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高一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doc

上传人:tkhy51908 文档编号:8226056 上传时间:2019-06-1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一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一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一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一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 1 页 共 13 页高一地理必修 2 复习提纲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 人口增长的模式一人口增长历史人口增长呈“J”形曲线,特点:工业革命前增长极其缓慢;工业革命后增长迅速人口变动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化的结果,即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影响因素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经济基础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上层建筑归根结底:生产力发展水平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增长模式 所处阶段 主要特征 原因 影响原始型原始社会时期,现存于少数落后生产方式的原始群体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高高低”模式 传统型奴隶社会、封建社

2、会,资本主义社会初期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受灾害、战争、疾病的影响;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营养不足和医疗卫生条件落后。“高低高”模式过渡型产业革命到 20 世纪初的发达国家;20 世纪 50 年代至今的发展中国家高出生率、低出生率、高自然增长率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粮食大幅度增产人口增长迅速,劳动力增加,就业压力大“低低低”模式现代型20 世纪以来的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提升生育观念和生育行为发生改变劳动力不足,影响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国防兵力不足;社会经济负担加重;第 2 页 共 13 页大部分发达国家(欧、

3、美)为“三低)模式,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为“过渡”模式,中国为为由“过渡”模式转向“三低”模式的过渡阶段。第二节 人口合理容量一、 人口爆炸人口呈“J”形增长给环境带来压力二环境的限制性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和物质基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资源的消耗量增加,但资源总量是有限的资源限制性的主要表现:自然资源 重要性 人口增长带来的问题土地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空间场所,是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1. 人均土地拥有量大幅度下降2. 农业生产的土地面积正在显著缩小矿产资源是人类现代化生产和提高生活水平的物质基础某些重要的矿产资源正在迅速减少甚至枯竭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的

4、资源1. 需求越来越大 2. 不合理利用3. 水体污染森林资源既是自然资源又是环境资源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耕地沙化、大气污染程度加深、气候反常三、人口合理容量人口容量:指在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数量。(仅考虑基本生存)人口合理容量:指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是指按照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有舒适的生活环境,并满足物质和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需求,同时又不妨碍后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适宜的人口数量。)环境承载力:在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域环境和资源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三者的关系:人口

5、合理容量小于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小于人口容量人类如果想要可持续发展,就应该追求“人口合理容量”。人口容量三个特点:临界性 相对性 警戒性补充:人口合理容量影响因素资源(首要因素)与人口合理容量成正相关;科技与人口合理容量成正相关;地域开放程度与人口合理容量成正相关;文化生活消费水平与人口合理容量成负相关。第三节 人口的迁移一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第 3 页 共 13 页1、人口迁移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2、某一地区人口增长:取决于人口的自然增长(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和人口的机械增长(人口迁移)。但人口迁移不影响全球人口增长。3.人口迁移的分类国际迁移科技移民(大批高素质人才

6、由发展中国家移向发达国家)劳动力输出(不发达国家向经济较发达国家输出劳工)国际难民迁移(由于战乱、种族冲突和政治迫害等造成的大批流亡其他国家的人口)国内迁移:农村城市(历史上发达国家和当前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类型)3、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1)、经济因素(主要因素):人口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例如:经济收入较高的地方吸引人口迁入2)、政治因素:战争:破坏正常的生活环境和秩序引发迁移。例如:许多巴勒斯坦人逃离家园成为难民;国家政策;例如:50 年代黑龙江、新疆等地复原军人建设农垦兵团。3)、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 婚姻家庭 宗教信仰4)、生态环境因素:资源分布和开发

7、产生人口迁移;自然灾害引起饥荒或生态环境恶化使人口迁移。例如: 19 世纪 40 年代,爱尔兰因连年的水灾使粮食大量减产,引发饥荒,成千上万的农户举家迁往美国。4、我国国内人口迁移 1)20 世纪 5080 年代:有组织地移民到东北、内蒙古、西藏等地,支援内地和边疆建设。(政策因素)2)改革开放后:从欠发达地区到发达地区,从内地到沿海,从乡村到城市。(经济因素)补充:5、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1)、对迁出地的影响:有利:(1)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等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2)对人口压力大的农村,人口迁出缓解了当地的人地矛盾,可以更加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农业土地资源。

