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主讲教师:郭镇方 授课时间:2011年9月-2012年1月 授课班级:10人力1班;10会计1班、2班;10物流1班、2班,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教学目的与要求】,认清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了解解决台湾问题的历史过程;掌握“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确立过程、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熟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在新形势下的坚持和发展。,【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 1.“一国两制”的科学含义及其意义; 2.理解中国共产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战略构想的一贯性和连续性。 【教学难点】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在新形势下的坚持和发展。,【本章基本内容】,第一节实现
2、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第二节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 第三节“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第四节新形势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发展,第一节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一、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 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一、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一)爱国主义的内涵 1、何谓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浓厚的感情,是一个国家民族意识和民族觉悟的集中反映。 2、爱国主义的起码要求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3、爱国
3、主义的最基本、最本质、最重要的表现就是对国家和社会进步的追求与贡献,一、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二)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爱国主义具有不同的时代内容和表现形式。 1、封建社会的爱国表现 2、近代的爱国表现 3、现实的爱国表现,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一)民族复兴的内涵 民族复兴,就是要改变民族因某种原因陷入停滞不前、贫穷落后、被动挨打的状况,使民族奋发自强、独立解放,实现繁荣昌盛,以重振民族雄风、重塑民族形象、重立民族地位、重现民族辉煌。 (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
4、复兴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是宏伟的奋斗目标,也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历史主题。国家的完全统一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没有国家的完全统一,就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民族复兴。,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1、毛泽东曾严正地指出台、澎、金、马整个地收复回来,完成祖国统一,这是中国人民的神圣任务,这是中国内政。 2、邓小平指出,如果到1997年后中国还不能收回香港,人民就没有理由信任我们。 3、江泽民也指出,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地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这是中华儿女不可动摇的共同愿望和决心。 4、胡锦涛强调,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国政府和人民
5、不可动摇的意志和决心,符合包括2 300万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利益。无论在祖国统一的道路上遇到多大的艰难险阻,无论国内外敌对势力如何阻挠破坏,都动摇不了这一坚定信念和坚强决心。 60多年来,我们党和政府对台方针政策大致经历了由“解放台湾”到“和平统一”两个重要历史时期。,第二节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一、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 二、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 三、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一、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1、台湾的沿革 台湾地处中国大陆的东南缘,是中国第一大岛,同大陆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台湾自古即属于中国。台湾古称夷洲、琉球。大量的史书和文献纪载了中国人民早期开发台湾的情景。距今170
