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高中化学重点内容汇总.doc

上传人:jinchen 文档编号:8284207 上传时间:2019-06-1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化学重点内容汇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中化学重点内容汇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中化学重点内容汇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中化学重点内容汇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中化学重点内容汇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高中化学重点内容汇总氧化还原反应常见的重要氧化剂、还原剂实质:有电子转移(得失与偏移)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还原性 化合价升高 弱氧化性 还原剂 氧化反应 氧化产物氧化剂 还原反应 还原产物 氧化性 化合价降低 弱还原性氧化还原反应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概念:氧化剂:反应中得到电子(或电子对偏向)的物质(反应中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物)还原剂:反应中失去电子(或电子对偏离)的物质(反应中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物)氧化产物:还原剂被氧化所得生成物;还原产物:氧化剂被还原所得生成物。失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双线桥:氧化剂 +

2、还原剂 = 还原产物 + 氧化产物得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电子转移表示方法 单线桥:电子还原剂 + 氧化剂 = 还原产物 + 氧化产物二者的主 表示意义、箭号起止要区别: 电子数目等依据原则:氧化剂化合价降低总数=还原剂化合价升高总数找出价态变化,看两剂分子式,确定升降总数;方法步骤:求最小公倍数,得出两剂系数,观察配平其它。有关计算:关键是依据氧化剂得电子数与还原剂失电子数相等,列出守恒关系式、由元素的金属性或非金属性比较;(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元素周期律)变化变化反应物概念及转化关系配平强弱比较氧化还原反应产物、由反应条件的难易比较;、由氧化还原反应方向比较;(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

3、性:还原剂还原产物)、根据(氧化剂、还原剂)元素的价态与氧化还原性关系比较。元素处于最高价只有氧化性,最低价只有还原性,处于中间价态既有氧化又有还原性。、活泼的非金属,如 Cl2、Br 2、O 2 等、元素(如 Mn 等)处于高化合价的氧化物,如 MnO2、KMnO 4等氧化剂: 、元素(如 S、N 等)处于高化合价时的含氧酸,如浓H2SO4、HNO 3 等、元素(如 Mn、Cl、Fe 等)处于高化合价时的盐,如KMnO4、KClO 3、FeCl 3、K 2Cr2O7 、过氧化物,如 Na2O2、H 2O2等。、活泼的金属,如 Na、Al、Zn、Fe 等;、元素(如 C、S 等)处于低化合价的

4、氧化物,如 CO、SO 2等还原剂: 、元素(如 Cl、S 等)处于低化合价时的酸,如浓 HCl、H 2S 等、元素(如 S、Fe 等)处于低化合价时的盐,如 Na2SO3、FeSO 4等 、某些非金属单质,如 H2 、C、Si 等。氧化剂 还原剂活泼非金属单质:X 2、O 2、S 活泼金属单质:Na、Mg 、Al 、Zn、Fe于某些非金属单质: C、H2、S于高价金属离子:Fe 3+、Sn 4+于于于不活泼金属离子:Cu 2+、Ag +于其它:Ag(NH 3)2 +、新制 Cu(OH)2于低价金属离子:Fe 2+、Sn 2+于于于非金属的阴离子及其化合物:S2-、H 2S、I -、HI、NH

5、 3、Cl -、HCl 、Br -、HBr含氧化合物:NO2、N 2O5、MnO 2、Na 2O2、H 2O2于、HClO、HNO3、浓 H2SO4、NaClO、Ca(ClO)2、KClO 3、KMnO4、王水低价含氧化合物:CO、SO 2、H 2SO3、Na 2SO3、 Na2S2O3、NaNO2、H2C2O4、含-CHO 的有机物: 于醛、甲酸、甲酸盐、甲酸某酯、葡萄糖、麦芽糖等离子反应离子非氧化还原反应 碱性氧化物与酸的反应类型: 酸性氧化物与碱的反应离子型氧化还原反应 置换反应一般离子氧化还原反应化学方程式:用参加反应的有关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化

6、学反应的式子。表示方法 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氧化剂、还原剂离子反应: 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离子方程式: 书写方法:删: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查:检查方程式两端各元素原子种类、个数、电荷数是否相等。意义:不仅表示一定物质间的某个反应;还能表示同一类型的反应。本质:反应物的某些离子浓度的减小。金属、非金属、氧化物(Al 2O3、SiO 2)中学常见的难溶物 碱:Mg(OH) 2、Al(OH)3、Cu(OH) 2、Fe(OH) 3生成难溶的物质:Cu 2+OH-=Cu(OH)2 盐:AgCl、AgBr、AgI、CaCO 3、BaCO 3生成微溶物的离子反应

