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 1.什么是传播: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外在:是指人类社会的信息交流。内在:信息的流动 2.基本特点: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成立的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系统。 3.社会传播的五种类型:人内传播:精神系统的传播活动 人际传播:两个个体系统之间的传播活动 群体传播:自然群体范围内的传播活动 组织传播:有组织群体内的传播活动 大众传播:面向分散的不定量的多数一般社会成员的传播活动 4.信息:是一切事物的状态和特征
2、的反映,一切表达或反映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5.社会信息的特点: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6.社会信息的物质属性:信息的精神内容,必须由表现为一定物质讯号的载体承载。 7.社会信息的特 殊属性:伴随有复杂的精神与心理活动以及精神劳动的创造。 8.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开放性;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双重偶然性;自我创造、自我完善 9.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第二章 1.口语传播时代( 9 万 -4 万年前):口语是是人类最基本、最常用和最灵活的传播手段。 局限:受空间与时间的巨大限制 语言
3、的产生的人类传播的开端 2.文字成为人类掌握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 3.文字符号出现的意义:打破语言传播的局限:将语言记录下来;将语言传递到远方;加速文字记录技术的发展,孕育了媒介技术的产生,是超越时空的传播成为可能 4.人类传播的发展过程:口语传播 -文字传播 -印刷传播 -电子传播 5.体外化信息系统经历功能分化和多样性的过程,现在重新统合的时代:视觉、听觉等分化,媒介多样,数字统合 6.人类传播活动发展特点:方向:低级到高级,逐渐完善。 变革时间缩短 原有的传播方式并没有因新的传播方式 出现而消失,而是相互叠加,新旧融合趋势增强 E( elite) P(popular)S(special
4、ized)Cycle 第三章 1.传播学产生的时间地点因素: 20 世纪 40 年代美国。传播媒介发展,影响增强;世界范围内的战争与革命需要宣传;与传播学有关学科的发展 2.传播学四大奠基人和学科创始人?主要贡献: 拉斯韦尔:“三功能”环境监控、社会协调、文化传承。 “ 5W”:谁、内容、渠道、对象、效果 卢因:“把关人” 霍夫兰:心理实验引进到传播学;说服传播研究 拉扎斯菲尔德:“两级传播”和“舆论领袖”;大众传播的负面功能 施拉姆:创立传播学 3.经验学派 : 传播观: 集中在传播与人的行为问题上,通过传播控制人的行为,但忽视和回避重要课题。 方法论:经验主义立场,实证方法研究传播; 社会
5、观:协调和平衡多元社会消除矛盾, 改革传播机制管理社会; 4.批判学派特点: 社会观: 对现行制度持否定和批判的态度; 传播观: 将传播理论和社会理论结合,着重考察与社会 结构和意识形态相关的宏观问题; 方法论:以思辨为主,反对实证主义的态度,但不排斥经验调查和量化研究 第四章 1.符号: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 ,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分为信号和象征符 2.符号的基本功能:表述和理解功能;传达功能;思考功能 3.象征符的特性:必须是人工符号;不仅能表达具体事物, 观念等抽象事物也可;不是遗传,通过传统、学习继承;自由创造,自由性和随意性 4.非语言符号的类型:语
6、言符号伴生符:语气、声调;体态符;物化、活动化、程式化、仪式化符号 5.意义是什么?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为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6.传播过程中的意义:传播者的意义、受传者的意义、情景意义 7.符号与意义的关系: 8.象征性互动理论的核心是考察以象征符为 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第五章: 1.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反馈 2.拉斯韦尔 1948 年 的“ 5W”谁、内容、渠道、受者(对象)、效果。特点: 它属于一个单向直线模式 ,虽然考虑到了受传者的反应 ,却没有提供一条反馈渠道 , 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
7、互动性质 , 容易把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关系和作用固定化 3.香农 -韦弗的数学模式: 1949 年 ,美国两位信息学者香农和韦弗在传播学的数学理论中提出传播过程的数学 模式。 特点: 描述的是电子通信过程 ,而且是一个直线单向过程 ,缺少反馈的 环节 ; 不能完全应用于人类社会传播 ;容易把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关系和作用固定化 4.循环和互动模式有哪些: 1954 年,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德弗勒的互动模式 5.简评赖利夫妇的传播模式: 1959 年 ,赖利夫妇在大众传播与社会系统中提出。一 :这个模式认为任何传播过程都表现为一定的系统的活动 ,而多重结构