6、0多年以前,三国时吴人沈莹的临海水土志等对此就有所著述,它们是世界上记述台湾最早的文字。公元3世纪和7世纪,三国孙吴政权和隋朝政府都曾先后派万余人去台。进人17世纪之后,中国人民在台湾的开拓规模越来越大。17世纪末,大陆赴台开拓者超过十万人。至公元1893年(清光绪十九年)时,总数达到50,7万余户,254万余人。200年间增长25倍。这一史实说明,台湾和中国其它省区一样,同为中国各族人民所开拓所定居。台湾社会的发展始终延续着中华文化的传统。,台湾全图,一、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2、台湾的构成 台湾省除台湾本岛外,还包括澎湖列岛、钓鱼岛、赤尾屿、澎佳屿、兰屿、火烧岛等86座岛屿。面积共约360
7、06平方公里,其中台湾本岛约35873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90以上,是我国第一大岛;其次为澎湖列岛,面积127平方公里;第三为兰屿、渔翁岛,分别是1820平方公里,绿岛、白沙岛分别是1411平方公里。其余各岛面积皆在10平方公里以下,有的不足1平方公里,且岛上无居民。从1982年包括我国在内的117个国家共同签署的联合国海洋公约来看,这些岛屿虽小,但都非常重要。因为公约规定:“岛屿是四面环水并在高潮时高于水面的自然形成的陆地区域。每一个岛屿都可以像陆地一样拥有自己的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这就是说,大海中每一个露出水面的岛屿,哪怕只是一块石头,也可以为其所属国家带来具有绝对主权
8、的450平方公里的领海和具有经济开发权的13万平方海里的专属经济区与大陆架。正因为岛屿具有这种数万倍的增值能力,所以涉及岛屿的主权归属,世界各国决不相让。,一、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3、日本的染指与收回 从19世纪后半叶起,日本逐渐走上了军国主义的道路。1874年,日本进犯台湾。1894年,日本挑起甲午战争,以武力胁迫清朝政府于1895年4月签订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强行霸占了台湾。 1941年12月,中国政府发布中国对日宣战布告,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条约、协定、合同有涉及中日关系者,一律废止;并郑重宣布,中国将“收复台湾、澎湖、东北四省土地”。 1943年12月,中美英三国政府发表开罗宣言,明确宣
9、布:日本应将所窃取于中国的领土,包括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在内的土地,归还中国。 1945年,中美英三国共同签署、后来又有苏联参加的波茨坦公告第八条重申“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并接受波茨坦公告。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日本投降条款,承诺“承担忠诚履行波茨坦公告各项规定之义务,结束了日本在台湾50年的殖民统治,洗雪了历史耻辱,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一、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4、台湾问题产生的原因 由此可见,台湾在二战之后,不仅在法律上而且在事实上已归还中国。之所以又出现台湾问题,与随后中国国民党发动的反人民内战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外国势力的介入。 第一,台湾问
10、题与国民党发动的内战。抗战胜利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集团撕毁国共两党签订的双十协定,发动了全国规模的内战。国民党集团战败后,一部分军政人员退据台湾。他们在当时美国政府的支持下,造成了台湾海峡两岸隔绝的状态。 第二,台湾问题与美国政府的责任。朝鲜战争爆发后,1950年6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声明宣布:“我已命令第七舰队阻止对台湾的任何攻击”。美国第七舰队侵入了台湾海峡,美国第十三航空队进驻了台湾。1954年12月,美国又与台湾当局签订了所谓共同防御条约,将中国的台湾省置于美国的“保护”之下。美国政府继续干预中国内政的错误政策,造成了台湾海峡地区长期的紧张对峙局势,台湾问题自此亦成为中美两
11、国间的重大争端。,二、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1、何以要采取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胜利后,国民党政府的失败已成定局。此时,中共中央已估计到国民党蒋介石将把最后的落脚点放在台湾,故欲达全胜,必须渡海解放台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正如中共中央、毛泽东所预料的,三大战役末期,处于危局中的蒋介石,就考虑以台湾作为国民党的存身之地。1949年1月迫于国民党内部反蒋势力的压力下野后,他制定了“建设台湾、闽粤,控制两广,开辟川滇”的战略计划,并设想建立一个“北连青岛、长山列岛,中段连接舟山群岛,南到台湾、海南岛”的海上锁链,使其成为封锁、包围以至反攻大陆的战略基地。,二、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
12、2、武力解放台湾方针的提出 1949年3月,中共中央制定了“武力解放台湾”的战略方针。3月15日,新华社发表题为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的社论,首次提出“解放台湾”。 1949年4月下旬,人民解放军跨过长江天险。南京解放之后,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根据国民党军兵力部署的实际,决定立即研究解放台湾的问题。 毛泽东认为,解放台湾不像解放大陆那样,把军队开过去就行了,而必须先解决渡海作战问题,还要认真对付美国插手问题。毛泽东指出,“我们从来就是将美国直接出兵占领中国沿海若干城市并和我们作战这样一种可能性,计算在作战计划之内的”。后来,局势的发展证明毛泽东的判断是有预见性的。 毛泽东提出,19
