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杜甫诗鉴赏(3)洗兵马杜甫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祗残邺城不日得,独任朔方无限功。京师皆骑汗血马,回纥饣委肉蒲萄宫。已喜皇威清海岱,常思仙仗过崆峒。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成王功大心转小,郭相谋深古来少。司徒清鉴悬明镜,尚书气与秋天杳。二三豪俊为时出,整顿乾坤济时了。东走无复忆鲈鱼,南飞觉有安巢鸟。青春复随冠冕入,紫禁正耐烟花绕。鹤驾通宵凤辇备,鸡鸣问寝龙楼晓。攀龙附凤势莫当,天下尽化为侯王。汝等岂知蒙帝力,时来不得夸身强!关中既留萧丞相,幕下复用张子房。张公一身江海客,身长九尺须眉苍;征起适遇风云会,扶颠始知筹策良。青袍白马更何有?后汉今周喜再
2、昌。寸地尺天皆入贡,奇祥异瑞争来送。不知何国致白环,复道诸山得银瓮。隐士休歌紫芝曲,词人解撰河清颂。田家望望惜雨干,布谷处处催春种。淇上健儿归莫懒,城南思妇愁多梦。安得壮士挽天河,尽洗甲兵长不用!杜甫诗鉴赏此诗于乾元二年(759)春二月,即两京收复后,相州兵败前,作于洛阳。当时战争形势很好,大有一举复兴之势。故诗中多欣喜祝望之词。此诗凡四转韵,每韵十二句,自成段落。第一段(从“中兴诸将收山东”至“ 万国军前草木风”)以歌颂战局突变开始。唐室在“中兴诸将” 的努力下,已光复华山以东包括河北大片土地,捷报频传。 诗经卫风河广云:“ 谁渭河广,一苇航之”, 三句代用此句以表明克敌极易,安史乱军的覆灭
3、已成 “破竹”之势。当时,安庆绪困守邺城(即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阳) ,因此说“祗残邺城不日得” 。 “独任朔方无限功” 既是肯定与赞扬当时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在平叛战争中的地位和功绩,又表达希望朝廷信赖诸将,以奏光复之功的意愿。以上多叙述, “京师”二句则描绘了两个充满胜利喜庆气氛的画面:长安街上出入的官员们,都骑着边地的名马(“汗血马 ”) ,春风得意;助战有功的回纥兵则在“ 蒲萄宫 ”(汉元帝宴请单于,此借用。 )倍受款待,大吃大喝。“ 餧(喂)肉” 二字传神生动而略寓讽意(诗人一贯反对借兵于回纥) 。从“捷书夜报” 句至此,句句表达战争克捷之意,节奏急促,似有破竹之势。以下意略转折, “已
4、喜皇威清海岱” ,此时河北尚未完全收复,因此说“清海岱”(海岱,指古青、徐二州之域) ;“常思仙仗过崆峒”一句启下,意在提醒肃宗居安思危,勿忘銮舆播迁、往来于崆峒山(在今甘肃平凉西)的艰难日子。紧接以“三年笛里” 一联,概括地描绘出战争带来的创伤。此联连同上联,抚今追昔,痛定思痛,淋漓悲壮,欢快中稍作跌宕,极抑扬顿挫之致,将作者激动而复杂的心情写出。因此胡应麟说“三年笛里” 一联“ 以和平端雅之调,寓愤郁凄戾之思,古今壮句者难及此。 ”(诗薮卷五)第二段(从“成王功大心转小”到“ 鸡鸣问寝龙楼晓”)逆接篇首“中兴诸将”四字,以铺张排比句式,赞颂李豫、郭子仪等人。 “成王”即后来的唐代宗李豫,收
5、复两京时为总兵元帅, “功大心转小”云云,赞颂其成大功后更加小心谨慎。随后盛赞郭子仪的谋略、司徒李光弼的明察、尚书王思礼的高远气度。四句中,前两句直叙,后两句略作比喻,铺述排比中有变化。赞语既符合各人身分事迹,又表达出对光复大业卓有贡献的“豪俊” 的钦仰。 “二三豪俊为时出” ,意思是他们本来就为重整乾坤,应运而生的。“ 东走无复” 以下六句“整顿乾坤济时了”而展开描写,从普天下的喜庆到宫禁中的新气象,调子轻快:做官的人弹冠庆贺,不必再弃官避乱;百姓也能安居乐业,如鸟之有归巢;春天的繁华景象正随朝仪之再整而重新回到宫禁,天子与上皇也能重新“昏定晨省” 。第三段(从攀龙附凤势莫当”至“后汉今周喜
6、再昌” )一开头就揭示一种政治腐败,朝廷赏爵太滥,许多投机者无功受禄, “天下尽化为侯王”。 “汝等” 二句,声调一变而为愤激。继而歌颂张镐、房琯等,声调复转为轻快,一张一弛,极富跌宕之致。 “青袍白马” 句以南朝北来降将侯景比安、史,表明其不堪一击;“后汉今周”句则以周、汉的中兴比喻时局。当时,房琯、张镐俱已罢相,诗人希望朝廷能复用他们,因此大加颂唱,与赞“中兴诸将”相表里。镐于去年五月罢相,改荆王府长史。说“幕下复用 ”,措词委婉。第四段(从“寸地尺天皆入贡”到篇终)先用六句申“ 后汉今周喜再昌” 之意,说四方皆来入贡,海内遍呈祥瑞,举国称贺。以下继续说:隐士们也不必再避乱遁世(“ 紫芝歌
