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名词解释1.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2.区域分析: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背景条件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3.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4 产业结构:是区域内各部门之间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5.乘数效应:反映的是投资增加量与其引起国民收入增量之间的关系,根据乘数理论增加一笔投资,会带来大于这笔投资额数倍的国
2、民收入,这个倍数即乘数。因此,乘数是一种系数,用这个系数来乘投资的变动额,会得到投资所引起的区域收入的变动额。6.适度人口:就是一个以最令人满意的方式,达到某项特定特定目标的人口,目标有多少个, “适度”也相应的有多少个。7.人口承载力: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环境人口容量,就是指以不损害该区域环境质量和破坏资源的永续利用为前提,该地区的资源环境条件在能够充分合理利用的情况下,所能持续供养的相应于一定生活水平的最高人口。8.区域规划: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对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以及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9.土地利用分区:又称土地用途分区,是指以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的适应性为基础,结合社
3、会发展、国民经济和环境保护的需要,按土地利用方向的不同,将规划地区划分出不同的用地区域。10.配第克拉克定律:劳动力在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之间的变动,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由此而导致的人均国名收入的增加关系密切。随着人均国名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随着人均国名收入的进一步提高,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这样,第一产业的劳动力逐渐减少,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将逐渐增加,而劳动力分布结构变化的动力是经济发展中产业的相对收入差异。11.基础设施:泛指国民经济体系中为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提供一般条件的部门和行业,包括交通、邮电、供水、供电、商业服务、科研与技术服务、园林绿化、环境保护
4、、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等技术性工程设施和社会性服务设施。12 环境目标:是为了改善、管理、保护该区域的环境而设定的,拟在该规划期限内要求达到的环境质量水平与环境结构状态、环境目标可划分为战略目标、策略目标、规划目标。13 增长极:是指在城市区配置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14 城镇体系: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 密切联系的城镇组合的有机整体。简答1、技术条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答:(1)技术进步扩大了人们利用自然资源的广度和深度 (2)技术进步有利于减少区域发展对非地产资源的依赖程度 (3)技术进步
5、推动了区域经济结构多样化 (4)技术进步还为区域劳动就业开辟了广阔的出路。2、区域技术选择的原则:答:(1)所选技术必须适应当地的技术基础和生产力水平,有利于提高当地的技术水平。(2)所选技术必须适应当地的自然资源特点,有利于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3)所选技术应适应当地的人力资源基础,并满足劳动力就业需要,充分利用地方人力资源。(4)新技术的引进必须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并同时考虑市场容量问题。(5)新技术的选择应满足保护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的要求。3、区域发展的目标体系答:区域发展目标可分为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两大类,它们构成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总体发展目标是区域发展战略方
