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专题 32 论述类文本阅读1.分段或分层阅读全文,逐段或逐层概括段意或层意。遇到个别语句不懂时,可以先跳过去,等读完全文,再回读。 2.要抓中心句和关键句,尤其是起始句、结束句和结论句,明晓每段要表达的意思;找出作者的观点(分论点和中心论点),明确作者要论证、阐发什么,是怎样论证、阐发的,用了哪些论据和方法,论点和论据有怎样的联系等。 3.要把握论证思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清论证结构(并列式、递进式、总分式、对照式)。 4.要特别注意信息的标志。可以作为标志的词语有:顺序词、关联词、指代词、范围词、类别词、过渡词,以及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义或近义的词语。阅读时要特别将它们
2、圈 画出来。 热点题型一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例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有人说到“经” ,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 ,而提起“中国经典” ,就转换成“儒家经典” ,这种观念有些偏狭。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也应包括其他经典,就像中国传统是“复数的”传统一样。首先,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也应当包括道教经典。要知道, “三教合一”实在是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国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即使是古代中国的皇帝,不仅知道“王霸道杂之” ,也知道要“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 ,绝不只用一种武器。因此,回顾中国文化传统时,仅仅关
3、注儒家的思想和经典,恐怕是过于狭窄了。即便是儒家,也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有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有重视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应当说,在古代中国,关注政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别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共同构成中国复数的文化。其次,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 ,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 ,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他们都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这在学术史上叫“经典化”
4、。2没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着经典的尺寸和样式量身定做的,只是因为它写得好,被引用得多,被人觉得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有的还被“钦定”为必读书,于是,就在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被仰视的经典。因此,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把它放回产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的,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思想、原则甚至知识,未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 ,倒是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 ,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阅读经典可以使人们了解从古至今“人类究竟面临哪些重大问题” ,但古代经典并不是不可以违逆的圣经,毕竟历史已经翻过了几千年。因此,对于古代经典,既不必因为它承负着传统而视其为累赘包
5、袱,也不必因为他象征着传统而视其为金科玉律,我的看法是:第一,经典在中国是和我们的文化传统紧紧相随的巨大影子,你以为扔开了它,其实在社会风俗、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里面,他总会“借尸还魂” ;第二,历史上的经典只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你不打开它,资源不会为你所用,而今天的社会现实和生活环境,是刺激经典知识是否以及如何再生和重建的背景,经典中的什么资源被重新发掘出来,很大程度取决于“背景”召唤什么样的“历史记忆” ;第三,经典在今天,是需要重新“解释”的,只有经过解释和引申, “旧经典”才能成为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世界中继续起作用的,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风格的“新经典” 。(选自葛兆光中国经典十种序言 ,
