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上海市高中语文试卷.doc

上传人:gnk289057 文档编号:8384467 上传时间:2019-06-2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高中语文试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上海市高中语文试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上海市高中语文试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上海市高中语文试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上海市高中语文试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上海市 2011 学年度高三学科测试语文试卷(答案做在答题卡上)(满分 150 分,时间 150 分钟)2011 年 12月一 阅读(80 分)(一)阅读下文,完成 1-6 题。(16 分)(1)我们知道,人的情绪、心理、性格极易受到周 围世界的影响。(2)那么,清旷灵秀的江南山水又对人的文化心理产生着怎样的影响呢?(3)学者常常引用孟德斯鸠的观点来阐述气候对人的精神气 质的影响。孟德斯鸠认为:“人们在寒冷气候下,便有 较充沛的精力”,“ 有较强的自信,也就是说,有 较大的勇气。”相反,如果把一个人放在闷热的地方,由于上述原因,他便会感到心神萎靡,缺乏勇气。孟德斯鸠的观点虽然有绝对化的倾向,但

2、其独特的 视角却给人以启 发。我 们可以这样认为:在一般的情况下,寒冷的气候使人勇敢、豪爽,炎热的气候使人敏感、消沉,而长期在湿润的气候条件下生活的人们,则具有和谐、平衡、机敏、 细腻的心理特征。江南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虽然经历着千门万户的变换,但基本的心理 图景却由其地理环 境所规定。(4)再就地形地貌的影响来看,黑格尔曾以地形地貌为依据将地理环境分成三种类型,即高原、平原和海岸区域。在黑格尔看来,三种不同的地理环境分别形成了牧业、农业和商业等不同的文化形态。我们在讨论 江南文化结构中的精神层 亦即江南文化精神的时候,同样可以通过比较江南江北地形地貌的差异来进行阐述。(5)不同的自然风貌会影

3、响到人的审美心理。我们知道,就普遍的情况来看,北方多崇山峻岭和高原,植被和色彩都显 得相对单调。但另一方面,这单调却又是严峻、崇高和阔大的,生活在那里的人们,目光所及,是巨大而高远的世界,所以,生活在北方的人其心胸也就随之扩展,喜好刚毅雄强、粗犷豪迈的美感类型;而江南则有丰 饶的物产、秀美的山川,其植被繁密而多彩,景观变化细微而多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长期感受着的是温山软水、莺飞草长,是一川烟草、满城风絮,因此,其文化心理极易被 导向精细和柔婉,沈谦评辛弃疾词云:“稼轩词以激扬奋励为工,至宝钗分桃叶渡一曲,呢狎温柔,魂销意尽,才人伎俩,真不可测。”正指出了凄迷温婉的江南对人的心理与性格的柔化。

4、(6)除了地理环境以外,在其基础上形成的有着区域特点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对人的文化心理也产生着极大的影响。而最能代表江南地区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一是稻作,二是舟船。(7)“霜落吴江,万畦香稻来场圃” 、“十里西畴熟稻香,槿花篱落竹丝长”所描绘的就是金秋时节江南地区处处稻谷飘香的美景。 (淮南子坠形训这样认为: “汾水浊宜麻,济水和宜麦,河水调宜菽,洛水轻利宜禾,渭水多力宜黍,江水肥宜稻。” 这些都指出了江南是比较适合生长水稻的地区。但在这样 的生产方式下形成的是什么 样的文化心理呢?(8)正如黑格尔所认为的那样,以航海为生产方式的海岸民族,就容易培育起敢于冒 险的精神和机智沉着的品格;草原的游牧民族

5、,在长期的迁徙不定和 马上生涯中,比 较容易形成自由奔放、粗犷彪悍的性格。而处于农耕社会的民族,需要的则是对“秩序”的认可与遵从,滋养出的是稳定、平和。当然就整个中国古代社会而言,其主要的社会形态是农耕社会, ,在大的民族性上 不管是江南还是江北,都有着一定的共通性。 我 们以为,江南地区的稻作方式使得民族性的某些方面凸显 得更为明显,而在一定程度上表 现为文化的区域特性。因为水稻的生 长相对较为缓慢,生 产技 术要求更为精细,而且水稻的生产过程是按部就班的,不可急于求成,只能听其自然,耐心等待。对水稻生长每一环节的关注很容易培养出一种把握“渐变”的能力,而这种对“渐变”的把握培育起来的是稳定

