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常用詞(四) 65 字行走出入之適進退逾逸逼 決治 樹藝 事畜 保愛 傷害 比喻誠偽善淫凶 疏戚 饑孰 滋烈贍 共同殊異斤鈞鍾倍 政教法術勢數 朝野塗江關 宮府 衣冠屨商 賈旅徒 年歲188.【行】(一)名詞。道路。詩經豳風七月:“遵彼微。 ”詩經周南卷耳:“ 彼周。 ”(周行:大路,公路。 )(二)動詞。走路,走。跟“止”相對。論語述而:“三人,必有我師焉。 ”引申為走了,不留在原來的地方了。論語微子:“使子路反見之,至則矣。 ”又:“孔子。 ”又為實際地做,實施,辦。論語先進:“子路問:聞斯諸?”孟子梁惠王上:“夫我乃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現代有雙音詞“實行” 。(三)副詞。將,快
2、。曹丕與吳質書:“別來複四年。 ”杜甫送率府程錄事還鄉詩:“鄙夫衰謝。 ”(鄙夫:自謙之詞。)(四)讀 xng,去聲。名詞。行為,一般指道德上的表現。論語公冶長:“聽其言而觀其。 ”莊子逍遙遊:“比一鄉。 ”(五)讀 hng,行列。左傳成公二年:“屬當戎,無所逃隱。 ”杜甫贈衛八處士詩:“兒女忽成。 ”189.【走】(一)跑,逃跑。戰國策楚策一:“獸見之皆。 ”孟子梁惠王上:“棄甲曳兵而。 ”今成語有“馬看花” 。(二)讀 zu,去聲。奔向。孟子離婁上:“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壙也。 ”(壙:原野。 )今成語有“投無路”(但不再讀去聲) 。辨行,走。古代所謂“行” ,現代叫“走” (比較
3、“行路”:“走路” ) 。古代所謂“走” ,現代叫“跑” (比較“走馬”:“跑馬” ) 。只有華南方言(如粵方言、客家方言等)還保存古義。190.【出】出,出去,出來。跟“入”相對。論語先進:“三子者。 ”又特指“出門” 。孟子梁惠王下:“魯平公將。 ”離婁下:“其良人,則必饜酒肉而後反。 ”“入”與“出”對舉時,在某些情況下, “入”表示國內或家內, “出”表示國外或家外。孟子告子下:“入則無法家拂士,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從“出去”的意義引申為“出妻” (休妻) 。另引申為超出,超過。論語鄉黨:“祭肉不三日。 ”又為支出。禮記王制:“量入以為。 ”又表示拿出。柳宗元送薛存義序:“凡民
4、之食於上者,其十一傭乎吏。 ”又為出現。蘇軾後赤壁賦:“山高月小,水落石。 ”191.【入】(一)進,進去,進來。孟子滕文公上:“三過其門而不。 ”注意:在這個意義上,古人說“入”不說“進” 。 “入”字與“出”字對舉,有時表示國內或家內。論語學而:“弟子則孝,出則弟。 ”(二)納。戰國策秦策國:“其社稷之臣於秦。 ”左傳宣公二年:“諫而不。 ”192.【之】(一)動詞。到某地去。孟子梁惠王上:“牛何?”戰國策齊策四:“驅而薛。 ”又趙策三:“齊閔王將魯。 ”又楚策四:“莊辛去趙。 ”注意:上古漢語有“去之”的說法,但“去”字只表示離開某地, “之”字方是表示到某地去。 “莊辛去趙, ”是說莊
5、辛離開了楚國而到趙國去。(二)指示代詞。此,這。詩經周南桃夭:“子於歸。 ”莊子逍遙遊:“二蟲又何知?”(三)人稱代詞。他,她,它(又指複數) 。用作賓語。孟子梁惠王上:“是何異於刺人而殺?”又:“以羊易。 ”論語為政:“詩三百,一言以蔽,曰:思無邪。 ”(四)介詞。的。孟子梁惠王上:“王道始也。 ”193.【適】(一)動詞。到某地去。論語子路:“子衛。 ”孟子滕文公上:“雖使五尺之童市,莫之或欺。 ”莊子逍遙遊:“彼且奚也?”(二)嫁。儀禮喪服子夏傳:“女子子人者。 ”又喪服注:“凡女行於大夫以上曰嫁,行於士庶人曰人。 ”歐陽修江鄰幾墓誌銘:“女三人,長秘書丞錢袞,余尚幼。 ”(三)副詞。正
6、巧,恰在這個時候。戰國策趙策三:“此時魯仲連游趙。 ”(四)讀 d,通“嫡” 。正妻所生的。左傳文公十八年:“殺立庶。 ”(庶:非正妻所生的。 )辨之,如,適,往,赴。在到某地去的意義上, “之” 、“如” 、 “適”沒有什麼分別。 “之齊” 、 “如齊” 、 “適齊”可以互換;可能是方言的不同。 “往”和這三個詞的分別較大。這三個詞帶直接賓語,而“往”不帶直接賓語,上古不說“往齊” 。孟子滕文公下:“匍匐往將食之。 ”目的地是不言而喻的。又梁惠王上:“芻蕘者往焉,雉兔者往焉。 ”說“往焉”不說“往之” ,就是因為“往”字不能帶直接賓語。孟子滕文公下:“往之女家。”正是由於“往”不能帶直接賓語
