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坛 经两则,教学目标:1、了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了解坛经两则的大致内容,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3、批判地继承佛教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人生的启示意义。,“佛”指什么?,1、佛陀。指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 2、佛教徒指修行圆满的人。 3、佛教。 4、佛像。,“如来”即是“佛”,“如来”和“佛”实际是一个意思,意为“乘真如之道而来”。比如称释迦牟尼佛或称释迦牟尼如来,都是一样的。但称释迦牟尼为如来佛就错了。因为如来和佛同是一切佛的通称,并不说明是某佛。,菩萨菩萨是巴利文 Bodhisatto 的音译“菩提萨埵(拼音:du)”的简称, 梵文是 Bodhisattva, “菩提”汉
2、译是“觉悟”,“萨埵”汉译是“众生” 或 “有情”(一切有感情的众生),全译是“觉有情”,它包括自觉和觉他两层意思,就是说,菩萨既是已经“觉悟的众生”,又是以觉悟他人为己任的有情。除了一般菩萨外,还有像观音、地藏、文殊、普贤一类的”大菩萨“ 。,释迦牟尼 现世佛,三大佛:,弥勒佛 未来佛,潭柘寺,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燃灯古佛 过去佛,四大菩萨 观音菩萨,观音表“悲”,所谓“悲”,就是恻怆他人之苦而欲救济之心。全称尊号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观音菩萨能够“送子”,故有女身观音。,文殊菩萨,文殊菩萨表“智”,文殊菩萨以智慧著称。智能、辩才第一,称“大智
3、”。,普贤菩萨,普贤菩萨表“行”,他为一切行德之本体。,地藏菩萨表“愿”,所谓“愿”,就是要尽度六道众生,救人于苦难之中。据说他就是阎罗的化身,曾扬言“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地藏菩萨,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代印度。由当时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释迦牟尼所创,因而又称“释教”。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关于佛教,释迦牟尼(约前566-前486年), 这个名号是印度梵语音译过来的,释迦是仁慈的意思,牟尼是寂默(清净)的意思。据说他幼时受传统的婆罗门教育;20岁时,始感人世生、老、病、死的各种苦恼,又对当时的婆罗门教不满,遂舍弃王族生活,出家寻访师友,探索人生解脱
4、之道。开始时,他在摩揭陀国王舍城附近学习禅定,后在尼连禅河畔独修苦行,进而至伽耶,在菩提树下深思默想,经过7天7夜之后,终于“悟道成佛”,这一年他35岁。之后,他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任教,历时45年,从者甚众,流传下来,称为佛教。据经典记载,佛圆寂时,寿80岁。,关于释迦牟尼,佛教内部由于对释迦牟尼所说的教义有不同的理解和阐发,先后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派别。按照其教理等方面的不同,以及形成时期的先后,可归纳为大乘和小乘两大基本派别。 此外,由于传入时间不同和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背影的不同,中国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上座部佛教(巴利语系)。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佛教分类,佛教
