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记叙文的表现手法及作用1、常见的:对比、象征、衬托、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欲扬先抑、讽刺夸张 2、较常见的:侧面烘托、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二、 区分比较写作手法是一种统称,包括:“表达方式” 、“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结构手法”等。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修辞手法包括:比喻 比拟 借代夸张对偶排比 反问 设问等。结构手法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伏笔照应,铺垫悬念,承上启下,首尾呼应,顺叙,倒叙,插叙等三常见表现手法的定义1 对比:在文章的主体结构或主要内容中,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
2、和呼应关系,即为对比的手法。如鲁迅的故乡中将二十年前后的家乡变化进行对比。2 象征:此方法指,文章借用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来暗示特定的事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或者说,借用某一特定的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抽象的思想感情,使之形象化,使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注意:象征体和被象征体之间要有共性。如冰心的谈生命用东流的春水、小树这些具体可感的物,来暗示生命的历程是苦乐相伴、而生命的本质是在于生当奋斗不息,生命的规律又是始于微小、继而成长、最终消亡的,表达了作者自己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告诉人们应该让自己的人生经历更加丰富多彩。再如高尔基的海燕,在暴风雨即将来临时刻,作家笔下的海燕就表达了抽
3、象的思想感情,即热烈赞扬了俄国大革命前夕英勇无畏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而海鸥呀、海鸭企鹅呀则象征了那些假革命者和不革命者。3.欲扬先抑【先抑后扬】:这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扬”褒扬、抬高;“抑”按下、贬低。作者欲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义处落笔。例如: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先写阿长长相的丑陋、没文化、爱絮絮叨叨、睡姿的难看、脑子里还有很多古怪的规矩以及害死我的隐鼠等来表现我对她的讨厌憎恶之情;这些都是为了后文赞扬阿长,表达作者对他无限敬爱之情埋下的伏笔,也使阿长这一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情感表达更加充沛。4.讽刺夸张:夸张是一种故意“言过其实”的形象化手法,可以突出人物,
4、强化感情。讽刺是人们针对社会生活中不合理的、错误的或者腐朽的人或事,用讥讽、嘲笑的手法,突出其矛盾的所在,以达到贬斥、否定、批判的目的。如吴敬梓的范进中举用夸张让范进喜极而疯,将科举对人们的毒害这一事实放大,就具有了强烈的讽刺意味。5. 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
5、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如刘禹锡的陋室铭,就借自己简陋的居所来表达自己安贫乐道、追求高尚品德的志趣。. 6 借景抒情【或者借物抒情】:通过对事物的描写或环境的渲染,来抒发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感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如朱自清的春,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对春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7 衬托:文章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相反、有差别的事物作陪村,这种“烘云托月”的表现手法就是衬托。用类似的事物作陪衬叫正衬,用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叫反衬。如周敦颐的爱莲说中用菊花来正衬,用牡丹来反衬,突出莲的高洁。附: 区分