7、” 为秦末号称“ 四皓 ”的四位隐士所作) ,文人们都大作歌颂诗文。至此,诗人是“颂其已然” ,同时他并未忘记民生忧患,从而又“祷其将然”:时值春耕逢旱,农夫盼雨,而“健儿”“思妇”尚未得团圆,社会的安定,生产的恢复,均有赖战争的最后胜利。诗人勉励围邺的“淇上健儿” 以“ 归莫懒” ,传达着殷切的敦促。这几句话虽不多,却显示出诗人对人民的关切。正由于这样,诗人在篇末唱出了自己的强烈愿望“安得壮士挽天河,尽洗甲兵长不用! ”这首诗基调是歌颂祝愿性的,热烈欢畅,把诗人热切关怀国家命运、充满乐观信念的感情淋离尽致地传达出来了。诗章以宏亮的声调,壮丽的词句,浪漫夸张的语气,表达了极大的喜悦和歌颂。杜诗
8、本以“沉郁”的诗风见称,而此篇在杜甫古风中堪称别调。诗中采用了华采工整、兼有古近体之长的“四杰体”。词藻富赡,对偶工整,用典贴切,气势雄浑。诗的韵脚,逐段平仄互换;声调上忽疾忽徐,忽翕忽张,于热情奔放中饶顿挫之致,清词丽句而能兼苍劲之气,读来觉跌宕生姿,大大增强了诗篇的艺术感染力。北宋王安石选杜诗, 标榜此篇为压卷之作(见王临川集卷八四老杜诗后集序 ) 。的确,无论就感情之充沛,结撰之精心而言, 洗兵马都不失为杜诗的一篇力作。新安吏杜甫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借问新安吏:“ 县小更无丁?”“ 府贴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
9、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杜甫诗鉴赏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郭子仪收复长安和洛阳,接着,郭和李光弼、王思礼等九节度使乘胜率军进击,以二十万兵力在邺郡(即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阳)包围了安庆绪叛军,局势可喜。但昏庸的肃宗对郭子仪、李光弼等领兵并不信任,加上粮食不足,士气低落,两军相持到次年春天,史思明援军至,唐军于是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保东都洛阳,其余各节度使逃归本镇。唐王朝为了补充兵力,大举征夫。杜甫这时正由洛阳回华
10、州任所,耳闻目睹了这次惨败后人民罹难的痛苦情状,作组诗“三吏”、 “三别” 。新安吏是组诗的第一首。新安,在洛阳西。“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这两句是全篇的总起。 “客” ,杜甫自称。以下一切描写,都是从诗人“喧呼闻点兵。 ”五字中生出。“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这是杜甫的问话。唐高祖武德七年(624 )定制:男女十六为中,二十一为丁。至天宝三年(744) ,又改以十八为中男,二十二为丁。按照正常的征兵制度,中男不该服役。杜甫的问话是很尖锐的,眼前明明有许多人被当作壮丁抓走,却转而问:“新安县小,再也没有丁男了吧?”“ 府贴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吏很狡黠,回答说,州府昨夜下的军贴
11、,要依次抽中男出征。 “中男又矮又小,怎么能守卫东都洛阳呢? ”王城,指洛阳,周代曾把洛邑称作王城。杜甫又一问,却没有答话。“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杜甫把目光转向被押送的人群。那些似乎长得壮实一点的男孩子是因为有母亲照料,而且有母亲在送行。显然父亲早已被征调。 “瘦男 ”之“瘦”已叫人目不忍睹,加上 “独伶俜”三字,更见无亲无靠。杜甫对着这一群哀号的人流,究竟站了多久呢?只觉天已黄昏了,白水在暮色中无语东流,青山也仿佛带着哭声。这里用一个“犹” 字以显示恍惚。人走以后,哭声仍然在耳,仿佛连青山白水也呜咽不止。似幻觉又似真实,读起来令人惊心动魄。以上四句是诗人的主
12、观感受。它在前面与吏的对话和后面对征人的劝慰语之间,在行文与感情的发展上起着过渡作用。“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这是杜甫劝慰征人的开头几句话。“ 使眼枯 ”、 “泪纵横”本来似乎可以再作淋漓尽致的刻画,但杜甫却加上了“莫”和“ 收”。 “不要哭得眼睛发枯,收起奔涌的热泪吧。 ”然后再用“天地终无情”来加以堵塞。 “莫”、 “收” 在前, “终无情” 在后一笔煞住,仿佛要人把眼泪全部吞进肚里。这种悲愤也就显得更深、更难控制, “天地”也就显得更加“ 无情”。“ 天地终无情” , 已经极其深刻地揭露了兵役制度的不合理。当此国家存亡迫在眉睫之时,诗人从维护祖国的统一角度
