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归 园 田 居,陶 渊 明,陶渊明,又名:字: 自号: 谥号:,(时代)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情感真挚,诗味醇厚,风格平淡,语言清新自然。,开创 诗一派,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潜,元亮,五柳先生,靖节先生,东晋,田园,后世称他为 “百世田园之主, 千古隐逸之宗”。,听朗读,感知文章内容,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 一去三十年。 羁j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zhu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yn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i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 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fn笼里,复得返自然。,归 园 田 居
2、,适:适应,迎合。韵:气质,本性。 羁鸟:笼中鸟。 拙:原始的本真的 荫:名词用作动 词,遮盖(词类活用)。 暧暧:昏暗、模糊。 依依:轻柔缓慢的上升。 墟里:村落,古今异议:,依依:,古义:轻柔而缓慢的飘升,今义:形容留恋,不容分离,自然:,古义:田园生活,自然的本性,今义:自然界,理所应当的,省略句:,狗吠(于)深巷中,鸡鸣(于)桑树颠,开荒(于)南野际,思考: “归园田居”这个标题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那么它的题眼是哪一个字?,明确:标题告诉我们作者要回到田园生活;“归”字是这首诗的题眼。,了解几个问题,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陶渊明,1、从何而归?
3、,明确:官场。 诗人将官场说成“尘网”、“樊笼”。,对官场生活的厌恶。,2、为何而归?,(1)本性爱田园。 (2)由于官场的黑暗,无自由,无法实现抱负, 作者归隐田园为独善其身。,联系作者、背景,作者,陶渊明,东晋时期文学家。名潜,字元亮。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时官时隐,举棋不定。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思考: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明确:“羁鸟”是笼中的鸟;“池鱼”是池塘中的鱼。这二者的特点是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只会觉得痛苦。也暗示作者
4、在官场就如同“羁鸟”、“池鱼”一般,失去自由。说明作者身在海,宦而心系田园的心情,以唤起人们对自由的向往。,3、归向何处?,明确:园田。,4、找出描写田园生活情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话描述。,例如: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参考:屋后榆柳树影婆娑,浓阴覆地,习习清风平息心中焦虑。眼前桃李芬芳,弄姿堂前,唤起心中欢欣。极目远眺,炊烟融入暮霭,侧耳谛听,依稀听得犬吠鸡鸣。),4、归去如何?,明确:“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有“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神”之感。作者是在写自己宁静、闲适的生活状态,和那种轻松、平和、喜悦之情。,思考:从中可以看出作
5、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明确: 厌恶官场,热爱田园; 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1、学生讨论并归纳写景的特点(反复吟读“开荒南野际鸡鸣桑树颠”,体会诗中的意象,构建优美富有情趣的田园意境。),艺术特色:,(1)诗人在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特点:景物非常普通,有层次感,色彩淡雅,恬静 空阔 幽雅 朦胧。,对田园生活的热爱,所见:,方宅、草屋,榆柳、桃李 。,(亲切可即,环境幽雅美丽),远村、炊烟。,(给人以悠长的遐思),狗吠、鸡鸣。,(以动衬静,更显宁静、 和平 ),近,远,所闻:,色彩,声音,小结:,写作特点:,1、用
6、白描手法。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毫无粉饰之词,平易如画,但恰到好处地与诗意合拍,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称为“单线平涂”法。它源于古代的“白画”。 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2、情景交融。“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八句,描写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鸡鸣,富有生活气息,构成了远离尘世、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艺术境界。这是实境也许的确是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情景,但更是心境陶渊明内心追求那种恬静的生活情趣的物化,实境与心境浑然一体,水乳交融。,3、比喻生动形象,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比喻为“尘网、樊笼”,把误入官场的人比作“羁鸟、池鱼”,不仅形象贴切,而且蕴涵了强烈的感情色彩。,4、语言朴素自然,如“狗吠深巷中、”随手写来,明白如话,总结,诗人从自己的本性出发,写自己热爱田园,之后写到田园美,然后表达了自己愉快、舒畅的心情,对归返田园生活做了总结和赞美,同时也对官场做了否定。 由于文人的这种特殊情节,所以陶渊明在与官场决裂的时候定是做了很强的思想斗争,做出这样的选择也是不容易的。虽然他在田园中找到了一份宁静和快乐,但其内心必有一丝酸涩。,讨论,陶渊明的归隐,是否可行?在当今时代是否可以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