7、,所以後面再加動詞“之”字。“赴”字和其他四字分別很大,因為它表示奔向(特別是奔向水火或兇險之境) ,而不是簡單的往。 “赴”字在詞性上卻跟“之”“如” “適”相同,因為它能帶直接賓語。194.【進】(一)向前走,推進。跟“退”相對。論語雍也:“非敢後也,馬不也。 ”左傳僖公四年:“師,次於陘。 ”引申為到朝廷去做官。孟子公孫醜上:“治亦,亂亦。 ”又為使到朝廷裡來,任用。孟子梁惠王下:“國君賢。 ”又為向在上者推薦。司馬遷報任安書:“今少卿乃教以推賢士。 ”(二)獻納。戰國策齊策一:“群臣諫。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身所奉飲而食者以十數。 ”辨進,入。 “進”與“入”在古代不是同義詞。 “
8、進”的反面是“退” , “入”的反面是“出” 。現代漢語所謂“進去” 、“進來” ,古人只說“入” ,不說“進” 。例如“入門” ,在古代不能說成“進門” 。195.【退】(一)向後走,後退。跟“進”相對。易經乾卦:“知進而不知。 ”引申為撤退。左傳僖公四年:“師,次於召陵。 ”又指從朝廷、從父親、從老師處回來。詩經召南羔羊:“食自公。”(退食:退朝而食於家。自公:自公門而出。 )孟子告子上:“吾而寒之者至矣。 ”論語季氏:“鯉而學詩。 ”(鯉:孔鯉。孔子之子。 )又為政:“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再引申為不在朝廷任職。孟子公孫醜上:“治則進,亂則。 ”楚辭離騷:“將複修吾初服。 ”
9、范仲淹岳陽樓記:“是進亦憂,亦憂。 ”(二)不與人競爭。禮記曲禮上:“是以君子恭敬撙節讓以明禮。 ”史記外戚世家:“由此為讓君子。 ”引申為退縮。論語先進:“求也,故進之。 ”196.【逾】越過。詩經鄭風將仲子:“無我牆。 ”“逾”又用於比喻或抽象的意義。論語子張:“大德不閑。 ”孟子梁惠王下:“將使卑尊,疏戚。 ”注意:“逾”也可以寫作“逾” 。197.【逸】(一)逃走。左傳桓公八年:“隨侯。 ”揚雄解嘲:“往者周網解結,群鹿爭。 ”引申為奔跑得很快。左傳成公二年:“馬不能止。 ”引申為隱遁。論語微子:“民伯夷、叔齊。 ”又堯曰:“舉民。 ”又為散失,如說“文” , “周書” 。在這個意義上
10、又可寫作“軼” ,如“聞” , “事” 。也可作“佚” 。又為超出常格,卓越(後起義) 。杜甫春日憶李白詩:“清新庾開府,俊鮑參軍。 ”(二)放縱,安逸,安樂。孟子滕文公上:“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 ”戰國策楚策四:“專淫侈靡,不顧國政。 ”這個意義也可寫作“佚” 。左傳隱公三年:“驕奢淫,所自邪也。 ”198.【逼】侵逼,逼近。孟子滕文公上:“禽獸人。 ”左傳僖公五年:“桓莊之族何罪,而以為戮?不唯乎?”注意:“逼”後代多寫作“逼” 。199.【決】(一)打開缺口,導引水流。孟子滕文公上:“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 ”又告子上:“諸東方則東流。 ”引申為洪水把堤岸衝開。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
11、大所犯,傷人必多。 ”(二)判定,決定。戰國策趙策三:“平原君猶豫未有所。 ”楚辭卜居:“餘有所疑,願因先生之。 ”200.【治】(一)舊讀平聲(ch)。治水,防禦它或疏導它。孟子告子下:“禹之水,水之道也。 ”引申為處理,進行某種工作。孟子滕文公上:“然則天下獨可耕且為與?”又:“惡能國家?”又:“門人任將歸。 ”又梁惠王上:“奚暇禮義哉?”莊子馬蹄:“伯樂善馬,而陶匠善埴木。 ”(陶:燒窯工人。匠:木匠。埴 zh:陶土,黏土。 )左傳成公三年:“二國戎。 ”按:“治”字的引申義應用甚廣,凡加於名詞的前面,就表示對此事物進行應有的處理。(二)去聲。形容詞。治理好了的。特指國家被治理得很好,太
12、平。跟“亂”相對。論語泰伯:“舜有臣五人而天下。 ”戰國策齊策:“齊國大。 ”辨治,理。 “治”是“治水” , “理”是“治玉” 。治國家可以叫做“治” ,也可叫做“理” 。如“治亂”可以說成“理亂” 。但是在這個意義上,上古多說“治” ,少說“理” 。唐代因避唐高宗李治的諱,於是常常把“治”說成“理” 。如韓愈原毀:“其國家可幾而理歟!”送李願歸盤穀序:“理亂不知。 ”柳宗元永州韋使君新堂記:“將使繼公之理者,視其細知其大也。 ”這是讀唐人作品所應該注意的。201.【樹】(一)種植,栽種。動詞。孟子梁惠王上:“五畝之宅,之以桑。 ”又滕文公上:“後稷教民稼穡,藝五穀。 ”又滕文公下:“所食之
