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西方经济学_高鸿业(宏观部分)第四版课后答案.doc

上传人:myw993772 文档编号:8809377 上传时间:2019-07-12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564.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经济学_高鸿业(宏观部分)第四版课后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西方经济学_高鸿业(宏观部分)第四版课后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西方经济学_高鸿业(宏观部分)第四版课后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西方经济学_高鸿业(宏观部分)第四版课后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西方经济学_高鸿业(宏观部分)第四版课后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课后答案网,用心为你服务!第十二章 国民收入核算1、解答:政府转移支付不计入 GDP,因为政府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通过税收(包括社会保障税)和社会保险及社会救济等把收入从一个人或一个组织转移到另一个人或另一个组织手中,并没有相应的货物或劳物发生。例如,政府给残疾人发放救济金,并不是残疾人创造了收入;相反,倒是因为他丧失了创造收入的能力从而失去生活来源才给予救济的。购买一辆用过的卡车不计入 GDP,因为在生产时已经计入过。购买普通股票不计入 GDP,因为经济学上所讲的投资是增加或替换资本资产的支出,即购买新厂房,设备和存货的行为,而人们购买股票和债券只是一种证券交易活动,并不是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

2、。购买一块地产也不计入 GDP,因为购买地产只是一种所有权的转移活动,不属于经济意义的投资活动,故不计入 GDP。2、解答:社会保险税实质是企业和职工为得到社会保障而支付的保险金,它由政府有关部门(一般是社会保险局)按一定比率以税收形式征收的。社会保险税是从国民收入中扣除的,因此社会保险税的增加并不影响 GDP ,NDP 和 NI,但影响个人收入 PI。社会保险税增加会减少个人收入,从而也从某种意义上会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然而,应当认为,社会保险税的增加并不影响可支配收入,因为一旦个人收入决定以后,只有个人所得税的变动才会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 DPI。3、如果甲乙两国合并成一个国家,对 GDP

3、总和会有影响。因为甲乙两国未合并成一个国家时,双方可能有贸易往来,但这种贸易只会影响甲国或乙国的 GDP,对两国 GDP 总和不会有影响。举例说:甲国向乙国出口 10 台机器,价值 10 万美元,乙国向甲国出口 800套服装,价值 8 万美元,从甲国看,计入 GDP 的有净出口 2 万美元,计入乙国的有净出口 2 万美元;从两国 GDP 总和看,计入 GDP 的价值为 0。如果这两个国家并成一个国家,两国贸易变成两个地区的贸易。甲地区出售给乙地区 10 台机器,从收入看,甲地区增加 10 万美元;从支出看乙地区增加 10 万美元。相反,乙地区出售给甲地区 800 套服装,从收入看,乙地区增加

4、8 万美元;从支出看,甲地区增加 8 万美元。由于,甲乙两地是一个国家,因此该国共收入 18 万美元,而投资加消费的支出也是 18 万美元,因此,无论从收入还是从支出看,计入 GDP 的价值都是 18 万美元。4、解答:(1)项链为最终产品,价值 40 万美元。(2)开矿阶段生产 10 万美元,银器制造阶段生产 30 万美元,即 40 10 = 30 万美元,两阶段共增值 40 万美元.(3)在生产活动中,所获工资共计: 7.5 + 5 = 12.5 万美元,在生产活动中,所获利润共计(10 - 7.5) + (30 - 5) = 27.5 万美元2用收入法共计得的 GDP 为 12.5 +

5、27.5 = 40 万美元。可见,用最终产品法,增殖法和收入法计得的 GDP 是相同的。5、解答: (1)1998 年名义 GDP = 10010 + 2001 + 5000.5 = 1450 美元(2)1999 年名义 GDP=11010 + 2001.5 + 4501 = 1850 美元(3)以 1998 年为基期,1998 年实际 GDP=1450 美元,1999 年的实际 GDP= 11010 + 2001+ 4500.5 = 1525 美元 .这两年的实际 GDP 变化百分比=(1525 - 1450) / 1450 = 5.17%(4)以 1999 年为基期,1999 年实际 GD

6、P= 1850 美元,1998 年实际 GDP= 10010 + 2001.5 +5001 = 1800 美元,这两年实际 GDP 变化百分比=(1850 - 1800)/1800 = 2.78 %(5)GDP 的变动由两个因素造成:一是所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数量的变动,一是物品和劳务价格的变动。“GDP 的变化取决于我们用哪一年的价格作衡量实际 GDP 的基期的价格”这句话只说出了后一个因素,所以是不完整的.(6)用 1998 年作为基期,1998 年 GDP 折算指数=名义 GDP/实际GDP=1450/1450=100%,1999 年的 GDP 折算指数=1850/1525=121.31%