13、49年和1950年将是中国革命在全国范围内胜利的两年。准备于1950年夏季夺取台湾,解放全国。后来,鉴于准备工作的艰难和繁重,主要是空军和海军建设要白手起家,颇费时日,而原来希望从苏联方面得到的物资援助也需要一定时间,因而将解放台湾推迟到1951年夏季。,二、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3、武力解放台湾的部署 (1)“三野”的攻台准备 鉴于国民党陆军主力基本被消灭,余下的军队战斗力远不及人民解放军,但其海、空军基本保持完整;而台湾海峡宽大,没有海、空军的掩护,人民解放军不可能渡海攻台,毛泽东考虑应先准备,待条件成熟后,再发起台湾战役。毛泽东电令三野准备武力攻台。 1949年5月20日,我人民解放军总攻
14、上海的前一天,毛泽东主席和中央军委就指示陈毅第三野战军总部:“解放上海之后,即迅速进兵东南,提早入闽。”第三野战军第10兵团在解放了上海之后,很快就撤出上海,集结于苏州、常熟、嘉兴一带作短暂休整,进行紧张的入闽作战准备。 为此,三野司令员陈毅将其属下的16个军、60多万人的4个兵团进行了战略区分:第24军(军长王必成)调往山东攻击由美军和国民党军联合驻守的青岛;第7兵团(司令员王建安,辖21、22、23、35军)准备解放舟山群岛;第8兵团(司令员陈士榘,辖24、25、26、34军)警备宁沪杭地区并进行剿匪;最强的主力第9兵团(司令员宋时轮,辖20、27、30、33军),在苏南休整训练准备用于以
15、后的渡海攻台;第10兵团(司令员叶飞,辖28、29、31、32军)则负责进军福建,占领攻台出发阵地。,二、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3、武力解放台湾的部署 (2)解放台湾的干部准备 为了给解放台湾准备干部,中央军委还在解放军军政大学设立了台湾队。1949年11月1日,军政大学台湾队学员毕业,朱德总司令出席了毕业典礼,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他说:“海南岛、台湾,这是中国地方,我们一定要全部解放,解放一切领土。” 12月7日,国民党宣布“政府”迁至台北,随后国民党中央党部也迁至台北。 12月31日,中共中央发表告前线将士和全国同胞书,明确提出:1950年的任务就是“解放海南岛、台湾和西藏,全歼蒋介石集团的最
16、后残余势力”。,二、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3、武力解放台湾的部署 (3)毛泽东请求苏联援助 1949年5月中旬,党中央决定由刘少奇率中共中央代表团秘密访问苏联。出发前,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了关于是否向苏联提出协助进攻台湾的技术手段问题,建议刘少奇在代表政治局给斯大林的信中,试着提出请苏联出动空军和海军援助的问题。 7月25日,毛泽东在给刘少奇的电报中,要他同斯大林商量,能否“在莫斯科于半年或一年内训练1000名空军人员,300名地上机械人员,并卖给我们100至200架战斗机、40架轰炸机作为明年下半年我军进攻台湾之用”。 7月27日,刘少奇拜会了斯大林等苏联领导人,向斯大林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准备在1
17、950年进攻台湾的设想,要求苏方提供二百架左右的飞机并请代训飞行员,争取在进攻台湾的战役中使用。斯大林非常痛快地答应了中共提出的这些请求。,二、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3、武力解放台湾的部署 (4)武力解放台湾因朝鲜战争而搁置 解放台湾的准备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了起来。苏联专家也加紧协助中国军队进行装备和技术的改进工作,人民解放军的空军和海军也迅速地发展起来了。1950年夏天,海南、舟山群岛解放,割断了台、澎的手足,人民解放军下一个目标自然是台湾岛。 但由于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海军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空军第十三航空队进驻台湾,解放台湾的计划被迫搁置。毛泽东做出强烈反应,号召“打败
18、美帝国主义的任何挑衅”。但中央认识到,目前自己没有与美国现代化海空军进行海上较量的可能,形势的变化给我们打台湾添了麻烦,只好把“打台湾的时间往后推延”。考虑到在经济建设中举足轻重的东北的安全和整个国家的安全,毛泽东果断决策,暂停台湾战役计划,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二、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3、武力解放台湾的部署 (5)武力解放台湾的再次提出 1953年7月朝鲜战争结束后,台湾当局开始加紧推动与美国签订“共同防御条约”。1954年7月,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再次提出解放台湾的任务,表示不容许美国军事干涉和占领台湾。人民解放军于9月3日开始炮击金门(即所谓“第一次台海危机”)。美国政府于12月2日与蒋
19、介石集团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把台湾、澎湖列岛置于美国的“保护伞”下,阻挠中国统一。对此,周恩来总理于12月8日发表声明,指出所谓共同防御条约“根本是非法的,无效的”,强调“一切关于所谓台湾独立国、台湾中立化和托管台湾的主张实际上都是割裂中国领土,侵犯中国主权和干涉中国内政,都是中国人民绝对不能同意的”,指出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完成自己祖国的完全统一。1955年1至2月间,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海战役,解放了江山岛和大陈岛。 大陈列岛战役结束后,国共两党对沿海岛屿的争夺战基本结束,武力对抗有所缓和。鉴于美国插手台湾事务,出现台湾问题复杂化、国际化的倾向,中国共产党及时调整了对美对台的政策,提出了和
