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兴和华为:两个领先企业企业的战争与和平.doc

上传人:j35w19 文档编号:8725574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兴和华为:两个领先企业企业的战争与和平.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兴和华为:两个领先企业企业的战争与和平.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兴和华为:两个领先企业企业的战争与和平.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兴和华为:两个领先企业企业的战争与和平.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兴和华为:两个领先企业企业的战争与和平.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兴和华为:两个领先企业企业的战争与和平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刘琼 2011 年 05月 10日 01:25中兴和华为这两家中国本土领先通信企业在德国、法国和匈牙利等欧洲市场爆发的专利和商标权诉讼战,近日来不仅没有停止的势头,反而愈演愈烈,甚至战火蔓延至国内,令业界格外关注。类似于中兴、华为的同城恩怨的故事还有更多版本,比如蒙牛与伊利、三一重工与中联重科等。如果把华为和中兴的官司看成是通信市场的“明争” ,在不同行业的最大竞争对手之间, “暗战”也屡屡出现。在市场环境中的企业,当然免不了各种竞争,特别是在丛林法则中披荆斩棘成为行业领先的企业之间。但作为领先者,应该如何应对“明争暗斗”?又怎

2、样才能在竞争中保持优势?两全其美还是两败俱伤这场被称为“中华大战”的诉讼之所以受关注,还因为华为、中兴这两家企业已经成长为跨国集团公司,它们根植于深圳,常被并列为深圳高科技“代言”的企业,很多人更愿意把它们视为共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同城兄弟” ,而不是“你死我活”的竞争对手。“诉讼与反诉讼在全球通信界屡见不鲜,两家企业也是出于自己的战略需求来决定自己的竞争策略。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战略管理系副教授武亚军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竞争本身并不是坏事。 ”凌雁管理咨询首席咨询师林岳表示。即便中兴通讯董事长侯为贵也曾这样看待两家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我们从一开始到现在竞争了 20多年,两家企业通过竞争

3、,在实力、能力、企业素质方面都迅速提升,这是主流。我想这要感谢竞争,不然的话,为什么外国同行越来越不如我们了呢?不过,在这件事情上, “它们本是同根生 ,可以采用两全其美的方式解决问题,但是却选择了两败俱伤的方式。 ”林岳认为,真正有能力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中国企业还是太少了,在碰到类似问题的时候,应该更多地采用协商、谈判等“友商”方式,在良性竞争中实现共同发展和进步。就通信设备企业而言完全可以在专利领域采取交叉授权,而不是将之作为竞争手段。另一个细节是,就在“中华大战”的诉讼前,全球最大的电信设备制造商爱立信宣布在英国、意大利和德国发起对中兴的专利诉讼。 “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欧美贸易保

4、护,中兴、华为作为通信行业的两张中国名片,最好的选择还是效仿日韩企业,抱团打天下,不要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林岳说。中国乳制品企业在三聚氰胺的混战中集体沦陷,本来平分秋色的内外资企业,由于卷入三聚氰胺风波的国内奶企数量高达 22家,使老百姓开始倒向外资品牌,导致国产奶粉市场份额迅速下降。而韩国的三星与 LG两大电子巨头,无论是液晶面板、3D 电视还是在智能手机领域,都是竞争对手,但韩国企业养成了联手规模优势以形成专利谈判能力的习惯。在韩国政府部门的支持引导下,三星 LG等韩国企业有效地应对了来自日本等国企业的专利诉讼,并有步骤地实现了自主研发,成为全球市场的佼佼者。最典型的案例是 LG与三星联

5、手,以手机生产量使得在 2005年就不用再向高通支付 CDMA专利费,从而实现了 CDMA产业全球市场的霸主地位。领先企业如何应对竞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公平恰当的竞争环境中,企业的竞争当然能促进积极创新,倘若走向极端的过度竞争和恶性竞争,就会像经济学家所说的成为“自杀式竞争” 、 “毁灭性竞争” 、 “破坏性竞争” 。“这样的竞争,于己、于人、于行业、于社会都是弊远大于利的。对于其竞争对手来说,正像囚徒困境的博弈一样,一方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另一方肯定会跟进。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吴江华说,特别是行业领先的竞争企业为了保持自己的市场份额而采取恶性竞争行为时,其示范效应可能对整个行业造

6、成的影响都是负面的。其实在国内,行业领先企业之间一些恶性竞争行为屡见报端。比如有国内知名的啤酒企业为了独占市场,指使工作人员在销售终端收购竞争对手的啤酒瓶,甚至把竞争对手的啤酒倒入垃圾桶;有行业领先的家电企业为了攻城略地,在卖场对竞争对手的促销员大打出手,以致闹出人命官司;两家知名互联网公司,相互在亿万网民的电脑桌面上展开“弹窗大战” ,限制对方软件的部分功能或者停止运行对方软件;还有一家著名的乳品企业员工利用公关手段策划攻击对手公司的产品,进行商业诽谤。吴江华说,国内一些企业过分追求低端的营销策略,就像上述企业一样,期待通过一些非正常营销手段获取短期销售增长。但实际上,类似于苹果这样的企业,