6、 :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助于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作者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喜、怒、哀、乐、愁、怨、憎、惧,但是这些情绪不能看成是一种思想。托物言志: 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此“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铺垫:为 了 表 现 主 要 写 作 对 象 而 提 前 做 得 基 础 性 描 写 。例如,鲁迅在 孔乙己中写道:“中秋过后 ,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 ,看看将近初冬; 我整天的靠着火, 也须穿上棉袄了”,文中这里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暗示当时天气已经很冷了(秋风越来越凉,初冬,靠着火,穿棉袄),为下文写孔乙
7、己的悲惨遭遇作了铺垫。四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对比: a.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揭示本质;b.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c.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象征:a.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b.表达了的感情;c.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加含蓄深刻;d.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欲扬先抑: a.显示一种变化的节奏美,使文章情节曲折动人,激发读者阅读兴趣;b. 为表情达意蓄势,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情感表达更加充沛;c.造成鲜明对比,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d.如果在文章最后面出现“扬”,还可以起到卒章显志的作用。夸张讽刺: a.夸张可以突出人物,强化感情,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b.讽刺可以使语言辛辣幽
8、默,加强文章深刻性和批判性。衬托: a.可以突出主体事物的特点;b.强调作者要表达的情感;c.增强语气;d.使意义明显。总之 “加强 突出 显示 增强”等等 五考查“表现手法”的常见题型1、表现手法的直接判断及其作用的分析阐述。常见题型为:“本文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它们的作用是什么?”2、对象征意义的揭示。常见题型为:“某事物的象征意义是什么?”解答时既要联系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相同点,还要联系文章的主题进行分析。3、在文章写作特色赏析和句段的赏析中,也往往联系到表现手法。(一)对比。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1、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刻画性格。如契诃夫的变色龙,写
9、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一只狗咬伤工匠赫留金的事故中,其态度在顷刻间变了四次,反复再三,前后判若两人。这里通过主人公自己前后不同态度的对比,鲜明地刻画了“变色龙”的性格。再如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中,通过菲利浦夫妇对于勒态度前后不同的对比,揭示出他们自私、庸俗、贪婪、冷酷的性格特征。再如故乡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的对比。再如范进中举中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态度的对比。2、运用对比手法,描摩景物,抒发感情。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边描写了百草园景色,这是一片生机盎然的自由天地,少年“我” 的欣喜之情跃然纸上,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充满枯燥乏味气息的“三味书屋”形成了鲜明对比,“我”对“ 三味书屋” 的厌倦、烦
10、恼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二)衬托。以一些次要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主要事物,常与对比一起使用。人们常说的“万绿丛中一点红”、“ 众星捧月” 就是衬托。1、用其他人物衬托主要人物。如藤野先生中用日本“爱国青年”的无理挑衅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热忱、毫无民族偏见;花的话中用月下比美的众花来对比衬托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二月兰;再如爱莲说。2、用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性格或事件意义。如故乡开头描绘了荒凉萧索的村景,十分贴切地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三)铺垫。在主要人物、事件高潮出现之前,对环境、情绪、气氛等所做的描写,借以造成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艺术效果。如荔枝蜜采用了层层铺垫的写法。写荔枝林的茂盛,是
