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坛经》两则(优秀课件).ppt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9507667 上传时间:2019-08-11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18.2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坛经》两则(优秀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坛经》两则(优秀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坛经》两则(优秀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坛经》两则(优秀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坛经》两则(优秀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千手千眼观世音 千眼千臂观世音 莫高窟 “ 千手观音 ” 像 普陀山观世音菩萨 九华山地藏菩萨 五台山文殊菩萨 峨嵋山普贤菩萨 慈悲 大愿 大智 大行 四大菩萨 大慈大悲观音菩萨 解救苦难地藏菩萨 般若智慧文殊菩萨 德行圆满普贤菩萨 释迦牟尼 :原名乔达摩 悉达多,古印度释迦族人,佛教创始人。成佛后的释迦牟尼,被尊称为佛陀,意思是彻悟宇宙、人生真相者。释迦牟尼是后人对他的尊称。 “ 释迦 ” 是他所属的部族名称,有 “ 能 ” 、“ 勇 ” 的意思; “ 牟尼 ”意为 “ 文 ” 、 “ 仁 ” 、“ 寂默 ” ,所以可意译为“ 来自释迦族的修行成就者 ” 、 “ 释迦族的圣人 ” 。 佛教宗

2、派 : 佛教 印度 汉传佛教 (中国内地 ) 藏传佛教 (西藏 ) 南传佛教 (云南、泰国、缅甸、柬埔寨 ) 小乘佛教 大乘佛教 俱舍宗 成实宗 三论宗 (法性宗) 法相宗(唯识宗) 华严宗 天台宗 禅 宗 净土宗 律 宗 密 宗 ( )中土禅宗六代祖师: 初祖:菩提达摩 二祖:慧可 三祖:僧璨 四祖:道信 五祖:弘忍 六祖:慧能 关于禅宗 : 禅宗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流派,它既不是延续印度佛教已有的某个宗派,也不完全信奉某部已有的经典,而是建立了自己的宗经,标榜自己独特的修持方式。 禅宗的思想 : 不立文字 教外别传 以心传心 佛性本有 无住生心 顿悟法门 龙虎寺禅院中的学僧正在寺前的围墙上

3、,模拟一幅龙争虎斗的画像,图中龙在云端盘旋将下,虎踞山头,作势欲扑,虽然修改多次,却总认为其中动态不足,适巧无德禅师从外面回来,学僧就请禅师评鉴一下。 性你们知道多少?现在应该要明白的是龙在攻击之前,头必须向后退缩;虎要上扑时,头必然自下压低。龙颈向后的屈度愈大,虎头愈贴近地面,他们也就能冲得更快、跳得更高。” 龙头画得太向前,虎头也太高了,怪不得总觉得动态不足。” 退一步的准备之后,才能冲得更远,谦卑的反省之后才能爬得更高。” 更高?” 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 禅者的人格,有自尊的一面,他们有时顶天立地,孤傲不群,有如龙抬头虎相扑;但有时也非常自谦,有如龙退缩,虎低头。这正说明

4、了当进则进,当退则退;当高则高,当低则低。所谓进退有据,高低有时也。 求人不如求己 一人去寺庙参拜观音菩萨,几叩首后,这人突然发现身边一人也在参拜,且模样与供台上的观音菩萨一模一样。此人大惑不解,轻声问道:“您是观音菩萨吗?”那人答:“是。”此人更加迷惑,又问:“那您自己为什么还要参拜呢?”观音菩萨答:“因为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佛理小故事 你且看他 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置乎?” 拾得曰:“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佛理小故事 过河 老和尚又携小和尚游方,途遇一条河;见一女子正想过河,却又不敢过。老

5、和尚便主动抱该女子趟过了河,然后放下女子,与小和尚继续赶路。小和尚不禁一路嘀咕:师父怎么了?竟敢抱一女子过河?一路走,一路想,最后终于忍不住了,说:师父,你犯戒了?怎么背了女人?老和尚叹道:我早已放下,你却还放不下! 礼 物 一位禅师在旅途中,碰到一个不喜欢他的人。连续好几天,那人用尽各种方法污蔑他。 最后,禅师转身问那人:“若有人送你一份礼物,但你拒绝接受,那么这份礼物属于谁呢?” 那人回答:“属于原本送礼的那个人。” 禅师笑着说:“没错。若我不接受你的谩骂,那你就是在骂自己。” 佛理小故事 有一次,苏东坡与佛印禅师一同游山玩水,走着走着,佛印忽然对苏东坡说: “ 你骑在马上的姿势十分庄严,

