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上海预初语文上册课内古诗及文言文汇总.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8659882 上传时间:2019-07-07 格式:DOC 页数:38 大小:4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预初语文上册课内古诗及文言文汇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上海预初语文上册课内古诗及文言文汇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上海预初语文上册课内古诗及文言文汇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上海预初语文上册课内古诗及文言文汇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上海预初语文上册课内古诗及文言文汇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上海预初语文六年级上册课内古诗及文言文汇总1、 望驿台 唐 白居易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注释(1) 望驿台:这是白居易应和好友元稹的诗。(2)当窗柳:意即怀人。唐人风俗,爱折柳以赠行人,因柳而思游子。(3)望驿台:在今四川广元。驿:旧时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4)居人:家中的人。诗中指元稹的妻子。(5)客:出门在外的人。指元稹。译文 靖安宅里,天天面对着窗前的碧柳,凝眸念远;望驿台前,春意阑珊,花儿纷纷飘落到地面。两处美好的春光,在同一天消尽;此时,家里人思念着出门在外的亲人,出门在外的人一样也思念着家中的亲人。2、 秋思 【唐 】张籍洛

2、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注释(1)意万重:形容思绪万千。 (2)行人:指送信的人。(3)开封:把封好的信拆开。 (4)秋思:秋日里的思念。(5)洛阳:我国古都之一,位于河南西部(6)作:写 (7) 见:现【译文】洛阳城中又刮起了秋风, 那凉丝丝的秋风似乎在催“我”写一封家书, 将万重心意与亲人沟通、向亲人诉说。 心事仿佛永远说不尽, 又怕匆匆写出的信表达不尽自己的情意,捎信人即将要出发, “我”又拆开了合上的信封, 看看有没有诉说完自己所有的心事。3、 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

3、在不(fu)?”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注释 陈太丘:即陈寔(sh) ,字仲弓,东汉颖川许(今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太丘,县名。 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 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日中,正午时分。 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舍,丢下。去,离开。 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尊君在不(fu):你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否” ,句末语气词。这里的意思是不在。 相委而去:丢下别人。委

4、,丢下、舍弃。去,离开。 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引:拉,这里有友好的意思。 顾:回头看。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嬉戏。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 (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应有的行为)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抛下别人先离开了。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这是不讲诚信(的表现) ;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这是不讲礼貌(的表现) 。 ”友人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住元方,元

5、方头也不回的走进家门。古今异义词1.去 古意:离开 ;今意:往、到。2.委 古意:丢下、舍弃 ; 今意:委屈、委托。3.顾 古意:回头看 ;今意:照顾4.引 古意:拉;今意 :引导,带领。5.期 古意:约定;今意 :期望。6.不 古意:通假字 通否 古今相通 语气词 表询问。赏析本文讲的是“信”和“礼” 。陈太丘与友人相约,友人失信,没按时来,陈太丘就走了。友人对此不但不自责,反而辱骂陈太丘无信、 “非人” 。元方是怎样面对的呢?首先,他提出什么是“无信”?“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 ,是谁无信呢?话说在点子上,友人无言以对。其次,当着儿子骂他的父亲,这又是失礼。简短两句话,使友人惭愧得下车

6、来拉他。文章赞扬小元方明礼又善言。作者介绍:世说新语是由刘义庆组织的一批文人编写的。刘义庆(403444),南朝宋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人,南朝刘宋王朝的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荆州刺史、江州刺史、南充州刺史、都督加开府仪同三司。他爱好文学, “招聚文学之士,远近必至” 。因他熟悉两晋士大夫的言行,参阅了有关论述,加上才学之士的帮助,编出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轶事小说世说新语 。全书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分类记载汉末到东晋期间士大夫阶层的一些言谈和轶事。南朝梁刘峻(字孝标)为这部书作注,引书近四百种,又增加了许多材料。所记故事都不长,但是写得生动,往往三言两语,就能让读者