8、是社会传播系统的本质特点 :传播双方都是一个个体系统。都有自己内在的活动 ,即人内传播 ; 个体系统之间互相联系 ,形成人际传播 ;个体系统不是孤立的 ,而是属于不同的群体系统 ,形成群体传播 ;群体系统的运行是在更大的社会结构和总体社会系统中进行的 , 与其他环境保持相互作用。二 :社会传播系统的各个类型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 又与其他系统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每一个传播过程既受内部机制的制约 ,也受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影响。这种结构的多重性和联系的广泛性体现了社会传播是一个复杂而有机的综合系统。 6.社会传播的总过程模式: “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研究即马克思主义传播观的宏观过程研究 ,最早
9、起源于日本 , 是在对美国的主流传播学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些研究把传播看作是一个与社会交往形态 密切相关的重要范畴 ,他们在对人类社会传播的总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行分析的同时 ,也把现代社会中的传播特别是大众传播过程与宏观的社会结构结合起来进行考察 , 是大众传播过程与宏观的社会结构结合起来进行考察 , 第六章 1.人内传播: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2.人内传播的性质和特点: 人内传播虽然是人体内部信息处理的过程 ,但并不孤立 ,他的两端都与外部过程自然和社会环境 )保持着衔接关系。 2)人内传播虽然与人的生理机制密切相关 , 但他的本质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
10、,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3)人内传播不 是对外部世间的消极的被动的反映 ,而是积极能动的反映。 4)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 3.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人的自我意识是在 “主我 “和 “客我 “的辩证互动中形成的 ,又是这种互动关系的体现。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方面 :一方是作为意愿和行为的主体的“主我” ,它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反 应具体体现出来 ;另一方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 , 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主我是形式 ,客我是内容。客我可以促使主我发生新的变化 ,而主我反过来也可以改变客我 ,两者的互动不断形 成新的自
11、我 ,通过传递有意义的象征符进行互动。 4. 简述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1969 年现代象征互动理论的集大成者布鲁默在象征互动论中提出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 自我互动。自我互动本质上是与他人的社会互动的内在化 ,也是与他人的社会联系或社会关系在 个人头脑中的反映。 有助于理解社会传播与个人的自我的关系。 5.基模:人的认知行为的基本模式,或叫做心智结构、认知结构、认知导引结构 6.基模特点:是人与生俱来的行为模式之一;是一种知识分类体系,成层化结构,类似树形图;是知识的集束或有机的结合;具有预测 和决策控制功能 7.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两个子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
12、播 系统。 8.人机传播的特点以及动机: 特点 :1 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 ,方法灵活 ;2 传播信息意义更丰富和复杂 ; 3 双向性强 ,反馈及时 ,互动频率高 ;4 属于一种非制度化传播 ,建立在自愿和合意的基础上 ,相对平等和自由。获得信息 :寻求关于生产、生活和社会的有用信息 ,从而进行环境适应决策。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满足基于人的社会性的精神 和心理需求 9.库利的 “ 镜中我 ”:1902 年 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 提出 。 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 ,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 ,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 ,是反映自我的一面