8、不利:造成人才流失。2)、对迁入地的影响:有利:(1)合理的迁移可开发迁入地的自然资源,发展地区经济,改善落后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和综合环境。(2)为迁入地提供了劳动力,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不利: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同时也给城市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出现城市交通问题、住宅问题、社会问题。第四节 地域文化与人口一、文化背景与人口第 4 页 共 13 页婚俗:初婚年龄的大小婚姻的稳定程度:西方国家离婚率高,会降低出生率宗教:拉丁美洲,天主教使出生率提高二中国文化与人口中国人口观念的转变及其影响1、(婚姻观)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降低人口出生率2、(生育观)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降低人口出生率3、(择业观)从“学

9、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增加职业选择4、(迁移观)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提高人口素质第二章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第一节 城市的空间结构一城市区位因素自然地理区位: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区位地形:世界上的城市大多位于平原地区气候: 世界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气温适中的中低纬地带;集中在临海的边缘地带。河流:河流水运的起点或终点;两条河流的汇合处;河口入海位置。经济地理区位: 不是一成不变交通:铁路、公路、水运矿产:工农业基地:政治文化区位:政策二、城市土地利用农用地 :耕地 园地 林地 牧草地 建设用地:商业服务用地 工矿仓储用地,住宅用地等未利用地:城市土地利用的特点 三、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

10、结构城市各功能分区的特点经济活动之间的空间竞争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聚集占用城市土地面积比 区位特点 功能区内分异或特点住宅区一般在 40%60%最基本的功能区位于商业区外围,与工业区相邻 商业区小呈点状或条状分布,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处中心商务区:位于城市的中心部位,交通便利,通信发达,早晚人口流动量大,人口昼夜差别大。工业分布于城市边缘。集聚性强(尤其第 5 页 共 13 页区 是重工业) ,不断向城外移动,向交通干线集聚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原因1、历史原因:早期功能分区的延续。如北京的故宫2、经济原因(最主要):经济区位决定土地利用价值;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距离

11、市中心的远近和交通的便捷程度。3、社会原因:社会地位、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4、行政原因: 政府政策、城市规划等。四、中心地理论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呈六边形城市规模与服务功能的关系城市规模 服务范围 等级 数目 距离大 大 高 少 大小 小 低 多 小第二节城市化一、 城市化一、城市化1含义与标志含义 标志人口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土地利用 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 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2.意义(1)有利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流 ,缩小城乡差距。(2)带动农村发展,改善地区产业结构 (3)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4)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

12、5)影响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二、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社会经济发展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城市二三产业的发展可以吸纳剩余劳动力,由此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三、城市化特点城市化特点 原因发达起步早 工业化早第 6 页 共 13 页城市化水平高 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大量乡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市中心区的居住环境渐趋恶化,地价上涨,交通拥堵,住房紧张,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完善,现代交通条件的改善出现高水平的大都市连绵带人口高度集中,大城市密集分布,加工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和信息产业十分发达国家注重营造高质量

13、的人居环境 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社会经济发达,人们生活观念改变起步晚,发展快 “二战”后才纷纷独立,但独立后,经济迅速发展,人口迅速增长城市化水平较低 农村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城市化水平很不平衡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别大发展中国家 城市发展不合理存在“虚假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现象;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城市经济畸形发展;工业生产和城市拓展破坏生态环境逆城市化(城市郊区化):由于城市人口的高度集聚,导致过度拥挤,环境恶化,用地紧张和生活质量下降。居民为了追求比较好的生活环境,由市中心向郊区迁移,商业和制造业也随之向外扩散,结果造成市中心的衰落。(城市化进程较高的产物)郊区城市化:郊区城市

14、化是城市化过程中刚刚起步阶段的时候形成的产物,由于人的急剧扩张,导致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的郊区也纷纷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第三节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自然环境地形 改变原有地表形态,总体比原来更平气候 改变了下垫面性质,产生热岛效应河流 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土壤 被硬化地面代替,地表径流下渗减少生态环境 干扰和破坏原有生态系统第 7 页 共 13 页城市化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人文环境农村 城市土地利用方式 农业用地 城市建设用地居民就业方式 第一产业 第二、三产业景观特征 乡村景观 城市景观人口分布 分散 密集经济开放程度 较低 较高信息与交通 欠发达 发达教育与文化

15、 受教育程度低转变为受教育程度高二城市环境问题及解决办法三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1.城市经济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2.大型中心城市加速发展,辐射带动功能显著增强; 3.有更多的农业人口进入大城市或当地的小城镇; 4.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 5.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治理各种“城市病”;强调以人为本,注重构建和谐的人居环境。第三章 区域产业活动第一节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一、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第 8 页 共 13 页产业类型 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区位条件农业 最为密切 地形、气候、水源、土壤,交通、市场等矿业 较为密切 矿藏状况、交通运输条件等工业 受自然条件限制少 原