6、、平和的文化心理。(9)而至于舟船,无论是出门代步,还是捕捞运输,对于生活在水乡泽国的人们,其意 义都不言而喻。我们知道,骑马坐车与驾船荡舟的感觉差异是明 显的,即便同样是驾船,荡舟于山水平远的江南水网与航行于激烈动荡的大海,培育出的也是完全不同的文化性格。在大海中航行,需要冒险的精神和沉着机智的品格,激 发的是人的 扩张的野心和征服世界的欲望;相反,当我们轻轻摇荡于逶迤 绿水、微 动涟漪之际,我们的内心就不会是充满扩张与征服的想法,有的只是被细腻、柔软、温顺的水波轻抚而变得舒展、自在的心灵。(10)当然,我们在讨论江南文化精神形成的原因时,要注意反对地理环境绝对论的倾向。(11)江南的地理环

7、境对江南文化精神有着先天制约性,它独特的地理背景决定了江南文化在一些基本方面都区别于其他区域。在地理基 础上形成的江南文化的原初本 态构成了区域文化的核心内容。(12)江南文化精神又不完全受制于地理环境。江南文化精神并不是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自我生长起来的。正如人的成 长一样,其出生 时所带有的先天种族、民族的遗传基因固然会决定着他的体格、甚至是性格,但真正影响他情感、心理和性格的是他后天的成长环境。显而易见的是,从远古以至现代,江南的地理环境并没有太大的 变化,但其文化特征却有着不同。因此,只有结合对江南文化精神的历史整合过程的探讨,我们才有可能对其内涵和实质有一比较科学而全面的认识。1联系上

8、下文,填入第 8 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 )(2 分)A.如果 那么 B.因为 所以 C.之所以 是因为 D.因此 只不过2.文章从 和 两方面来说明江南文化精神产生的主要缘由。(3 分)3稻作生产和舟船使用分别产生 和 文化心理。(2分)4.下面选项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航海、游牧和农耕文化之间没有优劣之分。B写农耕文化是为了凸显航海和游牧文明的自由开放和力量。c环境等因素对人的文化心理产生影响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D文章在对事物特征及形成原因进行说明分析时具有一定的客观性。5.第 5 和第 7 段中有诗句和文学评论的引用,其目的是为了增加文章的文学性。你是否赞

9、同上述说法?说明理由。(3 分)6从全文看,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是 。(3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 712 题。(22 分)古渡(1)这个古渡,已经不知道有多少年头了。在我曾经过往的日子里,它总是充满生机和喧哗,如同古渡的流水一样。(2)那些日子,这条河上没有一座桥,靠一只木船来回渡河,终年无绝。古渡脚下的卵石,总是被那些肩头沉沉负重的农家人的草鞋磨得光亮。当船还未过来时,他 们就坐在卵石上,抽着旱烟,聊着桑麻,或者说些七荤八素的话题,激起阵阵笑声。古渡是这些劳作者短暂的栖泊处,在这里他们可以坦然地放下重 负,等待着 对岸木船犁开 涟漪,桨声矣欠乃缓缓而来。撑船的壮实汉子无疑是最有人缘的,候船

10、的人 远远叫着他的小名,催他撑得快些。尤其是赶墟那天,大姑娘小媳妇多,满满地坐上一船,红红绿绿, 总会让他心绪舒畅,撑得又快又稳,赢得阵阵惊叹和好评。这个时 候,会 让人感到生活的平和和 灿烂,所有的劳累和苦涩,都似流水一般远去了。可是,有几次洪峰下来的时候,浊浪滚滚漫过堤坝,河面上漂浮着枯枝败叶,打着旋儿推搡向前,这时的古渡和渡船就难免出现惊险 、慌乱的情景,尤其是暮 归十分。古渡苍老,河水悠悠,连同这纯朴的生活悄悄流逝。(3)后来我离开了这里,由这条脱去油漆露出本色的木船送我到下游的一个渡口,不 远处有一条公路,每日有车经过。(4)许多年以后途经这里,古渡犹在,人迹杳无,往日那些声响都已沉