6、好像一尊佛。 ” 苏东坡回答说: “ 你穿着一身黑袈裟,骑在马上好像一团牛粪。 ” 佛印笑着说: “ 从我口中出来的是佛,从你口中出来的却是粪。 ” 随从听到两人的对话,都忍不住捧腹大笑。 诗人与禅宗 有一天,苏东坡到佛印禅师处与佛印禅师聊天,两人均盘腿而坐。聊到高兴时,苏东坡问佛印禅师: “ 你看我现在像什么? ” 佛印禅师说: “ 我看你像一尊佛。 ” 苏东坡笑着对佛印禅师说: “ 我看你像一堆牛屎。 ” 佛印禅师笑笑,没有说什么。苏东坡以为他胜利了,回家后沾沾自喜地和他妹妹苏小妹谈起了这件事。 他妹妹说: “ 哥哥,你输了!禅师的心是佛一样的境界,所以看你像一尊佛;而你的心态像一堆牛屎一

7、样,看禅师当然也就像一堆牛屎了。 ” 苏东坡听后顿时面红耳赤。 东坡一生波澜起伏,在历经人生的沧桑之后,他的心性有了很大的转变,他在 自题金山画像 一诗中曾自我表明心志:“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首诗在表达自己的“心”已不受任何外物的牵动,而自“身”的飘荡更是能随遇而安。而被常人视为是受苦的贬谪之地 黄州、惠州、儋州,却是他一生过得最丰富且快意的一段日子。苏东坡毕竟是慧根深植,在充满浮沉不定的一生中,他始终能潇洒面对,也正因为如此的性格,使得他的诗词文中,总具有明朗空灵的自然之气,这或许是东坡再一次乘愿下世渡众的另一段因缘吧! 第五单元 佛理禅趣 坛 经

8、 两则 学习目标: 1.了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了解 坛经 和 百喻经 的语言特色,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3.批判地继承佛教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人生的启示意义。 慧能与禅宗 慧能( 638 713) 中国禅宗第六代祖师 。俗姓卢,出生在广东新州,生活、传法于广东。他在禅宗五祖弘忍门下学佛。慧能创立的禅宗,不仅与印度佛教以及中国其他佛教宗派不同,而且与旧有的各派禅学不同,它是佛教内部的一次革新。禅宗的根本特点是强调精神的领悟,提倡单刀直入的 “ 顿悟 ” ,它自称是 “ 教外别传 ” 。其经典便是 坛经 。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有一天,弘

9、忍把弟子们召到面前,当众宣布让每人写一首偈,说明自己对佛理的认识。谁能真正领悟佛理真谛,衣钵就授予谁,并让他做第六代祖。 当时弘忍门下有位首座弟子神秀,名声显赫。他很快就作出一偈,偈中写道: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慧能听了神秀的偈子,知道神秀尚未体悟“空性”,当下也做一偈。偈子为: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是一种出世的态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 空 字 ) 此偈刚写完,很多和尚都围过来观看,都很惊讶,议论说:“奇怪啊!想不到像他这样做苦役的人竟有如此修行?真不可以貌取人!” 弘忍见众人如此惊怪,恐怕有人

10、从中暗害 ,立即用鞋擦掉慧能的偈,故意说:“亦未见本性啊!” 夜晚三更时候,慧能悄悄来到弘忍处。弘忍用袈裟把窗户遮围住,为慧能解说 金刚经 ,弘忍看到他已经真正领悟,便把禅法和衣钵秘授给慧能,说:“你为第六代祖。”还嘱他立即下山回南方隐居,待弘忍死后再继承与发展禅宗的事业。 此后,慧能一直坚守师嘱,混于众人,不露声色。 16年后,弘忍去世,他才出示隐藏多年的法衣,亮明自己的身份,正式落发出家,成为禅宗的首领,在曹溪宝林寺讲法二十余年,影响遍及海内。 坛经 又称 六祖坛经 或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中国佛教禅宗典籍。禅宗六祖惠能说,弟子法海集录。 坛经 大致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为序 。主要叙述

11、了慧能于大梵寺说法,法海集记 坛经 的缘起。 第二部分为 坛经 的主体部分 。这部分经文约占全书的三分之二,集中阐述了慧能独创性的祖宗学说。 最后一部分主要是叙述了慧能去世前对十名弟子等的嘱咐及临终前后的事情。经文还描述了慧能去世后的情景,并以此作为全经的结束。 课文研读 1、根据注释解释 坛经两则 。 2、阅读 坛经两则 ,概括每则内容。 3、 坛经 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请结合课文简要说明。 研读 慧能受法 参考译文: 五祖弘忍和尚夜里到了三更天的时候,把慧能召唤到佛堂里,为他解说 金刚经 。慧能一经传授, 顿时 就领悟了佛法。当天夜里接受训导,别人都不知道。于是弘忍和尚就把 顿悟的法门 和本