6、有删改)下列关于“中国经典”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经典一般意义上与“经”应该是一致的,但将其转换成“儒家经典”的观念在作者看来则有些偏狭。B中国经典的核心思想是“三教合一” ,而“三教合一”正是中国与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为不同的地方之一。C中国经典内容丰富,其中的儒、佛、道思想各有特色,共同构成中国多元的文化,并在古代中国发挥了重大作用。D中国经典的认定,除了要考虑圣贤、宗教、学派的思想著作,还需要侧重考虑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名著佳篇。【答案】 C3【提分秘籍】“重要概念”指对文章的论述对象、思想、观点、情感等的表现起重要作用的概念,主要包括:(1)体现全文主旨的关键概念;(
7、2)体现作者创作意图或感情倾向的概念;(3)重要的指示代词;(4)蕴含深层含义的词语。理解重要概念的含义往往是指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特定意义、临时意义、修辞意义、引申意义等。从历年的高考考情来看,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是考查热点,考查频率极高,且多套试卷出现了“概念在文内,现象在文外”的考查形式,考查更为灵活。【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自然世界”是由纯粹的自然事实和事件所构成,在人的因素介入之前由“盲目的”自然力量所支配;在人的因素介入之后,自然世界事实上成了“人化的自然” ,在自然界中可以随处发现人类价值实践的痕迹。但是,人类主体性实践在这里所能达到的程度和范围同样受着自然规律
8、的制约。 “社会世界”是在“自然世界”基础上建构的整体,包括了各种各样的社会躯体、语言、规范、组织、机构、活动,等等。在这些要素中,是社会价值规范而不是其他那些社会事实或事件构成了社会世界的核心,社会价值规范在“社会世界”的形成中发挥了自然规律在“自然世界”的形成中所发挥的同样的作用。如果说“社会世界”是按照人的意志来运行的话,那么这个意志的实质不是一些人所说的“求真意志” “求权意志” “求爱意志”而是“求价意志” ,即追求“价值”的意志。其他的意志都是这种意志的具体表现形式。因此可以说, “价值”要素是“自然世界”和“社会世界”的分水岭。 “人文世界”是在“社会世界”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一个
9、世界。这个世界是由一系列对社会价值规范及其实践的总体反思和内心体验活动及其产品、组织、制度、符号等所构成。简而言之,是由社会“价值”以及对这种价值进行总体反思和体验而形成的“意义”所构成。但是,在人文世界里, “意义”取代“价值”成为新的核心要素。价值及价值实践在人文世界里只不过是主体用来进行总体反思和体验的材料。人文世界究其根源而言是一个人的“意义”的世界,而不是一个人的“价值世界”或人的“自然世界” ,具有强烈的历史性、个体性和主观性。 “人的问题”不能笼统地说成是人文世界的问题,因为“人的问题”既可能是一个有关人的事实性问题,也可能是一个有关人的价值性问题,而真正与人文世界相关的问题是人
10、生的意义性问题。(选自石中英著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 ,有删改)(1)下面对“自然世界”和“社会世界”的理解,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A “自然世界”在没有人类介入之前由纯粹盲目的自然力量支配,当出现人类实践痕迹之后,则受人4类价值规范制约,成为“人化的自然” 。B “自然世界”是“社会世界”得以建立的基础,因此,自然规律在“社会世界”形成中发挥的作用与它在“自然世界”形成中发挥的作用相同。C “自然世界”自身并无价值追求可言,而在“社会世界”中,社会价值规范则是社会世界的核心。D “求价意志”是“社会世界”的实质,求真意志、求权意志、求爱意志并非社会世界中的人类追求。【答案】 C(2)下列言行属于该
11、文所说“人文世界”范畴的一项是( )A李先生发现超市多收了他一元钱,便花十元钱打车回去理论。他说:“我就是要较这个真儿,值!”B朱峰同学当选学生会主席后,发表感言说:“感谢同学们给了我这个服务师生、施展才华的机会。我一定努力工作,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C漂亮姐姐一心想嫁个白马王子,她说:“我就是想找个配得上我的人。 ”D魏越放弃了大城市的高薪工作,到边远山区支教多年。他说:“在这里我才实现了真正的价值。 ”【答案】 D【解析】 文中说“人文世界” “是由社会价值以及对这种价值进行总体反思和体验而形成的意义所构成” “是一个人的意义自然世界 ”,A、B、C 三项中的言行均是个体追求“价值”的表现
12、,而 D 项,魏越放弃高薪工作到边远山区支教,实现了其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是一个人的“意义”的体现,属于“人文世界”范畴。热点题型二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例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和聚集,农村地貌变为城市景观,城市文化逐步覆盖农村,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向城市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农村传统的自然经济转化为城市社会化大生产。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村庄变成或融入城市而消失。5生活方式城市化了,但原汁原味富有个性的传统文化变淡甚至消失了。在城镇化进程中,随着自身居住条件的变化和邻里相识格局的变化,城镇化了的居民在节庆、婚丧嫁娶中的风俗也有了
