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来源 地理意义 民俗活动,历史来源,冬至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地理意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
2、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现代天文科学测定,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又称为冬至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冬至过后,太阳直射点又慢慢地向北回归线转移。冬至日太阳高度最低,日照时间最短,地面吸收的热量比散失的热量少,冬至后便开始“数九”,每九天为一个“九”。到“三九”前后,地面积蓄的热量最少,天气也最冷,所以说“冷在三九”,而“九九”已在夏历一月、二月,我国大部已入春,因此“九九艳阳天”。,民俗活动,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一天有吃饺子的习俗,而南方则吃汤圆。,北方
3、吃饺子,吃“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 缘何有这种食俗呢?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 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时适是大雪纷飞 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 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 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 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 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 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 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 习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 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南方吃汤圆,吃汤圆也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团。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TIPS,广外北校区的同学可以到如图所示的黑土地东北饺子馆过一个不缺饺子的冬至哦!,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