11、入岁月深处。肆无忌惮的葛藤遮盖了光滑的卵石,离这不远有一座彩虹般的水泥 桥飞架。 涨水时节,反倒有不少闲人站在桥上,看着洪波涌起惊涛折案。那指指点点的从容神情,全然是欣赏的样子。最后的一只渡船,静静地泊在那里,船底已浸满了水,有一只长嘴巴的翠鸟立在船头,纹丝不动。一切都表明,一茬一茬的船工,结束了撑船岁月,已 渐渐老去。(5)那一页的生活,已被翻了过去。(6)有多少像这样的生活场景封存在我们的记忆仓库里。一旦遇到时机,一抹颜色、一缕气味,都会使这些久远的记忆鲜 明而又生动的。古渡 对于宽 敞平坦的长桥来说,除了新旧之别和材料迥异以外,承载了不同的生存 观念、生活理想。生活在日日向前,是以告别过

12、去的方式、情调、趣味作为标志的。有许多过去极为普通的日用品,已经成为民俗博物馆的藏品。人们要使怀旧有个引子,只好到 这些地方去。可是,对于没有以往那些生活经历的人而言,这些东西并没有什么精神价值,只是物 质属性,看也 罢,不看也罢,没有什么两样。有人曾说过,常常想起过去就意味着心 态老了,不 过,要感到有味的还真不能脱离怀旧呢!(7)过去的一切在我的心目中是很带有朴化韵味的。时代的进展,使我们所见到的都变得比以前漂亮和精细。残垣断壁的古宅 换成了高楼大厦, 长衫 对襟也剪裁成了时髦短装,再如家居用具,葫芦瓢、蓑衣、木桶,无不换成了铝合金或塑料制品。变化最多的当属人的形相、人的神情。前不久我特地

13、坐下来,再看一遍黑白影片鸡毛信。我并不注重海娃送信的艰辛过程,而是沉浸在那土得掉渣的陕北背景里那满是沟壑的黄土高坡、愣头愣脑的群羊,还有黑不溜秋的老棉袄。那时节 ,人的 举止、表情,都是那么的朴素实在,拙得有味,土得深厚。这些情景,总是让人想起真实无华的泥土,没有一丁点儿文饰。后来,我又看了几部重拍片,黑白换成了彩色,演员队伍也换了另一拨,主要角色漂亮多了,动作也表演似的,眉宇 间巧多于拙,那种能表现苦难、风霜的背景如风飘散。在我看来,拍出一些没有时代特征的片子来,让人眼睛看着,情感却无从附着。(8)向前的生活,必定以向前的状态展开,使人面向 电脑 ,面向新奇繁杂的信息。可是,闲散下来,还是会

14、感到传统的人格心理在 变与不变、新与旧之间,有回味不变和陈旧的成分。那历史的神髓、底蕴亦如天地 苍冥中来去的飞鸿,究竟 难以付之提挈和把捉了,只是常常泛起,成为一种最亲近和深沉的感 怀。即便是很 寻常的乡间古渡,也概莫能外。7.请对第 4 段中“有一只长嘴巴的翠鸟立在船头,纹丝不动”一句加以赏析。(3 分)8.第 5 段“那一页的生活,已被翻了过去”独成一段,其作用是 (3 分) 9.第 2 段、第 4 段在写到洪峰来临,人们表现的态度时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说出其中作者所包含的情感。(3 分)10对上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6 分)A第 2 段通过乡人渡河的众多细节,反映了他们快乐

15、、纯朴却原始落后的生活方式。 B第 4 段中“葛藤”的“肆无忌惮”运用比拟手法,其中包含着作者的情感因素。C黑白片在追忆往事,表现人物上效果可能比彩色片更好一些。D文章最后一句既照应开头,保持了文章的完整性;又有点题作用,揭示了古渡的内涵。E文章在写作上采用了先叙后议的手法,富有感染力又引人深思。F文章虽是写古渡,其实是表达对以“古渡”为代表的带有“朴化”韵味的事物的怀念。11本文与教材中汪曾祺的 在内容上有相似之处,而在汪曾祺笔下的人物则有 、 的特征。(3 分)12.回头眺望“古渡”与“向前的生活”是否矛盾?结合上文谈谈你的认识。(4 分)(三)默写。(6 分)(任选 6 空,超过 6 空

16、,按前 6 空评分)13(1) ,月迷津渡。(秦观踏莎行郴州旅社)(2)君问归期未有期, 。(李商隐夜雨寄北)(3) ,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4)坐观垂钓者,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5) ,功在不舍。(荀子劝学)(6)浮云游子意, 。(李白送友人)(7)人生到处知何似,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8) ,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 知北游)(四)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第 14-16 题。(8 分)倦 夜杜甫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14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五言 。(1 分)15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