13、改变。城镇化了的农民生活变得轻松了,也有了诸如城镇广场、文化馆等文化活动场所,大众文化开始兴起。但城镇大众文化的同质性使得人们对过去那种原汁原味的文化活动又萌生了难以释怀的留恋和需求,甚至有人觉得生活的滋味没有以前浓厚了,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怀旧甚至失落的心理。我国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更多地注重了人口的城镇化、景观的城镇化,在和着城镇化的步伐中对传统文化的修正、补充、更新还缺少作为,更多的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替代和抛弃,这就极易导致文化断层的发生。生产方式变化了,与大自然有关的文化因素消失了。传统的农事耕作、放牧与土地、牲畜、气象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长期的农牧活动中,每一个村落都会形成多姿多彩的农牧文
14、化,节气、天象在人们的生产活动中都是重要的因素,围绕着这些因素产生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不管现代技术多么先进,这些与大自然有灵性的原始沟通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是必不可少的,也决不能丢失,它是人类精神之源。如何让优秀的农村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使传统文化依然可以成为城镇化后人们的精神力量之源,是一个在城镇化进程中应分外注重的问题。熟人社会的特点在城镇化后淡化了,与熟人社会有关的交往模式和价值取向受到挑战。城镇化后的农民变成市民,原有的文化传统因为诸多因素的改变派不上用场,势必会试着改变从而适应新的环境,因而原先的讲求情谊、诚信、友善和相互帮助的传统礼俗会逐渐变淡。城镇化水平越高, “礼失而求诸野”的情况会
15、越多。文化传统中的那些优秀元素也就慢慢成为一部分人的集体记忆了。城镇化是我国的大政方针,诸多益处自然不用再一一赘述。但任何一项好的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都会不可避免地发生这样那样的问题,关键是如何认识并且警醒解决。城镇化对文化传承有利有弊,但就当前出现的问题来看,弊端显然明显。这就要求在城镇化的进程中,要注重在传统文化基础上的文化现代化,使城镇化后的农民在旧有文化环境发生改变的时候依然能得到文化的浸润,仍旧有传统和现代结合得很好的文化做精神支撑,使农村的优秀传统文化很好地和城镇融合,生发出更先进的文化来。(选自郭秀丽城镇化与文化传承 ,有删改)下列对原文画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在城镇
16、化进程中,随着农村人口的迁移、地貌的变化及生活方式、文化传统等诸多方面的转变,村庄会不断消失。B在过去长期的农牧活动中,每一个村落都会形成多姿多彩的农牧文化,但在城镇化进程中,随着农村传统文化的变淡,甚至消失,村庄也会不断消失。C在城镇化进程中,随着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等方面的城市化,村庄与城市的差距逐渐缩小,与城6市融为了一体。D在城镇化进程中,村庄的城镇化水平越高,其变成或融入城市也就越快,因而这些村庄消失得也就越来越快。【答案】 AC 项,对应原文第 2、3 自然段,第 2 自然段“城镇化了的农民生活变得轻松了,也有了诸如城镇广场、文化馆等文化活动场所,大众文化开始兴起”讲的是生活方式的城
17、市化,第 3 自然段“生产方式变化了,与大自然有关的文化因素消失了”讲的是生产方式的城市化,再回去对照画线句子,分析可知,是越来越多的村庄“将会”融入城市,不是村庄与城市“融为了一体” 。这里属未然变已然的错误。D 项,对应原文第 4 自然段,原文说“城镇化水平越高, 礼失而求诸野的情况会越多。文化传统中的那些优秀元素也就慢慢成为一部分人的集体记忆了” ,对照原文可知,这里指的是城镇化水平越高的村庄,其传统礼俗会逐渐变淡。原文并没有说“村庄的城镇化水平越高,其变成或融入城市也就越快,因而这些村庄消失得也就越来越快” 。这里属于无中生有。【提分秘籍】 一般论述类文章中的“重要句子” ,多数是能够
18、表达作者所持的观点或者是概括文章某一局部内容要点的句子,以及结构比较复杂而且能够表达作者写作意图的句子。理解句子的含意有三个层面:(1)理解句子的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一般说来,句子的字面意义理解起来并不困难,它不是高考的重点。(2)理解句子的句内意义。所谓“句内意义”是指句子的语境意义,即在一定的语境中句子的临时意义。这方面的理解,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3)理解句子的句外意义,即“言外之意” ,也就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所产生的意义。各种转义的修辞手法,如反语、双关、委婉等,表达的往往是句外意义,常常是考查的重点。【方法技巧】 7“三入手”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一、从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入手去理解看
19、选项中哪项是对里面关键词语的解释。如“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村庄变成或融入城市而消失”里面蕴含的意思就是“村庄会不断消失” 。二、要从位置入手去理解看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确定上下文对语句解释的区域。往往因为句子所在的位置不同,理解其含意需要搜索的信息点的位置也不同。所以答题时首先要观察句子的位置,然后锁定搜索信息的区间,确定基本的含意。句子的位置 信息搜索区间起始句 答题区间在其领起的内容收束句 相关信息宜从上下文考虑过渡句 相关信息要审视上下文关键句 要关注其相邻的上下句,联系文本中心三、要从修辞入手去理解对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应从修辞本身特点出发,如比喻的相似性、借代的相关性、比拟的形象性、反语