16、料、能源、市场、廉价劳动力、市场等商业、服务业 不大 消费人群(市场)二、产业活动中的地域联系第二节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一、 农业区位因素:1.自然区位因素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气候 热量:不同热量带分布着不同的生物;光照;植物有喜光与喜阴之分;降水:不同生物的生长发育要求不同的水分条件。地形 不同地形区农业类型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发展耕作业;山地:适宜发展畜牧业、林业;农作物随海拔不同而不同 土壤 不同类型的土壤适宜生长不同的农作物(包括土壤酸碱度、肥力、土层的厚度等)。酸性土壤适宜种茶树、柑橘;碱性土壤适宜种甜菜、沙棘、枸杞等。水源 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决定性因

17、素在年降水量少于 250mm 的地区,农业布局在有河湖水或地下水、冰雪融水丰富的地方。2.农业技术经济因素劳动力 技术装备 生产技术 种植方式 耕作制度3.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交通运输;农产品消费状况政策;。第 9 页 共 13 页社会经济因素 影响内容 举例市场类型和规模农产品价格需求量增加或减少,影响面积扩大或缩小需求品种变化影响类型和产量农产品消费状况产品的社会需求国家政策 提价或压价,使面积扩大或缩小交通运输质量和效益,使市场在地域上大为扩展 交通便利、鲜活农产品不易变质,效益好例:古巴大规模种植甘蔗。(热量)吐鲁番盆地生产长绒棉和葡萄。(光照)天山地区的冬

18、夏牧场。(地形)横断山区种植的农作物品种随海拔高度而变化。(地形)杂交水稻使水稻单产大幅度提高。(培育良种)以色列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生机勃勃。(节水技术)产自阿根廷的牛肉,出现在欧洲人的餐桌上。(运输条件、冷藏保鲜技术)产自荷兰的鲜花,装扮着日本的高级酒店。(运输条件、冷藏保鲜技术)上海郊区的乳牛场,饲养着来自丹麦的奶牛。产自我国华南的热带水果,大规模进入北方市场。(运输条件、冷藏保鲜技术)11.1996 年,我国北方苹果大量滞销,导致苹果销售价格大幅度下跌(市场)二、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1.农业的分类按生产对象分:基本为种植业和畜牧业,同时经营种植业和畜牧业的称为混合农业粗放农业:投入生产资料

19、或劳动力较少,扩大土地面积成为增加产出的主要手段,分布在地广人稀、自然条件恶劣、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地区密集农业:投入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较多,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方法来增加农业的产出,现代世界的农业主要是密集型的。自给农业:产品大多数甚至全部供自己及家庭享用,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商品农业:以销售为目的来进行生产,分布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地区,普遍实行专业化生产,一个农场一般只种植一种农作物或饲养一种畜和禽4、传统稻作农业分布: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气候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气候区。按投入多少分按产品用途分第 10 页 共 13 页特点:小农经营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水利工程量

20、大;科技水平低。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地区 区位因素 生产特点原始迁移农业热带雨林地区某些原始部落人口稀少生产力水平低下刀耕火种;不使用畜力,很少使用工具,生产技术低下,无固定土地。随人口数量增加,生态破坏愈加严重稻作农业 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的热带雨林区 高温多雨的气候 平坦的土地 劳动力丰富 种植历史悠久 小农经济 单产量高,商品率低 机械化水平低 水利工程量大 科技水平低传统旱作谷物农业温带大陆的东岸以及亚热带干旱的山地气候干旱,降水不稳定生产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劳动力丰富灌溉是保证产量的重要条件自给自足,精耕细作;采用各种方法恢复土壤肥力,有饲养家畜的传统。商品谷物农

21、业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等地代表:美国中部平原的商品农业区位优势: 优越的自然条件 便利的交通运输 地广人稀高度发达的工业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主要种植作物:小麦、玉米大牧场放牧业美国、阿根廷以牧牛为主;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以牧羊为主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区位优势: 优良的天然草场 地广人稀,地租低交通运输便捷混合农业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主要是饲养牲畜和谷物生产的混合农业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混合农业特点:农场是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农民可以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三、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环境污染:大量

22、使用农药、化肥等;2、生态破坏:森林、草原的减少;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渍化;生物多样性破坏。第 11 页 共 13 页第二节 工业区位一、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1、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_、运输条件、_、环境条件、劳动力的_和_等。工业类型 主导区位因素 工业特点 部门举例 区位选择原则原料指向工业 原料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原料运输成本较高的工业钢铁厂、甜菜制糖厂、甘蔗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厂 接近原料产地市场指向工业 市场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产品运输成本较高的工业啤酒厂、汽水厂、家具厂、印刷厂、石油加工厂、棉布厂 接近消费市场动力指向工业 能源 需要消耗大量能源的工业 炼铝、炼

