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故乡的桂花雨教学教案撰写:雷顺华教学目的 1学会抓住文章的关键语句,并以此来带动自己的阅读,提高效率的阅读方法。 2强化分析人物形象的阅读能力。 3学会挖掘文章内涵的阅读策略和方法。 4拓展学习和在新语境中对问题的重新思考。 教学重难点 1感受作者的“乡愁”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对生活、家乡的热爱之情。 2进一步了解托物抒情的写作方式,并学会通过景物描写品味作者思想情感的阅读方法。 3学会用圈点评注方法来阅读本文。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1导语:“乡愁” ,顾名思义是因为思念家乡而带来的忧愁,它是人类生活、文学永久性题之一。你们有过这种情感的体验吗? 2解题:乡愁产生的原因有
2、很多,如出差、异地求学或者工作、旅游,也有政治因素,如政权的更替,1949 年,随着国民党政权的土崩瓦解,大批的大陆人迁徙到台湾省,他们的大部分青少年时光都留在了祖国大陆,与刚才我们同学所说的一般的离别不同,他们这一分别,就是几十年甚至就是一辈子!骨肉分离,隔海相望,这种“乡愁”该有多么的强烈呀!今天我们要通过学习故乡的桂花雨来感受台湾作家琦君的乡愁吧! 思考一:作者和背景的介绍并非是每篇课文都必需要的,但这篇与一段特殊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的课文,笔者认为是很有必要介绍作者和背景。虽然学生的经历和所属的时代与当时大不一样,但如果能充分调动他们的情感体验无论是对现实生活体验的回忆或者是特定的历史语
3、境的设置对于进入课文的诗意世界,都是不可缺少的。虽然从教学设置上来看,对学生体验的两次调动会多少显得重复拖沓,但我以为,在两次体验调动中,学生的体验绝非机械重复,而是能得到最大程度的调动,只是,在时间上,教师要懂得控制得当。 3指导朗读,让学生在阅读中找出体现文章主旨的语句,并以此作为阅读好文章的钥匙,揣摩人物的语气和阅读情感的流变。 明确:抓住了文章的文眼“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来阅读本文,较满无目的的朗读,其差别好比拿一件大衣,前者是从衣领抓起, “挈领而顿,百毛皆顺” ;后者却是从袖子抓起,拖泥带水。这样的浓郁“乡愁” ,使得文章中最精彩的“摇花乐”部分和文章最后的那句“于是我也想起了在
4、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 ,和那阵阵的桂花雨” ,都奠定了深情的基调,语速自然都会放慢了。当然,在总的情感格调中,不同人物的言语语气也会有差异,大人小孩都喜欢“摇花乐” ,但前者更多是从物质的收成方面出发,难免语气中会有担忧;后者却更多地是从孩子亲近大自然的美好天性出发,在孩子极度快乐的叫喊声中,语气要略有些夸张。 4探寻文章中优美之处,用圈点批注法来解读,在学习小组内交流。5讨论:文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在你心目中,他们是什么样的形象呢?请结合文章的内容来谈。 明确:父亲是儒雅温和的,如他爱养花和作诗,体现了他的修养和书生本色,而教我识花的童年细节,更展示了我与父亲间浓浓的父女情;母亲是敦厚慈祥
5、的,她对乡亲富有人情味的牵挂和对宗教的虔诚信仰,合着桂花的清香淡雅打动了每一个读者;儿童时的“我”在摇桂花中的欢呼雀跃和发自内心对“摇花乐”的喜好,都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孩子特有的天真无邪。 思考二:散文的小说化是琦君散文的一种别样风格,本文也很典型地体现了这点人物生动传神,呼之欲出。而对人物形象的感知和再创造,对于文章主旨的深化理解,都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老师要注意让学生立足课文来回答问题,忌讳毫无根据的主观臆想。6依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再读课文。 第二课时1全班交流各自的圈点批注内容,要求有感情的朗读。 2理解“桂花雨”的深刻内涵: 勾划出文中两处有关“桂花雨”的语句。体会这种环境中人物的情感。
6、 创造性的复述课文的这两处内容。 明确:此题旨在鼓励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除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外,更深化了他们对于人物心情的体认。值得一提的是,在对第一处“摇花乐”的复述中,一个学生想象童年时候的“我”立足在缤纷芳香的“桂花雨”中时, “四周都是金灿灿的颜色”时,有同学提出异议, “课文中已经说明摇桂花时天空阴云密布,云脚张毛 ,那怎么会是金灿灿的颜色呢?”孩子们经过讨论,最后认为“即使当时的天气阴霾,但由于孩子内心极度的开心,于是金灿灿的颜色不仅仅可以指桂花的颜色,表现了桂花雨的铺天盖地的壮观场面,更暗示了童年的我如阳光般快乐的心情。 ”还有的孩子在复述中,加入了父母