5、传入中国,佛教最早传入我国的确切年代,已很难考定。一般说法有两种:一说是汉哀帝元寿元年(前2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记。另一说源于“白马驮经”故事,即东汉永平年间(58年75年),汉明帝夜梦有神人全身金色,顶上有光,在殿前绕梁飞行。翌日问讯群臣,学识渊博的大臣傅毅告之为佛。于是明帝派遣使者西行求法,永平十年(67年)使者在大月氏遇见西域僧人摄摩腾、竺法兰,便邀请他们来汉地传授佛教。他们用白马驮着佛像和经卷,回到洛阳。明帝为表示欢迎,在洛阳建起我国首座佛教寺庙“白马寺”。总之,佛教初入我国的时间,当在公元1世纪前后。,佛教传入中国之初,影响不大,依附于黄老之学,在皇室宫廷的狭小
6、天地里,十分微弱而缓慢地传播着。随着越来越多的佛经被译成汉语,再加上统治阶级的支持,佛教从三国两晋开始逐渐流传开来,越来越显示出自己的独立品格。魏晋时代,佛教与玄学合流,大乘佛教的“般若学”借“玄学”之风繁盛起来;东晋、十六国时期,出现了汉地佛教的第一个高潮。经过四五个世纪的流传之后,中国佛教进入了宗派形成和发展的大成时期。儒、佛、道三者鼎足而立。,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据史书记载,梁武帝时建康的佛寺数甚至超过了500座。隋唐时期,政治统一,经济繁荣,国际文化交流活跃,佛教综合南北思想体系,发展为许多新的宗派。并结合中国人自己的文化传统,创造性地确立了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禅宗。五代以后,佛教开始
7、走向衰落,除禅宗、净土宗持续发展之外,其他宗派已经消失或者影响甚微了。但是,佛教的思想已经内化进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中,对中国哲学、文学、艺术、政治等各方面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影响。,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佛教宗派:,佛教(印度),汉传佛教 (中国内地),藏传佛教 (西藏),南传佛教 (云南、泰国、 缅甸、柬埔寨),小乘佛教,大乘佛教,俱舍宗,成实宗,三论宗(法性宗),法相宗(唯识宗),华严宗,天台宗,禅 宗,净土宗,律 宗,密 宗,中土禅宗六代祖师: 初祖:菩提达摩 二祖:慧可 三祖:僧璨 四祖:道信 五祖:弘忍 六祖:慧能,中国佛教宗派之一。禅,是梵语的音译,指的是将心专注于某一对象,在彻底寂静中
8、呈现的神秘思维状态,所以名为禅宗。以达摩为中国始祖,故又称达摩宗;也因自称得佛心印,又称为佛心宗。达摩传法弟子为二祖慧可,慧可之传法弟子为三祖僧璨,其传法弟子为四祖道信。道信传法弟子为五祖弘忍,立东山法门,其门下分赴两京弘法,名重一时。其中有神秀、传法弟子六祖慧能二人分立为北宗渐门与南宗顿门。,禅宗,禅宗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流派,它既不是延续印度佛教已有的某个宗派,也不完全信奉某部已有的经典,而是建立了自己的宗经,标榜自己独特的修持方式。它是完全中国化的佛教,它公开宣称以六祖慧能的言教为经,并以开坛立宗的形式命之为坛经。这是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创作的、被公开而持久地称为“经”的佛教著作。禅宗自称
9、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以心传心”。,禅宗,佛性本有佛性是众生本来就具有的,凡和圣的区别在于是否悟到它。佛在心中,自心即是佛,不须向外索求。 无住生心要在没有执著的情况下,保持心的圆融无滞,自然流转。 顿悟法门从众生到佛的转化就在一念之间,转化的形式就是“悟”和“顿悟”。“悟”就是“一念相应,便成正觉”,“顿悟”即“不由阶渐,顿时完成”。,禅宗思想,第五单元 佛理禅趣,坛 经两则,慧能与禅宗,慧能(638713)中国禅宗第六代祖师。俗姓卢,出生在广东新州,生活、传法于广东。他在禅宗五祖弘忍门下学佛。慧能创立的禅宗,不仅与印度佛教以及中国其他佛教宗派不同,而且与旧有的各派禅学不同,它是佛