7、了解当时的社会风气和一些人物的精神面貌。全书语言精练、辞意隽永,对后代笔记文学影响很大,此外,还有幽明录志怪小说。原有文集八卷,已亡佚。本文选自世说新语 “方正”门,题目是编者加的。陈太丘指陈寔(104187)。字仲弓,东汉颍川许(今河南省许昌市东)人。因曾任太丘长(太丘县在今河南省永城县西北,长,县级长官),所以称陈太丘。他是东汉后期以操守严正著称的人,不论在朝在野都有极高威望。由于处事公正,老百姓甚至说:“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 ”他的生平事迹见后汉书苟韩钟陈列传 。这里记叙他任太丘长时的一个故事,表现他依约行事、遵守时间的作风。4、 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

8、:“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y)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c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sh)为汝(r)多知(zh)乎?”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小孩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从“孔子不能决也”中可以看出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

9、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译文 孔子向东游行,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就问他们在争辩的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离人近,而到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离人远,而到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近。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大得像车盖。到了正午就像盘盂,这不是远的东西小而近的东西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很清凉,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东西热而远的东西凉吗?”孔子不能判定。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见多识广呢?”注释 东:东方。 游:游历、游学。 见:看见。辩斗:辩论,争论.辩:争。其:代词,两小儿。故:缘故,原因。以:认

10、为。始:刚刚,才。去:离开;距离。日中:正午。初:刚刚。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及:到。则:就。盘盂:盛物的器皿。圆者为盘,方者为盂。为:是。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沧沧:寒冷的意思。探汤:把手伸向热水里。汤,热水,开水。 (古时还特指沐浴时用的热水。 )在文中的意思是天气很热。决:决断,判定,判断。孰:谁。为:同“谓” ,说,认为。汝:你。知:zh,通假字。 “知”通 “智”,智慧。笑:嘲笑,讥讽。沧沧凉凉:形容清凉而略带寒意。告诉我们的道理:1,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会得出不同的结论。2,古人敢于大胆质疑以及孔子确实不愧为圣人:敢于承认自己的无知。一般被捧得很高的人,很难做

11、到他这样,遇到以上这样的情况,也多半是顾左右而言他,以掩饰自己的无知。圣人的风采的确永远值得我们景仰和佩服!理解字、词古今含义不同是学习本文的难点。如,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中“去”为“ 距离”之意,与现代常用义不同。另外, “孰 ”“汝”等在现代汉语中很少出现,诸如此类的字词要让学生理解。语言简洁,事中见理。善于运用比喻。如写两小儿论辩“太阳远近” 这一现象的时候,一方从视觉出发,用两个比喻“ 如车盖”、 “如盘盂”,具体说明太阳形状的大小,结合“ 日初”和“日中”,就把结论的理由说清了;一方从感觉出发,以“ 如探汤” 作比,结合“日初” 和“ 日中”来说,也把理由说清了。由于作者善于用

12、比喻,语言生动形象,颇有说服力,极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人物孔子:谦虚谨慎,实事 求是,尽管学识渊博,可仍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这值得我们学习。两小儿:聪明可爱,善于动脑,善于观察,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大胆质疑,还敢于争辩。文章出处本文选自列子汤问 。列子本来是列子(战国初期郑国人列御寇) 、列子弟子、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约在战国 后期成书。秦始皇焚书坑儒, 列子被禁。汉初崇尚黄老, 列子得行于世。汉武帝,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列子散落民间。汉成帝 求遗书于天下,刘向将列子编成八篇, 藏于内宫秘府。东晋时,张湛撰列子注 问世, 列子得以广泛流传。 列子汤问是列子所辑注,里面具有许多民间故事、

13、寓言和神话传说。 (有的人也说是列子所著,到今天还没有定论。 )作者列御寇,东周威烈王时期郑国圃田人(今河南省郑州市) 。战国早期,著名的思想家、寓言家和文学家。道家著名代表。那时,由于人们习惯在有学问的人姓氏后面加一个“子”字,表示尊敬,所以列御寇又称为“列子” 。唐玄宗于天宝年间诏封列子为“ 冲虚真人”。2 作者简介列子,名曰寇,又名御寇(又称“圄寇”“ 国寇”) ,战国前期思想家,是继老子和庄子之后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郑国莆田(今河南郑州)人,与郑缪公同时。今郑州市东30 里圃田乡圃田村北有列子祠。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后汉 班固艺文志“道家” 部分录有 列子八卷。 列子