7、在一旁会心的笑容, “因为他们也被这美好的景色和孩子的天真所感染了。 ”在这一个学习板块中,学生们体现出来的丰富想像力和敏捷的思维,让我很是惊喜。也正是在孩子们不断丰富的复述中,两幅色彩明丽饱和,引人入胜的“桂花雨”图景慢慢浮出水面。这也为下面问题的提出作好了铺垫。 作者花费了心思为我们设置的两幅“桂花雨”图无疑也是文章的精髓之处。结合课文主旨,你认为它有怎样的深刻内涵呢? 明确:这里我们可以准备好一些可以先拟的答案,如“与题目的桂花雨摇相呼应,点明了乡愁的主题” , “形象生动再现了当时的美好图景” , “父母的温情如桂花雨般滋润着童年的我的情感世界”等等,而对于超出我们预设答案范畴,只要是
8、能做到言之有理并符合作者文章意图的答案,均可以算正确答案。教师的灵活指导,此时非常重要。 思考三:笔者开始是直接设置了“请说出桂花雨的深刻内涵”的题目,但由于题目太大,缺少明显的切入点,学生思维一时难以将其咀嚼消化,教学进展一下子出现了停滞状态。于是我将自己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三个步骤以问题的方式展现出来,课堂气氛一下子热烈了起来。学生在回答这三个问题的同时,也掌握了如何解决难题的思维方法,可谓是一石两鸟。在这里,我想起了语文特级教师胡明道对新课标下教师如何定位的问题所提出的见解:“反思者是新课标的众多角色定位中最核心、最集中的一点反思型教师要时时回顾,对异位处调整。 ”诚然,自己离这样的境界还
9、有太大差距,而在上述的这个教学步骤中,反思所带来的意外收获,更坚定了我将这一方向的发展确定为我教学上追求的目标之一。 3小组讨论 杭州并不是作者的故乡,在这里的赏花、吃花、摇花,从表面上看,与故乡并无直接联系,作者为什么还要这样写呢?用俗语或成语怎么说呢? 作者在文末借母亲的话“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道出了自己的恋乡情结,使上述的部分一下成了故乡的桂花和“桂花雨”的陪衬, ,与“月是故乡明”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热爱故乡的桂花,而杭州也因为有桂花而让作者喜欢,用一个成语来涵盖之不正是“爱屋及乌”吗? 4本课是用桂花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在古今诗歌中,你知道还有哪些物象常用来表
10、达思乡情感的?请背诵给大家听。 除了让学生介绍惯用的表达思乡之情的物象如明月、丁香结、红豆等外,还可以介绍若干有关“乡愁”的优秀之作,比如余光中的乡愁 。 5思考题 随着现代交通的日益便捷和通讯手段的迅猛发展,人们对于故乡的思念似乎已经越来越淡了,有人说,在不远的未来, “乡愁”作为一种交通落后时代的情感,将逃脱不了消失的命运,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请说一说。 思考四:这道题的设置完全出于偶然,在上课时,有一个孩子说,古人因为交通的不便和科技的落后,无论是离开还是返回家乡,拟或是与乡亲家人的联系,其成本都大得惊人,所以他们的“乡愁”比今天的人要浓烈得多。这让我想到自己曾经听过一堂关于中秋节
11、的综合性学习的公开课中,一位教师谈到目前科学高度发达,从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的想像力的问题。我设置这个问题,并非持类似卢梭的反科学的观点,而是想让学生立足当下,在新的历史语境中,对于传统的文学命题做出自己的反思。值得欣慰的是,学生们在课堂上就这个问题的争论,体现出他们特有的热忱和思辨性。我也并未规定正确的答案,只是在急诊的末尾,我把自己在课下就这个问题的思考所写成的短文,做了一番展示,算得上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但在我看来,无论学生赞成与否,这并不重要,但他们思考了的这个过程,比一个一刀切的结果要有意义得多。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案例与反思撰写:雷顺华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语言质朴,意韵深刻。
12、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我选择了“复述”这种传统的训练形式,并以之来构建整个教学流程。 第一板块:初读并复述课文初读由学生自己完成。学生一边默读一边勾画词语,运用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教师检查订正。然后教师指导学生读课文,疏通大意。 复述课文之前,我准备了几个抢答题,提示学生复述时注意文章的六要素。初一的学生活泼大胆,复述时声情并茂,但忽略了两处细节描写:父亲的话和“我” 下悬崖时的心理变化。就此,我向学生提出,应不应该省略这两处描写?一问惊起千层浪,学生展开热烈讨论。最终达成一致共识,不能省略。理由是: 、父亲的话对“我”至关重要,没有这番话,我不可能安全爬下悬崖,更不能从中有所启发。
13、、 “我”听了父亲的话,觉得一小步“似乎能办得到” ,第一步成功, “顿时有了信心” ,第二步成功, “信心大增” ,继而“产生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真实的再现了“我”的转变,感同身受,轻易的便让读者们认同了“我”的经验。小处着笔,立意却高。 第二板块:复述感知的基础上多角度阅读一篇文章,不应只停留在一个中心思想的探讨上,而应该多角度阅读。这就需要教师运用多棱镜透视文章,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其反向思维、侧向思维等多种思维形式。 【课堂片段】 师:课文里出现了不少人物,这些人中,你欣赏谁?说说理由。生:我欣赏爸爸,他爱儿子,但爱的方式跟别人不同。儿子呆在悬崖上很危险,可他没有责
