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高二地理选修一复习提纲.doc

上传人:jw66tk88 文档编号:7432264 上传时间:2019-05-17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9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地理选修一复习提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二地理选修一复习提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二地理选修一复习提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二地理选修一复习提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二地理选修一复习提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高二地理选修一复习提纲第一单元第一节 人口再生产知识要点:1、人口再生产定义:人口的世代更替过程(包括人口出生和死亡两个环节)2、人口再生产类型:决定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如不考虑人口迁移过程,这三个决定因素之间的关系应为: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类型有:原始型(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很低)传统型(出生率高、死亡率较高、自然增长率较低)过渡型(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现代型(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很低)难点解析:出生率降低原因:文明程度、人口素质提高;死亡率降低原因:生产力发展;自然增长率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由于人口的素质受生产力的制约,所以出生率、死亡率、自

2、然增长率均受生产力直接或间接影响,所以说人口再生产类型与一定阶段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当人口再生产类型进入现代型后,由于人口逐年减少,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所以最后会出现人口的老龄化现象,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达地区已经出现这种现象,而且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进一步延长,时代更替速度减慢。3、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发达国家: 现代型 (德国、匈牙利人口出现负增长)发展中国家: 过渡型 (部分国家已进入或正要进入现代型: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我国已是现代型)全世界: 过渡型 (世界上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多)难点解析:人口老龄化会引发的问题:社会负担加重,劳动力短缺第二节 人口数量与

3、环境知识要点:1、人口数量的变化原因.自然增长(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 .机械增长(与人口的迁移有关)难点解析一:考察范围越大,人口迁移的影响越小,全球而言,则不必考虑人口迁移2、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通过影响生育率和死亡率来影响)难点解析二:生育率(出生人数与育龄妇女人数的比)和出生率(出生人数与人口总数的比)的关系生育率高,出生率也高,生育率是衡量出生率的一个基础(生育率和出生率呈正相关).生育率 社会环境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婚姻制度、生育政策、避孕技术、文化、宗教)起主要影响作用,自然环境因素影响小.死亡率 社会环境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受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自然环境因素(

4、气候、水、土壤、自然灾害)都有很大制约作用难点解析三:其中,环境污染对死亡率的影响是人类对环境先起破坏作用,环境再反过来影响人类的具体表现3、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具体表现:.过度索取资源,造成资源、环境压力(人口增多,资源需求加大,利用程度扩展).过度排放废弃物,造成环境污染(包括生产排污和生活排污)第三节 环境人口容量知识要点:1、环境人口容量概念简述: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在可预见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2、制约因素资源(首要因素,其他因素均通过影响它来影响环

5、境人口容量)科技发展水平 人口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 (后两者均通过影响资源来影响环境人口容量)难点解析一:为什么说资源是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资源的数量决定地区所能供养的人口数,科技发展水平将影响资源的利用程度,可以使相同数量的资源能供养更多的人口,人口文化和消费水平的高低将影响一个人对资源数量的最低生存要求。所以说资源是直接影响环境人口容量,而科技水平和人口文化消费水平则是通过影响资源来间接影响环境人口容量。3、环境人口容量特性:.(长期的)不确定性:资源总数不确定,科技发展水平、人口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在不断变化,因此不确定.(短期的)相对确定性:在一定的历史阶段,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人

6、口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相对稳定,因此相对确定难点解析二:为简便,在实际中,通常以一种或几种资源所能供养的人口数作为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值。如用土地资源。4、关于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三种看法悲观:已经大大超过地球环境人口容量,并已引发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乐观:考虑到新资源的开发和资源利用程度的加深,认为地球不会达到它的环境人口容量介于两种看法之间: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为 100 亿左右,目前人与环境之间已经有了很多尖锐的矛盾1972 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公布报告: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为 110 亿我国环境人口容量为 16 亿,7 亿是我国的适度人口值我国目前人口与环境之间的主要矛盾为:.人均耕地少 解决措施:

7、控制人口数量,保护现有耕地.人口与淡水 解决措施:跨流域调水、节约用水第四节 人口素质与环境知识要点:1、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因素有:(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起作用,环境反过来影响人口身体素质).遗传因素 .环境因素(社会经济环境因素是影响身体素质的主要因素;自然因素对人口身体素质也有重要影响)难点解析一:自然环境因素对人口身体素质影响能力的变化自然环境因素曾经是影响人口素质的决定性因素,但由于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度在不断加强,所以社会经济环境因素对人口身体素质的影响力日益增强,自然环境的影响能力逐渐减弱。人口身体素质越来越取决于社会经济环境因素。难点解析二:对人口身体素质起作用的

8、自然环境主要有两种:原生环境因素(未受人类影响的自然环境,对人口身体素质的影响有:缺硒导致克山病和大骨节病;硒过剩导致地方性硒中毒;碘异常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大);次生环境因素(受人类影响的环境因素,对人口身体素质的影响有:物理方面,噪声影响听力、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化学方面,化学物质会致癌变、致病变;生物方面,病毒、病菌、寄生虫卵使蚊子大量繁殖,引起疟疾、乙型脑炎等疾病的流行)难点解析三:社会经济因素范围比经济因素广,经济因素从属于社会经济因素。2、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文化素质高,资源观(资源利用充分、同时开发新的资源)、环境观(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环保)、发展观(可持续发展

9、观念)先进,人口、环境、经济得以协调发展,呈现一种良性循环。文化素质低,资源观(资源利用程度低,只能依靠现有资源,大量开采,必然造成资源压力)、环境观(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淡薄,对环境造成破坏)、发展观(不可持续发展)落后,人口激增、环境恶化、经济落后,呈现一种恶性循环。第五节 人口迁移与环境知识要点:1、人口迁移的概念包括两个方面:人口在两个地区间的空间移动 这种空间移动必须是永久性或长期的2、分类分类标准:地理范围、迁移方向地理范围:国际迁移、国内迁移(小范围的有省际迁移、县际迁移)迁移方向:城市至城市、乡村至乡村、城市至乡村(逆城市化过程、知青下乡)、乡村至城市(城市化过程)难点解析一 知

10、青下乡的原因:政策因素,为解决城市劳动力过剩的问题3、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淡水、土壤、矿产)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通信、文化教育、婚姻家庭)其中,经济因素对人口的迁移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政治因素(政策、战争、政治变革)难点解析:自发性迁移主要是由于哪些因素引发的?(自然环境因素、经济因素、战争)难点解析:环境对人口迁移影响的变化原始社会:为食物农业社会:为土地工业社会:为优化劳动力配置4、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对迁入地:改善综合经济环境;加剧生态环境问题对迁出地:加强与外界的联系;缓解人地矛盾;保护自然环境;在局部地区可能造成人才流失问题第六节 中国人口迁移知识要点

11、:1、了解人口迁移的阶段性历史上(原因:移民支边、战争、自然灾害)安史之乱改变人口地理分布格局:人口地区分布中心有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新中国成立后至 80 年代中期(原因:主要是政策)特点:迁移规模小,频率低(原因: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净迁出地区:辽、鲁、沪、蜀 迁入迁出持平:藏80 年代中期以后规模大、频率高(自发性迁移) 方向:A 农村到城市 B 内地到沿海城市、工矿地区280 年代出现大规模流动人口的原因我国人口多、耕地少,农村多剩余劳动力;1984 年推出“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政策;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根本原因)第二单元第一节 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知识要点:1、城

12、市的三种基本功能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2、中心商务区特点:(对交通要求最高)城市中经济活动最为繁忙的地方 人口数量昼夜变化大 建筑物高大稠密 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平面中心、垂直底层均为零售活动)3、工业区区位变化特点: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考虑到环境) 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考虑到经济)4、住宅区建筑质量上,出现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位置上,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难点解析:为什么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高级住宅区的居民收入高,日常除了工作还会进行其他休闲娱乐活动,所以住宅靠近高坡、文化区;而低级住宅区的居民收入低,终日为生活奔波,日常主要活动为工作,所以住宅靠近

