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旅游地理学大纲.doc

上传人:yjrm16270 文档编号:8641102 上传时间:2019-07-06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1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旅游地理学大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旅游地理学大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旅游地理学大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旅游地理学大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旅游地理学大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旅游地理学第一章 绪论一、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1.闲暇、游憩和旅游闲暇,是指人们扣除谋生活动时间、睡眠时间、个人和家庭事务活动时间之外剩余的时间。游憩,一般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包括在家看电视和外出度假。旅游是在闲暇时间所从事的游憩活动的一部分,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一个部分。三者之间的关系2.研究对象旅游地理学在国际上有不同的称呼,如英国部分学者称其为休闲和旅游地理学,加拿大称为游憩地理学,日本和韩国称为观光地理学。旅游地理学研究的课题包括构成旅游三大要素的旅游主体(旅游者) 、旅游客体(旅游资源)和旅游媒体(交通、宾馆、旅行社等

2、) 。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二、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地理学者将旅游作为人类活动的一种空间表现形式来研究。从地理学的观点来看,旅游由三个主要的成分组成,即旅游客源地、旅游目的地和旅游通道。旅游客源地是旅游者居住的地方;旅游目的地是吸引旅游者短暂停留、参观游览的地方;旅游通道将客源地和目的地两个区域连接起来,是旅游系统的桥梁。主要内容包括 10 方面1.旅游产生的条件及其地理背景。影响旅游产生的条件或要素包括两大类。一类是一般要素,涉及一个国家旅游需求的水平,包括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人口特征和政策制度。另一类是专门要素,指旅游

3、者个人的情况,包括收入、就业、带薪假期、教育水平、生活阶段、个人偏好等。2.旅游者行为规律。包括以下内容:旅游动机、旅游动力、决策行为、空间行为、旅游者行为规律研究的实践意义等。3.旅游流(旅游需求)预测。旅游流预测研究主要是发展一套在不同条件下适宜的预测模型。4.旅游通道。旅游通道是为旅游者由居住地到旅游目的地往返,以及为旅游目的地的各种旅游活动而提供的设施和服务的整体。从地理学的角度,主要是对可进入性和各种交通方式如何匹配的研究。5.旅游资源评价。主要是旅游资源的分类、如何建立评价模型的研究。6.旅游地演化规律和重要旅游地研究。主要包括旅游地生命周期、旅游地空间竞争、城市旅游地、主题公园等

4、。7.旅游环境容量。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自然环境容量;二是社会经济意义和旅游者感应气氛的环境容量,及旅游者的数量应限制在社会经济承受能力和不破坏旅游者游兴的范围之内。8.旅游区划。旅游区是指含有若干共性特征的旅游景点与旅游接待设施组成的地域综合体。旅游区划的研究,首先是区划原则、区划指标的研究,然后针对具体的区域进行区划;在区划的基础上进行分级、分类及区域相互关系研究。9.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包括旅游开发的经济影响、环境影响和社会文化影响等。10.旅游规划。分为旅游发展规划和旅游地规划两个层次。三、旅游地理学的研究方法1.综合考察法 2.资料统计分析法 3.地理图表法 4.比较分类法5.现代技

5、术手段的应用四、旅游地理学的性质与特点旅游地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在旅游业大规模发展的背景下,伴随旅游科学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旅游地理学还是一门具有综合特点的交叉科学,介于地理系、社会学、民俗学、历史学、园林学、经济学等学科之间。旅游地理学也是一门具有应用特点的科学,一方面有它自身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还特别注重实用性的研究。特点1.地域性:旅游资源的形成、开发和利用,具有显著的地域性特征,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旅游景点。旅游者行为也具有地域性特征。2.综合性:表现在其研究范围的广泛性和多学科性。在研究旅游资源的分布、开发,旅游区规划和建设等问题时都应有综合性的观点,才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

6、效益、生态效益。五、旅游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1.与地理学科的关系:旅游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部分,属于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2.与旅游学科的关系:旅游地理学是介于地理学与旅游学科之间的边缘学科。3.与其它学科的关系:旅游地理学的研究,要涉及很多其它学科的知识,如园林学、建筑学、经济学、环境学、社会学、历史学、民族学、宗教学、美学等。第二章 旅游地理学发展概述第一节 国外旅游地理学发展历史旅游作为一种大众化的社会经济现象,起源于近代,它是西方由于工业化的逐步完成经济发展达到相当程度的产物。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旅游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全球性的现象。旅游的兴起