13、考虑,在控诉“天地终无情”之后,又说了一些宽慰的话。相州之败,本来罪在朝廷和唐肃宗,杜甫却说敌情难以预料,一方面诗人忠君之心犹存,一方面不免有讽意于其中。本来是败兵,却说是“归军”,也是为了不致过分叫人丧气。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唐军讨伐安史叛军,虽然可以说正义之师,但哪里又能谈得上爱护士卒、抚养分明呢?此外,所谓战壕挖得浅,牧马劳役很轻,郭子仪对待士卒亲如父兄等等,也都是些安慰之词。诗在揭露的同时,又对朝廷有所维护,杜甫这样说,实际上,人民的惨痛,国家面临的灾难,都深深地刺激着他沉重而痛苦的心灵。杜甫在诗中所表现的矛盾,也是社会现实矛盾的反映。一方面,安史叛军烧杀掳掠,对中原地区生产
14、力和人民生活的破坏巨大。另一方面,唐朝统治者昏庸无能,把战争造成的灾难全部推向人民。两种矛盾,在当时社会现实中尖锐地存在着,但在平叛这一点上,人民和唐王朝是一致的。因此,杜甫的“三吏”“ 三别”既揭露统治集团不顾人民死活,又旗帜鲜明地肯定平叛战争,甚至对应征者加以劝慰和鼓励。潼关吏杜甫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借问潼关吏:“ 修关还备胡?”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杜甫诗鉴赏乾元二年(759)春,唐军在相州(治所在
15、今河南安阳)大败,安史叛军乘势进逼洛阳。如洛阳再次失陷,叛军西攻长安,作为长安和关中地区屏障的潼关就势必有一场恶战。杜甫经过这里时,正好看到了紧张的备战气氛。开头四句可以说是对筑城的士兵和潼关关防的概述。漫漫潼关道上,无数的士卒在辛勤地修筑工事。 “草草 ”,劳苦的样子。前面加一“何” 字,更流露出诗人的无限感慨。放眼四望,沿着起伏的山势而筑的大小城墙,既高峻又牢固。这里大城小城应作互文来理解。一开篇杜甫就用简括的诗笔写出唐军加紧修筑潼关的状况。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这两句引出了“潼关吏”。胡,即指安史叛军。这里故意发问,而且又有一个“还”字,暗借三年前潼关曾经失守一事,从而引起人们
16、对这次潼关防卫措施的关心与悬念。接下来,应该是潼关吏的回答了。可是他似乎并不急于作答,却“要(yo 邀)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从结构上看,这是在两段对话中插入一段叙述,暗承“ 修关还备胡”。那位潼关吏看来对所筑工事充满了信心。下面八句,都是潼关吏的话,他首先指着高耸的山峦说:“那层层战墙,高接云天,连鸟也难以飞越。敌兵来了,只要坚决自守,不必再担心长安的安危。“语调轻松而自豪,可以想象,关吏说话时因富有信心而表现出的神采。他又兴致勃勃地邀请杜甫察看最险要处:您看那山口要冲,狭窄得只能容单车通过。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八句, “神情声口俱活” (浦起龙读杜心解 ) ,不只是关吏简单的介绍
17、,更主要的是表现了一种“ 胡来但自守” 的决心和“艰难奋长戟”的气概。而这是借关吏之口表现守关将士昂扬的斗志。紧接关吏的话头,诗人却没有赞语,而是一番深深的感慨。因为诗人并没有忘记“前车之覆”。桃林,即桃林塞,指河南灵宝县以西至潼关一带地方。三年前,占据了洛阳的安禄山派兵攻打潼关,当时守将哥舒翰本拟坚守,但为杨国忠所疑忌。在杨国忠的怂恿下,唐玄宗派宦官至潼关督战。哥舒翰不得已领兵出战,结果全军覆没,许多将士被淹死在黄河里。睹今思昔,杜甫余哀未尽,希望吸取上次失败的教训,避免重蹈复辙。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慎”字意味深长,它并非指责哥舒翰的无能或失策,而是深刻地触及了多方面的历史教训,
18、表现了诗人久久难以消磨的沉痛悲愤之感。与“三别” 通篇作人物独白不同, “三吏”是夹带问答的。而此篇的对话又具有自己的特点。首先是在对话的安排上,缓急有致,表现了不同人物的心理和神态。 “修关还备胡” ,是诗人的问话,关吏却不急答,这一“缓”,使人可以感觉到关吏胸有成竹。关吏的话一结束, 诗人马上表示了心中的忧虑,这一“ 急”,更显示出对历史教训的痛心。其次,对话中神情毕现,形象鲜明。关吏的答话并无刻意造奇之感,而守关的唐军却给读者留下一种坚韧不拔、英勇沉着的印象。其中“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两句形象鲜明地塑造出战神式的英雄形象,令人倍受鼓舞。新婚别杜甫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