7、6、解答:(1)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资本消耗补偿,而资本消耗补偿即折旧等于总投资减净投资后的余额,即 800300 = 500 亿美元,因此,国内生产净值 =4800500 = 4300 亿美元。(2)从 GDP=c + i + g + nx 中可知 nx =GDPcig ,因此,净出口 nx = 4800 3000800960 = 40 亿美元.(3)用 BS 代表政府预算赢余,T 代表净税收既政府税收减去政府转移支付后的收入,则有 BS=Tg ,从而有 T = BS + g = 30 + 960 = 990 亿美元(4)个人可支配收入本来是个人所得税后的余额,本题中没有说明间接税,公

8、司利润,社会保险税等因素,因此,可从国民生产净值中直接得到个人可支配收入,则有 yD=NNPT = 4300990 = 3310 亿美元.(5)个人储蓄 S=yDC= 33103000 = 310 亿美元.7、解答:(1)用 S 表示储蓄,用 yD 代表个人可支配收入,则 S = yDc = 41003800 = 300亿元 (2)用 i 代表投资,用 Sp ,Sg ,Sr 分别代表私人部门,政府部门和国外部门的储蓄,则为 Sg = tg = BS,在这里,t 代表政府税收收入,g 代表政府支出, BS 代表预算盈余,在本题中,Sg=BS=-200 亿元3Sr 表示外国部门的储蓄,则外国的出口

9、减去进口,对本国来说,则是进口减去出口,在本题中为 100,因此 i = Sp + Sg + Sr = 300 + (- 200) + 100 = 200 亿元( 3)从 GDP=c + i+ g + (x - m)中可知,政府支出 g = 50003800200 - ( - 100 ) = 1100 亿元9、解答: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存在的储蓄-投资恒等式完全是根据储蓄和投资的定义得出的。根据定义,国内生产总值总等于消费加投资,国民总收入则等于消费加储蓄,国内生产总值又总等于国民总收入,这样才有了储蓄恒等于投资的关系。这重恒等关系就是两部门经济的总供给(C + S)和总需求(C + I)的

10、恒等关系。只要遵守储蓄和投资的这些定义,储蓄和投资一定相等,而不管经济是否充分就业或通货膨胀,既是否均衡。但这一恒等式并不意味着人们意愿的或者说事前计划的储蓄总会企业想要有的投资。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储蓄和投资的主体及动机都不一样,这就会引起计划投资和计划储蓄的不一致,形成总需求和总供给的不平衡,引起经济扩张和收缩。分析宏观经济均衡时所讲的投资要等于储蓄,是指只有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时,才能形成经济的均衡状态。这和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实际发生的储蓄这种恒等关系并不是一回事。0 銚懝 i/8G 4课后答案网,用心为你服务!第十三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1、解答:在均衡产出水平上,计划存货投资一般不为零

11、,而非计划存货投资必然为零. 我们先看图 1-45:假yoOADEiIU045设消费者函数 C=a + byd,税收函数 T = To + ty,AD= c + + = a + + + b (igitryd ;2 2WLC1= *YLN ;C*( 107520)c pptyy A To) + b (1 - t)y,如图 1-45 所示.在图中,B 线为没有计划投资 时的需要线, AD 线和i(To)()BagbtrtyB 线的纵向距离为 i. .图中的 线表示了收入恒等式 . 线与 B 线之差称为实际投资,4545从图中显然可以看出,只有在 E 点实际投资等于计划投资,这时经济处于均衡状态.而

12、计划存货投资是计划投资部分的一部分,一般不为零.除 E 点以外,实际投资和计划投资不等,村在非计划存货投资 IU,如图所示;而在 E 点,产出等于需求,非计划存货投资为零。2、解答:消费倾向就是消费支出和收入的关系,有称消费函数. 消费支出和收入的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考察,意识考察消费指出变动量和收入变动量关系,这就是边际消费y5倾向 ,二是考察一定收入水平上消费指出量和该收入量的关系,()ccMPCyyA或这就是平均消费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总大于零而小于 1.因为一般说来,消费者(加收入后,既不会分文消费不增加 ,也不会把增加的收入全用于增加消(0)cMPCyA费 ,一般情况是一部分用于增