7、:2Ag +SO42-=Ag2SO4发生条件 由微溶物生成难溶物:Ca(OH) 2+CO32-=CaCO3+2OH -生成难电离的物质:常见的难电离的物质有H2O、CH 3COOH、H 2CO3、NH 3H2O 生成挥发性的物质:常见易挥发性物质有 CO2、SO 2、NH 3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遵循氧化还原反应发生的条件。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意义:表示化学反应进行快慢的量。定性:根据反应物消耗,生成物产生的快慢(用气体、沉淀等可见现象)来粗略比较定量: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大来表示。表示方法: 、单位:mol/(Lmin)或 mol/(Ls )、同一反应,速率用不同物质

8、浓度变化表示时,数值可能不同,但数值之比等于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比。如: v(D)d1=(C)cv(B)b1=(A)a :cba: 于+ +于、一般不能用固体和纯液体物质表示浓度(因为 不变)、对于没有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可逆反应:v 正 v逆内因(主要因素):参加反应物质的性质。、结论:在其它条件不变时,增大浓度,反应速率加快,反之浓度: 则慢。、说明:只对气体参加的反应或溶液中发生反说明:化学反应速率应速率产生影响;与反应物总量无关。影响因素 、结论: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加快,压强: 反之则慢、说明:当改变容器内压强而有关反应的气体浓度无变化时,则反应速率不变;如:

9、向密闭容器中通入惰性气体。、结论:其它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反之则慢。温度: a、对任何反应都产生影响,无论是放热还是吸热反应;外因: 说明 b、对于可逆反应能同时改变正逆反应速率但程度不同;c、一般温度每升高 10,反应速率增大24 倍,有些反应只有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升温才能加快。、结论:使用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催化剂 a、具有选择性;、说明: b、对于可逆反应,使用催化剂可同等程度地改变正、逆反应速率;c、使用正催化剂,反应速率加快,使用负催化剂,反应速率减慢。原因:碰撞理论(有效碰撞、碰撞的取向及活化分子等)其它因素:光、电磁波、超声波、反应物颗粒的大小、溶剂的性质等化学

10、平衡状态: 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混合中各组分的百分含量保持不变的状态。逆: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动:是指动态平衡,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反应没有停止。平衡状态特征:等:平衡时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但不等于零。定: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百分含量保持一个定值。变:外界条件改变,原平衡破坏,建立新的平衡。、定义:mA(g)+nB(g) pC(g)+qD(g)、意义:表示可逆反应的反应进行的程度。、影响因素:温度(正反应吸热时,温度升高,K 增大;正反应放热时,化学平衡常数:温度升高,K 减小) ,而与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无关。用化学平衡常数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用途

11、: a、Q=K 时,处于平衡状态,v 正 =v 逆 ;b、QK 时,处于未达平衡状态;v 正 v 逆 向正向进行。c(B)(A)DC=Knmqp原因:反应条件改变引起:v 正 v 逆化学平衡: 结果:速率、各组分百分含量与原平衡比较均发生变化。化学平衡移动: v(正)v(逆) 向右(正向)移方向: v(正)=v(逆) 平衡不移动 v(正)v(逆) 向左(逆向)移注意:其它条件不变,只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才能使用。、浓度: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少生成物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反之向逆反应方向移动结论:增大压强,平衡向缩小体积方向移动;减小压强,平衡向扩大体积的方向移动。、压强: 、反应前后气态

12、物质总体积没有变化的反应,压强改变不能改变化学平衡状态;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 说明: 、压强的改变对浓度无影响时,不能改变化学平衡状态,如向密闭容器中充入惰性气体。、对没有气体参加的反应无影响。、温度: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勒沙特列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压强、温度等)平衡就向能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概念:在一定条件下(定温、定容或定温、定压) ,对同一可逆反应,只要起始时加入物质的物质的量不同,而达到化学平衡时,同种物质的含量相同,这样的平衡称为等效平衡。平衡等效: (1) 、定温、定容:、对于一般的可逆反应只改变起始时加

13、入物质的物质的量,如通过可逆反应的化学计量数比换算成同一半边的物质的物质的量与原平衡相同,则两平衡等效。规律: 、对于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的可逆反应,只要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的比例与原平衡相同,两平衡等效。(2) 、定温、定压: 改变起始时加入物质的物质的量,只要按化学计量数换算成同一半边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与原平衡相同,则达平衡后与原平衡等效。有机反应方程式(一)烷烃CH4 +2O2 CO2 + 2H2OCH4 + 2Cl2 CH2Cl2 + 2HClCH4 + 3Cl2 CHCl3+ 3HClCH4 + 4Cl2 CCl4 + 4HClCH4 C + 2H2(二)烯烃C2H4 + 3O2 2CO2 + 2H2OCH2CH 2 + Br2 CH 2BrCH2BrCH2CH 2 + H2O CH3CH2OHCH2CH 2 +H2 CH3CH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高中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