7、和发展,很早就引起了学者的注意,地理学者是涉足于旅游这一研究领域的先驱之一。一、二战之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旅游是西方发达国际富有阶层的生活内容,随着价廉的组团旅游(package tour)的出现,旅游的规模越来越大。于是,各科学者也开始研究旅游,这一时期地理学者的研究是不自觉的,只是将旅游作为一种土地利用方式。主要研究内容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地理学家麦克默里发表的 游憩活动与土地利用的关系一文,被公认为是旅游地理学的开世之作。这一时期,旅游地理的研究内容大致分两方面:一是旅游地和旅游形态的个别地区的研究;二是旅游地自然环境的研究。二、二战之后至 20 世纪 60 年代初二战后,发达

8、国家的国内旅游需求急增,以相邻国家为目的地的国际旅游也得到初步发展,学者们在客观形势的要求下,开展了比二战前更加广泛的旅游研究。但总体来说,地理学者对于旅游的研究没有明显的方向和兴趣,所作的研究工作仍然是零散的。参与旅游研究的地理学者人数仍然有限。三、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1.20 世纪 6070 年代世界旅游业进入发展最快最稳的时期。旅游需求和供给规模迅速扩大。这一时期地理学者对旅游的研究以主动参与和多样化的研究内容为特点,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旅游资源的评价、旅游地和旅游区域的开发研究、旅游客流的调查与分析、旅游产生的各种影响。2.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以后世界旅游在总体规模上仍持续增

9、长,各国旅游开发和管理工作逐渐走上正轨。 。地理学者在完成大量个案研究工作基础上,要求系统研究旅游地理学的理论、方法,对旅游地类型进行分类和评价,绘制旅游地图等。旅游地理的研究这一时期主要集中在国际旅游方面,发表的文献也大量增加,以美国马特勒的著作国际旅游地理最有代表性。第二节 国外旅游地理学的发展趋势一、各国学者总体趋势是研究闲暇时间从事的所有活动,重点是旅游活动不同国家称谓不同,加拿大称为 recreation geography 游憩地理学;新西兰geography of recreation and tourism 休闲和旅游地理学。地理学者研究闲暇活动的主要领域是旅游,对于休闲的兴趣

10、,主要体现在研究城市规划问题和地方社区环境的改进之时。二、理论与实用研究并举旅游地理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展,研究方法日益多样化,一直注重研究旅游业中提出的实际问题,同时兼顾理论的提升研究。三、参与所学科性的融合研究,注重新技术手段的应用旅游业发展到今天,其内部产业结构及产业的前向与后向联系都已相当复杂,解决其提出的问题往往需要经济学者、地理学者、管理学者和其他专家会诊。旅游地理学注重新的技术手段在研究、教学和咨询工作中的运用,尤其是旅游信息系统的建立和运用。四、从传统的以资源研究、土地利用研究为重,转移到旅游者行为、旅游区规划、旅游影响等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以前的旅游地理研究,基本上限于中

11、小尺度的空间范围和旅游者本身的属性(发源地、目的地等) 。旅游地理学者的研究主题已经从过去局部着眼转向全局,同时,也保留和发展了解剖性质的小区域和专题研究。第三节 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一、古代旅游知识的积累旅游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无论是历代帝王的巡狩、官员的宦游、诗人学者的漫游,还是和尚道士的云游以及一般民众的出游等,都是古老的旅游形式。有关旅游地理的内容,在我国早期的地理学著作山海经 、 地理志 、 水经注 、徐霞客游记等都有记载。二、现代旅游地理学的发展在中国系统地开展旅游地理学的科学研究是以 1979 年底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组建旅游地理学科组为标志开始的。经过 20 年的努力,旅游地

12、理学已经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在整个地理学领域中逐渐确定了其相应的地位,并开始受到广泛的重视。第四节 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趋势讨论题请设计某旅游景区的 3 日游路线。1.选择此景区的动机2.旅游决策过程3.具体线路设计和食宿安排第三章 旅游者行为本章的主要内容旅游者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及活动行为层次旅游者的决策行为旅游者的空间行为旅游者行为研究的实践意义第一节 旅游者一、国际上的定义1.国际旅游者,是指离开定居国,到其它国家旅行 24 小时以上的人。又分为国际旅游者(在目的地国家的接待设施中度过至少 1 夜的游客)和国际短途旅游者(利用目的地国家的接待设施少于 1 夜的游客) 。2.国内旅游者国

13、内旅游者是指在本国某目的地旅行超过 24 小时而少于 1 年的人,其目的是娱乐、度假、运动、商务、会议、学习、探亲访友、健康或宗教。国内短途旅游者是指基于上述任以目的在旅游目的地逗留时间不超过 24 小时的人。二、中国对游客的定义1.游客,是指任何一个因为休闲、娱乐、观光、探亲访友、参加会议等,离开常住国(或常住地)到其它国家(或地方) ,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 12 个月,并且在其它国家(或地方)的主要目的不是通过所从事的活动获得报酬的人。按出游地分国际游客和国内游客。按出游时间分旅游者和一日游游客。2.海外旅游者,是指来华旅游入境的海外游客中,在我国旅游住宿设施内至少停留一夜的外国人、华侨、港