14、又名冲虚经 , (于前 450 至前 375 年所撰)是道家重要典籍。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卷,早佚。今本列子八卷,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看,可能是今人根据古代资料编著的。全书共载寓言、神话传说等 134 则,题材广泛,有些颇富教育意义商氏、支伯高子等。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先后著书二十篇,十万多字,今存天瑞 、 仲尼 、 汤问 、杨朱 、 说符 、 黄帝 、 周穆王 、 力命等八篇,共成列子一书,均已失传。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如黄帝神游 、 愚公移山 、 夸父追日 、 杞人忧天等,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隽永味长,发人深思。5、 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篱落疏

15、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1注释留住新市徐公店。篱落:篱笆。疏疏:稀稀疏疏。一径:一条小的路。深:深远。树头:树枝头上。花落:花落下。未:没有。阴:树叶茂盛浓密。急走:奔跑着、快追。黄蝶:黄颜色的蝴蝶。无处:没有地方。寻:寻找。译文在稀稀疏疏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通向远方,路旁树上的花已经凋落了,而新叶却刚刚长出,树叶稀疏还不茂密,还没有形成树阴。儿童们奔跑着,追捕翩翩飞舞的黄色的蝴蝶,可是黄色的蝴蝶飞到一片金灿灿的菜花丛中,孩子们再也找不到它们了。诗意译文暮春四月,已是春末夏初、鸟语花香之时,我怎么抵制得了春天美好的诱惑!沐着晚风,踏着春光欣然前往乡村。当最后一

16、抹 晚霞落山时,终于来到了山村-新市。哦,累了,就在这家徐公开的店住下吧! 第二天凌晨,阵阵清脆的鸟鸣把我从睡梦中唤醒,映入眼帘的是那通向远方的小径和小径两边稀稀落落的篱笆以及远远近近那金灿灿的油菜花。我情不自禁地走出小屋踏上小径悠闲地漫起步来。曾经兴旺一时的桃花、杏花早已凋落。而路旁的几株杨树,每一个树枝上都吐着嫩绿的新叶,叶上晶莹的露珠儿在清晨的阳光下熠熠闪光;那边的柳树垂下的无数条绿丝绦在柔和的春风中飘荡;鸟儿在枝头上唱着动听的歌曲;小草摇晃着脑袋,好像是在跳春之舞啊!真是令人陶醉。 菜园里那盛开的油菜花,正尽情舒展着粉嫩嫩的花瓣,迎着阳光拂着春风,好不热闹!突然,一阵银铃般的笑声像强磁

17、力的吸铁石把我的目光吸了过去。原来是一群可爱的顽童正在捕蝶。这时,有一只蝴蝶落在了菜花上,一个孩子蹑手蹑脚地走近它,闪电般地抓住了它。那个孩子拿着蝴蝶在同伴面前炫耀着,由于兴奋过度,他的手一松,机灵的蝴蝶哧溜飞走了,飞入菜花丛找不到了。他弯下身子在花丛中仔细寻找着蝴蝶,他找啊,找啊,怎么也弄不清蝴蝶藏在哪里了。2 总赏这是一首描写暮春农村景色的诗歌。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和天真可爱的儿童,头两句“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点出儿童捕蝶时候快乐,天真的背景。这儿有一道稀疏的篱笆和一条幽深的小路。篱笆旁还有几棵树,花瓣从枝头纷纷飘落,嫩叶还未长出的春意盎然的美图。词句赏析篱笆和小路,点明这

18、是农村;“花落未成阴” 和结句中的“菜花”都说明这是暮春季节。1. 后两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将彩笔转入画面的中心,描绘儿童捕蝶的欢乐场面。 “急走” 、 “追”是快速奔跑追逐的意思。这两个动词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的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而“飞入菜花无处寻”则将活动的镜头突然转为静止。 “无处寻” 三字给读者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仿佛面前又浮现出一个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蹰、不知所措的儿童。作者简介杨万里(1127-1206) ,字廷秀,号诚斋。江西吉州人(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 。南宋大诗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 年)进士。历任国子博士、

