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论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8111789 上传时间:2019-06-0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论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论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论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论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摘要:把握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能增强语文教学研究和实践的前瞻性和针对性。当前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走向:从“语言能力”走向“语文素养”、从“单一教材”走向“课程资源”,从“繁琐哲学”走向“简明扼要”,从“平移教育”走向“智慧教育”。关键词:语言能力 语文素养 课程资源 智慧教育对于语文教学,语文教师要有“三然”意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必然。“必然”者,方向也。把握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能增强语文教学研究和实践的前瞻性和针对性。笔者认为,当前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未来的小学语文学科,更重视语文素养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年的小学语文教学

2、大纲中,语文教学的目的基本上定位于“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其核心概念是“语言能力”。这种定位是有价值的,并对小学语文教学发展产生了良好而深远的影响。但是,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这种定位日益表现出它的保守性、单一性。语文课程标准首次从“素养”这一角度对语文课程目的进行了新的规定。有关素养的提法有“人文素养”、“科学素养”、“思想品德素养”、“科学文化素养”、“语文素养”等等,其中“语文素养”一词前后出现十多次。在中国语文教学发展史上,首次把语文课程目的规定为“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其核心概念是“语文素养”。对这一规定,可作 4 点引申说明:(1)“致力于”不同于以往

3、的“培养”。“致力于”要求加大力度。重点关注。(2)“语文”不同于以往的“语言文字”。“语言文字”是一套负载信息的符号系统,其功能是单一的。而“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是多元的。(3)“语文素养”不同于“语言能力”。“能力”指的是一个人顺利完成某项工作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重在“功用性”。而“素养”指的是人通过长期学习逐渐养成的涵养达到的某一高度,它既有“功用性”,又有“非功用性”。从内容上看,“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能力。而“语文素养”包括的内容要丰富得多,既包括语言能力,也包括语文学习习惯和方法,还包括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维品质、文化品位、人文精神等等

4、。可见。语文素养的概念比语文能力的概念更为宽泛。这能进一步开发语文教学在“功用”之外的功能,增强语文教学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整体修养水平。(4)“形成与发展”的表述体现了语文课程的过程意识。“形成”强调的是过程的动态性和基础性,“发展”强调的是语文素养的可持续发展要求。语文素养概念的提出,可以启发我们重新审视语文课程的价值和功能,调整当前和今后语文教学的观念和策略。二、未来的小学语文学科,更融合课程资源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材是唯一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获取知识。新课程改革以后,有了课程资源这个概念,教学的视野拓宽了,教学的内容丰富了,学习的方式也改变了。课程资源是一种丰富多彩的“富

5、矿”。正如美学家罗丹说的:“美到处都有,就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课程资源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我们要有对课程资源识别、开发和运用的意识和能力。不仅要重视条件性课程资源,而且要重视素材性课程资源,特别是要重视生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即使是条件相对落后的地区,可能条件性课程资源相对不足,但素材性课程资源是大量的。课程资源使用的目的是关注学生的发展。要提高开发和运用课程资源的意识和能力,必须认真研究学生。研究那些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课程资源、教学手段和活动方式,确定学生现有发展基础以及相应的教学材料。学生的经验、感受、困惑、见解、创意等应及时捕捉、归纳和总结,使之成为教学中的生成性课程资源。课程资

6、源的开发不为资源本身,为的是学生的发展。教材是最基本而政策性很强的课程资源。教师有权力和义务对教材进行二次“加工”。在课程政策上。鼓励学校选用教育部审定的教材。鼓励教师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发展,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二次加工和开发,做出适合的调整、筛选和补充。教材二次“加工”的基本思路是:调整教材、补充教材、拓展教材和开发教材。三、未来的小学语文学科,更强调简明扼要“简约”是相对于“繁琐”而言的。语文教学中“繁琐哲学”时有抬头。一位老师教画风,设计了听风、说风、试风、看风、画风 5 个环节,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了。而且在这 5 个环节中,连起码的读、写基本训练也忽视了。简约语文的基本思路是:1