13、低地、工业区。而工业区和文化区的位置是相背的,所以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难点解析:卫星城的作用分散城市的职能,起到大城市人口分流作用第二节 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成因知识要点:1、影响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因素历史因素难点解析:文化历史较悠久的地区,一般继承和保持城市的原有特色;历史较短,以前土地利用形式未形成较大影响的地区,可以完全改变昔日的土地利用方式经济因素: 价高者得举例:城市中心区交通便利,对商业活动吸引力大,商业活动愿意付价高于其他经济活动,所以城市中心一般发展商业区直接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距离市中心的远近、通达度(从市中心向郊区,功能区的分布: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社会因素:影

14、响住宅区分化的主要原因是:收入(常见原因),知名度、宗教种族第三节 城市地域结构模式知识要点:1、三种常见模式:同心圆模式(考虑经济距市中心远近) 扇形模式(考虑环境因素)多核心模式(城市规模越来越大,远离市中心的郊区就出现了新的经济发展的核心点)2、城市地域结构发展历程封建社会服从统治权力的需要 工业社会后由资本和市场决定未来以人为中心,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第四节 城市的合理规划知识要点:1、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计划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是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依据,目的是为了既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又保护城市环境难点解析:城市规划对我国来说尤为重要:因为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2

15、、城市的布局形式:集中紧凑式:利于节省建筑投资、利于行政管理、利于共用基础设施分散疏松式:形成主要是因为受自然地形、矿产资源或交通干道的分隔3、功能区的合理布置:一要有便利的交通,工业用地分布在交通便捷处,降低成本;工业区与居住区之间联系要方便二要减少工业区对生活居住区的污染,劳动密集型行业分布在市区;有污染的企业分布在城市的下风向和下游三要在工业区与生活居住区之间设置防护带防护带内人口不能密集、且应种植一些能吸收污染物的树种(水面也可充当防护带)第三单元、第一节 文化与地理知识要点:1、文化的概念: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之和关键是“人类创造出来的 ”。例:矿产资源,虽

16、然是物质财富,但不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是自然界中本来就有的,所以不是文化事物。2、文化事物分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直接相关的是物质文化事物)分类标准:是否与人的生活和生产直接相关物质文化是基础,变化快,与自然环境关系密切精神文化变化较慢,具有稳定性和保守性第二节 文化景观及其特性知识要点:1、文化景观的概念:是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并通常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满足需要”说明具备功能,而这种功能随时代在发生变化,则又具有时代性,同时“通常附加在自然景观上”说明占据空间)难点解析:文化景观与文化事物的关系凡是具有空间性、功能性、时代性特点的文化事物均属于文化景观也

17、就是说所有的文化景观都是文化事物,而文化事物不一定是文化景观2、文化景观的基本特性:空间性、功能性、时代性3、文化景观的分类:物质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分类标准:功能是否能被人的视觉所直接感受(能直接感受的是物质文化景观)难点解析:判断一个事物是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是物质文化景观还是非物质文化景观,必须注意不能一起判断,要分开用两种分类标准分别判断4、文化景观的指示意义:指示当时当地的自然环境(是自然环境的指示物)指示当时当地的人文环境(是文化系统的折射物)非物质景观大部分都是没有特定的物质形态的(地名、音乐风格、法律制度完善程度)第三节 文化景观与地理知识要点:1、自然与文化间的关系:自

18、然为文化提供生存与活动的空间和场所 生产与生活所需的物质资料 是精神生活的源泉2、自然与文化景观的关系自然影响文化景观的功能和形态(不同地区的文化景观具有不同地区的自然特征)文化景观对自然的影响:顺应自然规律,对自然环境产生有利和无害的影响违背自然规律,则产生不利的影响重点解析:各地农业景观与自然环境相适应,体现了自然环境对文化景观的影响内蒙古地区,气候干旱,自然带属于草原景观,发展的农业为牧业东北平原区,气候湿润,可发展耕作业,但气温不高,可种植小麦等耐寒作物第四节 文化源地与文化区知识要点:1、文化事物或现象(组合)文化综合体(联系起来) 文化体系(覆盖范围) 文化区文化事物或现象(覆盖范