19、太常博士,太常丞兼吏部右侍郎,提举广东常平茶盐公事,广东提点刑狱,吏部员外郎等。反对以铁钱行于江南诸郡,改知赣州,不赴,辞官归家,闲居乡里。在中国文学史上,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南宋四家”、 “中兴四大诗人” 。他作诗 25000 多首,只有少数传下来。6、 村晚宋 雷震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注释陂(bi):池塘。衔:口里含着。本文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咬住了。浸:淹没。漪(y):水波。横牛背:横坐在牛背上。腔:曲调。信口:随口。池塘:堤岸。1 赏析1、写景的艺术特色:村晚的写景文字集中在一、二两句,写的是山村晚景。诗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

20、有机地融合起来,描绘了一幅非常幽雅美丽的图画,为后两句写牧童出场布置了背景。瞧 ,“草满池塘水满陂“,两个“满“ 字,写出仲夏时令的景物特点,写出了景色的生机一片;“山衔落日浸寒漪“ ,一个“衔“,写日落西山,拟人味很浓,一个“ 浸“ ,写山和落日倒映在水中的形象,生动形象。“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淳朴无邪。这些景物,色彩和谐,基调清新,有了这样的环境,那牧童自然就是悠哉悠哉、其乐融融的了。同时,也表现出了牧童无忧无虑,悠闲自在的情致名句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析赏日西落,村牛归,牧童横坐在牛背,拿着无腔无调的短笛,一路信口乱吹。

21、这两句最常被引用来歌咏乡野黄昏晚景的可爱,村童牛背吹笛,悠然自得,纯朴无邪而快乐。 12、诗歌的意境的创造:诗人是带着一种欣赏的目光去看牧童、写村晚的,他十分满足于这样一种自然风光优美、人的生活自由自在的环境,所以他写牧童,让其“横牛背“ ,吹笛呢,则是“ 无腔信口“ ,是诗人厌倦了尘世的喧嚣,看破了“红尘滚滚“呢,还是他天性好静、好无拘无束呢?总之,这首诗描绘的确实是一幅悠然超凡、世外桃源般的画面,无论是色彩的搭配,还是背景与主角的布局,都非常协调,而画中之景、画外之声,又给人一种恬静悠远的美好感觉。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在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中的水灌得满满的,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

22、球好像被山吃掉一样(是落山后) ,倒映在冰凉的池水波纹中。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他拿着短笛随意的吹奏。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译文 在一个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口咬住一样,淹没在冰凉的池水波纹中。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乐曲。作者 雷震,宋朝,籍贯,生平事迹不详。有的人认为眉州(今四川眉山) 人,宋宁宗嘉定年间进士。也有人认为是南昌(今属江西) 人,宋度宗咸淳元年 (1265)进士。其诗见宋诗纪事卷七十四。7、 十六字令三首毛泽东一九三四年到一九三五年其一: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23、。其二: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其三: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原注】:民谣:“上有骷髅山,下有八宝山 ,离天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 ”【背景】此词作于一九三四年至一九三五年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湘贵一带群山间。【锷】剑刃。【天欲堕】神话中有以山为撑天之柱的讲法。第一首写的是山的崔嵬和险峻,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长征其实就是大范围的转移,前有崇山峻岭,后有几路追兵,这就促使部队快速行进,所以当毛泽东上到一高点回望时已经很高了,好像离天已经很近了。1934 年 12 月,红军进入贵州,注释中的八宝山在贵州雷山县境内。毛泽东在这首小令

24、里对山体的巍峨没有具体的描写,只是单单从自己在马上的感觉来说。试想,由于山势的险峻,坐在马上的人不得不上体前倾来保持平衡,这时他无暇顾及身后,等上到山巅,才能宽松地饱览周围的景色。而这时可以发现,原来苍浪的青天也仿佛伸手可及。这种描写是非常准确生动的,并不完全是毛泽东的伟大气势造就出了词本身的力量,而当时当地崔巍险峻的带有神话色彩的群山才是根本的材料。当然,当毛泽东把它们精确地描绘出来的时候,也显示出了他卓越的观察能力和超凡脱俗的审美眼光。第二首写的是山雄浑的气势。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这一句没有用典。山是静止不动的,最多是山上风大时,草木会随之摇摆,而由于毛泽东本身