11、为蜜蜂提供一个很好的生活环境;写荔枝蜜的甜香,是为下文赞颂蜜蜂作铺垫;写蜜蜂的辛劳,又是为赞颂劳动人民作铺垫。再如麦琪的礼物中插叙了对德拉的头发、杰姆金表的叙写,为后文写杰姆夫妇毅然舍弃如此珍贵、心爱的东西作铺垫,以凸现双方深挚的爱情。(四)伏笔、照应。1、伏笔,实际上是一种交待,对将要出现的事件作暗示,为情节发展做铺垫。埋下伏笔后,后边一定要有照应。如故乡中,“我”刚回到故乡时,母亲说“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面。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这是一处伏笔,它不仅点明了闰土和“我”的关系,而且暗示“我” 将要与闰土见面,使后面闰土的出场十分自然。2、
12、照应,是文章前后内容上的关照呼应。方式主要有与伏笔照应、与开头或题目照应、反复照应等。照应得好,可使文章结构严谨细密,主题更加鲜明强烈。如背影一文中四次写“背影 ”,三次写“流泪” ,反复照应,感情抒发一次次更加强烈,滚滚热泪既表达了儿子的情感,又衬托出背影形象的感人,这篇文章是情与泪的结晶!(五)象征。把抽象的思想感情用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来表现,使之形象化,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即“托义于物” 。如冰心的小桔灯中的小桔灯象征了光明和胜利,象征着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如矛盾的白杨礼赞细致描写了黄土高原上白杨树枝干笔直、叶子片片向上的形象,表现了它的倔强、挺立、不屈不挠,从而象
13、征了华北农民质朴、严肃、坚强不屈、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再如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用象征手法构思全文,赋予高傲飞翔的海燕以革命先驱者的象征意义,使作品意义更深远。(六)夸张。一种故意“言过其实 ”的形象化手法,可以突出人物,强化感情。如三国演义中写张飞的肖像:“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这种夸张地描写,突出了张飞粗直勇猛的特点。再如童话皇帝的新装中对皇帝形象的塑造也采用了夸张手法,辛辣讽刺了统治阶级的愚蠢。另外,记叙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还有悬念设置手法(枣核)、抑扬手法(荔枝蜜)等,使文章情节曲折有致,引人入胜。注:1、注意写作方法与修辞方法的区别。、着眼点不同。表现手法
14、一般着眼于文章整体的构思,笼罩于全文或几个段落,修辞方法则着眼于具体的语句;、作用对象不同。表现手法直接为表现人物、突出主题服务,而修辞方法则直接服务于语言,使其更具感情色彩。2、注意在把握主题的前提下理解写作方法的作用。主题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恰当运用表现手法就是为突出主题,为表现人物服务,所以要理解手法的作用,首先要准确理解文章立意,不要脱离文章去“背” 作用。3、注意考虑各种手法并用。一篇文章可以采用多种手法,阅读时先考虑文章整体,然后再深入段落。如心田上的百合花。4、注意写作中运用手法要有必要和恰当。写作应是情感自然流泻的过程,表现手法的运用也应是水到渠成,非刻意去为,有必要才用,用也
15、要恰当,否则只会弄巧成拙。(一)对比。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1、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刻画性格。如契诃夫的变色龙,写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一只狗咬伤工匠赫留金的事故中,其态度在顷刻间变了四次,反复再三,前后判若两人。这里通过主人公自己前后不同态度的对比,鲜明地刻画了“变色龙”的性格。再如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中,通过菲利浦夫妇对于勒态度前后不同的对比,揭示出他们自私、庸俗、贪婪、冷酷的性格特征。再如故乡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的对比。再如范进中举中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态度的对比。2、运用对比手法,描摩景物,抒发感情。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边描写了百草园景色,这是一片生