20、平解放台湾的主张。,三、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1、和平解放台湾方针的提出 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际形势逐渐走向缓和,以及祖国大陆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开始在解放台湾的方式上展开新的思考和选择,提出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进行第三次国共合作等重要思想。 (1)1955年4月23日,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的亚非政府首脑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在会上发表声明指出:“中国人民同美国人民是友好的。中国人民不要同美国打仗。中国政府愿意同美国政府坐下来谈判,讨论和缓远东紧张局势问题,特别是和缓台湾地区紧张局势问题”。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解决台湾问题的态度上出现了一个微妙的
21、新的转变,即从“武力解放”历史性地转向“和平解放”。 (2)同年4月,周恩来总理在访问缅甸期间与吴努总理会谈时说:“如果美军撤军,我们可能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如蒋介石接受,我们欢迎他派代表来北京谈判”;“只要蒋介石同意中国的和平与统一,同意和平解放台湾,并且派代表来北京谈判,我们相信即使蒋介石本人,中国人民也可以宽恕。”,三、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1、和平解放台湾方针的提出 (3)1955年5月31日,周恩来总理在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5次扩大会议上,表示“中国人民解放台湾有两种可能性的方式,即战争的方式和和平方式,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这是祖国大陆第一次公
22、开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主张,引起全世界的强烈反响,认为这标志着中共对台政策有了重大调整。 (4)7月30日,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上加强了和平攻势。他说:“只要美国不干涉中国的内政,和平解放台湾的可能性将会继续增长。如果可能的话,中国政府愿意和台湾地方负责当局协商和平解放台湾的具体步骤。应该说明,这是中央政府同地方当局之间的协商,所谓两个中国的任何想法和做法都是中国人民坚决反对的。”,三、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1、和平解放台湾方针的提出 (5)1956年,中国共产党和政府鲜明地亮出了“和平解放台湾”的原则、方针和政策。1月18日,中国外交部声明重申中国政府愿在可能的条件下和平解放台湾,但
23、此事是中国内政,不能成为中美和谈的题目。1月25日,毛泽东在第六次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古人有言,不咎既往。只要现在爱国,国内国外一切可以团结的人都团结起来,为我们的共同目标奋斗”。他并有针对性地指出:“凡是能够团结的,愿意站在我们队伍的人,都要团结起来,不管他过去是做什么的。比如台湾,那里还有一堆人,他们如果是站在爱国主义立场,如果愿意来,不管个别的也好,部分的也好,集体的也好,我们都要欢迎他们为我们的共同目标奋斗。”周恩来随即在政协二届二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为争取和平解放台湾、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而斗争”的口号,并明确亮出“欢迎”的具体政策,“凡愿意走和平道路的,不管任何人,也不管他的过去犯过
24、多大罪过,中国人民都将宽大处理,不咎既往。凡是在和平解放台湾这个行动中立了功的,中国人民都将按照立功大小给以应得奖励”。,三、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1、和平解放台湾方针的提出 (6)1956年3月16日,周恩来会见即将赴台的李济深前卫士长,请他捎话给蒋介石:“我们从来没有把和谈的门关死,任何和谈的机会我们都欢迎;我们是主张和谈的,既然说和谈,我们就不排除任何一个人,只要他赞成和谈”。周恩来还强调:“蒋还在台湾,枪还在他手里,他可以保住,主要的是使台湾归还祖国,成为祖国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就是一件好事。如果他做了这件事,他就可以取得中国人民的谅解和尊重。”4月,毛泽东进一步提出了“和为贵”、“爱国不
25、分先后,以诚相见、来去自由”的最高基本原则。6月,周总理又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届三次会议上首次非常明确地表示了与蒋介石当局立即进行和平谈判的态度和诚意,正式提出,“我们愿意同台湾当局协商和平解放台湾的具体步骤和条件,并且希望台湾当局在他们认为适当的时机,派遣代表到北京或者其它适当的地点,同我们开始这种商谈”。不久,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加强和平解放台湾工作的指示,确定了对台“多方影响、积极并且耐心争取的”工作方针,及“通过各种线索,采取多种方法,争取以蒋氏父子、陈诚为首的台湾高级军政官员”的工作重点。,三、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2、国共第三次合作的提出 (1)1956年7月16日,周恩来在会见前国民党
26、“中央通讯社”记者曹聚仁提出,“国共可以举行第三次合作以解决统一问题,我们对台湾决不是招降,而是要彼此商谈,只要政权统一,其它都可以坐下来共同商量安排”。国共第三次合作主张的提出,标志着中国政府和平解放台湾的政策有了进一步的深化。10月,毛泽东、周恩来再次接见曹聚仁时初步提出了“和平解放”后内外政策。毛泽东表示,“如果台湾回归祖国,一切可照旧,台湾现在可以实行三民主义,可以同大陆通商但是不要派特务来破坏,我们也不派红色特务去破坏他们。谈好了可以订个协议公布”。毛泽东还表示,“台湾只要同美国断绝关系,可派代表团回来参加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全国委员会。周恩来并就国民党高层人员到中央工作的位置安排作了