20、的讽刺性等。分析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含有比喻修辞的句子往往是考查的重点。【特别提醒】 “结构复杂难懂的长句” ,须要分析其结构来理解其含意:其实,复杂难懂主要是复杂在单句的修饰语和复句的关系上。因此,理解结构复杂难懂的长句要注意以下两点:(1)复杂单句:要分析单句内部的成分及其意义内涵,即首先要压缩句子主干,删繁就简,迅速把握语句主要意思;其次,要筛选分析修饰语所表达的信息,特别注意显示信息功能的词语,如指示代词、时间名词、方位名词、程度副词等修饰成分。(2)复句:要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提取意义内涵。从辨析句间关系入手,如条件关系(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并列关系、递进关系、假设关系、转折关系、因
21、果关系等,看本句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热点题型三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例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有人说到“经” ,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 ,而提起“中国经典” ,就转换成“儒家经典” ,这种观念有些偏狭。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也应包括其他经典,就像中国传统是“复数的”传统一样。8首先,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也应当包括道教经典。要知道, “三教合一”实在是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国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即使是古代中国的皇帝,不仅知道“王霸道杂之” ,也知道要“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 ,绝不只用一种武器。因此,回顾中
22、国文化传统时,仅仅关注儒家的思想和经典,恐怕是过于狭窄了。即便是儒家,也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有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有重视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应当说,在古代中国,关注政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别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共同构成中国复数的文化。其次,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史记 资治通鉴 ,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 ,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他们都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这在
23、学术史上叫“经典化” 。没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着经典的尺寸和样式量身定做的,只是因为它写得好,被引用得多,被人觉得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有的还被“钦定”为必读书,于是,就在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被仰视的经典。因此,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把它放回产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的,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思想、原则甚至知识,未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 ,倒是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 ,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阅读经典可以使人们了解从古至今“人类究竟面临哪些重大问题” ,但古代经典并不是不可以违逆的圣经,毕竟历史已经翻过了几千年。因此,对于古代经典,既不必因为它承负
24、着传统而视其为累赘包袱,也不必因为他象征着传统而视其为金科玉律,我的看法是:第一,经典在中国是和我们的文化传统紧紧相随的巨大影子,你以为扔开了它,其实在社会风俗、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里面,他总会“借尸还魂” ;第二,历史上的经典只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你不打开它,资源不会为你所用,而今天的社会现实和生活环境,是刺激经典知识是否以及如何再生和重建的背景,经典中的什么资源被重新发掘出来,很大程度取决于“背景”召唤什么样的“历史记忆” ;第三,经典在今天,是需要重新“解释”的,只有经过解释和引申,“旧经典”才能成为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世界中继续起作用的,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风格的“新经典” 。(选自葛兆光中