14、澳台同胞。3.海外一日游游客,是指来华旅游入境的海外游客中,未在我国旅游住宿设施内过夜的外国人、华侨、港澳台同胞。4.国内旅游者,是指我国大陆居民离开常住地在境内其它地方的旅游住宿设施内至少停留一夜,最长不超过 6 个月的国内游客。5.国内一日游游客,是指我国大陆居民离开常住地 10 公里以上,出游时间超过 6小时、不足 24 小时,并未在境内其它地方的旅游住宿设施内过夜的国内游客。第二节 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及活动行为层次一、旅游需要分析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动机产生于人的需要,人为了满足或实现某种需要就产生了行为的动机。旅游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各种需要中

15、的一种。旅游动机是人们在满足了最低的生理要求之后提出来的。马斯洛需求层次基本的生理需要 安全的需要 社会的需要 尊重感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二、旅游动机及其种类日本学者田中喜一将旅游动机归为四类:心情的动机、身体的动机、精神的动机、经济的动机。 美国学者罗伯特 麦金托什也将旅游动机分作四类:身体健康的动机、文化动机、交际动机和地位与声望的动机。 三、旅游动机的激发旅游动力由三部分构成:内动力、外动力和中间条件1.内 动 力:即人的旅游动机,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2.外 动 力:即旅游地与客源地的空间相互作用;3.中间条件:即收入、闲暇时间和交通条件。产生旅游地与客源地的空间相互作用的条件有三个:

16、互补性、替代性和可达性。1.互补性: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具有互补性,构成了空间相互作用的基础。2.替代性:当游客从 A 地向 B 地移动时,A 和 B 两地间介入了另一个与 B 地一样性质的旅游地,从而产生替代作用,如大连和青岛。3.可达性:距离越长,产生相互作用的阻力越大,具有空间组织的距离衰减规律。如 2012 年底开通的哈大高铁,长春到大连只需 2.5 小时。四、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行为层次基本层次:游览观光。 提高层次:娱乐旅游和购物。专门层次 休养、疗养旅游 出席会议 宗教朝拜:如伊斯兰教圣地沙特的麦加 各种科学和社会考察、调查,以及其他专业活动。相互关系:一般来讲,较高层次的旅游行为的出

17、现,是在较低层次的活动行为出现之后。第三节 旅游者的决策行为从旅游决策的角度,可以将旅游活动分成两类:一类是旅游者实际不参与决策或对旅游目的地选择余地很小的旅游,如会议旅游、商务旅游、团体福利旅游等;另一类旅游则相反,其决策由旅游者本人完成,或在家庭成员、旅伴之间协商作出,如各种形式的自费旅游。一、影响决策的主要因素感知环境:人们把进行旅游决策时手机的各种信息摄入脑中,形成对环境的整体印象。最大效益的原则 最小的旅游时间比 最大的信息收集量 选择最有名的旅游地旅游 选择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与 居住地差异较大的旅游地旅游旅游偏好:年龄、职业、学历 二、普雷德度假者决策行为矩阵1967 年,普雷德提

18、出一个度假者决策行为矩阵,矩阵中,H 11 至 Hnn 表示不同的旅游目的地。显然,只有被感知的旅游目的地(感知机会)和旅游者经济能力范围内的旅游目的地(可达机会) ,才进入旅游决策,成为真正候选的旅游目的地(现实机会) 。 王家骏(1997)完成的无锡市居民对一些旅游目的地的感知机会和可达机会的调查结果表明:旅游者的可达机会随距离增加而急速衰减。旅游目的地的感知机会主要靠历史积淀的人文事象得以提高。三、旅行距离决策模式旅游者旅程的长短是根据一定条件决定的,最重要的条件是时间、费用和旅途不适。德国经济学者霍斯特 托特认为,如果时间限定,则旅行距离也是限定的。而旅行距离由两个因素决定:旅程费用和

19、旅途不适与疲劳。四、旅游决策过程旅游决策过程一般包括三个步骤:第一步:认识需要阶段第二步:信息收集阶段第三步:评价对比第四节 旅游者的空间行为一、大尺度旅游空间行为空间范围:省际、全国、国际。1.力图到级别较高的旅游点旅游。2.尽可能游玩更多的高级别旅游点。3.力图采用环状路线旅游。二、中小尺度的旅游空间行为中尺度空间范围:省内、地区内。小尺度空间范围:县(市)内、风景区内。1.采用节点状路线旅游。2.旅行路线影响旅游效果。第五节 旅游者行为研究的实践意义资源个体的评价独特性、共性和近邻效应旅游路线的设计和宾馆选址第四章 旅游需求预测本章主要内容影响旅游需求的要素 旅游需求的时空分布 旅游需求