10、教内部的一次革新。禅宗的根本特点是强调精神的领悟,提倡单刀直入的“顿悟”,它自称是“教外别传”。其经典便是坛经。,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南华禅寺,六祖慧能得法的因缘为何?,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神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慧能,云空未必空,空,不立文字 教外别传 以心传心,禅宗的思想,佛性本有 无住生心 顿悟法门,坛经又称六祖坛经或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中国佛教禅宗典籍。禅宗六祖惠能说,弟子法海集录。,坛经大致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序。主要叙述了慧能于大梵寺说法,法海集记坛经的缘起。 第二部分为坛经的主体部分
11、。这部分经文约占全书的三分之二,集中阐述了慧能独创性的祖宗学说。 最后一部分主要是叙述了慧能去世前对十名弟子等的嘱咐及临终前后的事情。经文还描述了慧能去世后的情景,并以此作为全经的结束。,为什么选择坛经,一是相对于其他佛经拗口的语言、繁琐的经义,这是两部比较浅显且富有趣味的书籍,适合中学生阅读;二是由于坛经是佛教史上汉人高僧所著唯一被尊为“经”的著作,此书确立了唐以后中国禅宗发展主流的基本框架,把“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禅宗推到一个新的高峰,因而在中国思想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坛经两则,慧能受法五祖夜至三更,唤慧能堂内,说金刚经。慧能一闻,言下 顿悟。其夜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法及衣:“汝为六代
12、祖,衣将为信禀,代代相传;法以心传心,当令自悟。”五祖言:“慧能!自古传法,气如悬丝!若住此间,有人害汝,汝即须速去。”,坛经两则,慧能受法,慧能接受禅法。慧能,俗姓卢,新州人,为禅宗南宗的始祖。也叫惠能。,五祖夜至三更,唤慧能堂内,说金刚经。慧能一闻,言下 顿悟。其夜受法,人尽不知。,弘忍,俗姓周,湖北黄梅人,生于隋仁寿元年(601)。七岁时,从四祖道信出家,年十三,正式剃度为僧。他在道信门下,日间从事劳动,夜间静坐习禅.唐永徽三年(651)道信付法传衣给他。同年九月道信圆寂,由他继承法席,后世称他为禅宗第五祖。他因在双峰山的东面冯茂山另建道场,名东山寺,时称他的禅学为东山法门。,佛堂,一言
13、之下,顿时,便传顿法及衣:“汝为六代祖,衣将为信禀,代代相传;,法以心传心,当令自悟。”五祖言:“慧能!自古传法,气,即顿悟法门,意思是不 需要时间也不 需要循序渐进,直接悟到真理的教法。,法衣,信物,凭信,指传授禅法的一种特殊方法,强调学禅者对禅法的内心自悟:把握禅理不拘于形式,重点是“修心”,关键在于知道“心即是佛”。,如悬丝!若住此间,有人害汝,汝即须,速去。”,生命如同悬挂在发丝上,比喻相当危险。,停留,此处,此地,即刻,离开,翻译:半夜三更时分,弘忍大师悄悄把慧能叫到佛堂内,向他讲说金刚经。慧能一听,马上就领悟了金刚经的大意。就在这天夜里,弘忍大师向慧能传授了佛法,寺内所有的人谁也没
14、有发觉,然后弘忍大师便悄悄地把禅宗的顿悟之法与法衣传给了慧能,(并且对他说):“你是禅宗第六代祖,袈裟将是信物,一代一代往下传;传授禅法时要强调学禅者对禅法的内心自悟,让他们自己能够悟到 佛性。”五祖弘忍大师说:“慧能,自古以来传授禅法的人,生命犹如悬在发丝上相当危险!如果你停留在此地,有人害你的话,你须即刻离开。”,本文主要写了什么 内容?可以 分为哪几层?写出了 弘忍大师怎样的性格特点?,这一则主要是写慧能受衣法时的情景和弘忍大师的教诲。,第一层从 开头至“当令自悟”。它包括两层意思:一是传法给慧能,宣布他为自己的传人,以自己的袈裟为信物,将佛法一代一代发扬光大。二是传授本门的“独门秘笈”
15、,即“以心传心”,不依赖文字的传道方式和 通过引导使学禅者自己顿悟的修行方法。,第二层从“五祖言”至“文末”。这层主要是写弘忍大师告诫慧能自古以来,传授衣法常常引起禅门内部的倾轧,受衣法的人往往气如悬丝非常危险。不要在此久留要迅速离开 此地。,文章主要写出了 弘忍大师的谨慎。,南能北秀,弘忍之后,禅宗分为 南北两派。慧能接受五祖衣钵,,传教岭南,故称南能;神秀在弘忍死后,应武则天之征,入长安,传教于 北方,故称北秀。神秀,禅宗北宗的创,始人,俗姓李,汴州尉氏(今属河南)人。,南北二宗,划分依据: 一是地域不同,二是悟道方式不同。慧能一系强调顿悟,认为应该单刀直入,“直指人心”,而神秀一系强调渐