13、粟,伯夷之所與?抑亦盜蹠之所與?”成語有“十年木,百年人” 。(二)名詞。樹木。左傳昭公二年:“有嘉焉,宣子譽之。”史記孫子吳起列傳:“龐涓死於此之下。 ”按:舊時於動詞的“樹”讀上聲,名詞的“樹”讀去聲。今無別。 辨樹,木。 “樹”和“木”的顯著區別有兩點:(1)“樹”可以是動詞, “木”不可以用作動詞;(2)“木”可以當“木材”講, “樹”不可以當木材講。先秦的“樹”字,一般只用作動詞。詩經鄭風將仲子:“無折我樹” ,疏:“無損折我所樹之 木” ,這是正確的解釋。 “樹”作為動詞時,也不限於種木,還可以種草。詩經衛風伯兮:“焉得諼草(萱草) ,言樹之背(背:北堂) 。 ”動詞“種”字,戰國
14、時代才出現。孟子滕文公上:“許子必種粟而後食乎?”202.【藝】 (蓺)(一)種植。詩經唐風鴇羽:“不能黍稷。 ”孟子滕文公上:“樹五穀。 ”(二)才能,技能,本領。尚書金縢:“能多材多。 ”203.【事】(一)事情。孟子梁惠王上:“齊桓晉文之,可得聞乎?”又公孫醜上:“故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注意:“事”字隨著上下文的不同,而帶有比較特殊的意義,如指“軍事” 、 “戰事” 、 “急事”等。論語季氏:“季氏將有於顓臾。 ”左傳成公二年:“一人殿之,可以集。 ”(二)動詞。侍奉,指為君主或父母服務。左傳隱西元年:“欲與大叔,臣請之。 ”孟子梁惠王上:“必使仰足以父母。”妻對夫也稱事。史記廉頗藺
15、相如列傳:“始妾其父。 ”在國與國的關係上,也有所謂“事” 。孟子梁惠王下:“惟仁者為能以大小惟智者為能以小大。 ”(三)動詞。從事於。漢書張騫傳:“漢方欲滅胡。 ”杜甫新婚別詩:“努力戒行。 ”204.【畜】(一)讀 x。養。孟子梁惠王上:“雞豚狗彘之,無失其時。 ”又:“俯不足以妻子。 ”(二)讀 x。積聚,儲藏。孟子離婁上:“苟為不,終身不得。 ”荀子天論:“積收藏於秋冬。 ”這個意義又寫作“蓄”。禮記王制:“無三年之蓄。 ”(三)讀 ch。家養的禽獸。左傳昭公二十五年:“為六五牲三犧,以奉五味。 ”(六畜:指馬牛羊雞犬豕。 )205.【保】撫養。尚書康誥:“若赤子。 ”引申為安。孟子梁
16、惠王上:“民而王,莫之能禦也。 ”注意:這種“保”字還不是“保護”的意思,而只是“安”的意思。下文“四海” 、 “妻子”也都只是“安”的意思。又引申為守住。左傳哀公二十七年:“乃先南裡以待之。 ”206.【愛】(一)愛。左傳隱西元年:“其母。 ”引申為憐惜。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其二毛。 ”(二毛:指有花白頭髮的人。 )(二)捨不得,不願意放棄,吝惜。孟子梁惠王上:“百姓皆以王為也。 ”又:“吾何一牛?”老子四十四章:“甚必大費。 ”注意:上古“愛”字很多是當“捨不得”講的,不要誤會為“親愛”的“愛” 。207.【傷】(一)受傷,特指戰鬥時遭受創傷。左傳成公二年:“郤克於矢。 ”引申為損害。論語
17、子張:“其何於日月乎?” “何傷”二字獨用(後面加“乎”字) ,原意是“損害了什麼” ,可以譯成現代漢語“有什麼關係?”論語先進:“何乎?” “無傷”二字獨用(後面加“也”字)原意是“沒有損害什麼” ,可以譯成現代漢語“沒有什麼關係” 。(二)悲傷。詩經周南卷耳:“維以不永。 ”208.【害】(一)損害,傷害。左傳僖公三十年:“君亦無所。 ”論語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仁,有殺身以成仁。 ”引申為嫉妒。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其能。 ”又為妨礙。孟子滕文公上:“於耕。 ”(二)名詞。禍害,害處。跟“利”相對。左傳隱西元年:“都城過百雉,國之也。 ”又:“薑氏欲之,焉辟
18、?”世說新語雅量:“客問淮上利。 ”(三)通“曷” 。何不。孟子梁惠王上:“湯誓曰:時日喪。”209.【比】(一)擺在一起。文心雕龍情采:“五音而成韶夏。 ”“比”又用於抽象意義,表示當作同類看待。孟子滕文公上:“子而同之,是亂天下也。 ”司馬遷報任安書:“刑餘之人,無所數。”又:“而世俗又不能與死節者次。 ”(次:也是“擺在一起” 。)引申為比較,較量。賈誼過秦論上:“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 ”(二)讀 b 去聲。偏袒,偏心自己人。左傳襄公三年:“立其子,不為。 ”今成語有:“朋為奸” 。(三)讀 b,去聲。及。表示等到了那個時候 。孟子梁惠王下:“其反也,則