16、机盎然的自由天地,少年“我”的欣喜之情跃然纸上,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充满枯燥乏味气息的“三味书屋”形成了鲜明对比,“我”对“三味书屋”的厌倦、烦恼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二)衬托。以一些次要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主要事物,常与对比一起使用。人们常说的“万绿丛中一点红”、“众星捧月”就是衬托。1、用其他人物衬托主要人物。如藤野先生中用日本“爱国青年”的无理挑衅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热忱、毫无民族偏见;花的话中用月下比美的众花来对比衬托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二月兰;再如爱莲说。2、用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性格或事件意义。如故乡开头描绘了荒凉萧索的村景,十分贴切地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三)铺垫。在主要人物、事件
17、高潮出现之前,对环境、情绪、气氛等所做的描写,借以造成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艺术效果。如荔枝蜜采用了层层铺垫的写法。写荔枝林的茂盛,是为蜜蜂提供一个很好的生活环境;写荔枝蜜的甜香,是为下文赞颂蜜蜂作铺垫;写蜜蜂的辛劳,又是为赞颂劳动人民作铺垫。再如麦琪的礼物中插叙了对德拉的头发、杰姆金表的叙写,为后文写杰姆夫妇毅然舍弃如此珍贵、心爱的东西作铺垫,以凸现双方深挚的爱情。(四)伏笔、照应。1、伏笔,实际上是一种交待,对将要出现的事件作暗示,为情节发展做铺垫。埋下伏笔后,后边一定要有照应。如故乡中,“我”刚回到故乡时,母亲说“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面。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
18、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这是一处伏笔,它不仅点明了闰土和“我”的关系,而且暗示“我”将要与闰土见面,使后面闰土的出场十分自然。2、照应,是文章前后内容上的关照呼应。方式主要有与伏笔照应、与开头或题目照应、反复照应等。照应得好,可使文章结构严谨细密,主题更加鲜明强烈。如背影一文中四次写“背影”,三次写“流泪”,反复照应,感情抒发一次次更加强烈,滚滚热泪既表达了儿子的情感,又衬托出背影形象的感人,这篇文章是情与泪的结晶!(五)象征。把抽象的思想感情用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来表现,使之形象化,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即“托义于物”。如冰心的小桔灯中的小桔灯象征了光明和胜利,象征着小姑娘镇定、
19、勇敢、乐观的精神。如矛盾的白杨礼赞细致描写了黄土高原上白杨树枝干笔直、叶子片片向上的形象,表现了它的倔强、挺立、不屈不挠,从而象征了华北农民质朴、严肃、坚强不屈、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再如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用象征手法构思全文,赋予高傲飞翔的海燕以革命先驱者的象征意义,使作品意义更深远。(六)夸张。一种故意“言过其实”的形象化手法,可以突出人物,强化感情。如三国演义中写张飞的肖像:“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这种夸张地描写,突出了张飞粗直勇猛的特点。再如童话皇帝的新装中对皇帝形象的塑造也采用了夸张手法,辛辣讽刺了统治阶级的愚蠢。另外,记叙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还有悬念手法
20、(枣核)、抑扬手法(荔枝蜜)等,使文章情节曲折有致,引人入胜。注:1、注意写作方法与修辞方法的区别。、着眼点不同。表现手法一般着眼于文章整体的构思,笼罩于全文或几个段落,修辞方法则着眼于具体的语句;、作用对象不同。表现手法直接为表现人物、突出主题服务,而修辞方法则直接服务于语言,使其更具感情色彩。2、注意在把握主题的前提下理解写作方法的作用。主题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恰当运用表现手法就是为突出主题,为表现人物服务,所以要理解手法的作用,首先要准确理解文章立意,不要脱离文章去“背”作用。3、注意考虑各种手法并用。一篇文章可以采用多种手法,阅读时先考虑文章整体,然后再深入段落。如心田上的百合花。4、
21、注意写作中运用手法要有必要和恰当。写作应是情感自然流泻的过程,表现手法的运用也应是水到渠成,非刻意去为,有必要才用,用也要恰当,否则只会弄巧成拙。介绍几种常用的表现手法:象征、对比、夸张、衬托、渲染、抑扬、白描。象征,是通过借用某种特定的具体形象暗示特定的事物或情理的艺术手法。它包括本体和象征体两个方面。运用此法,必须把握二者在读者心中的传统习惯和心理感觉上的特殊联系,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倾向等寓于征体的具体描写之中,构成美的意境,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富于深刻的哲理性和艺术的感染力。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把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可以把不