6、案的高度概括,一般比较抽象。具体目标包括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和建设目标三个大类,每类之下又可分为许多次一级的类别,形成一个战略目标体系。经济目标包括经济总量目标、经济效益目标、经济结构目标。社会目标包括人口总量目标、人口构成目标、居民物质生活水平指标、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目标。建设目标包括空间结构指标、空间规模指标、建设环境质量指标。4 什么是主导产业?主导产业的判定标准是什么?答:主导产业:一般认为,主动产业具有一定规模,能够充分发挥经济技术优势,以技术优势改变生产函数并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有强大的促进和带动作用的产业,是产业结构的核心内容和产业结构演化的中心。特征:(1)具有较强的创新能
7、力; (2)具有持续的部门增长率;(3)具有很强的关联效应,能广泛地采取各种手段带动其他产业的增长,对其他产业的增长产生广泛的直接和间接影响;(3)具有显著的产业规模和良好的发展潜力;(4)在时间上具有阶段性,随着经济发展进入不同阶段而不断转化。判定标准:(1)对区域发展的贡献:对相关产业的带动影响、对区域资源的有效利用、对区域就业的作用、增加价值、出口潜力、环境影响(2)竞争能力:技术的先进程度 产品的质量水平 劳动生产率 市场占有率 利税效果5、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条件?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答:条件:(1)是否充分利用了区域资源(2)区域产业的技术结构是否合理( 3)区域内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关联是
8、否协调(4)区域产业结构是否有较强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5)产业结构的效益如何原因:(1)国家产业政策的影响 (2)区域主导专业化部门市场容量和市场寿命 (3)主导专业化部门的技术生命周期 (4)区域资源供应状况的变化6、区域产业结构的目标与原则目标:(1)充分发挥区域优势 (2)产业结构的整体性与系统化 (3)产业结构的先进性 原则:(1)产业结构合理配置与调整优化必须从区域实际情况出发,与区域就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相适应(2)必须有利于技术进步和经济效益的提高(3)有利于加速出口产业的技术进步,提高产品的质量,开拓国际市场,增加出口创汇,并为进口结构高级化创造条件(4)有助于充分发挥;劳动力
9、资源优势,减轻劳动力人口的就业压力(5)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区域环境质量的提高7、区域的基础设施发展的三种理论答:(一)先行论优先发展基础设施英国经济学家罗森斯坦*罗丹认为,在消费品工业建立以前,必须大规模的筹集大量不可分割的社会分摊资本,建立起基础设施部门,这些资本占总投资的 30%35%。(二)滞后论优先发展直接生产部门,滞后建设基础设施部门。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认为有限的资本应首先发展工业部门,然后再来建设基础设施部门。(三)同步论基础设施与其他国民经济部门按比例投资,共同发展经济学家纳克斯主张对工业、农业、外资、消费品生产、基础设施等国民经济各部门,同时按不同比例进行大规模投资,实行平衡增
10、长战略。8、基础设施的作用和分类答:作用:(1)它是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基础(2)它是社会经济现代化的主要标志(3)它是生产力合理化布局的前提(4)它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5)它是国防建设的组成部分分类:(1)交通运输系统 如铁路 公路 水运 航空 管道的线网 港站(2)给排水系统 给水的水源工程、输水管道、自来水生产和供应设施,一级雨水排放管网和污水排放的处理设施(3)动力系统 电力生产及输变电设施、区域性的煤气、燃气、石油液化气的生产输配设施等(4)邮电通讯系统 包括邮电局、各种通讯手段收发和传输设施。9、圈层结构理论的内涵;描述各圈层的主要特征?答:内涵:城市空间大体可分为两大部分
11、:建成区和正在城市化的、与市区有频繁联系的郊区。城市对区域的作用受空间相互作用的“距离衰减率”法则的制约,这就必然导致区域形成建成区为核心的聚集和扩散的圈层状空间分布结构。特征:(1)内圈层:是完全城市化了的地区,基本上没有大田式的种植业和其他农业活动,以第三产业为主;人口和建筑密度都较高,商业、金融、服务业高度密集。 (2)中间圈层:在位置上,处于建成区外围,是城镇与乡村的衔接地带,这里有临近城市发展经济的区位优势,有较低廉的土地价格,劳动力相对费用低,且有乡村风景等,对城市扩展有强大的吸引力;在功能上,具有城乡二重性,发生着由乡村向城市的逐渐转变过程;在社会文化上:是城乡社会习俗,生活方式
12、、思想观念,相互交错和衔接地带;在空间景观上:是变乡村景观为城市景观。 (3)外圈层:土地利用以农业为主,农业活动在经济中占绝对优势,与城市景观有明显区别,居民点密度低,建筑密度小,是城市的水源保护区,动力供应基地,假日休闲旅游之地。10 点轴渐进的扩张理论,这些理论在我国开发的典型区域有哪些?答:(1)点开发理论认为,由于资金的有限性,要开发和建设一个地区,不能面上铺开,而要集中建设一个或几个据点,通过对这些据点的开发和建设影响与带动周围地区经济的发展。轴开发理论认为区域的发展与基础设施的建设密切相关。将联系城市与区域的交通、通讯、供电、供水、各种管道等主要工程性基础设施的建设,适当集中成束