13、加消费,另一部分用于增加储蓄,即(1)cMPCyA,因此 ,所以 ,只要 不等于 1 或 0,就有s1syA1csyAsyA。可是,平均消费倾向就不一定总是大于零而小于 1.当人们收入很低甚至是零01cyA时,也必须消费,哪怕借钱也要消费,这时,平均消费倾向就会大于 1.例如,在图 1-46中,当收入低于 yo 时,平均消费倾向就大于 1.从图可见,当收入低于 yo 时,消费曲线上任一点与原点相连的连线与横轴所形成的夹角总大于 ,因而这时 。451cO yocc=a+by45y3、解答:依据凯恩斯消费理论,一个暂时性减税会增加人们当前收入,因而对消费影响最大;依据生命周期理论,社会保障金的一个

14、永久性上升可以减少老年时代的后顾之忧,减少当前为退休后生活准备的储蓄,因而会增加消费;依据持久收入消费理论,持续较高的失业保险金等于增加了持久收入,因而可增加消费。c64、解答: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年轻人要为自己年老生活作储蓄准备,因此,年轻人对退休人员比例提高时,总储蓄会增加.反之,退休人员对年轻人比例上升,总储蓄会下降,因为退休人员不储蓄,而消耗已有储蓄.持久收入假说认为,消费行为与持久收入紧密相关,而与当期收入较少有关联,即消费不会随经济的繁荣与衰退作太大变化。5、解答:可以根据生命周期假说来分析此题. 分两种情况讨论:(1)当你和你的邻居预期寿命小于工作年限 WL ,即未到退休就已结束生

15、命时,尽管你比邻居长寿写,但两人年年都可能把年收入 YL 消费完,两人的消费会一样多。(2) 当你预计在退休后寿命才结束.这样无论你邻居是在退休前还是后结束生命,你的消费都应比他小.因为你每年的消费为C1=WL/NL1*YL;而你的邻居的消费如下:(A)当你的饿邻居在退休前死去,她每年消费 YL.显然她比你多消费.(B)当邻居在退休后死去,她的消费为 C2=WL/NL2*YL .而据题意, NL1 NL2, 显然就有 C1 LM 曲线: y=500+25r IS 曲线:y=950-50r解得:r=6 y=650 i =140-10r=80情况LM 曲线: y=500+25r IS 曲线:y=8

16、00-25r解得:r=6 y=650 i =110-5r=80(2)情况求 IS 曲线:I+(G+G)=S+T(140-10r)+(50+30)= -40+(1-0.8)(y-50)+50所以: y=1100-50rG 增加, LM 不变,LM 仍为:y=500+25rIS 曲线为: y=1100-50r解得: r=8 y=700情况类似地求得:IS 曲线:y=950-25rLM 曲线: y=500+25r11解得:r=9 y=725(3)因为情况的投资利率乘数为 10,情况中为 5,故:当G 使 r 上升时,情况 中, i =(140-80)-(140-60)= -20情况 中, i =(1

17、10-45)-(110-30)= -15由于 KG=5,求挤出效应:情况 中,-20 5= -100情况 中,-15 5= -75可以求得无挤出效应时: y=305= 150所以:情况 中, y=150-100=50情况中, y=150-75= 75故:情况 中,y=650+50=700情况中,y=650+75=7253.答案:(1)L=M 0.2Y=200Y=1000(LM 方程) I+g=s+ t 得 140-5r+50=Yd-90-0.8Yd+50 8 皠?p 得 Y=1150-25r(IS 方程) IS=LM 得 Y=1000,r=8 代入 I=140-5r=140-58得 I=100

18、 0#嚭濝鬘? (2)当 g=70 美元得出 Y=1300-25r(IS 方程) IS=LM 得 Y=1000r=12 代入I=140-5r=140-5*12=80 得 I=80 晳楬 l7NVB (3)存在挤出效应,因为 LM 垂直于横轴,即货币需求对利率弹性(h)为零,利率已高到人们再不愿为投机而持有货币。政府支出的任何增加都将伴随有私人投资的等量减少,政府支出对私人投资 I 的“挤出”是完全的。 J?3?=?洤 LM 曲线向右平移 Y=1100LM 曲线 C=100+0.8y=100+0.81100=980 Y=1200-25rIS 曲线 I=140-5r=140-54=120 裖q 雎