7、简朴的教学理念。学会“减法思维”,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东西,去掉非语文的东西,即使是语文的东西也要突出重点。另外,语文教育因素太多,内容繁杂,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有所失,才能更好有所得。正如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所言:“千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在某种意义上,放弃也是一种智慧。陶行知早在 1919 年的新教育杂志中就撰文指出:“凡做一事,要用最简单、最省力、最省钱、最省时的法子,去收最大的效果。”语文教育要从效果走向效率进而产生高效益。2简明的教学目标。要使教学目标简明。有两个基本思路:(1)在宏观上,要加强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整合。如一年级课文“我最爱伟大的祖国!”的 3

8、个板块设计:祖国;我爱祖国;我最爱伟大的祖国,较简明地体现了三维教学目标的整合。(2)在微观上要使教学目标在细节处落实。落实在每个教学环节,落实在每个学生身上。如教“惊涛骇浪”一词要使教学目标不仅理解整个词义。而且要落实这一词语关键词素“骇”的字义解释。又如对鸬鹚中的“抹”、荷花中的“冒”、草船借箭中的“借”等关键字的把握。3简要的教学内容。于永正老师在总结、反思自己的教学经验时感慨地说起:“快五十多岁了才明白,教语文其实很简单,就是让学生识字、写字、读书、作文。就是读读写写,写写读读。”他认为,课也是要“洗”的。一是对课文的内容要聚焦、理线。如寒号鸟要紧扣“得过且过”进行梳理线索,主线清楚了

9、,教学内容也简明扼要了。又如窦桂梅老师对秋天的怀念两条主线的设计:一明一暗。明的是妈妈的一句话:“好好儿活”,暗的是这句话浸润着儿子对母亲的敬意和怀念。她抓住明线展开训练,教学内容简要明白。二是课内外资源应有机整合。防止课堂资源堆积、重叠、臃肿。以课文为主线整合课外教学资源:可用可不用的不用;可少用的不多用;在关键处大胆用。4简化的教学过程。语文课堂教学也要减肥、瘦身,使其苗条、流畅,积极倡导板块式的整体架构,立体设计教学过程。例如,卢雁红老师执教地震中的父与子,以“一条主线”、“两个板块”整体规划:一条主线是父与子始终信守诺言:“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两个板块”:一是“父亲了不

10、起”,二是“儿子了不起”。这样的设计,就从线性梳理走向了立体把握。又如支玉恒老师给北方学生上第一场雪一课,通过对全文的三次读完成教学任务:第一次读要求把这场雪读得很大很大,第二次读要求把这场雪读得很美很美,第三次读要求把这场雪读得很静很静。5简练的教学方式。记得有一位作家说过:什么是大师?大师就是那些下最深的工夫研究。用最浅显的方式表达研究成果的人。靳家彦老师说过:“我上课除了必要用的教具外,不带任何东西。这样做好处是我没有羁绊,能够与学生心相印,情相通。”于永正老师执教第一次抱母亲,既没有表演,也没有课件,却受到好评。好在师生朗读到位,对关键词的处理到位。教学有法,教无定位,贵在导法,妙在得

11、法。四、未来的小学语文学科,更注重智慧教育让智慧回归语文教育,让智慧唤醒语文课堂,让智慧引领语文教师专业成长。实现由普通教师向教育智者的转变,拥有教育大智慧,应当成为语文教师终身的追求。语文教育智慧的培养、形成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文化积累的过程,是建筑在语文教育经验基础上不断感悟的过程。1语文教育思想。语文教育如果从“术”、“法”人手,的确有利于操纵与把握,然而容易使教学失去灵气,也无法形成语文教育思想。其实,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思想的底蕴。剥离了思想根基的操作方法,就像无根的花草,很快就会枯死。一个教育智者,除了经验的积累之外,更重要的在于拥有教育智慧。缺乏教育哲学思想眼光的教育者

12、,就难以成长为教育智者。2语文教育文化。现在有的语文教育,为了急于成名,逆语文教育规律而行,张扬炒作宣传,提升知名度,表现出浮躁的心态。这是小聪明,缺少大智慧。语文教育的外延可以是跨越式发展的,但语文教育的内涵发展却只能是渐进式的。渐进,就需要一个累积过程,从文化意义上,这个过程是比较难以逾越的。这就是为什么某时一节课上得好但并不就此意味着有较深的文化积累的缘故。语文教育文化的形成和确认,语文教育价值观的建设和认同,语文教育特色的彰显等等,是不能随着一时、一课的精彩而树立起来的。靳家彦老师说过:“教师不是诗人,但要有诗人的气质。教师不是演员,但要有演员的才能。教师不是哲人,但要有哲人的思考。教