20、预测模型 趋势外推模型 引力模型 特尔菲模型第一节 影响旅游需求的预测旅游需求:是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上,旅游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旅游产品的数量,即旅游者对某一旅游目的地所需求的数量。一、影响旅游需求的要素主要有两方面影响:旅游客源地:涉及到客源地旅游需要的水平和旅游者个人的情况。 旅游目的地:供给部分,包括资源的吸引力、旅游价格、接待设施条件等。具体内容有以下 6 点: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旅游需求的决定性因素(2007 年我国人均 GDP 为 18268 元,汇率 6.83 )人口特征(出生率,年龄,性别构成)收入与闲暇(如可自由支配收入、带薪假期)职业和教育水平(受教育程度越高,对旅游的

21、需求越大)资源和交通(旅游资源的吸引力越强,交通越便利,旅游需求越大)价格和汇率(汇率下跌,如果价格不变,等于旅游价格下降,旅游需求增加)二、旅游需求预测资料的获取按资料的来源和性质分两类: 第一手资料:为专门的研究目的而收集的资料。 主要方法:调查法、观察法。第二手资料 来源主要有三个: 企业内部材料; 旅游报刊、杂志、调研专辑; 国际和区域旅游组织和专业旅游市场调研机构年报及其他资料第二节 旅游需求的时空分布集中性旅游需求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是需求随时间变化而出现剧烈的变化;另一个特点是每一个旅游目的地都有自己相对稳定的客源地。一、旅游需求的时间分布集中性1.季节性(时间)强度指数。旅游需求的

22、时间分布集中性是由旅游的季节性所引起的,可以用季节性(时间)强度指数 R 来定量分析。R 值越接近于零,旅游需求时间分配越均匀; R 值越大,时间变动越大,旅游淡旺季差异越大。2.高峰指数 Pn旅游需求随时间的变化还可以用高峰指数来度量,高峰指数可以度量旅客某一时期对于其它时期利用旅游设施游览某旅游地的趋势。当游客量在所有时期都相同时,Pn 等于 0;当游客集中于某些时期时, Pn 值会增大。二、旅游需求的空间分布集中性旅游需求的空间分布结构主要指旅游者的地理来源和强度。其集中性可以用地理集中指数 G 来定量分析。游客来源越少越集中,G 值越接近 100;G 值越小,则客源地越多越分散。对于任

23、何一个旅游地,客源地越分散,旅游经营越趋稳定。都江堰:全景图 都江堰:图解 都江堰:示意图鱼嘴分水提把岷江水一分为二。 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它昂头于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鱼嘴的设置极为巧妙,它利用地形、地势,巧妙地完成分流引水的任务,而且在洪、枯水季节不同水位条件下,起着自动调节水量的作用。 鱼嘴所分的水量有一定的比例。春天,岷江水流量小;灌区正值春耕,需要灌溉,这时岷江主流直入内江,水量约占六成,外江约占四成,以保证灌溉用水;洪水季节,二者比例又自动颠倒过来,内

24、江四成,外江六成,使灌区不受水潦灾害。飞沙堰是都江堰三大件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实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说是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深淘滩,低作堰 是都江堰的治水名言。 飞沙堰的作用主要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另一作用是“飞沙” ,岷江从万 山丛中急驰而来,挟着大量泥沙,石块,如果让它们顺内江而下,就会淤塞宝瓶口和灌区。飞沙堰真是善解人意、排人所难,将上游带来的泥沙和卵石,甚至重达千斤的巨石,从这里抛入外江(主要是巧妙地利用离心力作用) ,确保内江通畅,确有鬼斧神功之妙。 都江堰:

25、宝瓶口宝瓶口,是前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它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宝瓶口。留在宝瓶口右边的山丘,因与其山体相离,故名离堆。内江水流进宝瓶口后,通过干渠经仰天窝节制闸,把江水一分为二。再经蒲柏、走江闸二分为四,顺应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倾斜,一分再分,形成自流灌溉渠系,灌溉成都平原。 第五章 旅游资源和旅游地评价本章主要内容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旅游资源和旅游地分类旅游资源和旅游地的体验性评价 旅游资源的技术性评价旅游地和旅游资源的综合性评价第一节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一、旅游资源,是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