25、是行动的,他观察的角度也是动态的,或许他还是骑在那匹大白马上。那么山在他的眼里就可以像是江海那样翻腾起波浪来,而他本身也在这种波涛当中。他觉得山势实在是太磅礴了,在奔腾,在怒吼,在旋转,甚至是在跳跃和倾倒。于是他可以自然而然地想到这伟岸的群山就好像千军万马厮杀正狠。第三首写的是山的宏大。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个人感觉写到这里,气势更大,意象更加悲壮。如果说第一首里的山是“ 离天三尺三” ,还有“三尺三”的距离的话,那么这首词里的山更是好像枪和戟一样直接刺破了青天,甚至成了天地间赖以存在的中介。没有山支撑的话,天就会坠落下来。这是一幅难以描摹而又宛若眼前的画面,个人主观

26、色彩浓厚,很好地说明了毛泽东极度雄奇和大胆的想象力。三首词是一个整体,毛泽东写的是山,但是通过对山的描写,毛泽东那博大的胸怀、宏伟的抱负和超凡的品格完全显露了出来。8、 观沧海 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 2-3词语注释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碣(ji )石:山名。碣石山,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碣石山。公元 207 年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沧:通“苍” ,青绿色。海:渤海何:多么澹 澹(dn dn):水波摇动的样子。竦 峙(sng zh):耸立。竦 ,通耸,高。萧瑟:树木被

27、秋风吹的声音。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日月:太阳和月亮若:如同.好像是.星汉:银河,天河。幸:庆幸。甚:极点。至:非常,幸甚至哉:真是庆幸。咏:歌吟咏志:即表达心志。志:理想歌以咏志:以歌表达心志或理想。 2-3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波浪。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33 创作背景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公元 207 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 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

28、出卢龙寨,临碣石山。 (正是此时所做,曹操此生仅登临过一次碣石山,在出征途中经过。 )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曹操(155 220) ,字孟德,小字阿瞒,一名吉利,汉族,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与其子曹丕,曹植并称“ 三曹” ,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曹操一生征战,为全国尽快统一,在北方广泛屯田,兴修水利,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其次,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抑制豪强,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9著有孙子略解 、 兵书接要等军事

29、著作和蒿里行 、 观沧海 、 薤露 、 短歌行 、 苦寒行 、 碣石篇 、 龟虽寿等不朽诗篇。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后人并且辑有曹操集 。作为一代枭雄,他精通音律,善作诗歌,抒发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慷慨悲凉。而曹氏父子则以其倡导和创作,对建安文学的发展和建安风骨的形成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曹操原有集三十卷,已散佚。现存乐府诗二十余首,散文四十余篇,有中华书局辑校的曹操集9、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ceng)云,决眦(z)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注释 岳:此指东岳泰山,泰山为五岳之首,其余四岳为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

30、岳:嵩山。 其中,泰山以其雄伟壮观而闻名于世,为五大名山之一。古时是“天”的象征。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 ”。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 ,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夫:读“f”。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语气词,强调疑问语气。如何:怎么样。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即山东地区。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 在今山东境内,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青:指苍翠、翠绿的美好山色。未了:不尽,不断。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造化:大自然。钟:聚集。神秀:天地之灵气,

31、神奇秀美。阴阳:阴指山的北面,阳指山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南北。割:分。夸张的说法。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昏晓:黄昏和早晨。极言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之判若清晓与黄昏,明暗迥然不同。荡胸:心胸摇荡。曾:通“层” ,重叠。决眦(z):眦:眼角。眼角(几乎)要裂开。这是由于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所致。决:裂开。入:收入眼底,即看到。会当:终当,定要。凌:登上。凌绝顶,即登上最高峰。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作品译文泰山到底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汇聚于泰山,山南和山北的天色被分割为一明一暗两部分。冉冉