14、怪儿子,反而借这个机会锻炼自己的儿子,让儿子学会勇敢自信。 生:爸爸也可以爬上去帮助儿子,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很冷静的指导儿子怎么行动,要儿子自己爬下来,学会独立。因为爸爸妈妈总有一天会老去,他要儿子学会不依靠别人,自己克服生活中的困难。 师(鼓掌):这两个同学真是读懂了这位父亲的良苦用心啊。 生:我也喜欢这个父亲。他虽然没有亲自爬上去,可他给儿子的是精神上的支持,这很重要。就像我,最希望得到的是爸妈的肯定鼓励。 师:看来我们的有些父母有必要反思一下自己了,应该想一想到底怎样做才更有利于你们的成长。人都说“有其父必有其子” ,那我们该怎样看待“我”的胆小懦弱呢? 生:我觉得“我”很胆小是正常的
15、,因为课文里写到“自我出世以来,八年来我一直有病,而且我的心里一直牢记着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训诫” 。 生:这个男孩自尊心挺强,他很瘦小,可为了自尊心,还是胆怯的爬了上去,而且最后在父亲的帮助下,也是自己爬下来了。这说明他还是挺勇敢的,只是因为身体不好,还有母亲的训诫让他变的胆小了。 生:他很会鼓励自己。当父亲让他迈出第一步时,他告诉自己, “这似乎能办得到” ,他迈出了第一步后,立刻鼓励自己, “我顿时有了信心” ,当他再迈出一步后,他说“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 。他总是不断的给自己打气。我们也应该像他这样多鼓励自己。 师:说得非常精彩。看来生活中,尤其面对困难时,我们千万别忘了告诉自己“
16、我能行” 。很多同学喜欢父亲,也理解“我”的改变,那么有没有什么话对那五个男孩说呢? 生:那五个男孩,明知我害怕,还是扔下了我,太不够朋友了。 生:杰利为了在朋友面前有面子也扔下了我,这样做不好。不过,他后来叫来父亲救我,可见他还是关心我的。 生:这是个危险的游戏,他们不应该去,不应该为了追求刺激忘了安全。 生:我不同意,我们觉得男孩子也应该有点冒险精神。这五个男孩的做法也有可取的地方。如果不是他们把“我”扔在这,我总也克服不了恐惧的心理,就不会变得勇敢,一辈子都记着这个教训。 师:对!这就叫“置于死地而后生” ,这五个男孩也功不可没啊!正因为他们丢下了我,让“我”得到了一生铭记的“经验” 。
17、谁能用自己的理解告诉大家是什么“经验”? (学生回答积极踊跃,但都停留在“勇敢、自信就会克服困难”上。 ) 师:人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 ,能反映出人的内心世界。那么,文章的眼睛呢? (学生的视线一下子集中到了课文的题目上,思路豁然开朗,很快找到了课文中的关键句子。 ) 生:作者告诉我们,做一件事之前,不要把事情想的太难,先做好眼前的事,然后一点点的坚持下去,总有一天会把事情做完的。就像我们上学一样,只要每天都认真学习,坚持下去,总有一天会考上理想的学校,现在就不用想那么多了。 生:其实,困难再大也不用怕它,把它当成蛋糕,一块一块的切开,然后一个个的吃掉,不就消灭它了么!(学生笑)化整为零,
18、一步步战胜小困难,最终战胜巨大的困难。 师:这个比喻很恰当。对于生活中出现的困难,关键就是学会 从以上片段可以看出,教师围绕人物、主题两个要点,抓住契机,很好的给予了学生发散思维的引导,学生的讨论有序而精彩。可见,教师适宜的启发式提问,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最终实现“发展思维能力”的目标。 第三板快:创造性的复述课文,体会人物特点全班分为两组,分别扮演杰利和父亲,以第一人称复述课文,要求在复述时要充分体现出自己眼中的人物特点。 由于是以第一人称复述,扮演杰利的同学,很自然的剖析出当时自己左右为难的心境,以及对“我”由愧疚到高兴的心理转变过程。父亲的叙述者则俨然长者教幼子学步,一丝不苟。 这个环节
19、的设置,让学生在充分学习课文中心理描写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进行再创造。 第四板快:练笔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么克服的?有什么经验教训?写一个片段或短文。 【后记】 这篇课文上得平常随意,学生们却尽头十足,自始自终保持着很高的兴奋度。我觉得原因有二: 、本课所选的“复述”这种训练形式,简单易用,可以灵活操作。实践证明,也相当有效。 、教学内容的安排与教师的及时引导切合学生心理需求。可见,教学方法、教学策略不是越时髦越好,只有适合学生学情、切合教材特点的方法和策略才是最好的。 反思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感觉这篇课文还可以从多方面入手。如指导朗读,仿写文章片段;剖层析句,品味情节的严谨;拓展延伸,进行比较阅读等等。课堂上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书写基本功薄弱,不会做课堂笔记,这些都是以后教学中需要加强训练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