19、 l?解得 r=4y=1100C=980i=120 KlO 悕-灸 9?(3)由于 h=0,货币需求与利率无关,因此增加的货币供给完全用来作为产出的交易媒介,即货币供给增加多少,相应的产出需要增加多少。按照 LM 曲线,货币供给增加带来产出增加 100美元,相应均衡产出从 1000 美元增加到 1100 美元,表现为图形上,均衡收入增加量等于 LM 曲线移动量。14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2、解答:自动稳定器是指财政制度本身所具有的减轻各种干扰对 GDP 冲击的内在机制。自动稳定器的内容包括政府所得税制度、政府转移支付制度、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等。在混合经济中投资变动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动比纯粹

20、私人经济变动要小,原因是当总需求由于意愿投资而增加时,会导致国民收入和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但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小于国民收入的增加,因为在国民收入增加时,税收也在增加,增加的数量等于边际税率乘以国民收入,结果混合消费中的支出增加额要比纯粹私人经济中的小,从而通过乘数作用使累积增加也小一点。同样总需求下降时,混合经济中收入下降也比纯粹私人部门经济中要小一些。这说明税收制度是一种对国民收入波动的稳定器。混合经济中支出乘数值与私人纯粹经济中支出乘数值的差额决定了税收制度的自动稳定程度,其差额愈大,只动稳定作用愈大,这是因为,在边际消费倾向一定的条件下,混合经济中支出乘数越小,说明边际税率越高,从而自动稳定

21、量愈大。这一点可以从混合经济中支出乘数公式 中指出。1()bt当边际税率愈大时,该乘数愈小,从而边际税率的变动的稳定经济作用愈小。举例来说,假设边际消费倾向为 0.8,当税率为 0.1 时,则增加 1 美元投资会使总需求增加 3.57 美元,若税率增至为 0.25 时 ,则增加 1 美元投资会使总需求增加13.570.82.5 美元 ,可见,税率越高,自发投资冲击带来的总需求波动20.愈小,说明自动稳定作用愈大。3、解答:西方经济学者认为,为确保经济稳定,政府要审时度势,根据对经济形势的判断,逆对经济方向行事,主动采取一些措施稳定总需求水平。在经济萧条时,政府要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降低税率,

22、增加政府转移支付、扩大政府支出,以刺激总需求,降低失业率;在经济过热时,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提高利率、减少政府转移支付,降低政府支出,以此抑制总需求的增加,进而遏制通货膨胀。这就是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同理,在货币政策方面,西方经济学者认为斟酌使用的货币政策也要逆对经济方向行事。当总支出不足,失业持续增加时,中央银行要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即提高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从而刺激总需求,以缓解衰退和失业问题;在总支出过多,价格水平持续上涨,中央银行就要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即削减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降低总需求水平,以解决通货膨胀问题。这就是斟酌使用的货币政策。154、解答: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主要

23、分年度平衡预算、周期平衡预算和充分就业平衡预算三种。年度平衡预算,要求每个财政年度的收支平衡。这是在 20 世纪 30 年代大危机以前采用的政策原则。周期平衡预算是指政府在一个经济周期中保持平衡。在经济衰退时实行扩张政策,有意安排预算赤字,在繁荣时期实行紧缩政策,有意安排预算盈余,以繁荣时的盈余弥补衰退时的赤字,使整个周期的赢余和赤字相抵而实现预算平衡。这种思想在理论上似乎非常完整,但实行起来非常困难。这是因为在一个预算周期内,很难准确估计繁荣与衰退的时间与程度,两者不会相等,因此连预算也难以事先确定,从而周期预算也难以实现。充分就业平衡预算是指政府应当使支出保持在充分就业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净税

24、收水平。功能财政思想强调,政府在财政方面的积极政策主要是为实现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水平。当实现这一目标时,预算可以是盈余的,也可以是赤字。功能财政思想是凯恩斯主义者的财政思想。他们认为不能机械的用财政预算收支平衡的观点来对待预算赤字和预算盈余,而应从反经济周期的需求来利用预算赤字和预算盈余。当国民收入低于充分就业的收入水平时,政府有义务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支出或减少税收,以实现充分就业。如果起初存在财政盈余,政府有责任减少盈余甚至不惜出现赤字,坚定地实行扩张政策。反之亦然。总之。功能财政思想认为,政府为了实现充分就业和消除通货膨胀,需要赤字就赤字,需要盈余就盈余,而不应为了实现财政收支平衡