7、根本不需要做营销,产品就会被抢购,这说明技术创新和运营能力等核心竞争力的东西才是企业基业常青的关键。“企业竞争并非你死我活。踏踏实实做企业、做品牌要比这些浮躁的所谓商战更重要。 ”吴江华表示。比如在中国你会发现有麦当劳的地方,附近往往就有其竞争对手肯德基的存在;有可口可乐卖的地方,你就能够买到百事可乐。这两家竞争对手即使是在同质化竞争的情况下,也能够互相依存、共同发展,这是良性竞争的典型例证。纵观全球商业世界,像“中兴与华为” 、 “三一重工和中联重科”这样的冤家对头并不少见,比如奔驰和宝马、肯德基和麦当劳、尼康和佳能、波音和空客、LG 和三星等等。虽然这些行业领头羊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也都曾怀有

8、过“一山不容二虎”的狭隘心理,但最终还是通过理性而不是恶意竞争与对手逐渐形成第一阵营,把对手远远抛在身后。吴江华认为,这是因为这些企业逐渐形成一种默契,认识到价格战等恶性竞争行为,只会两败俱伤。 “所以,企业要在竞争中学会合作与共赢。 ”另一方面,林岳认为,这些企业也从价值观上意识到,从大局出发,只有行业向好,才有企业的前途。MBAMBA是英文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工商管理硕士)的简称,而其中文简称为“工管硕” 。工管硕士是源于欧美国家的一种专门培养中高级职业经理人员的专业硕士学位。工管硕士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培养的是高素质的管理人员、职业经理人和

9、创业者。工管硕士是商业界普遍认为是晋身管理阶层的一块垫脚石。现时不少学校为了开拓财源增加收入,都与世界知名大学商学院学术合作,销售他们的工商管理硕士课程。工管硕士培养的是高质量的职业工商管理人才,使他们掌握生产、财务、金融、营销、经济法规、国际商务等多学科知识和管理技能。第一种是供任职公司高层管理者报读的课程,通常利用工作时间之余修习,名为高阶工商管理硕士(Executive MBA,简称 EMBA) 。第二种是供现职管理者或大学毕业生报读,以增进其管理知识的普通工商管理硕士课程,此即工商管理硕士的基本原型。第三种是供现职从业或具备两年以上工作经验者,以强化其企管专业基础的工商管理硕士课程,亦

10、名工商管理硕士(Master of Science in Business Administration,简称 MScBA ) 。辅导教材前 MBA考试辅导教材较多,一般以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系列MBA、MPA、MPACC 入学考试辅助教材:分为综合和英语两门。由全国工商管理硕士入学考试研究中心编写,教材右上角有华章教育字样。本段授课方式MBA第一种是面授 MBA项目,1908 年诞生于美国 Harvard University,至今已有百年历史了。就是通过面对面的形式进行授课。第二种是远程 MBA项目,1995 年由美国 McCann University率先提出,至今也有 10多年的历史了

11、。就是通过网络多媒体形式进行授课。本段学位特点MBA 学位是一种注重复合型、综合型人才培养的学位,是能力培养重于知识传授的学位。它教授的是面对实战的“管理” ,而不是注重研究的“管理学” ,技巧和思维的培养重于理论分析能力。它要求其毕业生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管理经验(应变能力、预测能力、综合能力、组织能力等)。其课程内容涉及管理类、经济学类、金融、财务、法律等等,能力训练不光讲究组织、领导才能,也涉及以口才为依托的沟通能力、运筹能力、判断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等等。MBA 是一个具有工作经验以后的学位,现实中,它被很多人看成已有 3年职业经验之后的一个事业加速器或转换手段,即升职和跳槽的手段。而 MB

12、A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对这个产生很好的帮助作用。MBA 作为一种专业硕士学位,与一般硕士研究生有所不同。首先是培养目标不同:MBA 是培养能够胜任工商企业和经济管理部门高层管理工作需要的务实型、复合型和应用型高层次管理人才,而其他硕士研究生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较强的科研和教学能力的高层次科研型和教学型人才;其次是培养对象不同,MBA 的招生对象一般为大学本科毕业、具有三年以上工作实践经验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和工商企业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而其他硕士研究生可以招收应届毕业生,也可以招收在职人员;第三是培养方式不同,MBA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职业训练,特别强调在掌握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

13、,通过商业案例分析、实战观摩、分析与决策技能训练等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使学生接受知识与技能、个性与心理、目标与愿望等方面的挑战,更具有职业竞争的实力,而其他研究生则侧重于理论学习、学术研究。尽管 MBA与其他研究生在上述方面存在区别,但目前在招生录取和在校的教学管理方面却是基本相同的:都必须参加全国统一的招生考试,按国家划定的录取线统一录取;在取得学籍后按正规研究生标准进行教学管理;做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后取得学位,这就更加显示了 MBA的重要性。本段起源MBA 教育起源于美国。一般认为,美国最早的管理学院是 1881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大学设立的 The Wharton School

