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八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 尿的生成与排出由肾脏完成肾小球滤过包括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肾脏通过泌尿过程实现排泄功能,概述, 肾脏的排泄作用有: 排出机体代谢终产物以及进入体内过剩的物质和异物; 调节细胞外液量和渗透压; 保留体液中的重要电解质,排出氢,维持酸碱平衡。,其它排泄器官:呼吸器官、皮肤、消化道 肾脏还具有内分泌功能:肾素、促红细胞生成素、1羟化酶、激肽、前列腺素,第一节 肾的功能解剖和肾血流量,肾结构示意图,(一) 肾单位和集合管,一 肾的功能解剖,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二)球旁器, 滤过膜是指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的血液与肾小囊中超滤液之间的隔膜。,(三)滤过膜
2、的构成:组成机械屏障,1、滤过膜的组成, 三层结构,内皮细胞:(窗孔70-90nm)小分子溶质和蛋白质均可自由通过,但血细胞不能通过。内皮细胞表面带负电。基膜:是主要的屏障。微纤维网的网孔(2-8nm)允许水和部分溶质通过。带负电肾小囊的上皮细胞:突起间有滤过裂隙膜上有直径4-11nm的孔,是滤过的最后一道屏障,防止蛋白质漏出。, 是指物质通过滤过膜的能力大小。, 影响因素 溶质的分子大小 溶质的带电情况,2、滤过膜的通透性,肾交感神经(胸12-腰2脊髓节段) 腹腔神经节 NE 肾动脉(尤其是入、出球小动脉的平滑肌)、 肾小管和球旁细胞 调节肾血流量、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管的重吸收和肾素释放。
3、肾至今未发现副交感神经支配。,(四) 肾的神经调节,腹主动脉 肾动脉 叶间动脉 弓形动脉 小叶间动脉 入球小动脉 肾小球毛细血管网 出球小动脉 肾周毛细血管网 小叶间静脉 弓形静脉 叶间静脉 肾静脉,(五)肾的血液供应,肾小球毛细血管网血压较高,有利于肾小球的滤过。 肾周毛细血管网血压较低,且胶体渗透压高,利于肾小管的重吸收。,肾的血供非常丰富;且不同部位的供血不均,其中94%供应肾皮质,5供应外髓,1内髓。,二、肾血流量的特点及其调节,在没有外来神经支配的情况下,肾血流量在动脉血压一定的变动范围(80180mmHg)内能保持恒定的现象。,(一)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生理意义,使肾血流量、GFR
4、相对稳定,防止肾排泄因血压波动而出现大幅波动。, 自身调节的机制: 肌源性学说:牵张感受器 管-球反馈:指小管液 流量变化影响肾血流量和 肾小球滤过率的现象。, 神经调节 肾交感神经 肾血管收缩 肾血流量 体液因素 Ad、NE、AVP/ADH、血管紧张素 、内皮素 肾血管收缩 肾血流量 NO、PG 舒张肾血管 肾血流量,(二)肾血流量的神经体液调节, 肾小球滤过 微穿刺实验证明,肾小球滤过液是血浆的超滤液而不是分泌物。,第二节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GFR)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 正常成人为125ml/min。
5、 GFR = Kf PEF(Kf滤过分数, PEF有效滤过压),滤过分数 (filtration fraction)是指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 正常值约为 125/660100%=19%;,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 ) 血浆胶压+肾小囊内压,一、滤过的动力有效滤过压(effective filtration pressure),指有效滤过压为零时滤过停止的状态,滤过平衡, BP在80-180mmHg范围内时, Bpcap相对稳定,GFR基本不变。 BP80mmHg时, Bpcap下降,GFR BP40-50mmHg时,GFR=0,无尿。,(一)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Bpcap),二、影响
6、肾小球滤过的因素,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血浆胶压+肾小囊内压),(二)囊内压 正常时比较稳定 结石、肿瘤压迫等 囊内压 (三)血浆胶体渗透压 正常时变动不大; 营养不良、实验中快速注射NS 血浆胶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血浆胶压+肾小囊内压),主要影响滤过平衡点的位置。 肾血浆流量 血浆胶压上升速度慢 滤过平衡靠出球端 有效滤过长度 GFR 反之,GFR 严重缺氧等 交感神经(+) 肾血浆流量 GFR 尿量,(四)肾血浆流量,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血浆胶压+肾小囊内压), 滤过膜的面积(s) 滤过膜的通透性(k)的变化 可致尿液性质出现异常。,(五)滤过系数(Kf)=ks 滤过膜的面积和通透性,与肾血流量一样,GFR也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安静时通过自身调解维持相对稳定;应急状态下通过神经体液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