19、如弃路旁。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杜甫诗鉴赏杜甫“三别” 中的新婚别 ,刻划了一个深明大义的少妇形象。诗歌采用独白形式,全篇先后用了七个“君” 字,都是新娘对新郎倾吐的肺腑之言,读来深切感人。这首诗大致可分为三段,层层深入且有曲折。这是因为人物的心情本来就是很复杂的。第一段,从“兔丝附蓬
20、麻” 到“何以拜姑嫜”,是新娘子诉说自己的不幸命运。她是刚过门的新嫁娘,从前与丈夫没见过面,没讲过话。因此语气显得有些羞涩,有些吞吞吐吐。这明显地表现在开头这两句:“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新嫁娘这番话不是单刀直入,而是以比喻来引起的。这很符合她的特定身份和她此时的心理状态。 “兔丝 ”是一种蔓生的草,常寄生在别的植物身上。 “蓬”和“麻”也都是小植物,因此,寄生在蓬麻上的兔丝,它的蔓儿也就不能延长。在封建社会里,女子得依靠丈夫才能生活,但现在她嫁的是一个“征夫” ,很难指望白头偕老,以“兔丝附蓬麻” 的比喻非常贴切。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怨恨之意显而易见。 “结发为君妻”以下的
21、八句,则是回溯怨恨的原因。 “结发” 二字,说明妇人之对丈夫的好歹看得很重,因为这关系到她今后一生的命运。然而,谁料到这洞房花烛之夜,却就是生离死别之时呢!前一天晚上刚结婚,第二天一早就得走,连你的床席都没有睡暖,这哪里象个结发夫妻呢?“ 无乃太匆忙” 的“无乃”,是反问对方的口气,意即 “岂不是”。“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两句,指明了造成新婚别的根由是战争;同时说明了当时进行的战争是一次“守边” 战争。从诗的结构上看,这两句为下文“君今往死地” 和“努力事戎行”作铺叙。当时正值安史之乱,广大地区沦陷,边防不得不向内地一再迁移,而现在,边境是在洛阳附近的河阳,守边居然守到自己家门口来了,可
22、见这两句中暗含对统治阶级昏庸误国的讥讽,诗人在这里用的是一种;“婉而多讽”的写法。第二段,从“父母养我时”到“ 形势反苍黄”。新娘子将话题从自身进一步转到丈夫身上了。她关心丈夫的生死,并且表达了对丈夫的忠贞,要与他一同去作战。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当年父母对自己非常疼爱,把自己当作宝贝儿似的。然而女大当嫁, “鸡狗亦得将”, “将”字当“跟随”讲,就是俗话说的“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可是如今,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 ”你却要到那九死一生的战场去,万一有个三长两短,我该怎么办呢?想到这些,怎能不令人柔肠寸断?紧接着,新娘子表示:“我本决心随你前去,死也死在一起,但又怕这样一来,反
23、而要把事情弄得更糟糕,更复杂。军队里是不允许有年轻妇女的,你带着妻子去从军,也有许多不方便,我又是一个刚过门的闺女,没见过世面,更不用说打仗了。这段话,刻画了新娘子那种心痛如割、左右为难的矛盾心理,非常细腻、深刻。诗的第三段,从“勿为新婚念”到“ 与君永相望”。女主人公经过一番痛苦的内心斗争以后,终于从个人的不幸中、从对丈夫的关切中,跳了出来,站在更高的角度,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她一改哀怨沉痛的诉说而为积极的鼓励,话也说得干脆,不象开始时候那样吞吞吐吐的了,她决定不随同丈夫前去,并且,为了使丈夫一心一意英勇杀敌,她表白了自己生死不渝的坚贞爱情。这爱情,是通过一些看来不重要,其实却大有
24、作用的细节,或者说具体行动表现出来的。这就是“自嗟贫家女”这四句所描写的。新娘说,费了许久的心血好不容易才置办得一套美丽的衣裳,现在没必要再穿了。并且,趁你还在,我这就把脸上的脂粉洗掉。你走了以后,我更没心情梳妆打扮了。这固然是她对丈夫坚贞专一的爱情的表白,但是更可贵的,是她鼓励丈夫,好叫他放心地、并且满怀信心地去杀敌。“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这四句是全诗的总结。其中有哀怨,有伤感,但是已经不象最初那么强烈、显露,主要意思还是在鼓励丈夫,因此说出“人事多错迕”,似乎有点人不如鸟,但立即又振作起来,说出了“ 与君永相望”这样深情无限话,以生死不渝的爱情来坚定丈夫的