26、直接用于旅游目的地的人工创造物。旅游资源有这样一些内涵:旅游资源存在于旅游目的地,这就排除了从客源地到目的地之间的因素;“资源”的概念本身即意含着“有用” 的内涵;旅游资源应该是直接用于欣赏、消遣等的因素,而不包括为了达到这些目的而必须使用的纯粹接待因素;在不同的地方,旅游资源的构成不一样,一个地方只是纯粹属于接待的因素,在另一个地方可能就是旅游资源。二、旅游地一定地理空间上的旅游资源同旅游专用设施、旅游基础设施以及相关的其他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成为旅游者停留和活动的目的地,即旅游地。 旅游地一般在空间上可分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旅游活动区,即旅游资源之所在;第二部分是接待区,是服务设施集中

27、的场所。 旅游地的两种基本类型第一种是以旅游业为主要产业的旅游地,旅游活动区和旅游接待区构成了旅游地土地利用的主体。第二种旅游地中,旅游业只是其重要产业中的一种,其土地利用结构自然也反应着这一社区的其它功能,大部分国家的首都即属于这一种类型。三、评价的理论基础根据评价的着眼点不同,可以将旅游资源和旅游地的评价分为三类: 体验性评价 技术性评估 综合性评估第二节 旅游资源和旅游地分类一、旅游资源分类所依据的标准主要有四个:以旅游资源本身的特性作为分类标准: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以旅游活动的性质作为分类标准:分为观赏型、运动型、休养型、娱乐型和特殊型;以游客的体验性质作为分类标准;以综合

28、资源的特性与游客体验作为分类标准。二、旅游地的分类一般认为,旅游地可以划分为七个大类:自然风景旅游地 文化旅游地 历史古迹旅游地 娱乐旅游地(游乐园为主体) 运动型旅游地(滑雪、登山等) 产业旅游地(如以园艺业为主体) 综合性旅游地第三节 旅游资源和旅游地的体验性评价一、一般体验性评价一般体验性评价是由旅游者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对某一或一系列的旅游地(旅游资源)就其整体质量进行定性评估。二、美感质量评估专业性质的旅游资源美感质量评价大都有旅游规划和管理上的实用目的。 这类评价一般是基于对旅游者或专家体验的深入分析,建立规范化的评价模型,评价的结果多具有可比性的定性尺度或数量值,其中,对于自然风景

29、质量的视觉美评估技术已经比较成熟。 关于自然风景的视觉质量评估,目前较为公认的有四个学派:专家学派:制定了风景质量评估系统。心理物理学派:引入信号检测方法。心理学派(认知学派):侧重研究人对风景的审美过程现象学派(经验学派):强调人在风景审美评判中的主观作用。第四节 旅游资源的技术性评价旅游资源的技术性评价,是指对旅游资源各要素对于旅游者从事特定旅游活动的适宜程度的评估,大量技术性指标的运用是这类评价的基本特征。 这类评价工作一般限定于自然旅游资源评价。 一、气候的适宜性评价气候对所有的户外旅游活动都有影响,其影响分为两个方面:第一,对旅游者参与某一旅游活动的环境和活动质量产生影响,如在自然风

30、景旅游区的多雨季节去赏景,旅游体验会大打折扣;第二,气候状况直接影响人的生理过程,影响人的体感舒适程度,因此,一个自然风景优美、海滩状况极佳的地方,如果常年气候偏冷,夏天适合海浴的时间极短,也不可能成为一个海浴胜地。二、地形的适宜性评价一般来说,地形因素对于运动型的旅游活动至为重要,是关键的旅游资源因子。 各种运动类型的旅游活动对于地形的倾斜程度都有较严格的要求,如滑雪要求的坡度必须在 35 以下。 各种旅游活动对于地形的要求,成为评估地形适宜性的衡量标准。 三、资源要素组合的技术性评价在旅游开发的实际工作中,通常是要求对特定地域的旅游资源总体进行评估,就旅游资源的技术性评价而言,则是要求评价

31、资源要素组合的适宜性状况和等级。 对于不同资源要素组合状况的适宜性等级,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划分方法,但都有相似之处。 1970 年,乔戈拉斯在研究旅游地的一般特征时,提出如下的一级海滩评价标准。 用于消极活动。 海滩。沙质细洁,海滩至少长 91 m,宽 15 m。沙滩在全年中至少应有 80%时间免于曝晒。 后腹地。有遮掩、有树木、环境幽雅,无人工废弃物和自然危害物。坡度小于15 度,因之易于通达。具开发潜力。用于积极活动。指游泳等。水底没有或很少淤泥,水质无色,无味,大肠杆菌含量小于50/100 mL,无生物垃圾,高潮时深 8 英尺(1 英尺=0.304 8 m )的海底无珊瑚和尖石,无危险性

