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农”新出路读不深读三农 就读不懂中国有感摘要:“三农”问题并非像多数人所了解的只是农业、农村和农民, “三农”问题其实是这三者的有机结合体,其本质是“一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政府怎样正确进行干预的问题” ,或者说是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同步、结构不协调问题,因此分析“三农” 、解决“三农” ,不能只单方面了解,而需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正文:城市是我们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集聚地,因此我们很多人总是从城市中采集研究样本来读中国这本难懂的书。可读了不深读三农 就读不懂中国之后才了解到,要读懂中国还得从“三农”问题着手。 “三农”问题并非像多数人所了解的只是农业、农村和农民, “三农”问题其实是这三者的有机
2、结合体,其本质是“一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政府怎样正确进行干预的问题” ,或者说是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同步、结构不协调问题,因此分析“三农” 、解决“三农” ,不能只了解单方面,而需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历来的观点认为,中国是一个二元经济社会:一个是高速运转着的现代社会,另一个是运转滞缓的农村经济社会,两者均根据自己的社会特质与建构、机理运转,似乎各不相干。一些学者提出,城乡的互动性越来越弱,有的只是城市对农村的强信息,农村返回的却是弱信息,信息既无法对流,城乡的距离必然扩大化。正是因为如此, “三农”问题越来越远离人们关注的焦点。中国自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在农民市场潮的冲击洗礼下,原有
3、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已破裂, 。现今的中国经济社会结构已成为“2+1”的混合结构:一个是高度现代化经济社会,一个是仍相对落后的农村经济社会,现在又出现了一个高速流动于上述两种经济社会之间的混合型经济社会,他们是由农民工、自主创业的小商贩、小业主及新成长起来的老板群而合成。加上他们的子女,人数有 4 亿5 亿之多。正是由于他们的存在,由于他们带着劳动力、技术、新知识、新观念、新资本在城乡间高速流动,城市化渐渐扩大到农村。这个有数亿人构建的混合元,将是我们深刻认识中国、寻找“三农”问题出路的关键。也许很多人会简单地认为,它只是城市化过程中从农村转移出去的劳动力,但事实并非仅此而已。它除了民工自发的转
4、到城市,还需要有政府的引导和支持,鼓励更多的农民工来建设农村,带动农村整体的经济发展。它所带来的最大效益就是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不但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了就业,还为年龄高、低能力者找到合适的工作。 “民以就业为天” ,作者花了大篇幅介绍了民营经济,意在说明发展民营经济将成为改善就业现状的重要途径,于是乎作者有了这样的感叹:“新农村的建设绝离不开民营经济的积极介入。 ” 作者举了温州小渠村的例子,以点带面进行了微妙的阐述。小渠村在现代改革浪潮的冲击下,从原来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分裂成了两大社会相态。主流相态是青壮年的外向动态相态,在主流相态的带动下,未成年孩子都进了学校,从小学、中学直至高中,他
5、们在条件成熟后都将坚定地加入主流相态“社会群” 。另一部分则是因年龄太大、身体条件不适者,这一群体构成了今天小渠村的守望者我们讲“三农”问题,其实很大部分就是这些农民守候下的农村与农业。这里有一组简单数据:小渠村留下 653 人,在外上学 62 人,实际只剩 591人,占全村人口的 34.3%,其中务农的 541 人,40 岁以下的务农男子仅 6 人,60 岁以上的务农人数 121,。地广人稀,而且农具也很老式。另外作者通过堂叔的一年收入比较,发现只相当于在外打工的 30 天临时工钱。收入如此之小,为何还种田呢?回答是自己没本事外出打工,家里又没有手工业、副业可做。小农村劳动力转移城市混合元(
6、小城镇)农村 城市渠村没有乡村工业,也没有手工业作坊,因为凡有手艺的都被城市吸附走了。在这种状况下更没有商业存在了。作者通过以上的调查分析,认为“外出打工、经商的本村农民回乡创业就是条根本路子” ,并且要求欠发达地区的当地政府必须给予大力的支持,这样一来,自发的民营形式将提供更多适合当地人的岗位,以此带动当地经济。但是,作者所有的策略都依赖于政府这只“看的见的手” ,认为在市场经济中无法弥补原有发展不平等这一缺陷,必须有政策上的扶持和外来经济实力的支撑。个人认为政府管制的市场经济毕竟不是市场经济,暴露出的种种问题将会限制当地民营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政府腐败问题的存在。对于作者考虑的一些问题,其实可以引入某市场稀缺要素,建立市场竞争机制。对于创办民企缺资金的问题,可以借鉴国外的小额贷款金融服务体系,利用这样一种市场组成形式来解决这一问题。当然目前“三农”问题还任重而道远,仍需我们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