17、项是( )(3 分)A诗中写景,画面变幻多姿,生动可感。B诗人通过触觉、视觉、听觉等角度,传神地写出了自己对夜的感受。C。诗中“竹”与“涓滴”,“野”与“飞萤、水鸟”照应。D本诗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景中寄托了诗人对自己身世遭遇的感慨。16本诗题为“倦夜”,全诗却不着一“倦”字。请对此作出评析。(4 分)(五)阅读下文,完成第 1721 题。(16 分)倪若水,恒州 A 城人也。开元初,历迁中书舍人、尚书右丞,出为汴州刺史。政尚清静,人吏安之。又增修孔子庙堂及州 县学舍, 劝励生徒,儒教甚盛,河、汴间称咏不已。往江四年,玄宗令宦官往江南采 A 鹊等诸鸟,路由汴州。若水知之,上表谏曰:“方今九夏

18、时忙,三农作苦,田夫拥耒,蚕 妇持桑。而以此时采捕奇禽异鸟,供园池之玩,远自江、岭,达于京师,水备舟船,陆倦担负, 饭之以鱼肉,间之以稻粱。道路观者, 岂不以陛下贱人贵鸟也!陛下方当以凤皇为凡鸟,麒麟 为凡兽, 况 、鸂 鶒 , 曷足贵也?陛下昔潜龙籓邸, 备历艰虞。今氛昆廓清,高居九五,玉帛子女,充于后庭,职贡珍奇,盈于内府,过此之外,复何求哉?臣承国厚恩,超居重任。草芥 贱命,常欲杀身以效忠;葵藿微心,常愿隳肝以 报主。瞻望庭阙,敢布腹心,直言忤旨,甘从鼎镬。” 手诏答曰:“朕先使人取少杂鸟,其使不识朕意,采 鸟稍多。卿具奏其事,辞诚忠恳,深称朕意。卿达识周材,义方敬直,故辍纲辖之重,委以

19、方面之权。果能闲邪存诚,守节弥固,骨鲠忠烈,遇事无隐。言念忠谠,深用嘉慰。使人朕已量事决罚,禽鸟并令放讫。今赐卿物四十段,用答至言。 ”寻入拜户部侍郎。七年,复授尚书右丞,卒。17写出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4 分)(1)上表谏日 (2)深称朕意(3)禽鸟并令放讫 (4)寻入拜户部侍郎18下列加点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 分)A而以此时采捕奇禽异鸟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陛下方当以凤皇为凡鸟 常欲杀身以效忠C出为汴州刺史 麒麟为凡兽D其使不识朕意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1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 分)(1)道路观者,岂不以陛下贱人贵鸟也!(2)直言忤旨,甘从鼎镬。

20、20文中“ ”一句对“采捕奇禽异鸟,供园池之玩”起反衬作用。(2 分)21倪若水德才兼备,从“上表”一事可见其 和 的特征。(2分)(六)阅读下文,完成第 2226 题(12 分)(甲) 寄舍弟墨第四书凡人读书,原拿不定发达。然即不发达,要不可以不读书,主意便拿定也。科名不来,学问在我,原不是折本的买卖。愚兄而今已发达矣,人亦共称愚兄为善读书矣,究竟自问胸中担得出几卷书来?不过挪移借贷,改窜添补,便 尔钓名欺世。人有负于书耳,书亦何负于人哉!昔有人问沈近思侍郎,如何是救 贫的良法? 沈日:读书。其人以为迂阔。其 实不迂阔也。东投西窜,费时失业,徒丧其品,而卒归于无济,何如优游书史中,不求获而得

21、力在眉睫间乎!信此言,则富贵,不信,则贫贱,亦在人之有 识与有决并有忍耳。(乙) 板桥自叙( 节选)板桥诗文,自出己意,理必归于圣贤,文必切于日用。或有自云高古而几唐宋者,板桥辄呵恶之,日:“吾文若 传,便是清诗清文;若不传,将并不能为清诗清文也。何必侈言前古哉?”明清两朝,以制艺取士,虽有奇才异能,必从此出,乃 为正途。若漫不经心,置身甲乙榜之外,辄曰:“我是古学。 ”天下人未必许之,只合自 许而已。老不得志,仰借于人,有何得意 ?22作者在甲文中说自己“便尔钓名欺世”是为了说明 (2分)23甲文中说沈“不迂阔”的理由是 (用自己的话作答)(2分)24对乙文“自出己意,理必归于圣贤,文必切于