12、门的 信物袈裟 传给了慧能:“你就是六代祖师了,这件袈裟就是信物,要代代传下去;本门修行要以心传心,应当引导弟子自己领悟。”弘忍又说:“慧能!自古传授法器,都是很危险的事情,就像生命悬在发丝上一样!如果你在这里停留,有人就会害你,你应该即刻就离开这里。” 这段文字说的是慧能受衣法时的情景和弘忍的教诲。 慧能所作的偈,显示出他对于佛理的精湛领悟,由此得到了弘忍大师的欣赏。 弘忍大师想把衣钵传授给慧能,又怕别人害他,所以选择在三更时分,把慧能唤到佛堂中,秘授 金刚经 。 慧能天资聪颖,再加上名师的教诲,他顿时就领悟了。 于是,弘忍把衣法传给了慧能,并作了训诲。 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传法给慧能,宣

13、布他为自己的传人,以自己的袈裟作为信物,将佛法一代一代发扬光大,二是传授本门的“独门秘笈”,即“ 以心传心 ”,不依赖文字的传道方式和通过引导使学禅者自己顿悟的修行方法。 法传完以后,弘忍说,自古以来,传授衣法常常引起禅门内部的倾轧,受衣法的人,往往气如悬丝。并告诫他不要在此久留,要速速离开此地。这表现了他的谨慎。 慧能受法 内容分析 研读 南能北秀 参考译文: 世人都流传着“南能北秀”的说法,却未能知道根本的缘由。神秀禅师,在南荆府当阳县玉泉寺担任住持修行;慧能大师,在邵州城东三十五里的曹溪山修行。佛法均属一个宗派,因为传人居住一南一北,所以就有南北流派。为什么又有渐悟和顿悟的区别?佛法只有

14、一种,人领悟佛法有慢有快, 领悟慢的,就采用渐悟的方法,领悟快的,就采用顿悟的方法 。佛法本身没有顿和渐的区别,但是因为人的根器有迟钝和敏捷的区别,所以才有了渐、顿之称。 南能北秀 内容分析 弘忍定居于黄梅双峰山中,门下人才很多。 慧能继承了他的衣钵,先在南方隐居,后到曹溪的宝林寺弘法;神秀虽然没能继承衣法,但也在佛法上有相当的造诣,弘忍死后,为武则天所召,传教于北方的当阳县玉泉寺。 由此形成南北二宗,称为“ 南能北秀 ”。 这种划分的依据,一是地域上的不同,二是悟道方式的不同。慧能一系信奉 金刚经 而强调 顿悟 ,认为应该单刀直入,“直指人心”;而神秀一系则信奉 楞严经 ,强调 渐悟。 课文

15、说,“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这“法即一种”所说的“法”,就是众生本具有的自性清净心。因为众生的清静佛性一向为迷妄所覆盖,只有消除妄念,真性才能显露出来。但是由于人的领悟能力有迟有疾, 领悟力差的可以通过渐修使其慢慢领悟,而领悟力强的则可以引导其瞬间领悟,也就说要因材施法 。 实际上,法本身并没有顿渐之分,因为人的觉悟都是刹那之间的事情,只是因为人的根器利钝不同,觉悟之前的过程和方式才有了不同。 坛经两则 慧能受法 这段文字说的是慧能受衣法时的情景和弘忍的教诲 南能北秀 这段文字是对“南能北秀”一说提出自己的看法。 行事谨慎,办事稳妥。 语重心长,寄寓厚望。 关心弟子,谋事周

16、全 慧能:顿悟 直指人心 神秀:渐悟 循序渐进 语言特征 一是语言质朴简洁,不尚浮华。 二是善于运用比喻。 坛经 的基本义理 “ 无念 ” 中以 “ 诸法无我 ” 最为重要,因为这是人生得以解脱的最重要的法门。 世界上的那些芸芸众生因为不懂 “ 无我 ”原理,执著地在 “ 我 ” 字上下功夫,所以这样一来,名利、宠辱、贫富、得失,便就无不成为绳索缰锁,把个自我捆缚得严严实实,没有一丝灵性。 坛经 的历史与现实影响 从 坛经 中体现出来的思想看,禅宗在摆脱外来宗教束缚同时,还与中国传统思想结成联盟。 禅宗的佛性论不仅与儒家的忠教论接近,而且还竭力与庄子的虚静思想,玄学的得意忘言理论以及旷达放浪、蔑视礼法的风尚相调和,它体现的是独特的民族性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