22、便于明说的意思含蓄地表示出来,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如海燕,用海燕象征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用风云、雷电象征反动势力。对比,是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的写作手法。它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是并列的。作为表现手法的夸张,不同于修辞手法的夸张,它是通过对“事件” 作扩大或缩小的形象描述,以突出事物的特征,增强艺术效果,启发联想,表达鲜明强烈的感情,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如皇帝的新装,写皇帝被骗,竟一丝不挂地沿街出游,突出他的愚蠢和虚伪。衬托,是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事物。衬托有“正衬”和“反衬”两种。正衬,又叫陪衬,是用同
23、类事物来衬托;反衬,是用相反的事物来衬托。如我的叔叔于勒,为了批评约瑟夫极端势利的父母对约瑟夫叔叔的冷酷无情,就用约瑟夫对叔叔的深切同情来反衬。渲染,是通过对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烘托来加重气氛,突出人物。,如故乡的开头,渲染了深冬季节隐晦、严寒、寂静的气氛,描绘了荒凉萧条、没有活气的村景,十分贴切地烘托了“我” 悲凉的心情。抑扬的表现手法,所谓“抑”就是按下、抑制; “扬”就是抬高扬起。它有两种形式一是欲扬先抑,一是欲抑先扬。如变色龙中的奥楚篾洛夫在刚知道狗咬人之事时,即席说了一大道“义正辞严”的慷慨之语,大有“为民除害” 的清正之势,一个廉洁公正、不畏权势、执法严明的警察似乎呼之欲出;然而以后
24、的多“变” 则是对他第一次表态的极大讽刺,使他欺下媚上的卑劣个性暴露得更彻底、更清楚。白描的表现手法,简练、质朴、轻捷、传神是白描手法的主要特征。它一般不用修辞手法。如孔乙己一文中对孔乙己的肖像描写“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这就是白描的写法,将孔乙己的身份、地位、遭遇和个性都显示了出来,既没有夸张,也没有刻意修饰,却显得更加真实。卒 章 显 志 (z zhng xin zh ): 在 文 章 结 尾 时 ,用 一 两 句 话 点 明 中 心 、 主 题 的 手 法 就 叫卒 章 显 志 ,也 叫 “篇 末 点 题 ”,“志
25、”就 是 指 文 章 的 主 题 、 中 心 。 “卒 ”为 完 毕 。 恰 当 运 用 这 种手 法 可 以 增 加 文 章 的 深 刻 性 、 感 染 力 和 结 构 美 ,有 “画 龙 点 睛 ”的 艺 术 效 果 。 亦 作 “卒章 见 志 ”, 很 常 见 的 一 种 写 作 方 法 , 一 般 地 说 , 几 乎 在 所 有 文 体 中 均 有 应 用 , 在 散 文中 使 用 较 多 , 卒章显志是立意手法之一。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大诗人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说:“首旬标其目,卒章显其志。 ”在文章结束时,作者将要表露的胸怀、志向很自然地说出来,给人一种鼓舞和向上的力量。范仲淹的岳阳楼
26、记就是运用这种手法的典范。 岳阳楼记开头先说写文章的缘由,再概括地描写巴陵胜景,然后再详细描写两景两情,最后以议论带抒情的方法收笔,突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主题。文章题目虽是“岳阳楼记”,但不仅是记叙、说明,而又状景、抒情。在抒情的基础上,笔锋一转,写出对“古仁人之心”的求索,以“卒章显志” 作结,一下子把文章提到一个很高的境界。 欲 扬 先 抑 , 是 一 种 人 物 描 写 技 巧 。 欲 扬 先 抑 的 “扬 ”, 是 指 褒 扬 、 抬 高 。 “抑 ”, 指 按 下 、贬 低 。 作 者 想 褒 扬 某 个 人 物 , 却 不 从 褒 扬 处 落 笔 , 而 先
27、是 按 下 , 从 相 反 的 贬 抑 处 落 笔 。用 这 种 方 法 , 使 情 节 多 变 , 形 成 波 澜 起 伏 , 造 成 鲜 明 对 比 , 容 易 使 读 者 在 阅 读 过 程 中 ,产 生 恍 然 大 悟 的 感 觉 , 留 下 比 较 深 刻 的 印 象 。 欲 扬 先 抑 法 , “抑 扬 ”指 控 制 和 放 纵 感 情 ,运 用 这 种 方 法 需 要 在 结 构 上 层 层 铺 垫 , “抑 ”为 “扬 ”蓄 足 气 势 。要点分析表达方式的判断与作用表达方式是指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言特征 主要分为五类: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但在具体文章中却可
28、以综合运用。比如说某篇文章是记叙文,并不一定全文都采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文中可能还掺有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辨识表达方式,主要看语言所表达的意思,应抓住其特征来判断。如果仅是交代背景、情节,大多是记叙;如果对人物的言行或环境作比较具体的介绍,就是描写;表达内心感受的语句,抒情兼有议论;介绍物件或事理,语言简明扼要的,则是说明。各种表达方式虽然有其语言外在特征,但要一一分别,还是有些困难的。比如晋祠一文“桥下有河,亭中有井,路边有溪”,既可以看作是说明,也可以看作是描写。还有抒情往往和议论结合在一起,有时很难区别开来。把表达方式分为五类,只是为了在教学时更简单明了而已。当然,考试中要求学生