25、国经典十种序言 ,有删改)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古代中国的政治世界中,封建统治者并不仅仅使用一种思想工具实行统治,比如,用儒家思想治世,用佛教思想治心,用道教思想治身。B儒家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都关注社会伦理,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9C能成为被人们尊崇和仰视的经典的,往往是那些被广泛引用、被认为充满真理、被一再解释的优秀著作,其中有的还曾被“钦定”为必读书。D经典与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其思想内容总是会留存在社会风俗、人们的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中,如影随形,并不时地表现出来。【答案】 B【解析】 “新儒家只关
26、注政治秩序”于文无据。【提分秘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的重要能力,要求考生按照考题要求从文中找出需要的相关信息,然后对整合后的信息做出判断。所谓“文中的信息”是指文章传达出来的基本概念、最新知识,对重要概念及知识的解释和阐述,以及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筛选信息,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根据阅读目的取舍信息的思维活动,捕捉和选取有效的、符合阅读目的的重要的语句,体会有关语句的隐含信息,舍弃无关紧要的内容。整合信息,即把筛选出来的信息加以转换、归纳、综合、概括,进行一定的理性提升,以形成对抽象信息的认识,组合成符合题干要求的答案。此考点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不需要考
27、生亲自去筛选和整合,只需要对命题人做出的筛选和整合后的选项做出判断即可。【方法技巧】“三步走”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第一步:审题,明确筛选的标准。审题即审读题干,明确筛选整合的标准和要求。在此基础上阅读文本,可采取逐句快读的方法,边读边画出关键词句。第二步:扣题,细心查找信息。在第一步的基础上,采用以下两种方法查找信息:1投石探波法将题干或选项表明目标的关键词句作为“石子”投到文章这个“水面”上,以“石子”为圆心,由近及远,层层查找。一是找准信息区在上文、在下文、在上下文,在一句、在一层、在一段、在若干段落、在全文。二是找全信息点同一个角度的信息有一点或若干点。2借助标志语10第三步:对比、排除
28、确认答案。将选项的话题、说法及遣词用语与原文比照,看在语言文字上有无变化、如何变化,变化后的内涵外延等是否相同。对于有增加、减少或转移表达的部分,要仔细辨认。看选项是否设置了陷阱,形成了干扰。设置了陷阱的选项,就是与原文表达不同的选项,依据题干要求可以准确选择。【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很强,既个性突出,又广收兼蓄,所以有旺盛的生命力。中国文化是在特殊的地理条件下,半封闭的环境里,主要由以汉族为主的国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在长期交往中,通过迁徙、和亲、互市等方式,互摄互补彼此交融。中国历史上不仅有汉族建立的政权,也有少数民族建
29、立的大一统政权。历史上,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除通过“互市” “榷市”等进行物资交换外,还通过相互间的贡纳和回赐方式以满足双方的经济需要,马匹和其他畜产品成为农耕经济的重要补充,而粮食、丝绸、布匹和茶叶又为游牧民族所必需,这种经济上的交换不仅数量大,而且达到互相依赖的程度。工艺和技术、思想和文化方面的传播与交流源远流长。如后汉书载:“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空侯、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竞为之。 ”经魏晋南北朝,发展到唐代, “长安胡化盛极一时”(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洛阳也是“家家学胡乐”(王建凉州行)。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资治通鉴卷 198
30、)这种盛唐精神显示了唐人博大的气度。汉唐盛世从帝王到百姓对于胡人文化的兼收并蓄表明了中国文化从来就不是一种封闭的文化,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是农耕人和游牧人共同创造的。中国文化在古代长期领先于周边地区和国家,中国文化中的精髓,如汉字、儒家经典、典章制度、礼法制度以及农业手工业技艺等都曾久远地影响周边,东亚与东南亚许多国家都被纳入“汉字文化圈”或“汉文化圈”或“儒学文化圈”的范畴。这种文化上的“高势位”并不影响中国文化对外来优秀文化的吸收,但这种吸收不仅是有选择的而且是被改造为中国式的。来自南亚的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影响日广,魏晋隋唐以来,日渐中国化,与儒学和易学相交融的中国化的佛教如华严宗、天台
