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教学目的及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香港问题、澳门问题和台湾问题的由来,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过程,掌握“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大意义,使学生通过对香港和澳门问题的成功解决过程,认识台湾回归祖国的重大意义,并了解中国政府关于用“一国两制”方针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立场和统一台湾的坚定信心。,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一国两制”理论提出的依据;2、“一国两制”的内容及意义;3、认识以“一国两制“基本方针解决台湾问题的必要性。 难点: 中国共产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的发展过程,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统一是历史的主流,中国历代的盛世无一不是在国家大统一的历史时期,国家
2、的统一与民族的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统一是国家强盛的前提条件。,本章内容,第一节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第二节 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 第三节 “和平统一、 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第四节 新形势下“和平统一、 一国两制”的重要发展,第一节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统一 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反对分裂,坚持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2003年12月,温家宝总理访美时说:“没有比维护国家统一再高的利益。”,一、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爱国主义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是一个国家民族意识和民族觉悟的集中反映。民族
3、团结和国家统一是中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国家统一,反映了人民对于和平安定的渴望和追求,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利于各族之间的亲密合作和交流。,二、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国家统一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统则兴,分则衰”,三、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复台 开辟荆榛逐荷夷, 十年始克复先基。 田横尚有三千客, 茹苦间关不忍离。,郑成功于1662年打败侵占台湾38年之久的荷兰殖民主义者,收复台湾,写下了这首复台诗。,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毛泽东曾严正地指出,台、澎、金、马整个地收复回来,完成祖国统一,是中国人民的神圣任务。,(图)1956年,毛泽东亲切
4、接见台湾省籍人士。,上图:1979年7月,邓小平会见回到祖国大陆定居的原台湾“行政院”政务委员缪云台。,邓小平说,如果到1997年后中国还不能收回香港,人民就没有理由信任我们。,江泽民也指出,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地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胡锦涛强调,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国政府和人民不可动摇的意志和决心,符合包括2300万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第二节 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一、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是我国第一大岛屿。台湾的历史与大陆的历史紧密相连,一脉相承。1949年,国民党政府退踞台湾,造成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
5、态。,台湾,资料:台湾在中国历史上的三次分离与两次回归,第一次分离明末(1624年),荷兰占台湾。 第一次回归1661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第二次分离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及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第二次回归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日本投降,台湾回归。,第三次分离国民党在大陆统治失败后,盘踞台湾,致使台湾与祖国大陆分离。1950年,美国派遣第七舰队开到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阻碍中国解放台湾。这也是台湾问题的由来。由此看出台湾问题是内战遗留下来的,属中国的内政问题。台湾问题到现在还没有解决美国政府是有责任的。,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元朝在澎
6、湖设巡检司,加强了对琉球(今台湾)的管辖。台湾开始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2)明朝时,荷占台湾。1661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3)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台湾纳入清朝版图。1684年清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4)1885年,清设台湾省。,(5)1943年,中美英签署开罗宣言,首次以国际法的形式确认了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945年菠次坦公告再次以国际法的形式肯定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6)新中国成立以后,所有和中国建交的国家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7)中美先后签订三个联合公报(1972年上海公报、1979年建交公报、1982年八一七公报),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领
7、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问题实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二 、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首次提出“解放台湾”。,1949年12月,中共中央发表告前线将士和全国同胞书,明确提出1950年解放台湾。,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党中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为国”的决策,人民解放军的战略重点从东南转向东北,解放台湾的计划被迫搁置。,1951年6月,毛泽东和金日成在北京就朝鲜战争问题进行商谈,1954年7月,中共中央再次提出解放台湾,表示不能承认美国军事干涉和占领台湾,9月3号,解放军开始炮击金门,向国际社会(特别是美国)表明解放台湾的决心和立场。,三、 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20世纪50年