25、妨碍政府财政政策的正确制定和实行。显然,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强调的是财政收支平衡,以此作为预算目标,或者财政的目的,而功能财政思想强调,财政预算的平衡、盈余或赤字都只是手段,目标是追求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和经济的稳定增长。5、解答:(1)由模型ddc0.8yt+r=ig可解得: 10.8tri10.86250y 102.(2 )当均衡收入 y=1000 时,预算盈余:BStgtr=0.51-206.5=-(3)当 i 增加到 100 时,均衡收入为:16abtrig10.862510450y 121()(.).这时预算盈余 BS=0.25*1125 200 62.5 = 18.75。预算盈余之所

26、以会从 12.5 变为18.75,是因为国民收入增加了,使税收增加了。(4)若充分就业收入 ,当 i=50 时,充分就业预算盈余: *y120*BStgtr36.537.当 i=100 时,充分就业预算盈余 没有变化,仍等于 37.5。*BS(5)若 i=50,g=250, ,则*y120*BStgtr.562.53012.5.(6)从表面上看来,预算盈余 BS 的变化似乎可以成为对经济中财政政策方向的检验指针,即预算盈余增加意味着紧缩的财政政策,预算盈余减少意味着扩张的财政政策。然而,如果简单得利用 BS 去检验财政政策就不正确了。这是因为,自发支出改变时,收入也会改变,从而使 BS 也发生

27、变化。在本题中,当投资从 50 增加到 100 时,尽管税率 t 和政府购买 g 都没有变化,但预算盈余 BS 从赤字( - 12.5)变为了盈余(18.75),如果单凭预算盈余的这种变化就认为财政政策从扩张转向了紧缩,岂不是错误了吗?而充分就业预算盈余 衡量的是在充分就业水平上的预算盈余,充分就业在一定时*BS期内是一个稳定的量,在此收入水平上,预算盈余增加了,则是紧缩的财政政策,反之,则是扩张的政策。在本题(4)中,充分就业收入 =1200,当 i=50 时,充分就业预算盈*y余 为 37.5,当 i=100 时,由于财政收入和支出没有变化,故用 衡量的 也没有变*BS *y*BS化,仍等

28、于 37.5。但在本题(5)中,由于 未变,但 g 从 200 增至 250,故充分就业预*tr算盈余减少了,从 37.5 变为-12.5,因此,显示出财政扩张。所以我们要用 而不用 BS*去衡量财政政策的方向。6、解答:在三部门经济中政府购买支出的乘数为: 11Kg2.5b(t)0.8(.)当政府支出减少 200 亿美元时,收入和税收均会减少,为:亿美元gyk.2.5()5A17亿美元Tt.y0.25()125A于是预算盈余增量为:亿美元BSg(0)7这说明当政府减少支出 200 亿美元时,政府预算盈余将增加 75 亿美元,正好与当前预算赤字相抵消,这种支出的变化能最终消灭赤字。7、解答:一

29、单位高能货币能带来若干倍货币供给,这若干倍即货币创造乘数,也就是货币供给的扩张倍数。如果用分别代表高能货币、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用货币供给量 M 和活期存款 D 代入,则(1)HCuRE.(2)D即有:+u再把该式分子分母都除以 D,则有:MCu/D1H+RE/这就是货币乘数,在上式中, 是现金存款比率, 是法定准备金, 是Cu/ ER/D超额准备率。从上式可见,现金存款比率,法定准备率和超额准备率越大,货币乘数越小。8、解答: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法定准备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操作。我们知道影响货币供给的,一是货币乘数;另一是基础货币。从货币乘数看,中央银行可

30、通过提高或降低法定准备率来降低或提高货币乘数,从而在基础货币不便时影响派生存款量。从基础货币看,一方面中央银行可通过变动再贴现率影响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借款数量,从而影响准备金;另一方面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直接增加或减少基础货币。中央银行买进公债券时,市场上基础货币量就会增加,卖出债券时则基础货币量就会减少。9、解答:公开市场操作又称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公开买卖有价证券和银行承兑票据,从而调节货币存量的一项业务活动,其目的一是影响货币存量和市场利率,二是要利用证券买卖来稳定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数量,抵消市场自发波动因素的干扰,进而达到稳定货币供给或市场利率的目的。18作为货币政策的最

