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建系法巧求立体几何中的动点问题.pdf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8152610 上传时间:2019-06-11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436.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系法巧求立体几何中的动点问题.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建系法巧求立体几何中的动点问题.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建系法巧求立体几何中的动点问题.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建系法巧求立体几何中的动点问题 苏艺伟作者简介 : 苏艺伟 ( 1986 ) , 男 , 福建龙海人 , 本科 , 中学二级教师 , 主要从事高中数学教学研究摘要 : 立体几何试题中经常涉及到动点问题 , 以此为载体考查求距离的最值 , 体积的最值等 此类试题属于动态问题 , 虽能够较好地考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 推理论证能力 , 但是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讲是比较抽象的 对于此类试题 , 解决方法多样 , 建系法是其中的一种 如果通过建立空间 ( 平面 ) 坐标系 , 将几何元素间的关系数量化 , 借助平几知识以及向量知识求解 , 则可以化抽象为具体 , 化繁琐为简单 关键词 : 动点 ; 建系

2、 ; 数量化类型一 单动点图 1例 1 已 知 正 方 体ABCD A1B1C1D1棱长为 4,点 H在棱 AA1上 , 且 HA1= 1,在侧面 BCC1B1内作边长为 1的正方形 EFGC1 点 P 是侧面 BCC1B1内一动点 , 且点 P到面 CDD1C1距离等于线段PF 的长 则当点 P 运动时 , |HP |2的最小值是 解析 : 如图 1 所示 , 作 PN CC1, 则 PN 面CDD1C1, 故 | PN | = | PF | 作 HMBB1, 连接 MP, 则 | HP |2= | HM |2+| PM |2= 16 +| PM |2以 D 为原点 , DA, DC, DD

3、1为 x, y, 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则 M( 4, 4, 3) , P( x, 4, z) , N( 0, 4, z) , F( 1, 4, 3) 由 | PN | = | PF | 得 x槡2=( x 1)2+ ( z 3)槡2, 即 ( z 3)2= 2x 1此时 | PM |2= ( x 4)2+ ( z 3)2= ( x 4)2+2x 1 = ( x 3)2+ 6 6故 | HP |222 因此当点 P 运动时 , | HP |2的最小值是 22图 2例 2 以正方体的三条棱所在直线为坐标轴 , 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Oxyz 点 P 在正方体的对角线 AB 上 , 点 Q 在正

4、方体的棱 CD 上 ( 1) 当点 P 为对角线 AB的中点 , 点 Q 在棱 CD 上运动时 , 求 | PQ | 的最小值 ( 2) 当点 Q 为棱 CD 的中点 , 点 P 在对角线 AB 上运动时 , 求 | PQ | 的最小值 解析 : 如图 2 所示 , 以 O 为原点 , 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设 A( a, a, 0) , B( 0, 0, a) , C( 0, a, 0) , D( 0, a, a) ( 1) 由 P 为 AB 中点知 P(a2,a2,a2) 设 Q( 0, a,t) , 0 ta则 | PQ | =a24+a24+ (a2 t)槡2=a22+ ( t a2)槡

5、2故当 t =12a 时 , | PQ | 的最小值为槡22a( 2) 设 P( x, y, z) , 由 Q 为 CD 中点知 Q( 0, a,a2) 由 B, P, A 三点共线 , 可设AP = AB, 01则 ( x a, y a, z) = ( a, a, a) , 解得 P( a a, a a, a) 则 | PQ | =( a a)2+ ( a a a)2+ ( a a2)槡2=a 3( 12)2+槡1273故当 =12时 , | PQ | 的最小值为槡22a例 3 在棱长为 6 的正方体 ABCD A1B1C1D1中 ,M 是 BC 的中点 , 点 P 是面 DCC1D1所在的

6、平面内的动点 , 且满足 APD = MPC, 则三棱锥 P BCD 的体积最大值是 图 3 图 4解析 : 如图 3 所示 , 由 APD = MPC, ADP =MCP,得 ADPMCP, 故PDPC=ADMC= 2, 即有 PD =2PC如图 4 所示 , 在 DCC1D1中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设 D( 0, 0) , C( 6, 0) , P( x, y) 由 PD = 2PC, 得 x2+ y槡2= 2 ( x 6)2+ y槡2,化简得 ( x 8)2+ y2= 16这说明点 P 的轨迹是以 ( 8, 0) 为圆心 , 4 为半径的圆 当点 P 位于该圆与 CC1的交点处时 , PC

7、 的长度最大 , 为槡2 3故三棱锥 P BCD的体积最大值是13662槡2 3=槡12 3类型二 双动点例 4 以正方体的三条棱所在直线为坐标轴 , 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Oxyz 点 P 在正方体的对角线 AB上 , 点 Q在正方体的棱 CD上 当点 P在对角线 AB上运动 , 点 Q 在棱 CD 上运动时 , 求 | PQ | 的最小值 解析 : 如图 2 所示 , 设 P( x, y, z) , A( a, a, 0) , B( 0,0, a) , C( 0, a, 0) , D( 0, a, a) 由 B, P, A 三点共线 , 可设AP = AB, 01则 ( x a, y a,