19、凍餒其妻子。 ”有時“比及”連用。論語先進:“求也為之,及三年,可使足民。 ”(四)詩六義之一。六義是:風,雅,頌;賦,比,興。“比”是比喻。白居易與元九書:“關於美刺興者。 ”(美:頌揚。刺:諷刺。 )黃遵憲人境廬詩草序:“復古人興之體。 ”210.【喻】(一)曉得,瞭解。戰國策魏策四:“寡人矣。 ”孟子告子下:“征於色,發於聲,而後。 ”(二)天子告臣民、上告下叫“諭” (後起義) 。(三)比喻。孟子梁惠王上:“王好戰,請以戰。 ”注意:“喻” 、 “諭”古代無分別,直到漢代還互相混用,後來漸漸有了分工。於“比喻”的意義用“喻”不用“諭” ;在“曉得” ,或“使人知道”的意義上,用“諭”不
20、用“喻” 。211.【誠】(一)真心,不詭詐,不虛偽。跟“詐”相對,又跟“偽”相對。易經乾卦:“修辭立其。 ”禮記樂記:“著去偽。 ”(二)副詞。實在,的確。孟子公孫醜上:“子齊人也。”引申為假設之詞。戰國策趙策三:“趙發使尊秦昭王為帝,秦必喜,罷兵去。 ”司馬遷報任安書:“僕以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僕償前辱之責,雖萬被戮,豈有悔哉?”212.【偽】人為的。荀子性惡:“人之性惡,其善者也。 ”引申為詭詐,不誠實。孟子滕文公上:“從許子之道,相率而為者也。”又為假的,非真的。楚辭哀郢:“被以不慈之名。 ”注意:在這個意義上,先秦說“偽”不說“假” 。213.【善】(一)好,指美
21、好。莊子逍遙遊:“夫列子禦風而行,泠然也。 ”(二)好,指有道德。跟惡相對。論語子路:“不如鄉人之者好之,其不者惡之。 ”(三)好,指高明,有本領,擅長。孟子告子上:“弈秋,通國之弈者也。 ”又滕文公上:“子是之學,亦為不變矣。 ”(四)好,指做得對。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夫人朝夕退而遊焉,以議執政之否。 ”(五)好,指令人滿意的。論語子罕:“求賈而沽諸?”(賈:同“價” 。 )214.【淫】(一)過分而不得當,過度。戰國策楚策四:“專逸侈靡。”論語八佾:“關睢樂而不。 ”禮記曲禮下:“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祀。 ”(二)不正當的男女關係,淫邪。左傳宣公四年:“於子之女。 ”( :同“鄖”yn。春
22、秋時國名,在今湖北安陸縣。)楚辭離騷:“謠諑謂餘以善。 ”引申為貪色,縱欲。左傳成公二年:“今納夏姬,貪其色也;貪色為。 ”215.【凶】(一)不吉利。跟“吉”相對。楚辭卜居:“此孰吉孰?”(二)饑荒。孟子梁惠王上:“河內,則移其民於河東。”又:“年免於死亡。 ”216.【疏】(一)稀疏。跟“密”相對,又跟“數”相對。 (“數”就是“密” 。 )老子七十三章:“天網恢恢,而不失。 ”漢書霍光傳:“眉目,美須 。 ”引申為關係遠,不親。孟子梁惠王下:“將使卑逾尊,逾戚。 ”又引申為同樣的行為重複的時間相隔得久。也跟“數”相對。孟子公孫醜上:“且王者之不作,未有於此時者也。 ”(二)疏通,特指疏通
23、江河。孟子滕文公上:“禹九河。”現代變為雙音詞“通” 。(三)讀 sh,去聲。分條登記或分條陳說。漢書匈奴傳:“記以計識其人眾畜牧。 ”又李廣蘇建傳:“數光過失。 ”(光:霍光。 )引申為上給皇帝的奏議。如漢晁錯有“論貴粟” 。杜甫秋興(其三):“匡衡抗功名薄,劉向傳經心事違。 ”(四)讀 sh,去聲。注解的一種。一般是疏通經義並對古人的注加以引申和說明。如左傳是杜預注,孔穎達疏。注意:(一)可以寫作“疏” , (二) (三) (四)不可以寫作“疏” 。217.【戚】(一)兵器之一種,像大斧。詩經大雅公劉:“弓矢斯張,干戈揚。 ”陶潛讀山海經詩(其十):“刑天舞幹。 ”(二)憂患,悲哀。莊子大
24、宗師:“哭泣無涕,中心不。 ”這種意義也寫作“戚” 。左傳宣公二年:“我之懷矣,自詒伊戚。 ”(三)親,親屬。孟子梁惠王下:“將使卑逾尊,疏逾。 ”注意:上古所謂“戚” ,包括父母兄弟等。後代才專指族外的親屬。218.【饑】五穀不成熟,荒年。論語先進:“因之以饉。 ”又顏淵:“年,用不足。 ”辨饑,饑。 “饑”與“饑”古音不相同(饑屬脂部,饑屬微部) ;它們既不是異體字,也不是通用字。 “饑”用於“饑餓”, “饑”用於“饑荒” ,分別是顯著的。左傳“饑” “饑”絕不相混,孟子“饑”字有時當“饑餓”講,但“饑”字絕不當“饑荒”講。中古“饑” “饑”讀音相同,才漸漸混用了。219.【孰】(一)熟,