19、围) 文化区难点解析: 代表狭义文化区;、总称广义文化区2、文化源地:文化事物或现象的发源地呈点状分布(有单一起源、也有多个起源)文化系统的发源地往往呈面状分布3、文化区:例:文化事物或现象覆盖的范围政治文化区(有明确界线行政界线)、经济文化区(无明确界线,如前面所提到的城市中的功能区)、语言文化区(无明确界线)文化区特点:范围有大小之分,重要性与大小无关;文化区边界有实有虚;文化区与自然区不一定重合第五节 文化空间扩散与扩散类型知识要点:提点:以例子为主,从书本上、练习图册上总结实例第四单元第一节 旅游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知识要点:1、旅游活动的三要素:旅游者(旅游主体)、旅游资源(

20、旅游客体)、旅游业(旅游媒介)难点解析:旅游活动产生的条件:对旅游者来说,要有时间、金钱和动机对旅游资源来说,必须具备非凡性,才能对游客产生最大的吸引力2、旅游活动发展的过程古代:前产业化阶段、个体需求、出游距离近、内容方式少、事务性出游多(生产力落后、大多数人需要忙于工作、而且经济落后,没有金钱、时间去游玩) 近代:初级产业化阶段、群体需求 现代:高度产业化阶段、大众需求、出游距离远、内容方式多、娱乐性出游多3、现代旅游活动的特点:旅游主体的大众化 旅游空间的扩大化 方式内容的多样化 旅游目的的娱乐性难点解析:形成的原因:经济繁荣、社会安定、交通改善4、旅游活动的作用:(1)满足人类的需求(

21、休息、求知、锻炼)(2)促进经济的发展(进口旅游增加外汇、扩大就业、回笼货币稳定市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3)扩大地区间交流难点解析:为什么说旅游活动是人类活动的必然产物生产力发展导致人们工作时间减少、而且有了很好的经济条件,所以旅游活动随之产生第二节 旅游资源知识要点:1、旅游资源的分类:自然景观(地质地貌景观、气象气候景观、水文地理景观、生物景观)人文景观(建筑景观、文化艺术景观、风土民情)提点:主要景点的种类区分(从练习图册上、书上)2、旅游资源的特性多样性:任何一种能吸引游客的事物都是旅游资源非凡性:世界上同类的事物和现象很多,只有具备非凡的特点,才有可能成为旅游资源可创造性:人文景观

22、是人类为某种需要(两种情况:一、为旅游创造;二、起先为其他目的创造,后成为旅游景观)创造出来的,具备可创造性长存性:由于游客到景区游玩,并未带走什么,所以说旅游资源具有长存性,而且使用次数越多,价值越大。但这只是理论情况,旅游资源会在旅游过程中逐渐有所损坏除此之外,自然景观还有地域性、季节性;人文景观还有可变异性、可移动性特点3、旅游资源的价值美学价值:一般自然景观吸引游客的就是它的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地质地貌景观等自然景观大多具备科学价值,有部分原先并非旅游资源的人文景观也具备科学价值(例:赵洲桥)历史文化价值:主要是指人文景观,但须注意,人文景观常常附着在自然景观之上,所以判定时须谨慎!如嵩

23、山,是自然景观,但景区也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因为以前长是帝王祭祀的地方)经济价值:是特指对旅游经营者来说难点解析:具体的旅游规划应注意什么?所开发的旅游资源是否具有非凡特点 目前开发后是否有能力保护新开发的旅游资源与当地原有的景区及当地的自然、人文环境是否相和第三节 旅游景观的欣赏(一)知识要点:1、选择观赏位置山峰远眺; 峡谷、洞近观(置身其中);瀑布仰视; 山水相间乘船水路观赏;大的江河湖泊建高楼俯瞰; 小的河流池塘建低矮的亭台楼阁就近欣赏2、把握观赏时机高山或者北方景区夏季; 日出日落雨过天晴; 青海湖鸟岛5 月3、抓住景观特点注意主配景;以隔景法、障景法来丰富景区的层次;用框景法来取景;