32、激流。与水域领接之海滩坡度不大于 8 度。海滩性质同上,但要更长更宽。一年应有 9 个月的时间适于游泳。第五节 旅游地和旅游资源的综合性评估旅游资源或旅游地的综合性评估的含义和特点:评估的范围包括现有的旅游资源和潜在的旅游资源;评估的目的是着眼于对不同地域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价值比较;对于某一类型的旅游资源,评估工作遵循一个统一的评估系统,有着确定的通用的评估标准;评价系统中的各被评估因子大都带有合适的权重值;评估的结果多是数量化的指数值。一、菲什拜因-罗森伯格模型Aj=(V i)(Bij) 式中:A j 为选择某一产品 j 的意愿; Vi 为产品的第 i 个特征的重要性; Bij 为本产品 j

33、 相对于其它产品 拥有特征 i 的程度; n 为产品的特征项数。 二、评估的基本内容和方法旅游地综合性评估的工作分为两大部分: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获得各评价因子的评估值评价因子分为三个方面:旅游资源旅游地及其所在区域的自然、社会 和经济条件,包括旅游设施、基础设施、自然生态条件、用地状况、当地社区中心等因素旅游地的区位关联特性,包括旅游地与客源地的区位关联、旅游地之间的相互影响等因素三、中国观赏型旅游地评价模型我国大部分学者所着眼的评价工作也是集中在观赏性的旅游资源或旅游地,郭来喜、杨冠雄、保继刚等在这方面先后作过一些有意义的工作。 第六章 旅游地生命周期与空间竞争本章主要内容旅游地生命周期理

34、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应用旅游地空间竞争第一节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在旅游地的发展演化规律研究方面,西方学者提出了几个演化模型,如戈曼森的海滨旅游地的空间时间模型,米塞克的旅游发展模型,奥珀曼的发展中国家旅游空间模型,但受到学者们广泛注意和应用的是巴特勒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1980 年提出) 。一、巴特勒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巴特勒根据产品周期的概念,提出旅游地的演化经过 6 个阶段:探查阶段(exploration stage) 参与阶段(involvement stage) 发展阶段(development stage)巩固阶段(consolidation sta

35、ge) 停滞阶段(stagnation stage) 衰落或复苏阶段(decline or rejuvenation stage)二、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述评对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应用和讨论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作为旅游地的解释模型指导市场营销和规划作为预测工具就中国情况而言,巴特勒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我们提供了研究旅游地演化过程的理论框架。第二节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应用一、具有广域旅游市场的国际级旅游地 以北京颐和园为例。19491985 年是颐和园的发展阶段。1985 年以后进入稳定成熟阶段。二、具有区域旅游市场的国家级旅游地以广东省肇庆市七星岩风景区为例三、喀斯特洞穴旅游地第三节 旅游地空

36、间竞争当多个旅游地在同一地域出现时,它们各自的吸引力往往会出现此消彼长或同步增长的动态变化和地域旅游市场结构的再组织。一般而言,旅游地的空间竞争主要是同类型旅游地之间的竞争;不同类型的旅游地在同一地域出现,主要产生互补作用。二、名山旅游地的空间竞争1.名山旅游资源的特点遍在性旅游资源 共性大,个性强 重游率高低取决于名山的旅游功能2.名山旅游地空间竞争的主要因素和特点名山旅游地空间竞争的特点是非名影响名山旅游地空间竞争的主要因素是名山的地位级别、功能和可进入。名山旅游地空间竞争的特点是非替代性竞争。三、喀斯特石林旅游地的空间竞争喀斯特石林旅游资源的特点非遍在性旅游资源 地域分布相对集中 共性大

37、、独特性小、以观光行为为主喀斯特石林旅游地空间竞争的主要因素和特点影响喀斯特石林旅游地空间竞争的主要因素:石林的地位级别和可进入性,而以地位级别为主要。 喀斯特石林旅游地空间竞争的特点是替代性竞争。第七章 城市旅游与主题公园本章主要内容城市旅游概述城市游憩商业区(RBD )主题公园的概念、类型和特点主题公园布局的影响因素第一节 城市旅游概述一、城市旅游研究的起源和定义 城市旅游研究的起源: 1964 年斯坦斯菲尔德在其著作美国旅游研究中的城乡不平衡首次阐述了城市旅游。到了 70 年代,西方学者开始认识到城市旅游的重要性。城市旅游的定义:是指以城市为目的地的旅游活动,及其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38、。二、城市旅游研究的内容目前国内外城市旅游研究集中在城市旅游的需求、城市旅游的供给、城市旅游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影响、城市旅游规划与管理,以及旅游地的市场营销等领域。三、城市旅游吸引(资源)体系城市旅游吸引(资源)要素:包括自然与文化遗产类、公务类、经济类、文化类、信息科技类、环境类、娱乐类、形象等。城市旅游吸引(资源)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形象吸引、活动吸引、设施吸引、景观与环境吸引、氛围吸引、服务吸引等。2007 年中国十大宜居城市老牌咨询公司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发布的“零点中国公众城市宜居指数”显示,厦门和杭州分居宜居排行榜首席和次席。十强其它依次是上海、深圳、宁波、青岛、昆明、成都、珠海

