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背景介绍,触龙说赵太后这个故事大约发生在赵孝成王元年(公元前265年)。公元前266年,赵国国君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孝成王继承了王位,因当时孝成王还小,所以由赵威后执政。当时的赵国,虽然有廉颇、蔺相如、平原君等人在支撑门面,但赵太后刚执政,处于新旧交替之际,国内动荡不安,国势大不如以前。秦国认为有机可乘,便发兵东下,一举攻占了赵国的三座城池,赵国危在旦夕,太后不得不向齐国求援。齐国虽答应出兵,但按当时惯例提出了一个条件:即赵国必须派太后的幼子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结构思路,说,前因,过程,结果,秦急攻之,求救于齐,太后与大臣,三对矛盾,一问饮食住行,二求舒祺之事,三论王位
2、承袭,三个方面,长安君质于齐,矛盾解决,劝谏艺术,触龙,太后,愿见太后,盛气而揖之,问饮食住行,色少解,求舒祺之事,笑曰,论王位承袭,曰:“然”,议长安君质于齐,曰:“诺”,僵持不下,叙寒问暖,打破僵局,爱子之情,引起共鸣,旁敲侧击,心悦诚服,单刀直入,怒气全无,沟通要冷静理智循循善诱,力避锋芒相抵;要知人知心换位思考,力避强加于人;要通情达理,以情动人,避免咬定死理不放。无论与什么人沟通,首先要考虑他最大的利益是什么?要站在让他受益,不能让他吃亏的立场上分析要害.,沟通是一个疏导的过程,不管这个通道弯弯曲曲有多长,要设法找到症结所在,对症下药。任何人思想的要害,离不开“要什么或怕什么,”赵太后在长安君质齐问题上怕得是小儿子吃亏,要得是小儿子的幸福,触龙以为她小儿子长远利益打算为着眼点,找到了解决问题的良药,疏通了赵太后的心结。任何想法都存在利与害的双重性,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有失必有得,有得必有失。”其实沟通就是在“得失”上做文章,当然这文章做的好与不好,与沟通者的智慧和阅历、沟通方式有关。而且沟通的对象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开通的人,一点就明,偏执的人却拗住不放。对于偏执的人要多花些时间,不妨隔一段时间,给他反省的机会,或请别人帮忙说服。千万不要硬碰以至于闹成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