8、z) = ( a, a, a) , 解得 P( a a, a a, a) 设 Q( 0, a, t) , 0 ta 则| PQ | = ( a a)2+ ( a)2+ ( a t)槡2=2( a 12a)2+ ( a t)2+a2槡2当且仅当a 12a = 0,a t = 0即 =12,t =12a时 , | PQ |的最小值为槡22a例 5 在直三棱柱 ABC A1B1C1中 , BAC =2,AB = AC = AA1= 2, 点 G、E 分别为线段 A1B1, C1C 的中点 , 点 D、F 分别为线段 AC, AB 的上的动点 , 且 GDEF, 则线段 DF 的长度的最小值是 图 5

9、 图 6解析 : 如图 5 所示 , 以 A 为原点 , AB, AC, AA1为 x,y, 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则 A( 0, 0, 0) , B( 2, 0, 0) , C( 0, 2, 0) , A1( 0, 0, 2) ,B1( 2, 0, 2) , C1( 0, 2, 2) , E( 0, 2, 1) , G( 1, 0, 2) , 设D( 0, n, 0) , F( m, 0, 0) , 由 GDEF 得 ( 1, n, 2) ( m, 2, 1) = 0 即 m + 2n = 2由 m + 2n = 2, 得 4 = ( m + 2n)2( 1 + 4) ( m2+ n2)

10、 , 即 m2+ n245因此 | DF | = m2+ n槡22槡5, 当 且 仅 当m =25,n =45时取等号 例 6 在棱长为 2 的正方体 ABCD A1B1C1D1中 ,E 为 BC的中点 , 点 P在线段 D1E上 , 点 P到直线 CC1的距离最小值为 解析 : 如图 6 所示 , 以 D 为原点 , DA, DC, DD1为 x,y, 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83则 D1( 0, 0, 2) , E( 1, 2, 0) ,在线段 CC1上任取一点 M, 设 M( 0, 2, t) , 其中 0t2设 P( x, y, z) , 因为 D1, P, E 三点共线 , 故可设

11、 D1P= D1E, 0 1则 ( x, y, z 2) = ( 1, 2, 2) , 解得 P( , 2, 2 2) 因此| PM | = 2+ ( 2 2)2+ ( 2 2 t)槡2化简得| PM | = 5( 45)2+ ( 2 2 t)2+槡45当且仅当 45= 0,2 2 t = 0即 =45,t =25时 ,| PM | 有最小值25槡5参考文献 : 1 朱小扣 , 立体几何题的解法探究 J 数理化学习 ( 高中版 ) , 2016( 10) 2 赵满天 , 空间向量法在立体几何问题中的运用 J 数理化学习 ( 高中版 ) , 2016( 5) 福建省龙海第一中学新校区 ( 363

12、100) 变换思想在高中数学解题中的应用 袁卫东作者简介 : 袁卫东 ( 1964 ) , 男 , 江苏南通人 , 本科 , 中学一级教师 , 主要从事高中数学教学研究摘要 : 变换思想是数学教学中最活跃最重要的思想方法之一 在数学教学中 , 我们应始终突出 “变换 ”思想 , 开拓新境 , 探索规律 , 培养学生的思维品格和创造机智 本文以 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 一章的教学为例 , 谈谈我的做法 关键词 : 变换 ; 三角函数 ; 公式一 、利用 “变换 ”导出公式序列本章公式多 , 联系紧密 以两角和的余弦公式作为母公式能导出其它一系列新公式 这些导出过程本身就是十分典型的变换过程 这些变

13、换过程归纳起来有三种方式 : ( 1) 角的变换产生新的公式 如在 C+中以 代 即得 C, 在积化和差公式中以 = + 2, = 2代换即得和差化积公式等等 ( 2) 几个公式结合繁衍新的公式 如 S+除以C+得 T+, S+加上 S可得变形的和差公式等等 ( 3) 从一个公式的变换形式产生新的 “副产品 ”如倍角公式变为半角公式等等 正是这些变换 , 构成了三角公式的外形的多样性和内涵的和谐性 引导学生从变换的角度加深对公式特征的理解 , 从而把握公式的内在联系 , 这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由于死记硬背造成的负担 , 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模式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 、利用 “变换 ”解题 , 事半功倍在数学里利用 “变换 ”解题屡见不鲜 , 这里仅就“角的变换 ”给以举例说明 例 1 已知 cos = 1/7, cos( + ) = 11/14, 且( 0,2) , ( 0,2) , 求 cos 的值 分析初看本题 , 由于定向思维形成的的障碍 , 学生可能会展开 cos( + ) 进而再通过 sin = 1 cos2槡化为含有 cos 的无理方程 , 这必然会导致繁琐 若视 + 为一个整体 , 利用变换 = ( + ) 则所求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类似地 , 已知 cos( ) =1213, sin( + ) = 35,且2 34, 试求 sin2 的值 , 只要注意 2 =9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