27、具体说明。11月,周恩来在印度答记者问时表示:“蒋介石及其集团是中国人,作为中国人,我们不愿意看到中国人之间永久分裂。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认为他们应该而且最后会回到祖国来的原因。这也是我们为什么正在尽一切力量促成台湾和平解放的原因。”他公开宣布:“我们在努力争取蒋介石”。,三、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2、国共第三次合作的提出 (2)1957年4月16日,毛泽东和周恩来在会见苏联客人时说,“国共过去已经合作了两次,我们还准备进行第三次国共合作”。次日,人民日报首次向外公布了共产党准备与国民党进行第三次合作的消息,引来各方注意。,三、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3、打击美国“划峡而治”的阴谋 1958年8月,为了
28、打击美国“划峡而治”的阴谋,中国人民解放军以猛烈炮火轰击金门。金门炮战开始后,美国一方面表示要大陆方面停火,不对台湾使用武力,另一方面又继续劝说台湾当局从金门、马祖撤军,以此造成美国侵占台湾的合法化和”两个中国”的“事实上的存在”。但是蒋介石决心固守金、马,甚至决心“独立作战”。炮击金门有力地打击了美国政府策划“两个中国”、“划峡而治”的图谋,加剧了美蒋之间的矛盾同时也说明蒋介石在维护一个中国的立场上,同大陆存在着某种“共同语言”。为了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适时提出了“联蒋抵美”的策略。毛泽东起草的以国防部长名义发布的告台湾同胞书等公告,公布了对台湾的新政策。虽然发生了金门炮战,但
29、国共两党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是一致的。此后,两岸都调整了政策,海峡两岸由过去激烈的军事对抗,转为以政治对抗为主、军事对抗为辅的对峙状态。,三、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4、“一国两制”思想的萌芽 (1)台湾可以实行自己的一套 1958年10月,毛泽东向新加坡南洋商报的一位撰稿人表示:台湾如果回归祖国,照他们(指蒋介石等) 自己的方式生活。水里的鱼都有地区性的,毛儿盖的鱼到别的地方就不行。美国不要蒋时,蒋可以来大陆,来了就是大贡献,就是美国的失败。蒋同美国的连理枝解散,同大陆连起来,根还是他的,可以活下去,可以搞他的一套。关于军队问题毛泽东表示:可以保存,我不压他裁兵不要他简政,让他搞“三民主义”。19
30、58年11月,毛泽东在其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三告台湾同胞书中呼吁,希望台湾当局“派出代表,举行和谈”。毛主席还强调“我们的和谈是真和谈,谈成了,内战就可以宣告结束”。 (2)具体方针政策 毛泽东、周恩来在不同场合对和平解放台湾的具体方针政策的阐述,其要点主要有:一是省亲会友、来去自由。中国政府充分理解在台湾的国民党军政人员早早与家人团聚的心情的愿望,他们可以同在大陆的亲友通讯,可以回到大陆省亲会友,各级人民政府保证来去自由并提供各种方便和协助。二是既往不咎、立功受奖。三是国共合作、爱国一家。台湾问题是内政问题,中国共产党准备与国民党进行第三次国共合作。四是和平解放、互不破坏。,三、和平解
31、放台湾的方针,5、20世纪60年代的对台政策 (1)对台工作的总方针 进入60年代以后,尤其是国共两党在“金门炮战”中共同成功地挫败了美国意图制造“两个中国”、“划峡而治”的阴谋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根据形势的变化对解决台湾问题提出了许多新的原则和政策,开始由“和平解放”转变为“和平统一”。 1960年5月22日,毛泽东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研究并确定了对台工作的总方针。会议认为,美国正在对台湾当局施加压力,企图推行“两个中国”政策。为了粉碎美国这一政治图谋,宁可让台湾掌握在蒋氏父子手里,也不要落到美国人手中。对蒋我们可以等待,解放台湾的任务不一定要由我们这一代来完成,可以留给下一代去
32、做。现在要蒋过来也有困难,应逐步地创造条件,等待时机成熟。1961年6月,毛泽东主席在与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会谈时,首次谈及容许台湾保持原来的社会制度。他说“如果台湾归还祖国,中国就可以进联合国。如果台湾不作为一个国家,没有中央政府,它归还祖国,那么台湾的社会制度也可以留待以后谈。我们容许台湾保持原来的社会制度,等台湾人民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三、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5、20世纪60年代的对台政策 (2)“一纲四目”的提出 1963年,周总理根据两岸关系的最新形势,在总结十年来对台工作的基本经验的基础上,将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归纳为“一纲四目”。“一纲”是指台湾必须回到祖国的怀抱,这是原则问题
33、,不容商量。“四目”则是具体的操作方案:一、台湾回归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当地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由蒋介石安排;二、台湾所有军政费用和经济建设一切费用的不足部分,全部由中央政府拨付;三、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等到时机成熟后,尊重蒋介石的意见协商后再进行;四、双方互约不派特务,不做破坏对方团结的事情。周恩来并指出,今日台湾问题之首要关键,在于促成国共第三次合作,使海峡两岸实现统一。只要海峡两岸实现统一,其它一切问题悉尊重台湾领导人意见妥善处理。 “一纲四目”对台方针的提出和实施,是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由“解放台湾”向“和平统一”方向转变的标志,其中已经隐含后来“一国两