29、判断表达方式,选用的例子,通常特征比较明显,应当还是比较容易判断的。目前考查学生对表达方式作用的理解,主要就记叙文中抒情和议论的作用提问或思考说明在记叙文中起的作用。这时,通常要从文章的主旨上去思考:抒情和议论使文章的主旨明确、主题深化,让读者容易理解;说明则是对文中的某些不易理解的事物作比较清晰的介绍,使读者能够明白文章所介绍的事物,如故乡中介绍“狗气杀”就是一例。下面列举一道比较典型的考题: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啊。像这
30、样的教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和她亲近呢?我们见了她不由得就围上去。即使她写字的时候,我们也默默地看着她,连她握铅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上文中哪些语句是抒情与议论?它们与记叙的内容有什么联系?它们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上面一段话选自魏巍我的老师 ,在选文的第二段中“像这样的教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和她亲近呢”,就是抒情句,表达了作者对蔡老师的感激之情。不过这句话既是抒情又是议论,反映了作者对蔡老师的评价和看法。这句话和上面的记叙是紧密相连的,是对上面记叙内容的引申发挥。所以第二题的回答应明确指出两者之间的关系。第三题问的是表达作用,抒情和议论句揭示了记叙内容的实质,同时还将记
31、叙的两方面内容(教鞭事件和模仿写字姿势)自然地衔接在一起,达到了承上启下的连接目的。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分为二类:一是自然环境描写,一是社会环境描写。两者的作用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一般来讲,自然环境描写,主要是交代背景、渲染气氛、暗示人物命运等;社会环境描写,主要是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等。环境描写是记叙文中常用的手法,其目的有的是为了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如鲁迅一件小事中四次描写风的语句) ,有的是表达作者的一种情感(如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写百草园的一段) ,有的是渲染气氛(如契诃夫变色龙中描写广场的一段),有的是交代人物关系和社会背景(如鲁迅孔乙己中的多处场面描写) 。环
32、境描写的目的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几种意图糅合在一起的。因此,分析环境描写,一要与中心联系起来,二要和人物个性、命运联系起来,三要与故事的背景和情感基调联系起来,要思路开阔,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下面列举上海市年中考语文试卷山村传圣火的例题:莺飞草长的阳春三月,浙江义乌西乡山区的天气还相当冷。质朴的山民,还穿着一冬未经洗涤的老布棉衣,晒着太阳聊着重复了几代人的老掉牙的话题,唯一的变化就是脑后的辫子成了稀有品种。当晚霞在西山梁上一消失,村庄便又被沉沉的黑夜主宰了一切,死寂得只听见偶尔的狗吠。第一段环境描写的作用是:() () 这一题的设计虽说比较明确,似乎不算太难,但是,在阅卷中却发现很多学生发生了
33、误判,结果扣分较多。其实思考的角度有两个方向,一是自然环境的角度,二是社会环境的角度,前者应是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后者则是反映了当时山民的落后和愚昧(或农村的闭塞) ,为下面的故事作一点暗示。记叙,抒情,描写,议论,说明是句子的五种基本表达方式(1)叙述。叙述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2)描写。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
34、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3)抒情。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4)议论。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5)说明。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建筑、器物等;