32、升起的云霞荡涤我的心灵,睁大眼睛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山林,眼角好像要裂开一样。一定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俯瞰kn那众山,而众山在我眼中是多么的渺小。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余。杜甫(712 770)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 杜工部”、 “杜老”、 “杜拾遗“、 “杜少陵” 等。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起由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官至工部员外郎,后人因此也称为“杜工部” 。杜甫一生迭经盛衰离乱,饱受艰辛,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他是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格高尚,3他的约 1400 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

33、远,备受推崇。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之。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 ,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10、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注释饮湖:在西湖上饮酒。 潋滟:水面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好。 空蒙:形容细雨迷茫的样子。 亦:也。 西子:西施,春秋时越国的美女。淡妆:淡雅朴素的妆饰。 浓抹:浓艳华丽的打扮。抹,涂脂抹粉。相宜:合适、适宜。译文晴天的西湖波光粼粼多么美好,雨中的山峦苍茫也很奇妙。若把西湖比作绝代佳

34、人西施,不管淡妆浓妆总是如此多娇。苏轼(1037 年 1 月 8 日1101 年 8 月 24 日) ,字子瞻,又字 和仲,号“ 东坡居士”,世称“ 苏东坡 ”。 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祖籍河北 栾城。北宋散文家、书画家、文学家、词人、政治家、诗人,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6神宗时苏轼曾任祠部员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州。元祐元年复出,任翰林学士,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元符三年赦还,次年病死常州,追溢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 三苏” 。在政治上属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汪洋恣肆,挥洒畅达,为“唐宋八大家 ”之一(唐宋八大家:唐:韩愈,柳宗元;宋:苏轼

35、,苏洵,苏辙,王安石,欧阳修,曾巩) ;其诗词清新豪健,独具风格,开豪放一匠,对后世影响颇大;工书画,为代大师,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著述甚丰,有东坡七集 、 东坡书传 、 东坡乐府等等。11、 菩萨蛮韦庄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人人都说江南好,游人只适合在江南老去。春天的江水清澈碧绿更胜天空的碧蓝,江南酒垆边卖酒的女子光彩照人,卖酒时撩袖盛酒,露出的手腕白如霜雪。不到年老时,千万不要回到故乡,回到家乡思念江南之情会让人愁断肠菩萨蛮:词牌名。只合:应当。垆:旧时酒店用土砌成放酒瓮卖酒的地方。 史记司

36、马相如列传中记载司马相如妻卓文君长得很美,曾当垆卖酒:“买一酒舍沽酒,而令文君当垆。 ”皓腕凝霜雪:形容双臂洁白如雪。韦庄(836 年910 年) ,五代前蜀诗人,字端己,京兆 杜陵(今中国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他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是诗人韦应物的四代孙,唐朝花间派词人,词风清丽,有浣花词流传。曾任前蜀宰相,谥文靖。12、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水是眼(yn)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yn)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1作品注释卜算子:词牌名。词名。鲍浩然:诗人的朋友。水是眼波横: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是眉峰聚: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欲:想,想要行人:

37、指作者(王观)的朋友(鲍浩然)眉眼盈盈处: 一说比喻山水交汇的地方2,另有说是指鲍浩然前去与心上人相会。作品译文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想问行人去哪里?到山水交汇的地方。才刚送走了春天,又要送你回去。假如你到江南,还能赶上春天的话,千万要把春天的景色留住。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是北宋词人王观创作的词,上片写友人一路山水行程,含蓄地表达了惜别深情;下片则直抒胸臆,写离愁别绪和对友人的深情祝愿。此词送别友人,构思新颖。没有送别情境的刻画和别情依依的渲染,开头便着眼于山、水。水是横着的眼波,山是皱着的眉头,将离人的形象放得无穷大,以眉眼盈盈喻山川之美,故乡山河之美。将人之眉眼与自然山

