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业补贴理论依据的考察和现实的弊端分析,一、农业补贴的理论依据 二、直接补贴与间接补贴的利弊 三、现实中农业补贴的弊端,一、农业补贴的理论依据,研究农业补贴问题必须首先弄清楚政府支持保护农业的理论基础,即为什么要对农业进行支持保护这个问题。从现有的一些研究中可看出,主要有以下一些理论观点:,1、农业特殊性理论,(1)农业的弱质性农业是一个需要扶持的弱质产业。在发达国家,一些经济学家在给政府的政策建议书内,经常把农业是一个弱势产业作为第一理由,促使政府增加对农业及农业科研的投入。按照非均衡理论,国民经济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出现越早的产业,比较利益就越低,而产生较晚的产业,其比较利益就越高。农业作为
2、一个母亲产业,是人类最早的产业之一,这就造成了其比较利益的低下。,农业的弱质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生产周期长,供给调整滞后于市场需求变化农产品生产周期长、季节性强,当期的生产计划基本上是根据上期的价格走势确定,无法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做出调整。第二,承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双重影响一方面,农业生产可能会遭遇自然灾害,生产形势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自然条件的好坏,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农产品的价值实现要取决于市场供求状况,在需求弹性小于供给弹性的情形下,价格波动较为剧烈,存在着很大的经营风险。第三,投资回报率低一般而言,农业生产普通存在资金周转缓慢、固定资产利用率偏低、投资回
3、收周期较长和资本利润率不高的情形,对逐利资本缺乏足够的吸引力。,(2)农业的多功能性除了提供食物这一生产功能之外,农业至少还有生态、生活、就业、文化教育、稳定国家和社会运行等多种功能。欧盟、日本和韩国等国注意到农业对保护遗产、确保粮食安全、保持空间上的平衡发展、保护地面景观与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认为农业多功能性概念有助于重新审视和认识农业这一古老产业,从而在新的理论基础上制定新世纪的农业发展战略,以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3)农业的基础性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是任何其他产业所不能替代的 。 要素贡献论:农业对经济增长所具有的产品、市场、要素和外汇四大
4、贡献 产业制衡论:如果农业不能继续提供有保障的食物,以及部分原料、市场和要素贡献,工业化将急刹车或停滞 自然属性论:在任何时候任何发展阶段,最文明的民族也同最不发达的、未开化的民族一样,必须先保证自己的食物,然后才能去照顾其他事情,2、经济发展阶段理论,苏水佑次郎等发展经济学家认为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农业问题,也就有了不同的农业政策需求。 在低收入阶段,最首要的农业问题一般为“粮食问题”,即农业生产赶不上随人口和收入增长而增加的粮食需求,粮食价格上升,作为工资性商品的粮食价格上升又促使工资上涨,从而制约工业化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因而这一阶段农业政策的主要任务是“廉价供给农产品”。为了完成这
5、一任务,这一阶段国家普遍存在对农业的剥夺而非支持。,而在高收入阶段,粮食问题早已解决,主要的农业问题是“农业调整问题”,即由于农业和非农部门之间资源流动不畅导致农业生产资源投入过多引起的生产要素报酬下降的问题,因此农业政策首要目标是“防止农民收入相对减少”。为了避免产业调整而引起各种社会问题,这一阶段国家普遍实施农业保护政策。 而在中等收入阶段,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所导致的“相对贫困问题”成为政权稳定的潜在威胁,是政府要优先解决的问题,因此农业政策既要解决“如何廉价供给农产品”问题,也要解决“如何防止农民收入相对减少”的问题。为了减轻农民贫困化程度,这一阶段国家开始采取农产品价格支持和其他政策性补
6、贴等农业保护政策,而在经济结构二元化还在发展的阶段,这种农业保护政策只能是处于萌芽阶段,两个必然,根据世界范围内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在工业化初期农业为工业提供包括资金、劳动力在内的要素积累是一个必然现象,当工业化进入到一定阶段时,农业提供剩余结束,应转入工业反哺农业阶段,逐渐加大对农业保护的力度。,公共财政理论,这一理论主要基于农业的公共性和外部性: 认为农业的基础性和多功能性使农业发展具有巨大的外部性,充足且可持续的食品供给是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石,没有哪一个产业对人类社会具有如此的重要性,从而农业本身就具有了一定的公共品属性,自然存在一定的市场失灵。 正像农民不能独占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好处