34、制”的意思,为解决台湾问题、推动祖国完全统一描绘了一幅壮丽蓝图。,第三节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设想,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形成和确定 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三、“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 的形成和确定,(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酝酿 “一国两制”是邓小平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的,后来进一步考虑用于解决香港、澳门问题。早在1978年11月,邓小平在会见缅甸总统吴奈温时就提出:“在解决台湾问题时,我们会尊重台湾的现实,比如,台湾的某些制度可以不动,美日在台湾的投资可以不动,那边的生活方式可以不动。
35、但是要统一。”这里的三个“不动”,核心是制度问题。 1979年元旦,在中美建交的同时,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指出:台湾当局一贯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反对台湾独立。这就是我们共同的立场,合作的基础。明确表示在解决台湾问题时,将尊重台湾现状和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办法,不使台湾人民蒙受损失。同时,告台湾同胞书还就结束海峡两岸间的军事对峙状态,实现“三通”(通商、通航、通邮)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措施。告台湾同胞书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台湾回归祖国的大政方针、基本立场、基本态度。,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 的形成和确定,(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提出过程 邓
36、小平在访问美国时,于1979年2月1日又强调指出:“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的制度。”公开表达了“一国两制”的最初设想。 1、“叶九条”的提出 1981年9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向新华社记者发表谈话,代表中央政府提出了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的九条方针(被称为“叶九条”),建议举行国共两党对等谈判,实现第三次合作,共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提出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明确肯定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私
37、人财产、房屋、土地、企业所有权、合法继承权和外国投资不受侵犯。这些主张实际上已经将“一国两制”构想具体化了。,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 的形成和确定,(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提出过程 2、香港问题的解决设想 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在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指出,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在中国的管辖之下,香港现行的政治、经济制度,甚至大部分法律都可以保留,当然,有些要加以改革。香港仍将实行资本主义,现行的许多适合的制度要保持。这就是说,“一国两制”不仅适用于台湾,同样也适用于香港及澳门。同年1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特别行政区作出了专门规定,从而为在统一的中华人民
38、共和国内建立不同制度的特别行政区提供了法律依据。,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 的形成和确定,(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提出过程 3、“邓六条”的提出 1983年6月26日,邓小平会见美国新泽西州西东大学杨力宇教授,又一次谈到了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后来被称为“邓六条”。其要点是:(1)台湾问题的核心是祖国统一,希望国共两党共同完成民族统一,大家都对中华民族作出贡献;(2)坚持一个中国,制度可以不同,但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3)不赞成“完全自治”的提法,自治应有一定的限度,条件是不能损害统一的国家的利益;(4)统一后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可以实行同大陆不同
39、的制度,可以有其他省、市、自泊区所没有而为自己所独有的某些权力,台湾还可以有自己的军队,只是不能构成对大陆的威胁;(5)和平统一不是大陆把台湾吃掉,当然也不能是台湾把大陆吃掉,所谓“三民主义统一中国”是不现实的;(6)举行国共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邓六条”使“一国两制”的构想更加完备,充实,更加具体化、系统化。,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 的形成和确定,(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提出过程 4、“一国两制”被确定为基本国策 1984年6月,邓小平会见香港工商界访京团和香港知名人士时,明确阐述了“一个中国,两种制度”的概念,标志着“