8、代中期,围绕台湾问题的国内外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国际形势缓和,亚太地区国家希望和平的呼声高涨。鉴于形势的发展变化,我党及时调整对台政策,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主张。,1956年,毛泽东强调“和为贵”,“爱国不分先后”。 1958年又表示:台湾如果回归祖国,“照他们(指蒋介石等)自己的方式生活”,“不裁兵”、“不简政”、台湾可以继续实行三民主义。,1963年,周恩来将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归纳为“一纲四目”。,“一纲”即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四目” (1)台湾回归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所有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 (2)所有军事及建设经费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拨付; (3)台湾的社会
9、改革可以从缓,必倻条件成熟并征得蒋之同意后进行; (4)互约不派特务,不做破坏对方团结之举。,毛泽东一再表示:台湾当局只要一天守住台湾,不使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大陆就不改变目前对台湾的政策。美国“划峡而治”的图谋就不能得逞。,毛泽东:我们还准备进行第三次国共合作,第三节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毛泽东,周恩来的观点是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历史基础和理论渊源。,国际局势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是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的客观依据。,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维护和平,促军发展成为国际关系的主流,探索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新途径是国际社会一大趋势。在这种背景下,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寻求历史遗留问
10、题的解决方法,必然得出以“和平统一”的方式解决港澳台问题的结论。,一、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形成和确立,邓小平说,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可以采取独特的模式,社会制度不变,台湾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降低,外国资本不动,台湾可以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即使武装统一,台湾的现状也可以不变,台湾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省,一个区,还保持它原有的制度,生活。,1979年 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告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国家统一的大政方针,呼吁两岸就结束军事对峙状态进行商谈,表示在实现国家统一时,一定尊重台湾现状和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提出尽快实现“三通”(通航、通邮和进行经济贸
11、易交流)。,1981年9月,叶剑英向新华社记者发表谈话,提出解决台湾问题的“九条方针”,其中特别明确指出: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以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台湾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1982年,邓小平指出:“九条方针是以叶副主席的名义提出来的,实际上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这是邓小平首次提出“一国两制”的新概念。,1982年,邓小平:阐明用“一国两制”解决香港问题; 1983年6月,邓小平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的谈话中,提出了两岸和平统一的六点构想; 1987年,十三大:确认“一国两制”为邓小平理论的一项重要内容; 1
12、995年,江泽民: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 (八项主张)。 2000年2月,国务院:一个中国的原则与台湾问题白皮书; 2003年3月,胡锦涛:提出“四点意见”。 2-2,1984年12月19日,邓小平会见前来参加中英关于解决香港问题联合声明签字仪式的撒切尔夫人。,1984年2月,邓小平首次明确完整的表述了“一国两制”的构想,他说:“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是一个统一的中国。一个中国,两种制度,香港问题也是这样,一个中国,两种制度。”,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通和重要意义,(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一国两制”的涵义是:在一个中国的
13、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包括十个方面的内容:,一个中国 两制并存 高度自治 今最大力量争取和平统一 解决台湾问题 积极促谈,政区通过谈判实现统一 积极促进两岸“三通”和各项交流 坚决反对任何“台湾独立”的言行 坚决反对外国势力插手和干涉台湾问题 集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基础。,(二)“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丰富了“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事实证明,“一国两制”方针是正确的,具有
14、强大的生命力。,1、创造性的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的统一问题 2、创造性的发展了马列主义的国家学说; 3、既坚持了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避免了武力统一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 4、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地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 5、为解决国际争端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三、“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历史背景简介 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北京条约、永久割让香港岛、九龙半岛等尖端。十九世纪末,英国又乘列强瓜分中国之际,逼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界九龙
15、半岛大片土地以及附近两百多个岛屿(后统称“新界”),租期99年,1997年6月30日到期。,1997年7月1日,我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香港回归,是实现“一国两制”,完成祖国统一的重要里程碑。,1997年7月1日零时,在香港维多利亚湾会展中心新展五楼大会堂举行的中英香港交接仪式。,此刻。 是午夜,又是清晨 所有的眼睛都是崭新的日出 所有的礼炮都是世纪的钟声 香港,让我紧紧拉住你的手吧 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归程摘自李小雨回忆与倾听,参加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中英两国领导人。,国家主席江泽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庆典上宣布:在我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后,在国家主体坚持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条