22、日用”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板桥的诗文)都是出白于自己的意思,说理归结到圣贤,文章必定切合于实际。B(板桥的诗文)都是出自于自己的意思,说理一定引用圣贤名句,文章具有使用价值。C(板桥的诗文)都是表达与众不同的想法,说理归结到圣贤,文章必定适用于生活。D(板桥的诗文)都是出自于自己的意思,说理归结到圣贤,文章必定涉及日常生活。25甲、乙两文都谈到有关读书作文的内容,而甲文重在阐述读书 ;而乙文主要反对一味 现象。(2 分)26上面两个文段中都有超越当时一般人的见识。任选其中一个亮点,谈谈你的认识。(3分)二 写作(70 分)27作文袁隆平大学毕业将去农村,他 妈妈对他说,孩子

23、,你要准备吃苦啊。袁隆平说我不怕,我还有一把小提琴。请以“生活需要有把小提琴”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不少于 800 字; 不要写成诗歌; 不要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一)阅读(80 分)(一) (16 分)1D(2 分)2地理环境 生产和生活方式(3 分)3稳定平和 舒展自在(2 分)4B(3 分)5小。它们分别为了更加清晰,更有说服力地说明凄迷温婉的江南对人的心理与性格的柔化和稻作这一生产方式对江南人的文化心理产生的影响。 (否定 1 分:理由 2 分) (3 分)6最后一段能使整篇文章的观点更加辩证和客观,内容上更加完整。 (3 分)(二) (22 分)7立在船头“纹丝不动”的翠鸟,在文中渲染

24、出一种凝滞、萧条的气氛,形象地流露出作者对“古渡”逝去的感伤心情,表达对过往岁月中的具有“朴化”韵味事物的怀念。(3分)8起到强调作用。加强了作者对“已被翻了过去”的一页的留恋不舍之情和对现实的反思效果。 (3 分)9作者对时代的进步是肯定的,人们不用再去经历惊险和危机;但是人们也不再经历原汁原味的自然生活,而只能成为“全然是欣赏的样子”的生活的旁观者,对此作者在字里行间透出遗憾。 (前一点 1 分,后一点 2 分) (3 分)10A C(6 分)11 胡同文化安分守己、逆来顺受、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等(3 分)12 (此题答矛盾或不矛盾均可,只要言之有理。如谈矛盾,需点出社会转型时期新事物与旧

25、事物的难免冲突。 “向前的生活”必定是以牺牲旧事物中的美好因素作为代价的,就如文中桥的建成,必然使“古渡”及其美好的东西消亡。如谈不矛盾,需强调的是“古渡”只是一种形式,形式消亡了,然在现代文明中只要坚守“朴化的韵昧” ,保持一份质朴,“向前的生活”依旧是美好的。 ) (4 分)(三) (6 分)13(1)雾失楼台(2)巴山夜雨涨秋池(3)山气日夕佳(4)徒有羡鱼情(5)驽马十驾(6)落日故人情(7)应似飞鸿踏雪泥(8)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 (8 分)14.律诗(1 分)15D(3 分)16.(答题要点:诗中没有一字写“倦” ;但仔细品读,读者仿佛看到他的“倦”之极。孤柄“卧内” ,辗转反侧

26、,从月升到月落,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诗人深切地关注着国家和人民的命运,他坐卧不安,彻夜难眠,充满无限感慨与忧愤。只写“夜” ,不言“倦” ,只写景,不写情,但诗人在忧国忧时的羁孤老倦之态,已从字里行间鲜明地流露出来,令人回味。 ) (4 分)(五) (16 分)17.(4 分)(1)古代一种向帝王陈情言事的文体 (2)符合 (3)完结、终了 (4)不久18A(3 分)19(1)在沿途看到的人难道不会认力陛下您把百姓看得低而把鸟看得贵重吗?(3 分)(2)(臣下)说直言违背您的意思,甘心受到鼎镬烹人的刑法。 (2 分)20.三农作苦,田夫拥耒,蚕妇持桑。 (2 分)21不畏强权 善于辞令(2 分)六) (12 分)22.书不负人(书有益于人) (书亦何负于人哉) (2 分)23畅游在书海中,即使不能获得实际的利益也能从读书人的形貌中表现出来。信此言,人即富贵。 (2 分)24A(3 分)25.重要性 泥古(2 分)26A 文:读书有益于人生。 B 文:写诗作文一定要表达自己独立的观点。 (观点 1 分,阐释 2 分) (3 分)(二)写作(70 分)27参照“2011 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评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高中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