25、斗志。新婚别是一首高度思想性和完美艺术性结合的作品。诗人运用了大胆的浪漫的艺术虚构,在女主人公的身上倾注了诗人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另一方面,在人物塑造上, 新婚别又具有现实主义的精雕细琢的特点,诗中主人公形象有血有肉,经过曲折剧烈的痛苦的内心斗争,最后毅然勉励丈夫“努力事戎行”, 细致表现战争环境中人物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丝毫不感到牵强和抽象,而觉得非常自然,符合事件和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并且极具感染力。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也是新婚别的一大艺术特点。诗人以新娘子的口吻说话,语气生动、逼真。诗里采用了不少俗语,这也有助于语言的个性化。符合女主人公“贫家女” 的身份。此外,在押韵上, 新婚别和石壕吏
26、有所不同。 石壕吏换了好几个韵脚, 新婚别却是一韵到底。这大概和诗歌用人物独白的方式有关,一韵到底,一气直下,更有利于主人公的诉说,也更便于读者的倾听。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杜甫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顾惟蝼蚁辈,但自求其穴。胡为慕大鲸,辄拟偃溟渤?以兹悟生理,独耻事干谒。兀兀遂至今,忍为尘埃没。终愧巢与由,未能易其节。沉饮聊自适,放歌破愁绝。岁暮百草零,疾风高冈裂。天衢阴峥嵘,客
27、子中夜发。霜严衣带断,指直不能结。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嵽嵲。蚩尤塞寒空,蹴踏崖谷滑。瑶池气郁律,羽林相摩戛。君臣留欢娱,乐动殷胶葛。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圣人筐篚恩,实欲邦国活。臣如忽至理,君岂弃此物?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战栗。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中堂舞神仙,烟雾蒙玉质。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再难述。北辕就泾渭,官渡又改辙。群水从西下,极目高崒兀。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河梁幸未坼,枝撑声窸窣。行旅相攀援,川广不可越。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入门闻号咷,幼
28、子饥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岂知秋禾登,贫窭有仓卒。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戌卒。犹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杜甫诗鉴赏这首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杜甫由长安回奉先县探亲时所作。此时杜甫在长安已滞留了将近十个年头,在此期间,他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多方奔走,直到这年年底才得到一个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接受官职后,先离开长安去奉先1852唐诗鉴赏大典县探望家眷。此前不久,安禄山已在范阳(今北京附近)起兵叛乱,这首诗正是从个人的生活遭遇中总结出当时社会的重大问题。全诗可分三大段。第一段自首句至“放歌破愁绝”,抒发
29、自己忠君、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和百折不挠的远大志向。诗的开头以自嘲的口吻表达自己矢志而不得实现的远大政治抱负。诗人自幼嫉恶如仇,想凭借自己的才学求取功名,匡世济民,报效祖国。然而,昏暗的现实使他的志向不但不得施展,反而到处碰壁,以至生计窘迫。这就是诗中“意转拙 ”、 “一何愚” 感慨的由来,诗人称自己“窃比稷与契” 的志向为“拙”“愚”,从这痛心的自嘲中,不难看出诗人难以抑制的激愤!然而诗人并没有为此放弃自己的志向,相反对自己的抱负非常执着, “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 ”正是这种执着决心的表达:那怕是辛苦到老,只要一息尚存,也要去争取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 穷年忧黎