25、煮熟了的。左傳宣公二年:“宰夫靦熊蹯不。 ”引申為深透,深入。荀子議兵:“凡慮事欲。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唯大王與群臣計議之。 ”今成語有“深思慮” 。“視”連用,指看了又看。戰國策齊策一:“明日,徐公來,視之。 ”今成語有“視無睹” 。這個意義後來寫作“熟” 。(二)五穀豐年。跟“饑”相對。又寫作“熟” 。孟子滕文公上:“五穀熟而民人育。 ”(三)誰,哪個。論語雍也:“哀公問弟子為好學。 ”孟子梁惠王上:“鄒人與楚人戰,則王以為勝?”按:“孰”字多用於選擇問,跟“誰”不盡相同。又可指事物。論語八佾:“是可忍也,不可忍也?”這種意義不能寫作“熟” 。辨誰,孰。這兩個詞是同義詞,但也有細微的
26、分別。“誰”專指人, “孰”則兼指物。 “孰”用於選擇問, “誰”不用於選擇問。 “孰與徐公美”不能說成“誰與徐公美” ;“弟子孰為好學”不能說成“弟子誰為好學” 。但是“孰”也用於非選擇問,當其指人時(如“孰為夫子” ) , “孰”和“誰”就完全同義了。220.【滋】(一)增益,增長。左傳隱西元年:“無使蔓。 ”現代有雙音詞“長” 。(二)副詞。更加。孟子公孫醜上:“若是,則弟子之惑甚。 ”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是以竇太后不悅魏其等。 ”221.【烈】(一)火猛。左傳昭公二十年:“夫火,民望而畏之,故鮮死焉。 ”引申為強烈,猛烈。 烈士(1)視死如歸的勇士。莊子秋水:“白刃交於前,視死若生者
27、,士之勇也。 ”(2)有節操、有作為的人。曹操步出夏門行(龜雖壽):“士暮年,壯心不已。 ”(二)事業。孟子公孫醜上:“功,如彼其卑也。 ”賈誼過秦論上:“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 ”222.【贍】讀 shn。足夠。孟子公孫醜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也。 ”又梁惠王上:“此惟救死而恐不,奚暇治禮義哉?”引申為充足,豐富。文心雕龍情采:“心術既形,英華乃。 ”引申為供給別人財物(後起義) 。晉書羊祜傳:“祿俸所資,皆以給九族,賞賜軍士。 ”223.【共】(一)讀 gng,上聲。通“拱” 。拱手。論語鄉黨:“子路之。 ”引申為環繞。論語為政:“北辰居其所而眾星之。 ”(二)讀 gng,平聲。
28、通供。供給,供應。左傳僖公四年:“王祭不。 ”又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來,其乏困。 ”(三)讀 gng,平聲。通恭。左傳文公十八年:“父義,母慈,兄友,弟,子孝。 ”(四)副詞。共同。論語子罕:“可與學。 ”又動詞,表示共同享受,或共同佔有。論語公冶長:“與朋友,敝之而無憾。 ”又表示具有共同的情況。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之。 ”224.【同】同,一樣。跟“異”相對。孟子滕文公上:“布帛長短,則賈相若。 ”又動詞,表示共同享受。孟子梁惠王下:“與民樂也。 ”又:“與百姓之。 ”又表示同屬。論語微子:“鳥獸不可與群。 ”辨共,同。在“共同”的意義上, “共”和“同”仍有
29、分別。 “共”跟“分”相對, “同”跟“異”相對。作“一樣”講時,只能用“同” ,所以“布帛長短同”不能換成“布帛長短共” 。225.【殊】(一)死。漢書高帝紀:“其赦天下死以下。 ”(殊死以下,指死刑以下。 )史記淮陰侯列傳:“軍皆死戰,不可敗。 ”(二)不同,有分別。文心雕龍熔裁:“善敷者辭殊而意顯。”範縝神滅論:“名而體一也。 ”方(1)不同的方面。漢書藝文志:“時世主,好惡方。 ”(2)不同的區域。班固西都賦:“方異類,至於三萬里。 ”引申為特別的,卓越超群的,特別好的。諸葛亮出師表:“蓋追先帝之遇,欲報之於陛下也。 ”古詩陌上桑:“坐中數千人,皆言夫婿。 ”(三)副詞。起加強語氣的作
30、用。略似現代漢語的“很” 。戰國策趙策四:“老臣今者不欲食。 ”226.【異】(一)不同。跟“同”相對。論語微子:“我則於是。 ”又先進:“乎三子者之撰。 ”引申為奇特。柳宗元鈷鉧潭西小丘記:“不匝旬而得地者二。 ”日 時(1)往日,往時。漢書高帝紀有“日”秦民在大夫(第七級爵位)以上的,能和縣令抗禮(平等對待)的記載。又食貨志載:“時”小車商人分等納稅。(2)將來。戰國策齊策六:“願王之察之日。 ”白居易與元九書:“時相見。 ”胡銓上高宗封事:“且安知時金人無厭之求,不加我以無禮如劉豫也哉?” 物不同之物。莊子大宗師:“假於物,托於同體。 ”引申為:(1)指別的行業。國語齊語:“不見物而遷焉