40、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完整构想和它作为统一祖国的总方针的形成,在1985年3月六届人大三次会议将其正式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 1989年6月,中国共产党十三届四中全会产生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这次中央全会公报郑重宣布:“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提出了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这是我们的基本政策。,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 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基本内容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具体来
41、说,有十个方面内容: (1)一个中国。 (2)两制并存。(3)高度自治。(4)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5)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6)积极促谈,争取通过谈判实现统一。(7)积极促进两岸直接“三通”和各项交流。 (8)坚决反对任何“台湾独立”的言行 (9)坚决反对外国势力插手和干涉台湾问题。(10)集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基础。,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 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意义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是充分尊重历史和现实、照顾各方面利益、维护民族
42、团结、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构想。“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一,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 第二,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第三,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避免了武力统一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 第四,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 第五,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三、“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 的成功实践,(一)香港问题及香港回归 1、香港问题是历史遗留的问题 香港包括香港岛、九
43、龙和新界,现时总面积为1092平方公里,素有“东方之珠”的美称。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于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永久割让香港岛。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国迫使清政府缔结北京条约,永久割让九龙半岛尖端。1898年英国又乘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之机,逼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九龙半岛大片土地以及附近二百多个岛屿(后统称“新界”),租期99年,1997年6月30日期满。之后,人们通常将香港岛、九龙半岛和新界(包括沿海200多个岛屿)这几部分地区通称为香港。中国人民一直反对上述不平等条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的
44、一贯立场是:香港是中国的领土,中国不承认帝国主义强加的三个不平等条约,主张在适当时机通过谈判解决这一问题,未解决前暂时维持现状。,香港全图,三、“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 的成功实践,(一)香港问题及香港回归 2、中英两国政府的谈判 中英两国政府关于解决香港问题进行谈判,一共经历了22轮,谈判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至1983年6月,双方主要就原则和程序问题进行会谈)。第二阶段从1983年7月至1984年9月,两国政府代表团就具体实质性问题进行了22轮谈判。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三、“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 的成功实践,(二)澳门问题
45、以及澳门回归 1、澳门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 澳门古称“蠔镜”,包括澳门半岛和凼仔、路环两个半岛,现时总面积为23.5平方公里。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时,澳门已纳入中国版图,为南海郡番禺县属。澳门的开埠始于1535年,这一年,明政府将市舶提举司(贸易管理机关)移至澳门,允许葡人和其它外国商船在澳门附近海上进行贸易。1553年葡人通过贿赂收买当地官员,以晾晒水浸货物为由,要求上岸,得到批准,从此葡人逐渐在澳门聚居成村,开始长期居留。以后,他们渐次扩大居住地区,修筑城墙炮台,在葡人内部实行葡式管理。但从葡人入居澳门至鸦片战争前近300年间,明清政府一直对澳门拥有并行使主权,依法实行管理,收取税