13、,形成开发轴,沿着这些轴线布置若干个重点建设的工业点、工业区和城市,这样布局既可以避免孤立发展几个城市,又可以较好的引导和影响区域的发展。(2)在我国开发的典型区域:在中国沿海一带,重点开发“一环” (环渤海湾) 、 “一岛”(海南省) “一湾”(北部湾沿岸) “三个三角” (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三角洲)连接成最大的产业密集带。11、核心边缘理论中核心区域边缘区的划分 答:1、核心区是指城市或城市集聚区,这类地区工业发达,技术水平较高,资本集中,人口密集,经济增长速度快,核心区域是经济发达区;包括:国内都会区、区域的中心城市、亚区的中心、地方服务中心2、边缘区域是国内经济较为落后的区域,可分
14、为两类:过渡区域和资源前沿区域。过渡区域分为两类:(1)上过渡区域:是联结两个或多个核心区域的开发走廊,一般是处在核心区域外围,与核心区域之间已建立一定程度的经济联系,受核心区域的影响,经济发展呈上升趋势,就业机会增加,能吸引移民,具有资源集约利用和经济持续增长等特征。 (2)下过渡区域:其社会经济特征处于停滞或衰落的向下发展状态。这类区域可能曾经有中小城市的发展水平,其衰落向下的原因,可能由于初级资源的消耗,产业部门的老化,以及缺乏某些成长机制的传递,放弃原有的工业部门,与核心区的联系不紧密。资源前沿区域:可能出现新的增长势头,有可能发展成为次一级的核心区域。12、布德维尔对早期增长极的转化
15、及意义答:增长极是指在城市区配置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布德维尔把增长极同极化空间同城镇联系起来,这样增长极包含了两个明确的内涵,一是作为经济空间的某种推动型工业,二是作为地理空间上的产生集聚的城镇即增长中心。意义:布德维尔的增长中心的思想有很强的吸引力,他提出了投资应该集中于增长中心,并且增长会从这个中心向周围传播的观点,从 20 世纪 60 年代起,人们对增长极的研究也自然就沿着部门增长极(推动型产业)和空间增长中心(集聚空间)两条主线展开。13、土地利用分区的概念;有什么意义?答:土地利用分区,又可称为土地用途分区,是指以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的适
16、应性为基础,结合社会发展。国名经济和环境保护的需要,按土地利用方向的不同,将规划地区划分出不同的用地区域。意义:(1)通过土地分区,能更好的体现土地利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2)通过土地利用分区,能够从空间布局上落实用地指标,协调产业间用地的矛盾,为各个行业的发展提供长期稳定的用地条件。(3)土地分区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土地分区是土地用途管制的直接依据。(4)用地分区是用地规划与土地管理联系的重要环节。14 什么是土地利用供给?土地供给应遵循哪些原则?答:土地利用供给是在一定的技术经济环境条件下,对人类有用的各种土地资源的数量,包括已利用和未利用的后备储备总和,包括无弹
17、性的自然供给和有弹性的经济供给,在区域规划中,实际上就是土地资源的部门之间的分配的问题,它包括两个相互关联的方面,即合理分配有限的土地资源,尽可能的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益。原则:(1)以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为依据(2)根据区位条件,因地制宜 (3)注意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4)统筹安排各工业用地15、加工制造的工业布局的影响因素?生产特点和布局要求答:影响因素:(1)原料的供给状况 (2)市场需求 (3)专业化协作 (4)技术基础特点和布局要求:(1) 一般的加工制造业具有相似的生产工艺流程,其基本生产过程是:准备毛坯零部件加工部件组装设备总成检验测试(2) 加工制造工业是技术集约化程度较高的工业部
18、门,其发展与布局往往受技术熟练程度和生产经济的制约较大,特别是一些深加工和精细组装部门质量,精度要求比较高。(3) 加工制造业在生产过程中往往产生噪声、振荡的干扰和排放对环境有害的废水论述题1. 分析我国土地利用现状,并针对现状分析我国保护耕地的战略目标、基本策略?(1)我国土地利用现状:A 我国现有耕地总量不足 133.32 万 km2,也不能满足粮食和主要经济作物的生产要求。我国现有耕地面积对于需求存在极大地缺口。B 我国耕地后备资源相对贫乏,且开发成本高。C 各项建设规划和农业结构调整又需要占用大量耕地。(2)战略目标: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即保持现有耕地总量的不再减少,并努力做到随着经