31、。 ”今成語有“見思遷” 。(2)指死亡的人。賈誼鵩鳥賦:“化為物兮,又何足患?”杜甫北征詩:“殘害為物。 ”(3)指珍奇的物品。後漢書班昭傳:“每有貢獻物。 ”(二)奇怪,覺得奇怪。孟子梁惠王上:“王無於百姓之以王為愛也。 ”陶潛桃花源記:“漁人甚之。 ”227.【斤】(一)斧子一類的工具。孟子梁惠王上:“斧以時入山林。”莊子徐無鬼:“匠石運成風。 ”(石:人名。 )(二)稱物的單位。墨子號令:“賜黃金二十。 ”戰國策齊策四:“孟嘗君予車五十乘,金五百。 ”(三) 明察的樣子。詩經周頌執競:“其明。 ”今成語有“計較” 。228.【鈞】(一)三十斤。孟子梁惠王上:“吾力足以舉百。 ”(二)陶
32、匠做陶器時,模子下面旋轉的工具叫鈞。淮南子原道:“旋轂轉。 ”用於比喻, “大鈞”或“洪鈞”指天。賈誼鵩鳥賦:“大播物兮。 ”張華答何劭:“洪陶萬類。 ”(三)通“均” 。同樣。孟子告子上:“是人也,或為大人,或為小人。 ”229.【鍾】(一)量名。六斛四鬥。孟子滕文公下:“兄戴,蓋祿萬。 ”(二)積聚。國語周語:“澤,水之也。 ”世說新語傷逝:“情之所,正在我輩。 ”成語有“一見情” 。辨鐘,鍾。 “鐘”是“鐘鼓”的“鐘” , “鍾”是“量名” ,一般是區別開來的。有時候, “鍾”也被假借為“鐘” 。孟子梁惠王上:“將以釁鐘” ,或本作“鐘” 。但是“千鐘” “萬鐘”的“鐘”和“鍾情”的“鐘
33、”卻不寫作“鐘” 。 “姓鐘”的“鐘”也不能寫作“鐘” 。230.【倍】(一)背向,背著。戰國策趙策三:“天子吊,主人必將殯柩。 ”史記淮陰侯列傳:“右山陵。 ”引申為違背。孟子滕文公上:“師死而遂之。 ”(二)加倍。孟子公孫醜上:“故事半古之人,功必之。”文心雕龍熔裁:“雖玩其采,不領袖。 ”231.【政】統治管理的工作,特指國家的統治管理。論語子路:“衛君待子而為。 ”孟子梁惠王上:“察鄰國之,無如寡人之用心者。 ”232.【教】(一)動詞。教導。司馬遷報任安書:“以慎於接物,推賢進士為務。 ”又名詞。教育。孟子梁惠王上:“謹庠序之。 ”又滕文公上:“飽食暖衣,逸居而無,則近於禽獸。 ”(
34、二)名詞。文體的一種。諸侯、王公的命令叫“教” 。蕭統文選序:“又詔誥令之流,表奏箋記之列。 ”引申為官府的文告。蘇軾答謝民師書:“所示書及詩賦雜文。 ”又為書信中的敬詞,指對方的話或要求。蘇軾答謝民師書:“未能如。 ”(三)動詞。讀 jio。使。一般多用於詩詞。杜甫奉酬嚴公詩:“草茅無經欲鋤。 ”白居易琵琶行:“曲罷常善才服” 。(善才:唐代樂師之稱。 )金昌緒春怨詩:“打起黃鶯兒,莫枝上啼。 ”233.【法】(一)法令,法律。上古的“法” ,著重在規定刑罰。老子五十七章:“令滋彰,盜賊多有。 ”韓非子五蠹:“儒以文亂,俠以武犯禁。 ”(二)制度。賈誼過秦論上:“內立度,務耕織。 ”(三)動
35、詞。效法,學習好的榜樣。孟子公孫醜上:“則文王不足與?”(四)方法,辦法,法子(後起義) 。杜甫寄高三十五書記詩:“美名人不及,佳句如何?”234.【術】(一)道路,街巷。禮記月令:“皆修封疆,審端徑。 ”(端正其徑路。 )漢書刑法志:“園囿路。 ”左思蜀都賦:“亦有甲第,當衢向。 ”(二)道。孟子梁惠王上:“是乃仁也。 ”枚乘上書諫吳王:“上不絕三光之明,下不傷百姓之心者,有王也。 ”引申為方式,方法。孟子告子下:“教亦多矣。 ”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所操之多異故也。 ”方技藝。古代把懷有特種技能者如醫藥、蔔筮等歸為一類,叫“方” 。後漢書有方術列傳。北史周澹傳:“多方,尤善醫藥。 ”235
36、.【勢】(一)力量,權力。荀子正論:“天子者位至尊,無敵於天下。 ”戰國策齊策四:“鬥趨見王為好,王趨見鬥為好士。 ”(二)形勢,某種情況所形成的局面。孟子告子上:“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則然也。 ”“勢”又用作狀語,表示具體情況所決定。孟子離婁上:“公孫醜問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孟子曰:不行也。”成語有“不兩立” 。 其用作狀語表示“勢必” 。史記淮陰侯列傳:“今井陘之道,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成列,其糧食必在其後。 ”又:“此所謂驅市人而戰之,其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為戰。 ”引申為機會。孟子公孫醜上:“雖有智慧,不如乘。 ”莊子秋水:“時適然。 ”236.