16、悟,慢慢打除心灵上的种种障碍。,南能北秀,世人尽传南能北秀,未知根本事由。且秀禅师,于南荆府当阳县玉泉寺住持修行;慧能大师,于 韶州城东三十五里曹溪山住。法即一宗,人有南北。因此便立南北。何以渐顿?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渐顿。,世人尽传南能北秀,未知根本事由。且秀禅师,于南荆府,当阳县玉泉寺住持修行;慧能大师,于 韶州城东三十五里,原因,根由,原为久住护持佛法之意,禅宗兴起后,用为寺院主管僧的称呼。这里指担任住持。下文的“住”也是“担任住持”的意思。,曹溪山住。法即一宗,人有南北。因此便立南北。何以,渐顿?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法无
17、顿渐,人有利钝,故名渐顿。,虽然,指传人,为何有渐悟和 顿悟的区别,利,利根,即素质高悟道就快;钝,即钝根,即素质低悟道就慢。,担任 住持,人的见性有迟有疾。见指见性,佛教用语。意思是悟彻清净的佛性,翻译:世人都在传南能北秀,却不知道根本的原因。神秀在南荆府当阳县玉泉寺担禅师,任住持修炼佛行;慧能大师在韶州城以东三十五里的曹溪山担任住持。佛法虽然是同一宗派,而传人有南北之分,因此便确立了南北两派。为何有渐悟和顿悟的区别呢?佛法虽然只有一种,但人的见性有迟有疾,人的见性慢就是渐悟,人的见性快就是顿悟。佛法本身虽然没有顿渐之分,但是人的根器却有敏捷和迟钝的区别,所以才有渐、顿之别。, 坛经两则,慧
18、能受法: 这段文字说的是慧能受衣法时的情景和弘忍的嘱咐,南能北秀: 这段文字是对“南能北秀”的由来和区别。,1、行事谨慎, 办事稳妥。,2、语重心长, 寄寓厚望。,3、关心弟子, 谋事周全,慧能:顿悟 直指人心,神秀:渐悟 循序渐进,语言特征,一、语言质朴简洁,不尚浮华。 二、善于运用比喻。,作业:就近参观一座寺庙预习相关读物,“南能北秀”这一则,指出虽然南北地域不 同,实际是他们的师承是一样的,都是弘忍所传的佛法,在对人的心性的认识上他们是一致的,即都认识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不变的真性,而众生因迷妄颠倒而不能觉悟。悟道方式侧重点不同,确是相互补充的。“法即一种”,这里的“法”就是众生本具有的自性
19、清净心。因为众生的清净佛性一向为迷妄所 覆盖,只有消除妄念,真性才能显露出来。但是由于人的领悟能力有差别,领悟力差的可以通过渐修使其慢慢领悟,而领悟力强的则可以引导其瞬间领悟,也就是说要因材施法。实际上,法本身并没有顿渐之分,因为人的觉悟都是刹那间的事情,只是因为人的根器利钝不同,觉悟的过程和方式才有了不同。,思想内容探微,禅宗自称“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以心传心”。禅是梵语的音译,指的是将心专注于某一对象,在彻底寂静中呈现的神秘思维状态,这是一种修行的方式。禅宗重视体悟而轻视理论,理论是没有多少新的东西,对于禅修却有着重大的发展。禅宗的主要思想有: 1、佛性本有 禅宗认为佛性是众生本来
20、就有的,凡和圣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悟到了它。所以佛在心中,自心即是佛,不需向外求索。“人即有南北,佛性,对禅宗主要思想的介绍,即无南北。”另一方面又指出修行要依靠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各自观心,自见本性。” 2、无住我心 “无住我心”就是要在没有执著的情况下,保持心的圆润无滞,自然流转,在随缘任运之中保持新体的自然无碍。参禅活动于禅者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强调在一切时中,在行住坐卧中去体会禅的境界。“平常心是佛”,显示出禅是一种清净自然的境界。,3、顿悟法门 禅宗认为,从众生到佛的转化就在一念之间,转化的形式就是“悟”或者“顿悟”。顿悟的代表禅宗六祖慧能认为“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悟,“不由阶渐”,顿时完成,所以称为“顿悟”。人心本来是具备佛性的,只是被妄念所隐覆,一旦妄念俱灭,就会顿见自心。因此顿悟就意味着整个人心发生了质变。顿悟是突然的、当心的觉悟,是不经次第的、阶段而直下证人真理,切合真性的觉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