31、宗、禅宗更受中国士人的欢迎。到了宋代,儒佛道互摄互融,创建了新儒学、完全中国化的新佛学。这种对外来文化吸收和改造11能力的强盛,是中国文化生命力旺盛的生动体现。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丰裕的物产,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高度发达的文化科技, “天下之中”的传统观念使古代中国人缺少主动向海外学习的动力,如唐玄奘西行取经之类的事例实在很有限。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东西方的交流受重重阻隔,交而难流,流而难交,反而滋长了古代中国人盲目自大、自我陶醉、自我禁锢的思想,这在西方近代文明兴起之前,似乎并没有产生明显的不良后果,而在西方近代文明兴起之后,夜郎自大,孤芳自赏,进而闭关锁国,其危害日显,
32、成为文明大国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文化的特点将影响当今与未来,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今天,不论中国传统文化或西方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加以改造和消化吸收,定能有利于中华民族强国梦的顺利实现。(选自裘士京等编著中国文化史导论 ,安徽大学出版社,有删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历史上,汉族或少数民族都曾建立大一统政权,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通过迁徙、和亲、互市等方式,在经济等方面彼此交融。B工艺和技术、思想和文化方面的传播与交流源远流长,充分证明中国文化不是一种封闭的文化,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是农耕人和游牧人共同创造的。C东亚与东南亚许多国家都被纳入“汉文化圈”的
33、范畴,这是汉文化高势位的一种表现,但这不影响中国文化对外来优秀文化的有选择的吸收和改造。D古代中国人缺少主动向海外学习的动力,主要是受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丰裕的物产、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高度发达的文化科技等因素的影响。【答案】 BA 项,答题信息在原文第 2 自然段,原文表述为“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在长期交往中,通过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政权” ,对照原文可知此项表述正确。12C 项,答题信息在原文第 3 自然段,原文表述为“东亚与东南亚许多国家都被纳入被改造为中国式的” ,对照原文可知此项表述正确。D 项,答题信息在原文第 3 自然段,原文表述为“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事例实在很有限” ,对照原文可
34、知此项表述正确。热点题型四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例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虽然先前的研究已经表明,黑猩猩这种与人类基因最接近的亲缘动物会用姿势进行交流,但一直没有人详细研究清楚它们的每一种姿势究竟在“说”什么。最近,一项新研究破译出了野生黑猩猩用它们的身体和手所表达的姿势语言,首次为野生黑猩猩的肢体语言编写了“词典” ,也为人类语言起源的研究提供了线索。这一研究是由英国苏格兰圣安德鲁斯大学心理学与神经系统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完成的,成果发表在日前出版的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当代生物学上。他们破译了野生黑猩猩的 66 种姿势语言,发现这些姿势语言可以表达 19 种意思。该校的查德拜恩
35、教授表示:“我们的研究结果展示了一个非常丰富的信息系统,这是在大自然中观察到与人类语言最接近的体系。 ”他们发现,有些姿势仅有一种意思,有些则有多重意思;有些姿势可以单独使用,而有些则可以组合起来,用以更为复杂的交流。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无论是哪只黑猩猩使用这些姿势,它们所表达的意思都是一致的。比如,一点一点地把树叶撕咬成条的确是为了吸引异性,并且只表示这个意思,而用手背轻推其他黑猩猩的意思确实是说“来,让我过一下” 。但有些动作则表达不止一种意思,比如一只猩猩抓住另一只猩猩的时候,有时是表达“住手” ,有时是“爬到我身上” ,而有时则是“走开” 。黑猩猩并不是无意义地在使用这些语言,而是有很强
36、的目的性。拜恩教授说,黑猩猩的姿势语言如果没有获得指向对象的回应,那么它们还会重复做姿势,并根据情况变换姿势,有时还同时使用其他策略,直至达到它们的目的。并且在社会性的说服与协商,比如调解、平息争吵、打架和斡旋、谈判等中,为了相同的目的,它们灵活使用一些姿势的频率会更高。这项新研究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对野外黑猩猩的大量自然姿势语言进行成功的研究,确认了除人类之外,还有一种动物也会有目的地使用姿势语言,更在于这一研究结果能够为追溯人类语言的起源提供非常13有价值的参考。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进化生物学家苏珊舒尔茨博士认为,这项研究有效填补了我们在人类语言进化知识方面的空白。但这还远远不够,研究应该继续下