24、用借景法扩大景区第四节 旅游景观的欣赏(二)知识要点:1、领悟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2、以情观景(综合感受五种感官;发挥想象;移情于景、情景交融;登山涉水、求质求真)3、了解景观、把握节奏第五节 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知识要点:1、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1)环境污染(生活废弃物、交通工具尾气、游客乱抛的垃圾)(2)对动植物资源的破坏(3)对背景环境的破坏(服务设施建立对背景环境的影响不和谐)(4)对文物古迹的破坏(有意游客不文明行为;无意呼吸、汗水、践踏)(5)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冲击难点解析:旅游资源真的是“无烟产业” 吗?就旅游活动本身,一般情况下造成的环境污染不大,但也有污染的存在;而且游

25、客层次不一,一些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会对旅游环境造成环境污染。旅游活动的进行,为满足游客的需求,肯定会有其他产业存在,而如交通业、旅店业等都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2、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标准:一、游览价值(资源本身质量、周围资源的集群状况、与其他旅游资源间的关系、是否非凡)二、市场距离(游客从出发地到旅游目的地再返回出发地所用的时间和费用,称为经济距离,越长对旅游者吸引力越弱)可见旅游地的最优吸引半径是有限的三、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 四、地区接待能力 五、旅游的环境承载量第五单元第一节 世界政治地理格局知识要点1、两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交战双方是“同盟国” (德、奥、意)和 “协约

26、国”(英、法、俄)发展意大利脱离同盟,俄国退出战争,美、日、中宣战结果:协约国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交战双方是“轴心国集团” (德、意、日)和反法西斯同盟(苏、中、美、英、法)结果:轴心国失败影响:美、苏强大,构成两极。英、法严重削弱,德国一分为二、日本成为美国附庸殖民体系瓦解,殖民国家纷纷独立。难点解析:为什么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英国、法国没有能够成为超级大国国土狭小,发展潜力小难点解析:超级大国想要实现霸权统治最终必将失败2、目前,世界已经由两极转变为多极(美国、西欧、日本、俄罗斯、中国、印度)3、总体:维持和平(中美关系的变化)。全球性对抗减少、局部地区的冲突增多4、主要地区矛盾:阿以冲突和

27、平进程的影响因素:巴勒斯坦问题:公元前世纪,罗马帝国征服巴勒斯坦,犹太人被赶出巴勒斯坦,后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组织在年月,建立了以色列国,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赶出家园。目的:争夺土地耶路撒冷问题:中东和平的关键。指耶路撒冷的主权和归属问题,是巴以关系中最为棘手的问题。对于巴勒斯坦人来说,耶路撒冷是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由麦加夜行到此登霄的地方,是伊斯兰教的第三圣地。而犹太人则称早在公元前世纪,他们的祖先大卫王就建立了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以色列王国” ,因而耶城应归他们所有。被占领土问题:以色列在中东战争中先后占领约旦河西岸、耶路撒冷埃及、叙利亚等领土水源问题:以色列境内无大河,缺水问题严重第二节 世界

28、经济全球化知识要点:1、世界经济的核心地区:西欧北美、日本、澳大利亚2、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因素是:科技进步、跨国公司3、对发达国家投资吸引力大的地区:拉美国家和地区、东亚、东南亚难点解析:各发展中国家对外资投入的吸引力大小的分析拉美国家和地区:持续的国内改革,使吸引投资的能力加强东亚、东南亚:有效的产业政策和高水平的教育投入,吸引对外直接投资较多撒哈拉以南非洲:工业基础薄弱、竞争力弱,吸引对外直接投资能力较弱北非和西亚:政治局势动荡,吸引对外直接投资能力较弱第三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知识要点:重点掌握图 5.7主要区域经济集团:北美自由贸易区:(美国、加拿大、墨西哥)1994 年运转亚太经济合作

29、组织:1989 年成立,是比较松散的非正式集团,参加者:各成员国外交部长以及 主管经济和贸易的部长,中国于 1991 年加入欧盟:促进了欧洲经济、政治的一体化,减弱了欧洲对美国的依赖第四节 综合国力竞争知识要点:1、综合国力的基本要素(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准)基本实体(国土面积、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口数量和质量)经济力量(工业、农业、交通和通讯)军事力量内政和外交科学和技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2、提高综合国力的途径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重视农业和农村问题 坚持改革开放实行计划生育 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战略新课标地理必修三 复习提纲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一、区域区域 是地球表面的空间