31、主要工具,公开市场操作有以下为其他政策工具难以比拟的明显优点:一是能按中央银行主观意图进行,不像贴现政策那样中央银行只能用贷款条件或变动借款成本的间接方式鼓励或限制其借款数量;二是中央银行可通过买卖政府债券把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有效控制在自己希望的规模;三是不像法定准备率及贴现率手段那样具有很大的行为习惯(准备率及贴现率不是那样可以轻易变动的),在中央银行根据市场情况认为有必要改变调节方向时,业务容易逆转。10、解答:货币乘数c1r.38m2.4601若增加基础货币 100 亿美元,则货币供给增加 亿美元M02.46A11、解答:(1)在本题中,没有考虑现金存款比率问题,因此,货币乘数是准备率的倒

32、数。于是货币供给 M=1000 + 400 / 0.12 =4333 亿美元 (2)当准备率提高到 0.2,则存款变为 400 / 0.2 = 2000 亿美元,现金仍为 1000亿美元,因此货币供给为 1000 + 2000 = 3000 亿美元,货币供给减少了 1333 亿美元。(3)中央银行买进 10 亿美元债券,即基础货币增加 10 亿美元,则货币供给增加:亿美元。10832MA第十七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1、解答:(1)总需求是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这一需求总量通常以产出水平来表示。一个经济社会的总需求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购买和国外需求。总需求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

33、中价格水平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宏观经济学中,为了说明价格对总需求量的影响,引入了总需求曲线的概念,即总需求量与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几何表示。在凯恩斯主义的总需求理论中,总需求曲线的理论来源主要由产品市场均衡理论和货币市场均衡理论来反映。(2)在 ISLM 模型中,一般价格水平被假定为一个常数(参数)。在价格水平固定不变且货币供给为已知的情况下,IS 曲线和 LM 曲线的交点决定均衡的收入水平。现用图162 来说明怎样根据 ISLM 图形推导总需求曲线。192r1E2LM( 2P)LM( 1)O y1y21rIS1D2图 1622pO yy21 PAD图 162 分上下两部。上图为 ISLM 图。

34、下图表示价格水平和需求总量之间的关系,即总需求曲线。当价格 P 的数值为 时,此时的 LM 曲线 与 IS 曲线相交于点 ,1p1()LMP1E点所表示的国民收入和利率顺次为 和 。将 和 标在下图中便得到总需求曲线上1Ey1rpy的一点 。D现在假设 P 由 下降到 。由于 P 的下降,LM 曲线移动到 的位置,它与 IS1p2 2()L曲线的交点为 点。 点所表示的国民收入和利率顺次为 和 。对应于上图的点 ,2E2yr2E20又可在下图中找到 。按照同样的程序,随着 P 的变化,LM 曲线和 IS 曲线可以有许多交2D点,每一个交点都代表着一个特定的 y 和 p。于是有许多 P 与的组合

35、,从而构成了下图中一系列的点。把这些点连在一起所得到的曲线 AD 便是总需求曲线。从以上关于总需求曲线的推导中看到,总需求曲线表示社会中的需求总量和价格水平之间的相反方向的关系。即总需求曲线是向下方倾斜的。向右下方倾斜的总需求曲线表示,价格水平越高,需求总量越小;价格水平越低,需求总量越大。2、解答: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货币政策是指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应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无论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是通过影响利率、消费和投资进而影响总需求,使就业和国民收入得到调节的,通过对总需求的调节来调控宏观经济,所以称为需求管

36、理政策。3、解答:总供给曲线描述国民收入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的依存关系。根据生产函数和劳动力市场的均衡推导而得到。资本存量一定时,国民收入水平碎就业量的增加而增加,就业量取决于劳动力市场的均衡。所以总供给曲线的理论来源于生产函数和劳动力市场均衡的理论。4、解答:总供给曲线的理论主要由总量生产函数和劳动力市场理论来反映的。在劳动力市场理论中,经济学家对工资和价格的变化和调整速度的看法是分歧的。古典总供给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运行没有阻力,在工资和价格可以灵活变动的情况下,劳动力市场得以出清,使经济的就业总能维持充分就业状态,从而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经济的产量总能保持在充分就业的产量或潜在产量水平