39、、苏州。第二节 城市游憩商业区一、RBD(recreational business district)概念:建立在城镇与城市里,由各类纪念品商店、旅游吸引物、餐馆、小吃摊档等高度集中组成,吸引了大量旅游者的一个特定的零售商业区。中国十大著名商业街1.北京王府井商业街 2.上海南京路商业街 3.南京新街口商业街 4.苏州观前街 5.沈阳中街 6.大连天津街 7.芜湖中山路步行街 8.长沙黄兴南路商业街 9.乌鲁木齐中山路商业街 10.天津和平路商业街 二、RBD 与 CBD 的关系在区位选择上: CBD 一般位于城市的中心地段, 而 RBD 的区位常常决定于自然或历史景点。在形态上:相对于 C

40、BD 是城市零售设施高度集中的区域,大部分的 RBD 都是呈长条形的,以步行街形式设计。在功能上: RBD 是从城市 CBD 的功能中分化出来的,两者存在密切联系三、城市 RBD 的功能及意义功能:城市 RBD 应服务于旅游者,各种功能齐全且集中。还应给予本地及周边地区的居民足够的重视。意义:RBD 可能成为新的城市经济增长点,具有现实的经济意义。四、城市 RBD 的类型大型的购物中心(shopping mall):如广州天河城地段。特色购物步行街型:如广东中山市孙文西路步行街。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如南京夫子庙地段和上海城隍庙地段。新城文化旅游区型:如深圳华侨城。第三节 主题公园的概念、类型

41、和特点一、 基本概念主题公园的概念:是具有特定的主题,由人创造而成的舞台化的休闲娱乐活动空间,是一种休闲娱乐产业。主题公园的缘起1955 年,Walt Disney 在美国洛杉矶建立了迪斯尼乐园( Disneyland) 。迪斯尼乐园的出现标志着主题公园的诞生。1989 年 9 月深圳锦绣中华的成功开业,标志着中国主题公园的诞生。东京迪斯尼乐园1982 年建成,被誉为亚洲第一游乐园。从 1983 年 4 月 15 日开放以来,已接待游客 2.6 亿人次,创下了数倍于投资的巨额利润。特点:1.一切都是动态的,东京迪斯尼乐园有五个主题乐园:维多利亚王朝时代式街景的世界市集、冒险和传奇的探险乐园、西

42、部开拓时代的西部乐园、梦境和童话的梦幻乐园、未来、科学和宇宙的未来乐园。这五大主题乐园中共有 35 项精彩的表演,其共同特征是一切都是活动的,有声有色的。2.永远建不完的迪斯尼乐园。从开园到现在,东京迪斯尼乐园就实行了以不断添增新的游乐场所和器具及服务方式来吸引游客和让来过的游客重新再来的经营策略。 深圳锦绣中华锦绣中华是深圳华侨城的一个旅游区,坐落在风光绮丽的深圳湾畔。她是目前世界上面积最大、内容最丰富的实景微缩景区 。锦绣中华的景点均是按它在中国版图上的位置摆布的,全园面积有如一幅巨大的中国地图。比例大部分按 1:15 建造。 这里有秦陵兵马俑,万里长城,故宫,黄山,黄果树瀑布,明十三陵,

43、孔庙,泰山长江三峡,杭州西湖,丽江山水,苏州园林等 82 处景点。主题公园具有下列特性:主题公园是一种产业,其投资建设是一种企业行为;主题公园是一种休闲娱乐空间;主题公园必须有特定且易于了解的主题;园中所有内容,包括实体环境的塑造、营运管理等都是在该统一主题之下构成的;主题公园是一种非日常化的、戏剧性的舞台空间,让游客产生暂时摆脱现实时空的心理效果。 二、主题公园的类型主题公园的类型可以从多方面进行划分1.以主题内容进行划分。2.以吸引范围进行划分。3.以规模大小进行划分。以主题内容划分:以花卉园艺为主题;以专门铁路沿线开发新世界为主题;以保存文化、历史为主题;以异国地理环境,动植物特征为主题