30、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二、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相同点 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地理位置 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土地条件 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

31、平地理环境差异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贫乏 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类型 水田耕作业、水产业 旱地耕作业农作物 水稻、油菜、棉花 玉米、春小麦、大豆农业熟制 一年两熟至三熟 一年一熟商业 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对内对外联系不变,商业贸易落后不 同 点区域经济差异工业 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 早期:长江中下游平原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受地理环境

32、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2) 农业社会: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长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长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长江流域人口越来越稠密。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3)农业社会后期:工商业的发展使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 今天长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四、地理信息

33、技术 (1)遥感,RS,主要是获取,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收集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专业图件统计数字目标物 传感器(最重要) 遥感地面系统 成果 特点和优点:可以首先从面上的区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后有重点地选择若干点、线进行野外验证和检查。不仅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而且节省人力、财力,提高效率。全球定位系统 (2)全球定位系统,GPS,主要是定位,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 三大部分:空间部分GPS 卫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 信号接收机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3)地理信息系

34、统 ,GIS ,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应用。 优点:信息量大,使用方便;功能强大;动态监测(GIS 与 RS 相结合)五、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 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一、我国西北地区 我国西北地区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二、荒漠化概念: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

35、退化,它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其实质是土地退化。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化。(3)影响因素1.自然因素: 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2.人为因素: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主要表现:过度樵采、过度放牧

36、、过度开垦三、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内容: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 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措施:合理利用水资源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控制人口增长四、森林分布 现存的原始森林集中分布在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它们或因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严酷,或因难以通行、开发较晚,才免遭大规模破坏。 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五、热带雨林的分布

37、 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两侧(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是热带雨林的三大集中分布区),但在大陆相逢地带可以伸展道南北纬 15-25 度(巴西东南部、澳大利亚东北部、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六、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地球之肺:深刻的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地球的储水库: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世界生物基因宝库:在生物进化史中,雨林成为地球上繁衍物种最多、保存时间最长的场所。七、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而这又正是最容易遭受人类破坏的部分。八、亚马孙开发计划 20 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生活方式落后,未开发,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

38、 人口急剧增长,雨林遭到空前的破坏 1970 年,巴西政府又正式公布了著名的亚马孙流域大规模开发计划: 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 ; 移民亚马孙平原 ; 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 九、雨林破坏的原因(一)根本原因: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的发展需求(二)直接原因:过度的迁移农业;商业性伐木;开辟大型农牧场;采矿、修路、城镇建设十、雨林的保护措施(1) 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2)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设自然保护区 ;(3)鼓励保护性的开发方式;(4)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5)加强雨林缓冲区建设,(6)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第三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一、两类能源 (

39、1)能源性质: 可再生能源: 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 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2)利用状况: 常规能源:煤炭、石油、 天然气、水能、新能源:潮汐能、太阳能、风能、核能二、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1能源资源开发原则:因地制宜:考虑区域的资源状况,考虑市场和交通条件。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分析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储量丰富:山西省已探明的煤炭资源储量为 2 700 亿吨,按 2002 年生产规模(48 亿吨)计算,可开采 560 年。分布范围广:全省 40的土地下面有煤田分布。煤种齐全:全国 10 大煤种,山西省都有分布。煤质优良,具有低灰、低硫、低磷、发热量

40、高的特点。大同煤田是全国极为宝贵的低硫、低灰、高发热量的优质动力煤( 主要用于燃烧发电)产地,河东煤田则是世界少有、国内罕见的优质主焦煤(主要用于冶炼钢铁) 基地。开采条件好,煤田多为中厚煤层,埋藏浅,适于露天开采和大规模机械化开采。除煤炭资源外,煤田的煤层中还含有丰富的煤层气一种清洁燃料,储量占全国煤层气总储量的 13 。市场广阔: 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且消费量大于生产量。随人口增加、生活水平提高和国民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量增加,能源缺口扩大。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会改变。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山西省地处我国中部地区,邻近北京、天津、郑州、洛阳、西安、咸阳等工业中心,与上