37、上。因此,在以价格为纵坐标,总产量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古典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充分就业产量水平的垂直线。凯恩斯的总供给理论认为,在短期,一些价格是粘性的,从而不能根据需求的变动而调整。由于工资和价格粘性,短期总供给曲线不是垂直的,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在以价格为纵坐标,收入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是一条水平线,表明经济中的厂商在现有价格水平上,愿意供给所需的任何数量的商品。作为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基础的思想是,作为工资和价格粘性的结果,劳动力市场不能总维持在充分就业状态,由于存在失业,厂商可以在现行工资下获得所需劳动。因而他们的平均生产成本被认为是不随产出水平变化而变化。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古典的和凯恩斯的总供给

38、曲线分别代表着劳动力市场的两种极端的说法。在现实中工资和价格的调整经常介于两者之间。在这种情况下以价格为纵坐标,产量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延伸的,这即为常规的总需求曲线。21总之,针对总量劳动市场关于工资和价格的不同假设,宏观经济学中存在着三种类型的总供给曲线。5、解答 :宏观经济学在用总需求总供给说明经济中的萧条,高涨和滞涨时,主要是通过说明短期的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来完成的。如图 163 所示。从图 163 可以看到,短期的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AD 是总需求曲线, 使短期供给曲线,总需求曲线和短期供给曲线的交点 E 决定的产量或收ASs入为 y,

39、价格水平为 P,二者都处于很低的水平,第一种情况表示经济处于萧条状态。第二种情况是,当总需求增加,总需求曲线从 AD 向右移动到 时,短期总供给曲线AD和新的总需求曲线 的交点 决定的产量或收入为 ,价格水平为 ,二者都处SsDE yp于很高的水平,第二种情况表示经济处于高涨状态。现在假定短期供给曲线由于供给冲击(如石油价格和工资等提高)而向左移动,但总需求曲线不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短期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可以用图 164 表示。在图 164 中,AD 是总需求曲线,是短期总供给曲线,两者的交点 E 决定的产量或收入为,价格水平为 P。现在由于出现供给冲击,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到,总需求

40、曲线和新的短期总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的产量或收入为,价格水平为,这个产量低于原来的产量,而价格水平却高于原来的价格水平,这种情况表示经济处于滞涨状态,即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结合在一起的状态。潜在产量 EEASsDO yyfyppAD图 163 萧条状态与高涨状态的说明22潜在产量 EEASsO yyfyppAD图 164 滞涨状态的说明6、解答:二者在“形式”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微观经济学的供求模型主要说明单个商品的价格和数量的决定。宏观经济中的 ADAS 模型主要说明总体经济的价格水平和国民收入的决定。二者在图形上都用两条曲线来表示,在价格为纵坐标,数量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向右下方倾斜的为需求曲

41、线,向右上方延伸的为供给曲线。但二者在内容上有很大的不同:其一,两模型涉及的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供求模型是微观领域的事物,而宏观经济中的 ADAS 模型是宏观领域的事物。其二,各自的理论基础不同。微观经济学中的供求模型中的需求曲线的理论基础是消费者行为理论,而供给曲线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成本理论和市场理论,它们均属于微观经济学的内容。宏观经济学中的总需求曲线的理论基础主要是产品市场均衡和货币市场均衡理论,而供给曲线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劳动市场理论和总量生产函数,它们均属于宏观经济学的内容。其三,各自的功能不同。微观经济学中的供求模型在说明商品的价格和数量的决定的同时,还可以来说明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移

42、动对价格和商品数量的影响,充其量这一模型只解释微观市场的一些现象和结果。宏观经济中的 ADAS 模型在说明价格和产出决定的同时,可以用来解释宏观经济的波动现象,还可以用来说明政府运用宏观经济政策干预经济的结果。7、解答:(1)由 得;SDy2000 + P = 2400 - P于是 P=200, =2200SDy即得供求均衡点。(2)向左平移 10%后的总需求方程为:2160DyP23于是,由 有:SDy2000 + P = 2160 PP=80 , =2080SDy与(1)相比,新的均衡表现出经济处于萧条状态。( 3)向右平移 10%后的总需求方程为:2640DyP于是,由 有:S2000

43、+ P = 2640 PP=320 , =2320SDy与(1)相比,新的均衡表现出经济处于高涨状态。(4)向左平移 10%后的总供给方程为:80SyP于是,由 有:D1800 + P = 2400 PP=300 , =2100SDy与(1)相比,新的均衡表现出经济处于滞涨状态。(5)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直线,属于常规型。24课后答案网,用心为你服务!第十八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1、 解答:一般来说,结构性失业比摩擦性失业更严重。因为摩擦性失业是由于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或者因为经济变动过程中的工作转换而产生的失业。摩擦性失业的失业者都可以胜任可能获得的工作,增强失业服务机构的作用,增加就业