23、铜等有色金属冶炼接近能源供应地(火电厂或水电厂)廉价劳动力指向工业 劳动力成本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的工业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等工业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技术指向型工业 知识和技术 技术要求高的工业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等工业 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二、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原料和动力的依赖下降;对劳动力数量的依赖下降,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提高;对市场和信息通达度的依赖提高。三、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1、工业联系导致工业集聚,进而形成工业地域。2、工业集聚的最终目的:共用基础设施,节约运费,降低成本,提高利润。3、工业企业集聚的主导因素:利用廉价劳动力;利用交通枢纽

24、;利用资源;利用能源。四、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污染空气:工厂应布局在常年盛行风向的下风向,或与季风方向垂直的郊外;2、污染水源:工厂应布局在河流下游。3、固体废弃物污染:远离居民区和农田。第三节 地域联系一、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交通运输、通信、商业贸易。1、五种现代交通运输方式: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方式 优点 缺点铁路 运量大,速度较快,受自然条件影响小,连续性强。修筑铁路造价高,占地面积广。公路 机动灵活,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运量小,成本高,运费较贵。水路 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最廉价的运输方式。速度慢,受自然条件影响大。第 12 页 共 13 页航空

25、速度快,效率高。 运量小,运费高,投资大,对技术要求严格。管道 运具与线路合二为一,运量大,连续性强,平稳安全。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2、通信可分为:邮政通信和电信通信。3、商业指专门从事商品收购、调运、储存和出售等经济活动的部门。在我国,一般对内商务称商业,对外商务称贸易。二、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城市形态的影响1、交通运输对城市形成发展的影响a.早期城市出现在河流、大道汇合处;城市一般沿河分布,多为_状,自然性较强如:河流通航起点上的赣州 交汇处的重庆、武汉 入海口处的上海、广州 古代京杭运河上的扬州、济宁等b.公路铁路时代:城市沿_发展,人为性强如我国在京广线的石家庄,郑州,陇海线上的

26、宝鸡,京广线的株洲等大城市位于交通枢纽处;c.交通线路变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1).沿河带状发展转向沿交通轴发展;2).从内聚(团块状)到沿轴放射状。发达便捷的交通打破了城市原来的_形态,城市的形态沿_发展。三、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1、商业网点形成(1)帆船、马车运输时代:城市出现在河流、大道的汇合处。(2)公路、铁路运输时代:城市出现在公路、铁路沿线。2、商业网点发展:交通最优原则、市场最优原则。交通运输的发展,使城市内出现了以_原则形成的商业中心。原来遵循_原则建立起的传统商业中心趋向衰弱。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一、人类面临的主要全球性环境问题大气环境问题

27、原因 危害 保护措施全球变暖 二氧化碳增多:燃烧矿物燃料毁林破坏生态及经济 提高能源利用率,采用新能源国际协作臭氧空洞 氟氯烃化合物增多:使用冰箱、空调时释放出的 危害人体健康 破坏生态及经济 研制新型制冷系统 国际协作大气污染酸雨 酸性气体增多:燃烧矿物燃料排放出二氧化硫、氧化氮 危害人体健康破坏生态及经济腐蚀建筑物减少酸性气体排放,综合利用国际协作二、可持续发展1、三个内涵:生态持续发展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条件;社会持续发展目的。 2、三个基本原则:(1)公平性原则:指当代人、代际之间以及人与其他生物种群、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公平性。第 13 页 共 13 页(2)持续性原则:指人类的经济和

28、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发展要具有可持续性。(3)共同性原则:指最终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是大家共同的责任和总目标,需要全球协调一致共同奋斗。人地关系思想与可持续发展1、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史前文明:崇拜自然,环境问题不明显农业文明:改造自然,出现局部的生态破坏工业文明:征服自然,环境问题严重,矛盾激化2、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1)可持续发展定义:既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2)可持续发展内涵:要发展;发展要有限度;代际公平;代内公平(3)可持续发展原则: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3、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1)转变观念:发展观、资源观、环境观、伦理道德观、消费观(2)调整行为:政府行为、市场行为、公众行为(3)加强国际合作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环境污染:水污染、酸雨污染、臭氧层破坏、城市垃圾、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全球变暖、物种灭绝与生物多样性减少、森林面积减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