38、水两组意象重复叠加,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13、 暮江吟 唐 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注:真珠的真是“真”不是“ 珍”2 作品注释暮江吟: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残阳:快落山的太阳的光。也指晚霞。瑟瑟:原意为碧色珍宝,此处指碧绿色 。可怜:可爱。九月初三:农历九月初三的时候。真珠:即珍珠。月似弓:峨眉月,其弯如弓。3 句解段析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诗人抓住了傍晚夕阳斜射下的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不同的颜色,表现出江面微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绚烂景象。这句诗的意思是:傍晚时分,快要落山的夕阳,柔和地铺在江水之上。晚霞

39、斜映下的江水看上去好似鲜红色的,而绿波却又在红色上面滚动。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诗人在这里把天上地上的两种景象压缩在诗里,通过对“露” 和“月”的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秋夜一派和谐宁静的意境。这句诗的意思是:九月初三这个夜晚多么可爱啊,岸边草茎树叶上的露珠像稀少的珍珠一样,而升起的一弯新月像一张精巧的弯弓。作品译文一道残阳倒映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巧的弓。表达了作者对大好江山的喜爱之情。14、 夜泉 明 袁中道山白鸟忽鸣,石冷霜欲结。流泉得月光,化为一溪雪。注

40、释译文【注释】结:凝结。【译文】夜晚山中夜鸟突然鸣叫了起来,石头冰凉得使在石上的露水快要结成霜了。流泉在月光的照耀下,仿佛一溪流动的雪。作品鉴赏这首诗描绘了山间夜晚的山泉美景,表现了山的寂静和生机。整首诗用以动衬静的方式来写。这幅幽静的山泉夜景,在诗人笔下充满了活力,一石一水,生气勃勃,情趣盎然。 “山白鸟忽鸣” ,应是从王维诗句: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化出,一轮明月破云而出,把山岭照得白皑皑,而月光照进鸟巢,使鸟儿惊诧,鸣叫起来。清静的山丘传来鸟叫,更显幽美。次句既所所感,也点明秋天的时令。霜天月夜,石块单是看都有冰冷的感觉,而且仿佛秋霜都要冷得凝结了,暗地里还是照应一个“白” 字。

41、最后二句,写皎洁的月光照在清泉上,那泉水浸染上明月的白色,仿佛净化了,顿时变成一溪白雪。诗人笔下的山、鸟、石、泉,在优美的月色下,融成一幅绝色的图画:幽静,清冷,空明,爽洁。正是这是白色的基调,渲染了清冷幽静的气氛。作者简介袁中道(1570 一 1627)明代文学家。字小修,一作少修。湖北公安(今属湖北省)人。 “公安派 ”领袖之一,袁宗道、袁宏道胞弟。16 岁中秀才,以豪杰自命,性格豪爽,喜交游,好读老庄及佛家之书。成年后科场考试,几经落第,万历进士,授徽州府教授、国子监博士,官至南京吏部郎中。少即能文,长愈豪迈。与其兄宗道、宏道并有文名,时称“三袁”,同为 公安派。其绩稍逊 于宏道。反对复

42、古拟古,认为文学是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天下无百年不变之文章”;提倡真率,抒写性灵。晚年针对多 俚语纤巧的流弊,提出以性灵为中心兼重格调的主张。创作以散文为佳,游记、日记、尺牍各有特色。游记文描摹入微、情景交融,日记写得精粹,对后世日记体散文有一定影响。其诗偶有关心民生疾苦之作,也写得较清新。但诗文思想较平泛,酬作应答、感时伤怀,艺术上创新不够。有珂雪斋集20 卷, 游居柿录 (袁小修日记 )20 卷。15、 嫦娥 (唐)李商隐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2 注解1、云母屏风:以云母石制作的屏风。2、深:暗淡。3、长河:银河。4、碧海青天:指嫦娥的枯燥生活

43、,只能见到碧色的海,深蓝色的天。5、灵药:指长生不死药。6、夜夜心:指嫦娥每晚都会感到孤单。3 译文云母屏风染上一层浓浓的烛影,银河逐渐斜落启明星也已下沉。嫦娥想必悔恨当初偷吃不死药,如今独处碧海青天而夜夜寒心。李商隐,著名诗人。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他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 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之说。因处