30、元,叹息肠内热”两句说明正是出于对人民群众深厚的爱,对人民疾苦的关心而产生的忧1853唐诗鉴赏大典愁,以致诗人百折而不挠对自己的理想矢志以求,这种忧愁不是一般的忧,而是忧到“肠内热” 的程度。也正因为有这样的一个基础,才使得诗人对那些自私自利、目光短浅的“同学翁” 的“取笑”不但不屑一顾,反而“浩歌弥激烈”。一个“ 弥”字,愈加体现了杜甫对人民的深厚感情和自己矢志不移的精神,也表达了对那些取笑自己的人的蔑视。“ 非无江海志” 以下至“物性固难夺”八句是写过“潇洒送日月”的隐士生活本不是诗人的愿望。而是因为“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从诗中下文的描写中可以知道,诗人并非把当时的唐明皇视作尧舜一样
31、贤明的圣君,而只是由于杜甫的忠君思想使他把昏君当圣君一样尊崇,这与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一贯思想是相吻合的。所以即便朝廷不重用他,他也不忍离去,其道理就在于“蔡藿向太阳,物性固难夺”的一种天性所致吧。以下从“顾惟蝼蚁辈” 到这一大段的最后,指出自己愁绝的原因,作为全段的总结。“ 独耻事干谒” ,一个“独”字,刻划出了诗人不从时俗浊流,不卑躬屈节的傲岸精神,他对那些象蝼蚁一样的只经营自己的巢穴,逢迎媚上的龌龊之辈,极端鄙视,他敬仰的是那种遨游苍海的大鲸,并从这两种生物的品格中悟出人生的道理,从而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毅然要沿着自己所选择的道路走下去。 “忍为尘埃没”是写甘愿忍饥受困也要坚定
32、不移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实现自己的抱负。最后两句“沉饮聊自适,放歌破愁绝 ”是诗人的感愤之言,也是爱国、忧民、忠君愿望不得实现的无可奈何的聊以自慰的举动。第二段从“岁暮百草零” 至“ 惆怅再难述”,描述经过骊山时所见所感,揭露和抨击了阶级对立的现实和统治阶级的奢侈生活。前六句先描写岁暮、天寒,夜半上路时的情景。百草凋零,疾风怒号、阴云压顶、遍地霜冻等既是实景描写,也象征着当时的政治环境,仿佛使人看到我们的不同流俗、不容于世的诗人,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之中,怀着郁郁不得志的心情离开了长安。接下去描写经过骊山时的情景,诗人到达骊山已是“凌晨” ,当时的骊山正是“蚩尤塞寒空”的弥天大雾。一个“塞” 字,不
33、仅表现出了雾气之大 仿佛整个天空都被填满,而且也写出了人物的感受 压得人喘不过气来,显然诗人是以这样的自然环境象征当时昏暗的政治气氛。雾大、天寒,一方面是冻得瑟缩的诗人在崖间狭谷中蹒跚跌撞,另一方面“御榻” 所在的高山上却是“瑶池气郁津,羽林相摩戛。君臣留欢娱,乐动殷胶葛。 ”对这种奢靡无度的腐朽生活,诗人的义愤溢于言表, “君臣”二字,将批判的矛头直指整个上层统治集团,乃至皇帝。“ 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 四句诗进一步揭露统治阶级穷奢极欲的生活来自于用“鞭挞” 的手段聚敛的劳动人民的血汗!所以宋人罗大经说:“彤庭数句,即尔俸尔禄,民膏民脂 之意。士大夫诵此,亦可以悚
34、然惧矣。 ”“ 仁者宜战栗” 正是诗人痛心疾首地鞭策那些有良心的大臣应当猛醒了。其后用“况闻” 二字引起下文,详细地铺陈了皇亲国戚等贵族们的豪华生活:家中用的是金银器皿;供他们取乐的是身着薄纱隐露玉体的舞女;供他们欣赏的是管瑟和奏的清歌;穿的是贵重的貂鼠裘;吃的是香橘、霜橙、驼蹄羹。然而,在这样豪华生活的后面又掩盖着什么呢?“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高度概括地回答了这个问题,统治阶级的奢侈正是建筑在许许多多饥尸寒骨之上的。 “怅惆再难述”一句道出面对这种“咫尺之间” 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黑暗现实。杜甫难言的痛苦,从而结束上文,引出第三段。第三段自“北辕就泾渭” 至“ 澒洞不可掇”,描写行路到家