19、济发展和人口增长,耕地总量也有所增加。(3)基本策略:A 严格控制城镇发展的用地规模,充分挖掘现有建设用地潜力 B 调整村镇居民占用地,部分退债还地。C开发土地后备资源,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生产潜力。 D 进行土地利用整理、整治、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生产潜力。F 调整土地整理、整治,增加耕地面积的经济制约机制。G 改变土地管理机制,强化土地管理、严格控制非农建设用地2 我国土地供需矛盾的焦点是什么?分析其解决的基本原则?答:焦点:矛盾集中反映在农业用地和非农业用地之间的数量比例结构上。基本原则: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要保护环境。首先,要保护耕地,保护最基本的生命线。其次,非农业经济建设,包
20、括城镇的扩展不能因为保护耕地而停止,城镇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最后,要保护好农业环境,保护好农田的质量,确保农田不受污染。3 什么是增长极?增长极理论在区域规划实践运用中应注意哪些问题?答:增长极是指在城市区配置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应该注意:(1)增长极与城镇的关系,不能把增长极与城镇等同起来,增长极一般要依托城市或在城市附近建立, ,但并不是所有的城镇都是增长极(2)增长极类型与规模的选择(3)选择适宜的地点培植增长极(原有城镇的附近或边缘,较低层次的发展轴线上)(4)充分发挥增长极的功能(5)增长极的体系(分工与联系)(6)对增长极要集
21、中投资增长极的极化作用很强,而扩散作用比较微弱。4、分析我国现阶段区域规划的特点、问题及努力的方向答:特点:(1)类型多样、时间尺度不同的规划互补并进(2)规划理论取得突破,规划内容不断充实(3)规划手段有所改进,规划方法不断革新问题:我国的区域规划目前尚未完全摆脱旧的经济体制思想的束缚,计划色彩、指令性规划的色彩较浓,规划方案宏观战略过多,可操作性稍差,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结合还不够,区域发展政策研究还很少,规划的权威性不足。努力方向:(1)加强规范立法,使区域规划走是上法治轨道。(2)重视市场的作用,加强市场因素的研究(3)编制可持续发展的规划,促进区域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4
22、)正确处理定性与定量分析的关系,完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集成方法。(5)加强区域发展政策研究,增强区域规划的课操作性。5.从区域分析与规划的角度讨论影响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有哪些?答:(1)农业自然条件分析:光照,土地,水分 (2)农业的技术经济条件分析:农业劳动力条件 农业技术装备 农业生产技术 种植方式和耕作制度 (3)农业原有基础分析6 区域农业产业化的内涵是什么?其基本要求和条件有哪些?目前我国区域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组织形式有哪三种?答:农业产业化是农工商、产供销一体经营的简称,被称为农业产业一体化。意指农业生产部门与其他相关的产前产中产后部门实行联合在一起共同经营和管理的形式。内涵:1
23、、在生产组织上,按照农业经济再生产的规律将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诸多产业链通过利益纽带链接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2、在经营方式和内容上,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实行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经营。3、在经营目的上,要在提高产业化组织这题经营利润的基础上使农业的增值能力和比较利益得到提高,逐步形成农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财政增加的目的。4、在实施中,农业产业化具体表现为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企业化基本要求和条件:1、要有相对的资源优势。一是要有资源优势,要具备一定的规模条件,二是这种资源优势要有区域特色2、主导产品要有较高的商品率。要选
24、择商品率高、有一定商品量的农副产品进行产业化开发。3、要有系列的开发项目,选择的项目应能系统的开发,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资源利用的整体效益4、有运作灵活的产业化组织载体,建立一种能够链接生产加工协调各环节利益的组织载体,并且有保障组织运行的配套制度5、建立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包括利益分配制度、风险承担机制、矛盾协调机制等组织形式:1、公司加农户模式即龙头企业与农产品基地的农户联系,企业收购农户的产品主要通过市场进行交易,价值随行就市,农户独立组织生产,要承担生产和市场的风险2、公司加合作组织加农户模式,即以专业开发公司为龙头,以农民专业协会为纽带,以众多的专业农户为基础,通过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结成经济共同体3、专业批发市场加农户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