13、师不是将军,但要有指挥千军的气概。语文教师尤其如此。”贾志敏老师也说过:“一位称职的语文教师应该是半个作家、半个评论家、半个语言学家、半个导演、半个演员、半个播音员、半个剧作家”于永正老师有“五缘”:琴缘、书缘、画缘、戏缘、人缘。他会拉胡琴。从小临写柳体,后临写魏碑,现练写硬笔书法。他家里贴的年画是他自己画的。会唱京戏,可演沙家浜中的刁德一。他的朋友、徒弟遍布全国各地。从上述 3 位著名特级教师的言行上,可以感受到语文名师对语文教育文化的执着追求和实践,从中感悟到对语文教师来说,学养是第一位的,技术是第二位的。3语文教育反思。语文教育智慧属于内在观念的范畴,更多的是要依靠教师个人的领悟才能获得

14、。反思,是一种智力批判性的体现,是人们获得语文教育智慧的领悟形式。通过反思,可以使教师对教育理论的认知从肤浅到深刻,使教学实践活动从幼稚到熟练。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一个教师越能反思,在某种意义上越是好的教师。通过反思,可以使一个新教师走向成熟,可以使一个成熟教师走向骨干教师,可以使一个骨干教师走向智慧型教师。4语文教育机智。语文课堂,教育机智随处可见:有时由此及彼,有时声东击西,有时明修栈道,有时暗度陈仓,有时飞流直下,有时转弯抹角从“情”与“智”的关系角度,孙双金老师提出“生智”的 3 条思路:静中生智、急中生智

15、、赏中生智。下面从教学机智看“问题”处理:支玉恒老师在教学欢乐的泼水节最后一节时,许多学生都陶醉在泼水节所营造的欢快气氛之中,突然一位学生提问:“老师,现在水资源越来越少,傣族人民过泼水节要泼掉很多水,这不是在浪费水资源吗?”这一问题显然出乎大家的意料。就在全班同学为之瞠目的时候,支老师却对这位提问的学生大加称赞,并请学生再读课文,思考:泼水节这一天人们为什么特别高兴?这里的“水”到底是什么含义?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经过讨论,最后明白了:这清洁的水不仅仅是一种自然资源,还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它象征着尊敬、友爱和祝福。虽然傣族人民生活在水量充沛的西双版纳这一热带雨林地区,但爱水的民族,肯定最懂得

16、水的珍贵。短短的几分钟,使学生受到了一次民族文化的熏陶,一份灵动智慧的洗涤。5语文教育个性。教师个体应当大胆亮出个性风格,勇于开拓创新。语文教育个性化,是语文教学的切入点。人们常说“不求完美,但求卓越”就是对语文教育个性化要求的智慧应答。当然,形成教育个性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的历练和不断的积累。一般认为泊船瓜洲的诗眼是诗中的“绿”字,而孙双金老师却把诗眼定在“明月何时照我还”的“还”字上。于是他的课堂上出现了:“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如此之近,应该还;“春风又绿江南岸”,离家又是一年,时间久了,早该还;“明月何时照我还”,可终究羁旅他乡,却不能还。一字之差,决定着对诗的定位,是写景诗还是写景抒情诗,影响着对学生学习的不同引领。6语文教育潜质。任何事物都有表层和深层之义,表层是显而易见的,而深层是有巨大潜力的。王崧舟老师把语文课堂分为 3 个境界:第一境界为“人在课中,课在人中”,第二境界为“人如其课,课如其人”,第三境界为“人即是课,课即是人”。其实,这就是对课堂潜质不断挖掘、发现和提炼的过程。学生有“学习潜力”,教师有“教学潜能”,语文课堂有“期待效应”,这都使语文教育潜质的开发成为可能,为开拓语文教育的新视野奠定基础。找到了小学语文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犹如远征的航船掌握了更前方的航向,到达成功的彼岸便指日可待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