35、的情景,从个人的家庭遭遇推想到广大人民的苦难。前六句先写泾渭之水。 “群水从西下,极目高崒兀”,写出了巨浪滔天的江水远远而来之势。“凝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 是诗人从水景中产生的幻觉。“ 疑 ”、 “恐”二字,很细腻地揭示了诗人的心理变化。从奔腾咆哮的大水,联想到共工怒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 的可怕情景,由此又联想到唐王朝的“天柱” 已处在一“冲”即“ 折”的境遇。所以这两句诗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夕,人们为局势动荡而不安的时代心理。正如王嗣奭杜臆中说:“天柱折,乃隐语,忧国将覆也。 ”后四句描写行人渡河的情景,同时也是影射当时的社会形势。一架“幸未坼” 而摇摇欲坠的木桥,正象征腐朽将倾的
36、唐王朝政权。行人攀援争渡是大乱前夕人心不安的真实写照。接着写自己的家庭遭遇。先写将到家时的感叹。社会如此动荡不安,而自己却与寄居异县的家人长期分离, “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 ”正表现出诗人思念妻小和急切地希望同亲人患难与共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快到家门时的喜悦。然而,迎面所见的不是老妻的笑脸和幼子的欢跳,而是“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 的悲惨景况,这对风尘仆仆一路上喜忧交加的诗人该是多么大的打击呢?他内心的悲恸是可想而知的。但诗人并没有在个人的痛苦上作过多的纠缠,只以“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两句带过,从而由自己的遭遇推想到天下广大人民的不幸。自己是个小官,不必缴纳租税,自己的孩子却
37、在“秋禾登”的情况下饿死,那些平民百姓,尤其是那些无产无业和远戍边疆人的遭遇不就更不必说了吗?诗人念此忧彼,愁绪百结,愤激之情不可抑制。 “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正是这种感情的强烈收结。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是一首“咏怀”诗,它抒发了诗人匡世济国的远大政治抱负和忧国忧民的强烈思想感情,同时又是一部“史诗”,它真实地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夕的唐代社会现实,揭露了统治集团奢侈豪华的腐朽生活,表现了人民在统治者的剥削和压迫下所承受的贫穷和苦难。这首诗对社会现实进行了典型的艺术概括。诗的内容通过描写旅途的见闻,叙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抒发多种的感叹,有个人家庭的,有社会广大人民的,有上层统治集团的。内容繁
38、富,篇幅巨大,洋洋五百言,却有条不紊,层次分明。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两句诗是贯穿全诗的一条主线,它有机地将开头部分的抒怀、中间部分过骊山的所见所感与后半部分的家庭遭遇等情景组合在一起,使人读后在感情上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此外诗中还采用了叙事、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景物描写烘染着环境,为叙事、抒情创造气氛,叙事为议论提供根据,从而使议论显得具体、细致。如诗中把社会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一些情况作了对比,尤其是对皇亲国戚的奢靡生活作了详尽的铺叙之后,从而得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的结论,真是透辟、尖锐,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