16、件下,香港继续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保持原有的社会、经济制度、生活方式不变。,1999年12月30日,我国恢复了对澳门行使主权。,第四节 新形势下“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国际、国内局势的变化,两岸关系跌宕起伏,复杂的变化发展 。,和平稳定: 1987年,台湾方面开放探亲1988年,台商开始在大陆投资1990年11月,得到官方授权的与大陆联系及协商的民间性中介机构海峡交流基金会(简称海基会)成立;1992年10月,大陆海协和台湾海基会就海峡两岸事务进行商谈,双方就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问题进行讨论并达成共识,即“九二共识”;1993年4月,海协会长与海基会董事长在新加坡举行第
17、一次正式会谈。,“台独”活动暗潮涌动,参加2000年竞选的陈水扁,陈水扁拒绝承认“九二共识”。2004年10月11日,新党人士(左一、二)痛揍升“台湾国国旗”的台联党人士(右二),“一边一国”论,2002年8月3日,陈水扁在向极端“台独”组织“世界台湾同乡会”年会发表的讲话中,再次鼓吹“台湾是个主权独立的国家”,第一次公开、正式和明确地将海峡两岸说成是“一边一国”,并声称要加强所谓“公民投票立法”。,岛内部分党派团体抗议“一边一国”论, 2004年3月20日,陈水扁不顾海内外强烈反对而执意推动的所谓“320公投”。,“320公投”,2004年3月,数千台湾市民游行,表达大多数台湾同胞反对“台独
18、”、反对台湾当局举行所谓“防御性公投”的心声。,陈水扁在2006年元旦谈话中表示,如果条件成熟将在2007年举行所谓“新宪公投”,此说明显违反他的“四不一没有”(即2000年5月20日,陈水扁承诺:“不会宣布台湾独立,不会更改国号,不会推动李登辉的两国论入宪,不会推动改变现状的统独公投,也没有废除国统纲领与国统会的问题”)承诺。,“新宪公投”,陈水扁2007年6月18日说,希望透过联署提案,在接下来的“大选”一并举行所谓“以台湾名义申请加入联合国的公民投票”。 此后,陈水扁极力推进“入联公投”。,入联公投,一、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丰富和发展,1995年1月30日,江泽民发表题为为促进
19、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提出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即“江八点”)。,八项主张: 一是必须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二是对于台湾同外国发展民间性经济文化关系,我们不持异议; 三是进行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是我们的一贯主张; 四是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中国人不打中国人;,资 料,五是大力发展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以利于两岸经济共同繁荣,造福整个中华民族; 六是两岸同胞要共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 七是充分尊重台湾同胞的生活方式和当家作主的愿望,保护台湾同胞一切正当权益; 八是欢迎台湾当局的领导人以适当身份前来访问,我们也愿意接受台
20、湾方面的邀请,前往台湾。也愿望接受台湾方面的邀请,前往台湾。,“台湾的前途系于祖国统一,分裂是绝对没有出路的。”,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指出:“一国两制”使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我们将以最大的诚意,努力争取和平同样地前景,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不管在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道路上还有多少艰难险阻,海峡两岸全体中国人和所有中华儿女,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携手共进,祖国的完全统一和民族的全面振兴,一定能够实现。”江泽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第一、明确提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坚定的维护一个中国原则。 第二,在坚持和平统一、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的基础上,提出“文功武备”
21、的总方略。 第三,首次提出进行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创造性地发展了关于两岸谈判的主张。,第四,将做好台湾人民工作提升到“完成祖国统一的重要基础”的战略高度,努力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 第五,指出台湾问题不能无限制的拖延下去。 第六,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阐述了解决台湾问题与经济建设的辩证关系。,二、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方针政策,2005年3月4日,胡锦涛主席提出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第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 第二,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 第三,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 第四,反对“台独”分裂活定决不妥协。任何涉及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必须由全中国13亿人民
22、共同决定。,胡锦涛的讲话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内涵,是新形势下对台工作的指导思想。,第一,明确提出反对和遏制“台独”是新形势下两岸同胞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 第二,提出两岸关系现状的定义,丰富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内涵。 第三,提出构建和平稳定发展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理应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 第四,强调和平统一也要体现以民为本、为民谋利。 第五,制定反分裂国家法,将中央对台方针政策法律化。,2005年4月26日,应胡锦涛邀请,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领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抵达南京,开始为期8天大陆之行。,2005年5月,胡锦涛与宋楚瑜在北京举行正式会谈,这是中国共产党与亲民党之间首次进行两党交流对话。,2005年7月6日,郁幕民率领台湾新党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访问团访问大陆。,盼望祖国统一的石碑,思考题,1、如何理解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 3、如何理解新形势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发展? 4、“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