13、“镜子” ,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 因为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的联系中形成的 ,包括 :关于他人如何 “认识 “自己的想象 ;关于他人如何 “评价 “自己想象 ;自己对他人的这些 “认识 “和 “评价 “的情感。库利认为 “镜中我 “也是 “社会我 “,传播特别是初级群体中的人际传播 ,是形成 “镜中我 “的 主要机制。 10.社会价值规范对自我表达的制约: 个人进行自我表达活动的目的 ,是为了 使他人能够充分认识和评价自己 ,自我表达是以他人为对象和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里进行的 ,如果不顾及他人和社会规范 , 一味以自我为中心 ,不但不会受到好的效果 ?,相反会招致误解和造成个人的社
14、会孤立。因此 ,自我表达并不是个人的孤立活动 ,而是与他人和一定的社会价值或行为规范相联系的 ,应符合一个社会普遍认可的真善美的价值尺度。 第七章 1.群体的社会功能: 群体是将个人和社会相联结的桥梁和中间纽带 ,群体是社会的中观系统 , 是社会的组成部分。群体帮助个人完成社会化过程 ,训练和分配社会角色 , 是社会的组成部分。群体帮助个人完成社会化过程 ,训练和分配社会角色 2.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功能: 群体规范指的是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 ,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值。协调成员的活动、规定成员的角色和职责以促进群体目标的达成。通过规范的共有来保证群体的整体合作 ;通过指示共通的行
15、为方式以维持群体的自我统一性。为成员个人提供安全的决策依据。 3.集合行为: 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 条件: 结构性压力触发性事件 传播机制非正常化 4.流言: 以口头形式流传,涉及人的信念而目前没有可 靠证明标准的一种特殊陈述或话题。 5.流言传播的特点:以“传播真相”的形式出现,目的是“相信”所传播的信息是“事实”;渠道主要是口头传播;内容往往涉及特殊的事件或敏感话题;流言是一些没有确切证据的信息 6.组织传播及功能:指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协调内部;指挥管理;决策应变;达成共识 第八章 1.大众传播: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手段,对一般大众而进行的大
16、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 2.大众传播特点:传播者是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 动;对象的社会上的一般大众;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传播过程单向性很强;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3.拉斯韦尔的“三功能 ” : 1948 年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环境监视、社会联系与协调、社会遗产传承 4.赖特 的“四功能”: 1959 年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环境监视、解释与规定、社会化、提供娱乐 5.施拉姆: 1982 年传播学概论:总结了政治功能、经济功能、一般社会功能 6.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 1948 年大众传播、通俗口味和有组
17、织的社会行动: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社会规范强制功能、负面功 能的“麻醉功能” 7.大众传播时代的起点: 19 世纪 30 年代 -电子媒介的出现 8.信息环境:社会中有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具有社会控制功能,制约人的行为 第九章 1.传播媒介: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物、工具或技术手段;指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传媒机构 2.麦克卢汉: 1951 年机器新娘、 1962 年古登堡群英、 1964 年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 1969 年媒介即讯息提出“媒介即讯息”、“媒介即人的延伸”、“热媒介与冷媒介” 2.意义:开 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
18、社会发展的视角,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对理解不同媒介的作用机制富有启迪意义 3.局限:把媒介技术作为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唯一因素,忽略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等社会因素;缺少人的主动性和功能性;全部依据都集中在媒介工具对中枢感觉系统的影响上,从而解释人类的全部行为也是片面的 4.大众传播者(大众传媒)的特点:地位稳固、大众传媒是一种社会组织,具有自身的组织目标和组织结构、是大众传播 生产资料的直接控制者和使用者、专业性、是现代社会主要的信息提供者,是制约社会信息环境的主要变量 5.“把关人”:卢因二战提出, 1947 年群体生活的渠道再次论述。 1950 年怀特引进新闻。把关人根据相关标准对信