37、【數】(一)數目,數量。莊子秋水:“號物之謂之萬。 ”(二)技藝,特指博弈之類的技藝。孟子告子上:“今夫弈之為,小也。 ”(三)占卜。楚辭卜居:“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 ”再引申為命運。王維老將行:“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奇。”又舊日迷信有“天” 、 “大” 、 “氣” 、 “劫”等說法。(四)幾(表示不確定的數目) 。孟子梁惠王上:“口之家可以無饑矣。 ”又滕文公上:“其徒十人。 ”(五)讀 sh,上聲。計算。莊子秋水:“雜而下者不可勝也。 ”(六)讀 shu,時間相隔得短。跟“疏”相對。論語裡仁:“朋友,斯疏矣。 ”禮記祭義:“祭不欲,則煩。 ”(七)讀 c,密。跟“疏”相對。孟子梁惠
38、王上:“罟不入洿池。 ”237.【朝】(一)讀 zho,早晨。跟“暮” 、 “夕”相對。論語裡仁:“聞道,夕死可矣。 ”莊子逍遙遊:“菌不知晦朔。 ”崇終從天明至食時(將近日中的時間)為終朝(崇朝) 。詩經鄘風蝃蝀:“崇其雨。 ”老子:“飄風不終。 ”(二)讀 cho。動詞。朝見,臣在早晨拜見君主。左傳宣公二年:“盛服將。 ”戰國策趙策三:“率天下諸侯而周。 ”又表示使朝見。孟子梁惠王上:“欲辟土地,秦楚,而撫四夷也。 ”(三)讀 cho。名詞。朝廷,朝見君主的地方。孟子梁惠王上:“使天下仕者皆欲立於王之。 ”戰國策齊策一:“於是入見威王。 ”引申為朝代。杜牧赤壁詩:“自將磨洗認前。 ”238
39、.【野】(一)郊外,田野。孟子梁惠王上:“耕者皆欲耕於王之。 ”史記淮陰侯列傳:“使無所掠。 ”又形容詞。不是城市的,不是家中豢養的。莊子天地:“民如鹿。 ”引申為朝廷之外。如“在” 。(二)粗野,不文。跟“文”相對。論語雍也:“質勝文則。 ”239.【塗】(一)路。論語陽貨:“遇諸。 ”孟子梁惠王上:“有餓莩而不知發。 ”這種意義又寫作“塗” 。戰國策趙策三:“將之薛,假於鄒。 ”後代又寫作“途” 。陶淵明歸去來辭:“實迷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今成語有“道聽說” , “半而廢” 。(二)泥。孟子公孫醜上:“立於惡人之朝,與惡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於炭。 ”莊子秋水:“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
40、貴乎?寧其生而曳尾於中乎?”引申為塗飾。谷梁傳襄公二十四年:“台榭不。 ”又為塗抹,塗改(後起義) 。李商隱韓碑:“點竄堯典舜典字,改清廟生民詩。 ”240.【江】專有名詞。長江,揚子江。孟子滕文公上:“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 ”又:“漢以濯之。 ”引申為一般的河流(後起義) 。注意:“江”字一般總是指長江,如“江東”是長江之東,“江南”是長江之南。即使在後代,除非加上另一個江名(如“浙江” ) ,或加上數目字(如“三江” , “九江” ) ,或“江山”連用,否則仍指長江。杜甫秋興詩:“間波浪兼天湧,塞上風雲接地陰。 ”“江間”指長江中間。辨江,河。 “江”與“河”既然都是專名,當然不是同義
41、詞。後代被引申為一般河流的意義時,則變為同義詞。但是,北方的河流多稱“河” ,如漳河、渭河等;南方的河流多稱“江” ,如湘江、灕江、嘉陵江等,都是受了“江” “河”的本義的影響。241.【關】(一)門閂。左傳襄公二十八年:“臧紇斬鹿門之以出。”又動詞。關門(門上了閂) 。陶淵明歸去來辭:“門雖設而常。 ”(二)出入國境的關口。周禮地官司關:“凡四方之賓客敂,則為之告。 ”(敂 ku:到。賓客:指來朝聘的諸侯、卿大夫等。 )引申為國防上的關。賈誼過秦論上:“秦人開而延敵。”又為關卡,稅關。孟子滕文公下:“去市之徵。 ”(三)關連,關涉(後起義) 。杜甫奉觀嚴鄭公廳事岷山沲江畫圖十韻:“暗穀非雨,
42、丹楓不為霜。 ”242.【宮】(一)房屋,住宅。論語子張:“譬之牆。 ”孟子滕文公上:“且許子何不為陶冶,舍皆取諸其中而用之?”後來專指帝王所住的房屋,宮殿(秦漢以後的意義) 。賈誼過秦論中:“作阿房。 ”杜甫詠懷古跡詩(其四):“先主窺吳幸三峽,崩年亦在永安。 ”(二)五聲之一。古代音樂,宮商角征羽為五聲。禮記樂記:“亂則荒,其君驕。 ”(三)古代五刑之一,閹割之刑。尚書呂刑:“辟疑,赦;其罰六百鍰。 ”辨宮,室。先秦時代, “宮”與“室”是同義詞。自從“宮”字專指帝王住宅以後,它就和“室”字大有區別了。243.【府】(一)藏財物的地方。孟子滕文公上:“今也滕有倉廩庫,則是厲民而以自養也。