44、于 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 。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16、 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jio)河汉女。纤纤(xin) 擢(zhu)素手,札札(zh)弄机杼(zh)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jin),脉脉(m) 不得语。注释1.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2.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梁萧统文选卷二九(中华书局 1977 年版)此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 古诗十九首 ,作者不详,时代大约在东汉末年3.迢迢(tio):遥远。牵牛星:隔银河和织女星相对,俗称 “牛郎星”,是天鹰星座的主星,在银河南。4.皎皎:明亮。河汉:

45、即银河。河汉女,指织女星,是天琴星座 的主星,在银河北。织女星与牵牛星隔河相对。5.河汉女:银河边上的那个女子,指织女星。6.擢(zhu) :引、抽,伸出的意思。这句是说,伸出细长而白皙的手。7.札(zh)札弄机杼: 这是一个象声词。正摆弄着织机(织着布) ,发出札札的织布声。弄:摆弄8.杼(zh):织机的梭子9.终日不成章:是用诗经 大东语意,说织女终日也织不成布。 诗经原意是织女徒有虚名,不会织布这里则是说织女因害相思,而无心织布。10.零:落。11.几许:多少。这两句是说,织女和牵牛二星彼此只隔着一条银河,相距才有多远!12.盈盈:清澈、晶莹的样子。13.脉脉(m m):默默地用眼神或行

46、动表达情意。14.素:白皙。15.涕:眼泪。16.章:指布帛上的经纬纹理,这里指布帛。17 .间:相隔。3翻译看那遥远的牵牛星,明亮的织女星。(织女)伸出细长而白皙的手 ,摆弄着织机(织着布) ,发出札札的织布声。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段布,哭泣的眼泪如同下雨般零落。这银河看起来又清又浅,两岸相隔又有多远呢?虽然只隔一条清澈的河流,但他们只能含情凝视,却无法用语言交谈。17、 蝉(唐)虞世南垂緌(ru)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ji)秋风。12 作品译文名词注释垂绥: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 形状与其有些相似藉:凭借2诗作译文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

47、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声远传的原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言外之意是一个品格高尚的人不需要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扬。这是一首咏蝉的诗句,讴歌了蝉的高洁品格。但也是托物言志。3虞世南(公元 558638) ,字伯施,越州余姚(浙江余姚)人,初唐的重臣,也是著名书法家。兄长虞世基。18、 画眉鸟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注释啭:鸟婉转地啼叫随意:随着自己(鸟)的心意。树高低:树林中的高处或低处。金笼:贵重的鸟笼,喻指不愁吃喝、生活条件优越的居所。百啭千声:形容画眉叫声婉转,富于变化。不及:远远比不上。解说作者来到树林里,看

48、到画眉鸟在开满红红紫紫山花的枝头自由自在地飞翔,听到它们在高高低低的树梢上随着自己的心意尽情愉快地唱歌,不由得感慨到 :如果把它们锁起来,即使是锁在金笼里,它们也不会唱出这样美妙的歌声了。因为自由是生活愉快的先决条件。鸟是这样,人不也是这样吗?今译千百声的鸟啭,随着自己的心意任意回荡着,(就在那) 山花万紫千红绽放,高低有致的林木里。这才明白:(以前)听到那锁在金笼内的画眉叫声,远比不上悠游林中时的自在啼唱。赏析本篇借咏画眉以抒发自己的性灵,诗题一作郡斋闻百舌 。画眉、百舌,都是声音婉转的鸣禽,诗人在啼鸟诗中也写过“南窗睡多春正美,百舌未晓催天明。黄鹂颜色已可爱,舌端哑咤如娇婴。 ”可见他对 “林间自在啼”多么欣赏,这儿以“锁向金笼” 与之对比,更见出诗人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心理。诗人本在朝为官,后因党争牵连,贬为知州知县,此两句大概有所寄托。欧阳修的画眉鸟 ,前两句写景:画眉鸟千啼百啭,一高一低舞姿翩翩,使得嫣红姹紫的山花更是赏心悦目。后两句抒情:看到那些关在笼里的鸟儿,真羡慕飞啭在林间的画眉鸟,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这里也要了解的是,作者欧阳修此时因在朝中受到排挤而被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