35、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 1.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桠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 描写2.但我向来不喜欢放风筝的,不但不爱 ,并且嫌恶它, 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的孩子所做的玩意. 议论3.有一天,我忽然想起 ,似乎多日没有见他了. 记叙4.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 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成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 记叙+ 描写最后一个不是很确定记叙文多种表达方式辨析记叙文除了主要运用记叙的表达方式之外,还经常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如议论、描写和抒情等。下面我们谈谈如何辨析记叙文中
36、的多种表达方式问题。1、 记叙文中的描写。记叙文中的描写可以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人物描写的主要方法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用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环境描写主要有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类。2、记叙文中的议论。记叙文在发表对所叙事件发表意见、主张和看法时,就要用到议论的表达方式。记叙中议论的位置和作用有:用在文章的开头,起统领全文、点明中心、引出下文的作用,并能使文章的主题思想得到鲜明的表达,同时能使文章条理分明,层次清楚。是揭示记叙的事物所蕴含的道理和意义。用在文章的结尾,一般是为了提高对所叙事物的认识,深化文章的主题思想,点明和加深所叙事物的意义,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如走一步,再走
37、一步。有的议论用在文章的结尾部分是为了与文章开头相照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用在文章的中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使事与事之间紧密地连接起来,使文章结构显得严谨。总之,议论一般用于记叙文开头是解决为什么记叙的问题;用于中间是为了起衔接作用,加强上下文的联系;用于文章结尾是为了收缩全文、深化中心、画龙点睛。记叙文中的议论句一般就是记叙内容的中心,就是揭示具体事物所具有的思想意义的话。所以,在概括归纳记叙文中心思想的时候,要注意抓住这些议论句,通过议论句来看作者对所写事物的评价,这是了解文章主是思想的重要途径。3、记叙文中的抒情。记叙文的抒情就是作者在记叙的过程中对其所记人物、事物的主观感受和思想感情
38、的句子,是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之一。抒情也是作者思想、观点、立场的流露,是作者对事物的审美与评价,表现着对所写事物人物的态度。抒情往往与叙述、描写、议论配合运用。抒情在记叙文中运用得好,可以渲染气氛,表达感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记叙文中的主要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即作者在文章中表明自己的感触和动情之处。如最后一课写韩麦尔先生上了最后一堂课后,在“我”充分感受到了这堂课的与众不同之后,在心底里由衷地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啊!这最后一堂课,我真忘不了!”表达了内心那种对即将失去的美好事物的留恋之情。阅读时只有把这种感情的依据掌握之后,才能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文章所表达的深情。直接抒情还可以直呼抒情对象,这样
39、抒情显得更亲切、明快,更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黄河颂这样的句子:“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中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身边扮演!间接抒情。即作者通过叙述描写议论来抒情。作者往往把情感依托于叙事、绘景、状物、说理,在叙事、绘景、状物和说理中抒发感情,也就是寄情于事、寄情于景、寄情于物、寄情于理。在叙事描写议论中渗透着作者的感情,阅读时要注意情景交融、情事结合的内容,从这些内容中去接受美的感染与熏陶。向一棵树致敬那天早晨,我无意识地朝路边的砖垛上扫了一眼,一下子就看到了这棵树。我不由自主地站在那里,仰视着这棵不同寻常的树。它长在一堆码起来的砖垛上。周围是林林总总的大树
40、小树。砖垛有两米多高,我不知道它在那里堆了多少年,表面的砖被一层青苔覆盖着。砖们不规则地排列在一起,好像训练累了的老兵,歪歪斜斜地站在那里,勉强保持着一种队形。 它 其 实 只 有 一 米 来 高 。 稀 稀 疏 疏 的 枝 杈 恣 意 地 伸 展 着 , 形 不 成 高 大 伟 岸 的 姿 态 , 却展示了固执顽强的生命。它站在高高的砖垛上作俯视状,鸟瞰着这个喧闹的世界。 它小心地经营着自己。它当然喜欢玉树临风般的躯体,哪怕是小家碧玉的亭亭玉立也可以呀!但命运却把它交付给一堆砖。当初,它选择了砖垛前面的那一片阳光地带,准备唱着歌儿向老榆树告别。可是就在瞬间,一阵微微的风,把它飘到砖垛上,它的