39、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诗鉴赏这首诗是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杜甫寓居在梓州(今四川省三台县)时所作。这年正月,安史叛军头子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持续七年之久的安史之乱暂告结束,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当时携家带眷流落在梓州的杜甫,听到唐军的胜利消息,喜不自禁,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七律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 剑外忽传收蓟北” ,开门见山,诗情激荡。 “剑外”点明听到喜讯的地点。 “忽传”“初闻”表明喜讯来得突然,也表明喜之“惊”, “收蓟北”直接写出是什么样的喜讯。一个“忽”字,将惊喜之情溢于纸上,同时又将“剑外”“ 蓟北
40、”相隔千里的两地连接在一起,把人们奔走相告飞快地传递喜讯的情态和气势都融于字里行间。杜甫在国家的动乱中,颠沛流离,饱受忧患,无时不在渴望着叛乱的平定。 “初闻涕泪满衣裳” 呢?一个“满” 字,将诗人百感交集,喜泪纵横的状貌真实而细致地描摹出来。不是半生坎坷,饱经沧桑的人,怎会如此“泪满”!“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如狂”是继表现闻听喜讯后的情景。初闻时的喜悦,还没有来得及有更多地体会,在惊喜之中已是涕泪纵横。这是感情的第一次爆发, “喜” 情还多在“惊”情之中。回过头来看看妻子儿女,她们脸上平日的愁云,早已烟消云散,呈现出一片欢乐的情态。这就不能不使诗人想到,平日患难与共的妻子儿女,几年来
41、与自己一样遭受过多少战乱之苦,忍受了多少忧愁的折磨。如今也都转忧为喜,这就更使诗人喜上加喜,以致顾不得看书了,胡乱地把书收拾一下,就手舞足蹈起来,一个“狂” 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当时的喜态,这是诗人喜悦感情的第二次爆发。“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是诗人喜悦感情的第三次爆发。诗人象小孩子一样欢乐得手舞足蹈还不能表达自己的喜悦,还需要“放歌纵酒 ”才能把喜情抒尽。 白日放歌”纵酒,不是借酒浇愁,而是以酒助兴;今日之高歌,不是长歌当哭,而是快乐地欢唱。他恨不能立即归去,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正是诗人归心似箭的心理写照。“ 穿 ”“下”二字,贴切、形象地描绘出诗人想象中在
42、险峡中穿行疾驶与出峡后顺流而下的畅快之情。这首抒情诗,抒发了听到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消息后的极度喜悦心情,表达了诗人渴望祖国统一,人民生活得到安定的热烈感情。诗中突出地抒发了一个“喜” 字,从闻喜讯,到流喜泪、观喜容、呈喜态、唱喜歌、思喜归,无处不喜。杜甫的诗一向以“沉郁顿挫”著称,这首诗却一反往日的风格,而以爽朗明快取胜。八句诗似脱口而出,水到渠成,极其欢欣鼓舞,轻快跳宕。因此清人孙沫评这首诗说:“一气旋折,八句如一句,而开合动荡,元气浑然,自是神来之作。 ”除第一句叙事外,这首诗后七句全是抒情;除前两句不对仗,后六句全对仗。这种内容与形式毫无拘束地完美结合,更加增强了诗的感染力。春夜喜雨杜甫好
43、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诗鉴赏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时所作。诗中以极大的喜悦之情,赞美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其中对春雨的描写,体物精微,绘声绘形,是一首入化传神,别具风韵的咏雨诗,为千古所诵的佳作。“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描写春雨适时而降。刮风下雨,本来是一种极平常的自然现象,它本无感情和知觉。诗人在这里以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春雨以思想感情,似乎它很懂得人们盼雨的心情, “知时节” 而来。接着点出是春雨,正因为是“当春” 之雨,才显出雨之来得可喜可贵。于是“ 好雨” 二字脱口而出,极其感奋自然,诗人当时喜兴的情态仿佛就在眼前。这里诗人对喜雨的赞美,既没有抽象的议论,也没有采用什么比喻,而是真挚感情的自然爆发。“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两句是神来之笔,不但写出了雨的形态,而且传达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