37、去,以便确定黑猩猩是否还有更多的姿势语言,以及姿势的细微差别是否有意义的不同。拜恩教授的同事凯瑟琳霍贝特博士说,他们还要继续下一阶段的进一步研究。她说:“现在,我们有了基本的黑猩猩姿势语言词典 ,我们能够开始处理其他有趣的问题了。比如,是不是一些姿势有与语境无关的非常通用的意思?而另一些姿势则因语境的不同有显著或细微的区别?不同动作之间的细微差别是否对意思也有影响?”此外,霍贝特博士还想知道,黑猩猩的手势是不是也有“方言” ,正如不同的黑猩猩社群会用不同的方式使用工具。(选自解读黑猩猩“词典” 探究语言的起源 ,有删改)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段概括介绍野生黑猩猩交流时所
38、使用的“语言”是有特定含意的,这些“语言”被英国的科研人员破译出来,并将研究成果发表在当代生物学上。B两段具体介绍黑猩猩的“语言”内容及特点,第段举例说明黑猩猩姿势语言的含意,第段说明黑猩猩使用姿势语言是为了达到交际的目的。C段是并列关系,说明对野外黑猩猩姿势语言研究的意义在于确认了除人类以外还有一种动物也会有目的地使用姿势语言。D第段总结全文,指出目前的研究还要继续下去,指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全文条理清晰,说明逐渐深入,全面介绍了对黑猩猩姿势语言研究的内容。【答案】 C原文第两段,先介绍了最近一项新研究,即首次为野生黑猩猩的肢体语言编写了“词典” ,接着介绍了这一研究是由英国苏格兰圣安德鲁斯大
39、学心理学与神经系统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完成的,成果发表在目前出版的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当代生物学上。他们破译了野生黑猩猩的 66 种姿势语言,发现这些姿势语言可以表达 19 种意思。故 A 项说法正确。原文第段举例说明了黑猩猩姿势语言的含意,无论是哪只黑猩猩使用这些姿势,它们所表达的意思都是一致的。第段说明了黑猩猩使用这些语言有很强的目的性。故 B 项说法正确。14原文第段引用霍贝特博士的话,表明他们还要继续下一阶段的进一步研究,并且还想知道黑猩猩的手势是不是也有“方言” 。从全文思路来看,开篇介绍对黑猩猩姿势语言研究的成果,主体部分展现研究的具体成果,结尾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条理清晰,说明逐渐深入
40、。故 D 项说法正确。【提分秘籍】“文章结构” ,是指文章材料的组织和安排的方法;“文章思路” ,就是按照一定的条理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简单地说,就是作者围绕着主题,先说什么,后说什么的内在逻辑层次。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是指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并在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分析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理清行文的思路。 “分析文章结构”与“把握文章思路”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面,文章的结构体现文章的思路,结构为表,思路为里,二者互相映照。高考命题者在设置考题时,常常将“分析文章结构”与“把握文章思路”结合起来。题干一般表述为“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等。热点题型五
41、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例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艺术实践证明,要塑造出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典型人物,就必须深刻揭示人物性格的内在矛盾性。如果不能把握和揭示人物灵魂深处的真实和社会历史的真实,不能把人物性格的内在矛盾性成功地揭示出来,就没有活生生的真实的人,就没有真正深刻的典型。巴金曾经指出:“为了应付新的需要,有人注意到了优点和缺点,于是在正面人物身上加入一些缺点,在动摇人物身上加入一些优点,总之使得每个人甚至反面人物都带有人情味 。但是作品里面的那些人仍然没有血色,不像真人。为什么呢?我想有一个原因是,除了优点和缺点以外,活人的身上还有别的东西。 ”人类复杂的内心图景,
42、不是用几笔鲜明的色彩可以描画清楚的,不是“优点” “缺点”这种具有确定范围的概念性语言可以概括的。事实上,人的性格世界有很大的模糊性特征,了解人物形象的模糊性,对作家塑造人物性格,将产生积极的影响。性格元素模糊性主要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构成性格整体的各种性格元素之间往往是不同向的,甚至是彼此矛盾对立的:一部分性格元素表现为肯定性方向,表现为善,表现为美,表现为真,表现为圣洁;另一部分性格元素表现为否定性方向,15表现为恶,表现为丑,表现为伪,表现为鄙俗。这种双向性,使一个人的性格表象变得纷纭复杂,使一个人有时像他自己,有时又不像他自己;有时忠于他自己,有时又背叛他自己。这就是说,构成性格整体的各
43、种元素往往不能按照同一确定的方向运动,而正是这种非同向发展的各种性格因素,才形成人物性格的模糊性。例如构成阿 Q 性格整体的元素是非常复杂的,而这些杂多的性格元素,又表现为双向性:质朴愚昧又狡黠圆滑,率真任性又正统卫道,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争强好胜又忍辱屈从这些元素在自身运动的过程中,互相碰撞,互相交叉,形成复杂的性格表象。性格元素模糊性的另一层意思,则是每一个性格元素内部都带有二重性,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否定中也包含着肯定。因此,性格元素自身的性质不可能完全确定,它在不同的情境中总是显示出不同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变化。例如,当一个人在追求真理时, “倔强”的性格元素就表现为肯定性质的“韧性” ,