41、海、沈阳、武汉等城市相距不远,输煤、输电的距离较近。有京包、石太、太焦、大秦、神黄等铁路通过,交通比较便利,为晋煤外运提供了较好的条件。三、能源基地建设 扩大煤炭开采量 提高晋煤外运能力 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 建设坑口电站;发展炼焦业三条产业链:煤电铝 煤焦化 煤铁钢四、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 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五、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提高煤的利用技术; 调整产业结构; “三废”的治理六、人类文明的发源地 尼罗河文明 两河文明 黄河 长江文明 印度河恒河文明七、田纳西河

42、 位于美国东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条流程最长、水量最大的分支; 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不同地段的保护 山地:河流的发源地,保护好植被生态 河谷平原: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 河流:流域中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八、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地形:多山,地形起伏大,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陆路交通不便,河流航运作用十分突出。 气候:亚热带地区,冬末春初降水多。 水系: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大部分可通航,并通过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国大部分地区;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受气候影响,水量很不稳定。 矿产

43、资源:非常丰富。九、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 18 世纪下半叶:农业发达,人口较少,对自然环境影响不大。 19 世纪后期 :人口急增,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土地退化(长期高强度地种植棉花,棉花是一种对地力消耗较大的作物);植被破坏(扩大耕地面积和获取炼铜用的木炭,导致大片的森林被砍伐;矿山开采);环境污染(炼铜企业大量排放高浓度的二氧化硫,形成酸雨)。 20 世纪 30 年代初:田纳西河流域成为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十、流域的综合开发 TVA 将河流的梯级开发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 防洪、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十一、田纳西河两岸形成“工业走廊”的原因 大

44、规模的火电和核电使田纳西河流域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 流域内炼铝、化学等高耗能工业的发展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一、东北地区地理条件1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2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3地理条件分析气候条件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东北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季。热量和水分条件基本上可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但是农作物生长容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地形、土壤条件: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

45、生产。社会、经济条件:工业: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农牧兴工、共促农牧交通: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发展外向型农业。 开发时间较晚,人口密度较低,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三山脉三平原: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 小兴安岭、大兴安岭、长白山二、农业布局特点 耕作农业区 :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地区。林业和特产区: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产区,延边生产苹果梨。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 畜牧业区: 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 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三河牛、

46、三河马;松嫩平原西部:东北红牛三、东北商品粮基地生产特点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地区专业化生产四、农业发展方向 平原区: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 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山区农业 :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五、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条件(80 年代城市化发展的条件)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47、: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 良好的区位条件: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 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六、工业化城市化推进的阶段 第一阶段:19791990 年,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 第二阶段:1990 年以后,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成为主导产业。(产业升级的条件:政策优势不明显,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逐渐丧失;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发达国家与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七、问题与对策 产业升级面临困境产业结构调整 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

48、不发达,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市为基地。 城市建设相对落后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加强规划与管理“城中村”:城市郊区出现的已经转变为以从事工商业为主的村落。八、珠江三角洲涵义珠江三角洲有狭义和广义之分,这里所讲的珠三角指狭义的珠江三角洲,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中山、佛山、江门、惠州、肇庆 9 个地级市;广义的珠三角包括港澳地区在内(9+2)。“泛珠三角” 计划又叫“9+2” ,是指沿珠江流域的广东、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 9 个省(区),加上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在内的 11 个地区合作,共谋发展。 第五章 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一、西气东输:西气东输一线工程以新疆天然气资源为基础,以长江三角洲作为天然气的目标市场,建设从塔里木盆地至上海的输气管道。1、“西气东输 ”一线工程主干管道西起塔里木盆地,东到长江三角洲 ,其途径地区主要考虑的因素是城市,但在陕甘宁地区却未经过主要的城市,原因主要是为保证供气的可靠性。 2、“西气东输 ”主干管道,穿越黄河 3 次,长江 1 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