卫生会、灵枢五十营均提到:“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气行五十营于身”,均认为人气的运行一昼夜循环五十周,这些与岐伯所说的一致。为什么伯高所说的循行长度一昼夜只将 2528 周?历代医家也并未有确切解释。我们认为这种分歧的出现可能有两种情况:种即张景岳所说的笔误。另一种即可能此说说的是另外一个问题,或是从另个侧面说明卫气的有关情况。伯高所说的依次递注与灵抠营气所说的营气依次递注有相同之处。因为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为阴,卫为阳,营气的运行受脉道约束,只能以经传经,不可能从目开始,全面展开。所以从营气来说,这样以经传
31、经的递注方式是合乎生理情况的。卫气虽可不受脉道约束而全面展开,但在运动中又必须与营气相呼应。所以很可能伯高是从营气的运行情况来反衬卫气运行,“以补充岐伯的卫气运行之说。因营为阴,所以运行比卫气慢,不受五十周之制,所以伯高所说气的运行只有 2528 周。从这种理解出发,那么营气与卫气的运行速度之比大约为 1:2。这种运动速度之比与营卫之间的阴阳、清浊、柔顺、慓悍的差别是不矛盾的。卫气远行的二种具体方法和尺度虽然不同,但均与太阳的运行相合。太阳从东方升起即为平旦阴尽之时,人身阳气也就从阴出阳,因此可以平旦为计时之始,以推测卫气所行之处。白天,太阳远行在纬线之上,属阳气主令,故人气就行于阳。夜晚,太
32、阳远行在纬线之下,属阴气主令,故人气就行于阴。虽然岐伯是以“舍”为计时单位,伯高是以“刻”为计时单位,但“舍”与“刻”通过换算,可以得到统一。其关系是 l(舍)3.4/7(刻),这就又一次说明内经中的天人相应思想和强调了太阳在天人相应关系中的重要地位。人气的运行还与目张有关。早上人醒来之后,目开,人气即从阴出阳,以后即在阳经中运行。人之醒和日之升往往并不一致,人可能醒得早和晚,那么计算人气运行的时间就可能有开始得早和开始得晚的不同,这就因人而异。说明日升人气入阳是常,而目张人气入阳是常中之变,这就是允许各人有各人的特异性。所以在计算人气运行,候气针刺之时,就要因人而异,不可刻板。那么这种日升和目张的差异是如何形成的呢?本篇解释为,人气运行每天五十周,并不是五十整周。因为日行一舍,人气行身1.8 周,那么一天(即二十八舍)为 1828504(周),所以还有个零数。由于有人受这个零数的影响,有人不受这个零数的影响,所以卧起之时有早晚不同。因此影响到下一阶段人气运行到达的具体部位发生差异,这在计算人气运行之时,是应该考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