14、of finance and Economics;而工商管理硕士培训计划(MBAProgram)要晚些,诞生于哈佛大学。管理教育刚刚起步时主要强调气度和性格的陶冶,而非实际专业知识。一时没有获得工商企业界的热烈反应。到了 19世纪末 20世纪初,管理教育在工商界的推出有了初步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管理教育更是蓬勃发展起来,这主要源于两次世界大战美国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明显分离,产生了对企业管理人员的迅速膨胀的要求。战争结束时经济转变为和平时期经济,人们的消费能力大量释放,市场兴旺,为企业带来了大量扩充时机。许多退伍人根据退伍军人教育法案进入大学就读,其中很多又都选择了商学院的 MBA学

15、习,哈佛大学辉煌的 1947届就是这“出类拔萃的一代”中的佼佼者。需求的骤增最终暴露了美国的管理学院在目标、手段和学术水平上的诸多弱点,1958 年美国基金会和福特基金会各自的综合报告不约而同地明确了管理教育的实务性质,主张加强定量分析能力,并基本形成了后来影响颇广的结构化的课程体系。这之后的六七十年代,美国教育的重点便放在了 MBA上,美国每年授予的 MBA学位数量达到授予硕士学位总数的 20%以上,再次进入空前的蓬勃发展时期。进入 80年代,以 1984年哈佛商业评论 “管理学院不能令人满意的管理教育,应对美国国际竞争力下降负有一定责任”的批评意见为代表,对美国 MBA教育状况的批评,引起

16、管理学院院长深刻的反思。但这一次并未走向统一的模式,而是走向各自的探索,这就形成了 80年代的管理教育创新,包括:国际化;课程的整合;加强对领导才能、团队意识和管理技能的训练中丰富学生的科学技术知识;对企业和企业家伦理的重视;网络大学与远程教学的实践(Virtual Bschool) ;等等。世界最著名的商学院哈佛商学院首创了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就是利用对真实世界的实例分析,代替对学术理论的过分依赖。这一方法至今仍是 MBA课程的基础,因此哈佛商学院 MBA教育被看作是世界 MBA教育的真正开始。在美国,MBA 学习包含了一个为期两年的课程。在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之间的一个月暑假中,学生可以进行

17、实习活动。在第一年中,学生学习核心商业学科,也就是必修课,包括财务、营销学、管理学总论、运营管理学和会计学。在第二年中,学生可以选修一些自己想学的选修科目。选修课中最受欢迎的专业是:战略管理学、金融学、会计学和营销学,这些都是实用的专业。MBA 的学生一般在入学时处于 20到 30岁之间,已经有了 2到 4年的工作经验。欧洲 MBA的发展最初受到政府规定的阻碍。在许多欧洲国家,政府不允许社会集资的大学创办“职业化”商务课程。这一情况一直持续到 20世纪 50年代。法国的一批企业家开始建立私立商学院,提供一种与众不同的欧洲 MBA教育。位于法国枫丹白露的 INSEAD商学院就是在 1958年成立

18、的。瑞士的 IMEDE商学院(即现在的 IMD)几年后也在瑞士洛桑成立。这种欧洲式的 MBA与美国不同,只有一个学年,候选人的年龄必须是将近 30岁,或是 30岁出头,因此可以把更多过去的管理经验带进教室,这点也和美国的商学院不同。从一开始,这些欧洲的商学院就特别关注国际化的全面管理教育。他们设计的课程既整合实用的技能,也强调全球文化和商业知识的学习。欧洲的商学院也采用案例研究,但是更加鼓励团队基础上的项目合作。由于英国政府有意建立“商业教学与研究的卓越中心” ,从而促成了伦敦商学院和曼彻斯特商学院在 1964年的成立。两所商学院都采取美国的两年全日制教学模式。Cranfield、 华威(沃里

19、克)Warwick和 Lancaster等商学院也相继在英国设立了 MBA课程,它们采取欧洲的一年制的学制。不过,欧洲的商学院对美国在 MBA教育领域的统治地位只产生了很小的冲击。从 60年代到 70年代,更多的欧洲人选择在美国而不是欧洲学习 MBA。到 1979年,美国一度拥有 500个 MBA课程,而欧洲只有寥寥可数的几个。这一切的改观缘于汉迪教授(Professor Charles Handy)的一份用词轻蔑的报告,这份报告令英国政府猛然意识到英美商业教育的严重失衡。1979 年,英国打破了伦敦商学院和曼彻斯特商学院两家垄断的局面,允许任何一家英国大学开办自己的 MBA课程。法国在 80年代初也采取了同样的步骤。最后,德国也在 1998年采纳了这一观点。在 MBA教育领域,美国仍然是一枝独秀,拥有 600个 MBA课程,7 万名全日制 MBA学生。不过,欧洲也在迎头赶上。今天,在英国共有超过 100家商学院,法国超过 70家,西班牙 50家,德国 20家。今天,欧洲大概有 1万名全日制 MBA学生和 1万 5000名半脱产 MBA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