46、赋。,澳门,凼 仔,路环,澳门,凼 仔,路环,澳门全图,三、“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 的成功实践,(二)澳门问题以及澳门回归 2、澳门问题的出现 1840年鸦片战争后,葡乘清政府战败之机,向中国提出领土要求,未果,便武装进犯,赶走中国驻澳官员,拆毁政府衙门和海关,将占领澳门半岛的范围逐步扩大到今日关闸一带,并分别于1851年和1864年武装占领了凼仔岛和路环岛。1887年葡强迫清政府签署了中葡和好通商条约,又称中葡北京条约,其中关键一款是“中国允准葡国永驻管理澳门及属澳之地,与葡治理他处无异”。 等于承认了葡对澳门的管治权。1928年,当时的中国政府外交部正式照会葡方,声明北京条约作废,但
47、实际上只是个经济协定,未涉及主权问题。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宣布不承认帝国主义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一切不平等条约。1972年中国代表致函联合国非殖民化委员会,表明了中国政府对港澳问题的原则立场。1979年2月8日中葡建交时达成谅解,确认澳门是中国领土,目前由葡萄牙管理;适当时候将通过友好协商解决。,三、“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 的成功实践,(二)澳门问题以及澳门回归 3、澳门问题的解决 1984年香港问题解决后,澳门问题即提上了日程。1986年6月,中葡两国关于澳门问题的谈判开始,至1987年3月,先后举行了四轮会谈。双方没有在主权问题上发生分歧是中葡澳门问题谈判与中英
48、香港问题谈判最大区别之一。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三、“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 的成功实践,(三)“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成功实践的意义 首先,香港、澳门先后顺利回归,彻底洗雪了中华民族蒙受了100多年的耻辱,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盛事; 其次,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后,既高度自治,又得到祖国的强大支持,既继续保持既有特色,又顺应世界经济变化和祖国内地发展的大趋势,进一步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在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中积极创新优势,继续担当重要的角色,展示了香港、澳门本身发展的美好前景; 再次,“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是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
49、线、尊重历史、尊重现实,用和平方式解决矛盾的典范,不但为我国实现完全统一指明了方向,而且为世界各国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新思路。 最后,香港、澳门在“一国两制”方面的成功实践,对以“一国两制”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必将产生巨大示范作用。,第四节 新形势下“和平统一、 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发展,一、台湾问题的新变化 二、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丰富和发展 三、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方针政策,一、台湾问题的新变化,1、国际环境的变化与美国对我的牵制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围绕台湾问题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国际上,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国加紧利用台湾问题对我
50、进行牵制。,一、台湾问题的新变化,2、台湾岛内的“台独”势力膨胀 在台湾岛内,1988年1月,蒋经国去世,李登辉继任台湾当局领导人。此后,李登辉逐步背弃一个中国原则,顽固拒绝和谈统一,企图在维持“中华民国”的招牌下把台湾变成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公开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支持、纵容“台独”势力及其活动,使“台独”势力膨胀,“台独”思潮蔓延。,一、台湾问题的新变化,3、两岸联系密切与“台独”势力猖獗 (1)两岸联系密切 与此同时,两岸关系跌宕起伏,经历了复杂的发展变化。在1987年底长达38年之久的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的条件下,两岸人员往来不断扩大,经济、科技、文化、体育等领域的交流蓬
51、勃发展。(2)“九二共识” 1992年,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在此基础上开启了两岸事务性商谈。1993年4月两岸举行了汪辜会谈,两岸关系发展迈出历史性的重要一步。(3)“台独”势力猖獗 但李登辉于1995年6月赴美进行制造“两个中国”的分裂活动,1999年7月抛出“两国论”,严重破坏了两岸关系发展。针对李登辉的“台独”分裂活动,中国政府和人民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反分裂、反“台独”斗争,沉重打击了“台独”分裂势力,促使台湾民众和国际社会认清了“台独”的危险性。2000年5月,主张“台独”的民进党在台湾上台后,顽固坚持“台独”立场,拒不接受一个中国原则,否认“九二共识”,并在2002年8月悍然抛出“一边一国论”,反对和遏制“台独”成为两岸同胞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