43、”史記項羽本紀:“籍吏民,封庫,而待將軍。 ”成語有“天之國” 。 “天府”原意是天的倉庫。(二)官府。諸葛亮出師表:“宮中中,俱為一體。 ”引申為大官的住宅。如“第” 。又為對人家庭的尊稱。如“上” 。244.【衣】(一)衣服,有時候特指上衣。詩經邶風綠衣:“綠兮兮,綠黃裳。 ”(裳:讀 chng。下衣。 )又豳風七月:“九月授。 ”布平民。戰國策魏策四:“大王嘗聞布之怒乎?”(二)讀 y,去聲。動詞。穿衣 。孟子梁惠王上:“老者帛食肉。 ”又滕文公上:“許子褐。 ”又指給人穿衣。詩經小雅斯干:“載之裳。 ”245.【冠】(一)古代帽子的總稱。楚辭漁父:“新沐者必彈。 ”又為動詞。戴冠。孟子
44、滕文公上:“許子乎?”(二)讀 gun,去聲。古代的一種禮。古代男子二十歲時舉行成人禮,開始戴冠。 “者” ,指成年人。論語先進:“者五六人。 ”弱指剛成年。王勃滕王閣序:“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 ”(三)讀 gun,去聲。超出眾人的,居第一位的,到了頂的。漢書丙吉傳:“蕭曹為。 ”(蕭:蕭何;曹:曹參。 )白居易與元九書:“於卷首。 ”今雙音詞有“軍” 。246.【屨】鞋子。孟子滕文公上:“其徒數十人,皆衣褐,捆織席以為食。 ”注意:上古沒有“鞋”字, “屨”就是“鞋” 。247.【商】(一)做生意的人。左傳僖公三十三年:“鄭人弦高將市於周。 ”孟子梁惠王上:“賈皆欲藏於王之市。 ”(二)五
45、聲之一。禮記樂記:“亂則陂,其官壞;角亂則憂,其民怨。 ”(陂 p:不平。 )古詩十九首:“清隨風發,中曲正徘徊。 ”(三)星宿名,即心宿。杜甫贈衛八處士詩:“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 ”(四)朝代名。成湯取代夏之後建立的王朝。盤庚時遷於殷,所以又稱為“殷”或“殷” 。(五)估量,計算。漢書趙充國傳:“虜必軍進退,稍引去。 ”略 榷 量表示討論。晉書阮籍傳:“籍嘗於蘇門山遇孫登,與略終古及棲神導氣之術。 ”引申為現代的“商量” 。248.【賈】(一)讀 g。賣。詩經邶風穀風:“用不售。 ”(用:因此。售:賣出去。 )又為買。左傳昭公二十九年:“平子每歲馬。 ”引申為招惹。左傳桓公十年:“吾焉用此
46、以害也。 ”(二)讀 g。做生意的人。孟子梁惠王上:“商皆欲藏於王之市。 ”(三)讀 ji。價格。論語子罕:“求善而沽諸?” (沽:賣。 )孟子滕文公上:“布帛長短同,則相若。 ”這個意義後來寫作“價” 。辨商,賈。運貨販賣的叫“商” ,囤積營利的叫“賈” 。所以說“行商坐賈” 。後世不再區別。249.【旅】(一)軍隊五百人為旅。左傳哀西元年:“有田一成,有眾一。 ”引申為一般的軍隊。論語先進:“加之以師。 ”詩經大雅皇矣:“王赫斯怒,爰整其。 ”又為眾。成語有“進退。”(隨眾進退。 )(二)行。 “行旅”二字連用,表示旅行的人。孟子梁惠王上:“行皆欲出於王之塗。 ”引申為寄居。史記陳 世家:
47、“羈之臣。 ”250.【徒】(一)步行。周易賁卦:“舍車而。 ”論語先進:“不可行也。 ”按:不憑藉交通工具叫“徒” ,所以陸行不用車叫“行” ,水行不用船叫“涉” 。引申為步兵。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帥以往。 ”(二)徒黨。有時候指手下的人。左傳宣公二年:“倒戟以禦公。 ”有時候指同類,論語微子:“吾非斯人之與而誰與?”有時候指同一集團,同一學派,同一政治主張的人。論語先進:“非吾也。 ”又微子:“是魯孔丘之與?”孟子梁惠王上:“仲尼之,無道桓文之事者。 ”引申為徒弟,門徒(後起義) 。(三)空。形容詞。孟子離婁上:“善不足以為政,法不能以自行。 ”又副詞。徒然,沒有效果。左傳襄公二十五年:“
48、齊師歸。 ”今成語有“勞無功” 。(四)副詞。只,但,僅僅。戰國策魏策四:“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裡之地存者,以有先生也。 ”孟子公孫醜上:“非無益,而又害之。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趙者,以吾兩人在也。 ”251.【年】(一)年成,收成。春秋宣公十六年:“冬,大有。 ”詩經周頌豐年:“豐多黍多稌。 ”鄭箋:“豐年,大有年也。 ”(二)年。孟子滕文公上:“禹八於外,三過其門而不入,雖欲耕,得乎?”(三)年齡。戰國策趙策四:“幾何矣?”孟子萬章上:“已七十矣。 ”引申為壽命。莊子逍遙遊:“小不及大。 ”又養生主:“可以盡。 ”252.【歲】(一)木星。古人分黃道為十二個星次,大致和西洋的十二宮相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