44、而当真理不复存在时还要硬去碰撞, “倔强”元素就转化为否定性质的“固执” 。一个人的勇敢,在某种情况下可表现为见义勇为的善,在某种情况下则又可能表现为不义亦为的恶。李逵的勇猛有时表现为非常可爱的战斗精神,有时则表现为“排头砍去”的鲁莽。此外,性格元素的本质往往不是直接袒露的,它会被假象包裹着,从而显现出表里矛盾、似是而非的情状,使人们感到难以捉摸。狄德罗曾说:“说人是一种力量与软弱、光明与盲目、渺小与伟大的复合物,这并不是责难人,而是为人下定义。 ”因此,要写出鲜活的人物形象,确实值得写作者多下一番功夫!(节选自刘再复性格组合论 ,有删减)(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作
45、品中一个个活生生的真实的人物形象,其性格充满着内在的矛盾性,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B多向的性格构成,杂多的性格元素,相互影响,相互交叉,使人物性格表象纷纭复杂,不断变化。C性格元素模糊性对塑造人物形象有重要作用,要刻画鲜明的人物,离不开对人物性格模糊性的体察。D性格元素之间的非同向和每一个性格元素内部的二重性,是构成性格元素模糊性的两层主要意思。【答案】 C16(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所有的人,正像我一样,都是黑白相间的花斑马好坏相间,好好坏坏,亦好亦坏。 ”这句话道出了人的性格模糊性特征。B某作家说自己的写作经历过“把好人当坏人写,把坏人当好人写,把自己当罪人写”
46、三个阶段,这体现了他对人物性格模糊性的重视。C曹禺在雷雨中塑造的周朴园这一人物,既伪善霸道,又对侍萍怀有某种真挚的情感,具有很强的性格元素模糊性。D鲁迅在祝福中通过“我”的叙述,来展现祥林嫂性格元素的模糊性,而“我”自身性格元素的模糊性是缺失的。【答案】 D【提分秘籍】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指作者对论述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即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歌颂什么,批判什么,同情什么,憎恨什么,往往可以通过文章中作者遣词造句的方式表现出来。有的文章从总体上看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明确的,但具体到文中某一部分内容,如引用、转述多人观点时作者本人的观点态度就比较隐蔽。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的观点
47、态度是作者借助文章表现出来的,而不是阅读者自己的观点态度。论述类文章对该考点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1)辨析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观点态度;(2)分析概括作者对文中某一内容、某一具体事物的观点态度;(3)梳理作者在文中引用、转述的多人的观点;(4)分析比较引用的他人观点与作者的观点的异同。针对这一考点的试题,题干往往表述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等。选项往往是对文中观点态度的转述,考生要做的是判断这些转述与原文的观点是否吻合,是否符合题干要求。17【方法技巧】 1抓关键句通观全文,筛选出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感情和观点
48、态度的语句。主要抓“文眼” ,找关键句和中心句。抓住这些句子,就能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2分析中心作者写文章往往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文章内容,因而阅读时,把握文章的中心内容是理解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关键。一、 【2017 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8 题。材料一首都博物馆正在举办两个精品展,一个是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一个是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展览甫一开始,便引来热切关注,预约名额很快告罄。文物曾“乏人问津” ,只为少数专家学者所识,如今竟备受大众青睐。这反映了大众对文物价值的渴求,也提醒我们,要合理利用文物,充分发掘其文化内涵,让沉睡的古老文物“活”起来,发挥它们
49、在公众知史爱国、鉴物审美,以及技艺传承、文化养心等方面的作用。文物是人类触摸历史的“活化石” ,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故事的讲述者。一件件出土文物,一个个考古故事,足以让每个观展者沉浸在千年历史之中无论是拿着放大镜对着一枚玉器细细观察的老人,还是那些被罕见金饼“亮瞎眼”的年轻人。很难想象,三千多年前的工匠,如何将一块玉石切割成型,又琢磨成高 81 厘米、厚只有 03 厘米、憨态可掬的对尾鹦鹉。那一套套大气而不失华丽的西汉编钟,虽静默无声,却仿佛让我们听到了古老的宫商角徵羽那些走向博物馆的热切步伐,让我们看到了经济快速发展后现代人对“精品文化”消费的需求,更看到了现代人对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历史追问。精美的文物凝聚着工匠们的心血和智慧,不仅代表了当时高超的技艺水平,而且有助于现代技术发展。古代不少青铜器都是用失蜡法制造的。20 世纪初,德国人曾用失蜡法铸造工业用齿轮;1929 年,又对失蜡法进行改造,以硅酸乙酯为耐火涂料,用熔点达 1500的铬钨钴合金制成假牙。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