41、命运因此改变。它知道,非分的妄想只能毁灭自己。找准自己的位置,顺势而生长,才是生 命 的 根 本 。 它 只 能 压 抑 着 蓬 勃 向 上 的 内 驱 力 , 让 饱 满 的 激 情 化 作 一 段 朴 实它 长 成了灌木丛。 为了生存,它只得打自己的主意。让主干变粗变矮,让枝叶变小变多,尽量节衣缩食,减小消耗,尽可能地挽留住雨露,拼命把根往下扎,这是它生存的策略。厄运使得它青筋突暴,浑身疤痂,身材偻偻,它没有屈服。无论生活怎样艰难,总得应付,总得一步步走过。 我久久地站在那里,为一棵榆树而感动。 又一天傍晚,我下班回来,发现那砖垛已经不见了。一个老人背负着一棵树蹒跚而行。正是砖垛上的那棵树
42、。老人告诉我,这砖垛垛了十八年。当初准备盖房子用,儿子突然得病死了。媳妇改嫁,他领着孙子孙女艰难度日,房子就耽搁了。现在孙子孙女已长大成人,会挣钱了,政府又补贴了一部分钱,房子终于可以翻修了。我怔在那里。十八年,不知老人是如何度过的。望着肩负在老人背上的那棵槐树,竟然是老人的翻版。蓬蓬松松的枝叶,是老人稀疏的乱发,褶褶皱皱的的干,是老人饱经风霜的脸,几十条柔柔细细的根,是老人冉冉飘飞的胡须!老人背负着那棵老榆树走远了。一个默默无闻的老人背负着另一个不言不语的老人,走了。一种热热的液体,模糊了我的双眼。我默默地伫立着,向老人背上的那棵榆树深深地鞠了一躬。 阅 读 训 练 1、本文构思精美,主要运
43、用了 的表现手法。 2、第二段说:“这是一棵不同寻常的树。”这棵树的不同寻常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3、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它有时想拦住匆匆而过的雨水,雨水却不屑一顾;也曾经挽留过晶莹的露珠,露珠只轻轻吻了它一下,就再也寻觅不着。 于是,那条被晚霞映红了的小巷,行走着一个永恒的雕塑。4、文章写榆树,却为什么要花较多笔墨去写老人? 请简要分析。5、第四段中说:“躲避现实只能毁灭自己,安于命运,顺势而长,才是生命的根本。”对这种观点,你是否认同?请简述理由。【 考 点 针 对 训 练 题 】 枫叶礼赞 我爱枫叶,因为它红得深浓,红得艳丽。 多少年来,一想到秋,我
44、首先就会想到枫叶;想到枫叶,就会想到杜牧的诗“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就会引发许多联想与感慨。在萧瑟的秋天,枫叶红得那么动人,不能不使我心驰神往。在北京,重阳节过后到香山看枫叶,正是很好的季节。过去的文人骚客,在这样的时候,往往骑着一头小毛驴儿,慢慢地出了西直门。一步一颠直往西边走去。到了碧云寺一带,就渐入佳境,像喝了一杯花雕酒一样,陶醉在枫叶那鲜艳的色彩,流连忘返。有时,他们还会即景遣兴,吟诗作赋。我虽没有这样闲散的雅兴,但我也爱枫叶。没有别的,爽直一点儿说,就是因为她红!秋冬之交,正是吃萝卜的时候。夜晚的街头,常常传来“萝卜赛梨”的清脆叫卖声,引诱你不得不去买一个尝尝,萝卜有“
45、红到心”的别称,可是它的内心是不是红的,还得等到剖开之后才见分晓。这哪里赶得上枫叶。枫叶是那么直接,那么毫不遮掩地展现自己的色彩。枫叶敢于红,红得有气魄。枫叶之可爱,还在于当别的叶儿经秋枯落时,她偏偏红得艳丽。 她耐得住风霜交加,经得起秋之摧残,战西风而不怯,披严霜而愈丽, 显露出无畏无惧的神采。单凭这一点,就值得我们赞美。 有人说,枫叶虽红,可毕竟是到了肃杀的秋天。董西厢中有一警句:“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 以枫叶吟离别,把枫叶比作血,这是随人的心情而生发的。但在我看来,说肃杀也号,比作血也好,都还是在于秋,而不在于枫叶;把枫叶之红比作血,那恰是因为她抗得住肃杀之气啊!枫叶也并不
46、因为红而孤独。你看,去香山看红叶的人那么多;而且,东篱黄菊,山涧青松,挺拔的竹,清香的梅,或跟她同时,或相继绽放,都与枫叶相伴,在耐寒抗冷中各显风采。一想到秋,我就想到枫叶,想到枫叶,往往使我又联想到那些在各个岗位上勇于克服困难,敢于展示自我的劳动者。他们抗严寒,战酷暑,奋战在各条战线上;他们不畏艰难,勇于奉献,弘扬了时代的精神。他们尽管很普通,却是我们时代的英雄。我觉得,用枫叶来比喻这样的英雄人物是再恰当不过了。我礼赞枫叶,我爱她斗西风血点儿红!【 阅 读 训 练 】从上文看,枫叶有哪些特征? 作者写秋冬之交的枫叶,引用董西厢中的名句,有什么用意? 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谈谈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
47、果。作者笔下的枫叶有什么象征意义?文章的结尾有什么作用?答案1 以物喻人(或象征) 2 生长环境极其恶劣;外形矮小、纤弱、朴实;忍受苦痛,顽强生长。3运用拟人手法,写榆树“拦不住雨水,挽留不 住 露 珠 , 表 现 了 它 忍 受 着 干 旱 和 贫瘠的苦痛。将老人远去的形象比喻成行走着的“永恒的雕塑“,赞 美 了 那 种 不 畏 艰 辛 、 乐 观 生 活 的精神品质。4 引出这棵树的生长年龄,突出其顽强的生命力;由写树到写人,丰富了文章的内涵,深化了文章的主题。5 认 同 , 因 为 命 运 并 非 能 随 意 改 变 的 , 生 活 要 讲 究 实 际 , 像 那 棵 树 一 样 在 恶 劣 环 境 中顽强生长,也不失为人生的智慧。不认同,因为人需要有更高的追求,命运是可以通过自己的抗争改变的,安于命运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解析此 题 考 察 对 记 叙 文 表 现 手 法 的 掌 握 , 结合全文可以看出写树是为了写老人,因此,此处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