19、息的筛选与过滤,使其进入传播渠道的行为 第十章 1.我国社会主要制度下的媒介规范: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 坚持党性原则;执行报道新闻、传递信息、引导舆论、提供娱乐等职能;具有重要的经济功能; 2.社会责任论: :由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在 20 世纪 40 年代提出,代表性著作是 1947 年出版的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 (自由与负责的报刊),它是强调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和公众应该承担一定责任和任务的 理论,它是对自 由主义理论的一种修正。 自由主义理论受到修正的背景: 20 世纪后,传媒垄断程度增强;自由主义理论强调的是传播者的权利,没有 涉及作为公众的受传者的权利;谈论的对象是意见、观点或思想的自
20、由,没有考虑作为私有企业营利活动的信 息传播的性质和影响问题。 它的几个原则是: ( 1)大众传播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因而媒介机构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和履行一定的责任和任务。 ( 2)媒介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应该符合真实性、正确性、客观性、公共性等专业标准。 ( 3)媒介必须在现存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进行自我约束, 不能煽动社会犯罪, 不能传播宗教或种族歧视的内容。 ( 4)受众有权要求媒介从事高品位的传播活动,这种干预是正当的。 目的:( 1)为了防止由传播事业高度垄断而引起的资本主义内部的社会矛盾的激化; ( 2)为了防止由传媒内容的浅薄化、煽情化和刺激化而引起的社会道德和文化的堕落。 评价:
21、( 1)目的要求的媒介自律很难做到,该理论的效果微乎其微 第十一章 1.受众观:“大众”的受众观;规模的巨大性;分散性和差异性;匿名性;流动性;无组织性;同质性 社会成员的受众: 作为“市场”的受众:把 受众看作市场或消费者 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传播权、知晓权、传媒接近权、媒介选择权, 2.大众: :大众是一种新的未组织化的社会群体,与既有的群体形态相比,有着明显不同的特点。 3. 为什么说受众是权力主体? :受众不仅仅是传媒信息的使用者或消费者,他们还是构成社会的基本成员,也是参与社会管理和社会公共 事务的公众。当我们把受众看作是社会成员和公众的时候,受众拥有各种各样的正当权利。 4.“使用
22、与满足”理论: 使用与满足,是把受众成员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 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 第十二章 1. 传播效果分为哪些层面?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是什么? 答:传播效果按其发生的逻辑顺序或表现阶段分为三个层面:外部信息的作用于人人们的知觉和记忆系统, 引起人们知识量的增加和知识结构的变化,属于认知层面上的效果;作用于人们的观念或价值体系而引起情 绪或变化,属于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这些变化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即成为行动层面上的效果。 从认知到态度再到行动,是一个效果的积累、深化和扩大的过程。 大众传播的社会
23、效果有:( 1)环境认知效果:我们对周围世界的知觉与印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众传播媒介。( 2)价值形成与维护 效果:大众传播在报道的新闻和传达的信息中,通常包含着是非、善恶等的价值判断,客观上起着形成与维护 社会规范和价值体系的作用; ( 3)社会行为示范效果: 大众传播还通过向社会提示具体的行为范例或行为模式 来直接、间接地影响人们的行动。 2.传播效果研究的三个时期及效果: 20 世纪初到 30 年代 -“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唯意志论 20 世纪 40 年代“传播流”,“有限效果论” ,“使用于满足”理论 20 世纪 70 年代,宏观效果理论 3.意见领袖: 1940 年拉扎斯菲尔
24、德人民的选择: 指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 特点:( 1)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 2)意见领袖的影响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 层,而是均匀地分布在社会上任何群体和阶层中。( 3)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一般分为“单一性”和“综合性”。 现代社会主要是单一型。 ( 4)意见领袖社交范围广,拥有较多的信息渠道,对大众传播的接触频度高、接触量 大。 4.两级传播:大众传播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二审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 5.传播效果的制约因素:传播主体:掌握传播工具和手段,决定信息内容的取舍 传播技巧:为达到预期效果而采用的策略方法 传播对象:受意见领袖、群体归属和群体规范、受传者的个性影响 第十三章 1.议程设置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