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5 白杨礼赞教学重点: 1. 象征的艺术手法;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方法。 2.准确而富有感情的语言。 3.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象征的艺术手法。 预习要求: 1.阅读预习一,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完成预习三,1、3 题1.给下列字注音: 错综 毡子 外壳 昔 主宰 垠 砥 恹 逸 晕圈 倔强 虬枝 婆娑 楠木 颀 2.解释下列词语: (四音节合成词要求说出结构) 视野 黄绿错综 妙手偶得 锤炼 主宰 垠 坦荡如砥 倦怠 潜滋暗长 恹恹 旁逸斜出 参天 婆娑 伟岸 纵横决荡 秀颀 教时安排:2 教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通过复习学过的课文找学生介绍茅盾。 2.板书课题 白杨
2、礼赞 茅盾 茅盾,浙江桐乡人,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代表作:长篇小说子夜中篇小说林家铺子 3.找学生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 明确: 预习一。 二、检查预习 给下列字注音: 毡 外壳 主宰 垠 坦荡如砥 恹 逸 晕 虬 颀 集体订正。 三、明确学习目标 1.了解 象征的手法 2.分析课文结构。 3.讨论课文第一部分。 四、学生阅读全文讨论给课文分段: 提示:1.本文一共几小节? 9 节 2.礼赞是什么意思?找出文中赞美白杨树的句子 总结: 一(1 节)点明题旨,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二(2-4)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衬托白杨树不平凡。 22三(5-6)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赞美白杨树。 四(
3、7-8)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五(9)通过对比再一次赞美白杨树。 明确: 1.分法较多,有道理就行。 2. 本文的线索: 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五、分析课文第二部分,阅读课文讨论思考: 1.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总印象是什么? 明确:“一条大毡子” 2.课文运用了哪些词,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黄土高原的? 总结:黄绿错综-颜色;无边无垠-空间;坦荡如砥-地形。 3.这样的景色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看到白杨树后的感觉有如何? 总结:先是:“雄壮” “伟大”然后:“单调” “恹恹欲睡” 。 4.讨论文中提示“写对高原的“雄壮” “伟大” “单调” “恹恹欲睡”两种感觉对写白杨树有什么作用”? 总结:正反衬托
4、:正,生长环境的伟大。 白杨树还是值得赞美。 反,离开白杨树还是单调, 5.总结写作顺序:面 点。 六、总结第一课时: 通过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从正反方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分析课文二,三,四部分;总结全文。 一,复习导入新课: 1, 明确课文的线索;课文的写作背景。 2, 作者有关知识。 集体订正 二,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分析课文二,三,四部分;总结全文。 三,学生阅读 5-6 节思考并讨论: 1, 概括 5-6 节内容。 33明确;写白杨树的外形表现白杨树的不“不平凡” 。 2, 第 5 节主要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安排材料的? 总结明确: 总:力争上游,笔直的
5、干,笔直的枝 性格: 干:丈把高 分: 丫枝:向上,靠拢 倔强挺立, 叶:向上 不屈不挠, 皮:光滑,淡清色 力争上游, 总: 这 3, 讨论文中提示: 那些词语表现了“力争上游”?它们和“倔强挺立” “不折不挠”的性格有联系吗? 总结:词语:向上,靠拢,一束 疏导:通过写白杨树的外形来表象白杨树的内在品质。进而赞美白杨树 “不平凡” 。 四,阅读第 7-8 节,讨论: 1, 概括本节内容。 明确:赞美白杨树,揭示其象征意义。 2, 为什么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为什么又说“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种先否定后肯定的写法叫什么? 3, 从哪些地方分析,北方的抗日军民和白杨树具有相似支出?
6、总结:不屈不挠,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读 8 节) 4, 总结该段使用的修辞格,及其作用。 总结:反问和排比 作用,加深语气,强化感情。发人深醒。 讨论:哪些词语表现出揭示的意思一层比一层深? “不想到” “一点也不联想到” “不更远一点想到” 5, 齐读“我赞美的精神” 明确:直接交代赞美白杨树的原因。 疏导:“不但尤其”递进关系的复句。强调后面的“精神” 。 五,讨论第 9 节: 作者为什么不去赞美“楠木”?哪些人才会去赞美“楠木” 。联系全文看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疏导:对比的写法。 总结:热爱民众,赞美民众。 六:总结全文: 正:伟大 开篇点题 生长环境 细描外形,概括特点 反:单调 白杨树 实在是 决不是 农民 楠木 44象白杨树一样的人: (对比) 哨兵 白杨树 精神和意志 赞美 主题:象征的手法,抓住外形特征借形象,赞美歌颂抒发情 七、完成课后作业:(略) 附:1,象征:通过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 比喻和象征的区别: 1, 比喻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状,而象征只用于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 2, 一般比喻,其喻体在全篇中不占主要地位,并不是文章的主要题材。象征则相反。 3, 比喻适用与各种文体,象征用于抒情性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