44、信息,协助劳动者搬家等都有助于减少摩擦性失业。而结构性失业是由于经济结构变化,产业兴衰转移而造成的失业,是劳动力失衡造成的失业,一些部门需要劳动力。存在职位空缺,但失业者缺乏到这些部门和岗位就业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训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所以结构性失业的问题更严重一些。2、 解答:不能。充分就业并不意味着 100%的就业,即使经济能够提供足够的职位空缺,失业率也不会等于零,经济中仍然会存在着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凯恩斯认为,如果消除了“非自愿失业”,失业仅限于摩擦性失业和自愿失业的话,经济就实现了充分就业。所以充分就业不是指有劳动能力的人都有的工作。3、 解答:自然失业率就是指在没有

45、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发挥作用时应有的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也就是充分就业情况下的失业率。通常包括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生产力的发展、技术进步以及制度因素是决定自然失业率及引起自然失业率提高的重要因素。具体包括:(1)劳动者结构的变化。一般来说,青年与妇女的失业率高,而这些人在劳动总数中所占比重的上升会导致自然失业率上升。(2)政府政策的影响。如失业救济制度一些人宁可失业也不从事工资低、条件差的职业,这就增加了自然失业中的“寻业的失业”;最低工资法使企业尽量少雇佣人,尤其是技术水平差的人,同时也加强了用机器取代工人的趋势。(3)技术进步因素。随着新技术、新设备

46、的使用,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资本的技术构成不断提高,必然要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出现较多失业。同时,技术进步使一些文化技术水平低的工人不能适应新的工作而被淘汰出来。(4)劳动市场的组织状况,如劳动信息的完整与迅速性,职业介绍与指导的完善与否,都会影响自然失业率的变化。(5)劳动市场或行业差别性的增大会提高自然失业率。厂商、行业和地区会兴起和衰落,而劳动者和厂商需要时间来与之适应和配合。这些无疑会引起劳动者的大量流动,增加结构性失业。254、 货币主义者认为,在工资谈判中,工人们关心的是实际工资而不是货币工资。当货币膨胀率不太高,工人还没有形成新的通货膨胀预期的时候,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的替代关

47、系就被称为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线。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人们发现他们的实际工资随物价的上涨而下降,就会要求雇主相应地增加货币工资,以补偿通货膨胀给自己造成的损失。由于工人不断的形成新的通货膨胀预期,使换取一定失业率的通货膨胀率越来越高,一条条菲利普斯曲线不断向右上方移动,最终演变成为一条垂直的菲利普斯曲线,这就是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曲线是由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线不断运动形成的。5、解答: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主要是包括再分配效应和产出效应。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表现为:其一,通货膨胀不利于靠固定的货币收入维持生活的人。对于固定收入阶层来说,其收入是固定的货币数额,落后于上升的物价水平。其实际收入因通货膨

48、胀而减少,他们持有的每一单位收入的购买力将随价格水平的上升而下降。相反,那些靠变动收入维持生活的人则会从通货膨胀中得益。例如,那些从利润中得到收入的企业主也能从通货膨胀中获利,如果其产品价格比资源价格上升的快得话,则企业的收入将比它的产品的成本增加得快。其二,通货膨胀可以在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发生收入再分配的作用。一般地,通货膨胀靠牺牲债权人的利益而使债务人获利。通货膨胀对产出的影响可以通过各种情况来说明,这里只说明两种主要的情况。第一种情况:随着通货膨胀出现,产出增加。这就是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的刺激,促进了产出水平的提高。许多经济学家长期以来坚持这样的看法,即认为温和的或爬行的需求拉动通货膨胀对产出和就业将有扩大的效应。假设总需求增加,经济复苏,造成一定程度的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在这种条件下,产品的价格会跑到工资和其他资源的前面,由此而扩大了企业的利润。利润的增加就会刺激企业扩大生产,从而产生减少失业,增加国民产出的效果。这种情况意味着通货膨胀的再分配后果会由于更多的就业、增加产出所获得的收益所抵消。例如,对于一个失业工人来说,如果他惟有在通货膨胀条件之下才能得到就业机会,显然,他就受益于通货膨胀。第二种情况: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引致失业。这里讲的是通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