7、一样,农民也不能独自承担农业和农村发展滞后的成本,因此国家对农业进行支持保护。,而且完善的基础设施是私人有效投入和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先行条件,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等对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的投入要素都具有正外部性,这些领域存在市场失灵和免费搭车行为。农业生产的这些特性都要求政府利用公共财政来进行干预,提供农业发展基础条件,补充农业投入的不足。,农业支持,市场机制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外部性、扶植新型农业产业、促进农业技术进步等方面存在失灵的现象。为弥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和结构调整方面的固有缺陷,政府以降低社会成本或增加社会效益为准则,依靠产业政策和财政政策推动结构调整
8、优化和提升本国农业竞争力。财政的基本功能是弥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的不足,绝不是扭曲或替代市场机制。而农业支持是对资源配置和贸易不发生或最低程度发生扭曲的政策,包括财政公共投资和绿色补贴,如政府运用财政手段在农田保护、水利、病虫害控制、农业科研、技术推广与咨询、农民职业培训、不刺激农业产量和价格的食物安全储备等财政投入等等。,二、直接补贴和间接补贴的利弊,1、间接补贴的利弊2、直接补贴的利弊,1、间接补贴,间接补贴的利弊分析,间接补贴的有利之处:在政府的“间接补贴”政策下,粮食产量提高,粮食价格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得到维护,收人提升。间接补贴的不利之处:加大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其次是粮食价格的急剧
9、上升。不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给人民生活造成很大压力。,2、直接补贴,直接补贴的利弊分析,直接补贴的有利之处:政府的“直接补贴”政策激发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使得粮食产量增加,保证了粮食生产和粮食供给的增加。直接补贴的不利之处: 粮食的市场价格大大降低。由于市场上粮食价格的下跌。导致了政府的“直接补贴”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失效或大打折扣。特别是,如果政府“直接补贴”的力度小于市场上粮食价格的下降幅度,那么粮食生产者很可能在第二年选择不生产粮食。,三、现实中农业补贴的弊端,从国家对农业进行的直接或间接补贴的供求模型中,我们可以看到它们各自的利与弊。而我国大力支持的农业补贴政策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弊端呢?,弊端
10、一,如果增加农业补贴将会导致农产品过剩,产生一系列棘手的问题。,激发农民种粮热情的同时,也带来了粮价下跌、卖粮难等隐患。价格机制是市场经济的核心,价格的变化是市场供求关系的晴雨表,当需求大于供给的时候,价格就会上升;反之,当供给大于需求的时候,价格就会下降,粮食也是如此。目前,我国粮食生产市场化程度较低,绝大部分农民不知道市场的粮食需求;大部分省区粮食种植结构单一,粮食品质较低,粮食生产结构不适应消费。因此,要防止低品质粮食产量大幅提高引起价格下跌、卖粮难,挫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弊端二,2004年以前,我国农业补贴政策主要是偏向间接补贴政策,而我们从上述间接补贴的模型中明显看到,如果在粮食连
11、年丰收的背景下,最低收购价政策对于财政的压力也很大。2005年开始实施最低收购价政策, 2008年和2009年国家3次提高了水稻和小麦的最低收购价格,无疑会增加我国的财政压力。,中国农业间接补贴,由上图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对农业进行补贴的财政支出成递增趋势,这也意味我国如果继续以这样的趋势进行补贴,我国的财政将面临一个巨大的压力。,弊端三,补贴工作量大、操作成本高。因为各种补贴方式都必须经过“初核、张榜公布、复核、再公布”这样一个过程,整个过程中没有专门机构,牵涉单位较多,比如土地部门、农业部门、粮食部门、财政部门、农发行、信用社等,各单位的协调困难。再加上补贴资金的实际发放过程,执行成本高成为
12、各个省区普遍存在的情况。,弊端四,从2004以后,直接补贴的政策广受采纳,因为直接补贴虽然会因为价格的下跌而导致政策失效,但不会产生“间接补贴”出现的问题,即粮食价格高涨。然而直接补贴给农民带来的收益有限。,有限的直补资金农民所获份额偏小。实践证明,粮食的供给价格弹性大于需求价格弹性,所以国家虽然将钱补贴给农民,但消费者更多地得到了粮食补贴。因为商品价格由市场关系确定,政府给予农民粮食直接补贴降低了粮食市场均衡价格,政府补贴通过市场价格的降低隐性地转移给了消费者。,弊端五,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与农产品价格下降使直接补贴效益削减。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生产资料价格也随之上涨,使一部分农户尤其是贫困户无力进行生产投入。,弊端六,如果对农业开始进行补贴,那么以后,就难取消,因为取消补贴往往会引发政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