44、;以博览会、博物馆为主题;以童话幻想、科学、宇宙为主题。 以吸引范围划分:具有国际吸引力的主题公园,如迪斯尼世界。 具有区域吸引力(美国概念)或国家吸引力(欧洲概念)的主题公园。 具有地方吸引力的主题公园。以规模大小划分:大型主题公园:我国投资在 8000 万人民币,占地 0.2km2 以上的公园。小(微)型主题公园:投资在 2000 万人民币以下,占地规模相对较小的主题公园。三、主题公园的特点强烈的个性,普遍的适宜性被动游憩形式投入高,占地规模大高门票,高消费第四节 主题公园布局的影响因素影响主题公园布局的主要因素有: 客源市场和交通条件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城市旅游感知形象 空间集聚和竞争

45、决策者行为一、客源市场和交通条件客源市场主题公园要求选址在经济发达、流动人口多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以保证有良好的客源市场条件。 交通条件主题公园所在的城市除了客源市场条件好以外,还必须有良好的城市对外公共交通,也即可进入性(accessibility)要好。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在两方面影响主题公园的发展,一方面是投资规模,另一方面是游客的消费水平。三、城市旅游感知形象城市旅游形象概念:城市旅游形象是指城市旅游者在游览城市的过程中通过对城市环境形体(硬件)的观赏和市民素质、民俗民风、服务态度等(软件)的体验所产生的城市总体印象 城市旅游形象是一个综合概念,它反映的是整个城市作为旅

46、游产品的特色和综合质量等级。 城市旅游感知形象的影响城市的旅游感知形象对旅游者的决策行为影响很大。 城市旅游感知形象,主要影响的是大、中尺度(即二级和三级客源市场)旅游者的决策行为。四、空间集聚和竞争主题公园的空间集聚一般指主题公园在同一城市的集聚,多个主题公园在空间上集聚,可以增加这一地区的总体吸引力,同时也产生空间竞争,使游客分流。但是,主题公园是一种高投入的旅游项目,维持费用高,要求的门槛游客量也较高。五、决策者行为决策者行为关系到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投资者的决策行为;另一个层次是政府的决策行为。投资者决策行为投资者决策行为首先是宏观区位的选择,在此基础上从两方面影响主题公园的发展,一是

47、投资规模,二是主题选择。投资规模与投资者的经济实力和经营方针战略联系在一起,同时与主题选择密切相关。 在一定的客源市场、交通条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背景下,主题公园开发成功与否的关键是主题的选择。政府决策行为目前,各地政府都将旅游业摆在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位置,因此各级政府对旅游投资都给予扶持和优惠政策,甚至在基础设施方面给予配套,这对主题公园的经营成本有很大影响。六、影响因素系统分析客观因素主要包括二个必要条件和二个限制条件 :必要条件:客源市场和交通条件以及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 限制条件:城市的旅游感知形象和主题公园的空间集聚和竞争主观因素 投资者的决策行为和政府的决策行为。 投资者的决策行为

48、包括宏观区位确定、微观选址、投资规模和主题选择。 政府的决策行为重要的是关系到主题公园的微观选址(土地获取) ,以及基础设施的配套等优惠条件。第八章 旅游环境容量本章主要内容研究进展概述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体系旅游环境容量的量测旅游环境容量在旅游规划和管理中的应用第一节 研究进展概述旅游环境容量,又称旅游容量或旅游承载能力,其实用价值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旅游地的规划和管理中作为一种强有力的工具,以保护旅游地的环境免遭退化或破坏;另一方面,旅游环境容量作为一种管理工具而使用,在客观上也保证了旅游者在旅游地的体验质量。国外研究概况1963 年,拉佩芝首次提出了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但未作深入

49、的研究。到了 70 年代,关心旅游环境容量问题的人逐渐增多,发表了相关论文和著作。从 20 世纪 70 年代后期开始,世界旅游组织的专题研究报告中,开始有了讨论旅游容量与旅游饱和的内容或专门的研究报告。中国研究概况对我国各种类型旅游地的旅游环境容量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提出相应的旅游开发和旅游流控制措施,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事情。但在我国,只有少数旅游学者对旅游环境容量问题进行研究,园林和城市建设部门的少数学者和规划人员在工作中也涉及过这一问题。第二节 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体系一、基本容量 在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体系中,有五种基本容量,它们又分为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旅游心理容量。旅游资源容量。旅游的生态容量。旅游的经济发展容量。旅游地地域社会容量。二、非基本容量旅游合理容量和旅游极限容量。既有旅游容量和期望旅游容量。与旅游活动的空间尺度相联系的容量概念,按空间尺度从小到大排列:景点旅游容量、景区旅游容量、旅游地容量、区域旅游容量。第三节 旅游环境容量的量测一、基本空间标准旅游环境容量的量测,基点在于有一个同旅游地承受的旅游活动相对应的适当的基本空间标准,即单位利用者(通常是人或人群,也可以是旅游者使用的载体,如船、车等)所需占用的空间规模或设施量。以海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