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利息问题教学反思(2009.2)上会中心小学 朱强英在教学利息一课中,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将收到的压岁钱存入银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比较成功的主要有以下几点:1、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新课标指出:“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在教学中,无论是课题的引入,还是在课堂的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选择都紧密联系着学生的实际,使学生认识到储蓄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课前还安排了学生实地调查,缩短了课本数学与生活中数学的距离,既丰富了学生的储蓄知识
2、,又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意识。2、创设生活情境,激发了学生参与动机。新课标指出“ 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的理解数学。”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了“ 为什么要把钱存进银行里? ”这一生活实际中的话题,为学生营造一种现实而有吸引力的学习背景,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积极回忆有关储蓄的知识,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人类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常常是整合着各种信息而综合显现的,而计算储蓄中的利息问题也是多变的,让学生通过交流、探索,得出正确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能够主动地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真正理解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3、展开生活画面,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新课标指出
3、: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利息” 这一章节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勇接触到的活生生的知识,学生在原有的生活中就有过相关的知识储备,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就可以从学生的实际出来,在课堂上充分让学生“ 做主 ”,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中理解数学的真实。在教学中我始终以“ 学生为本” ,强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归纳出利息的计算方法,增加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我还让学生在多种储蓄中进行比较选择,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了“ 使学生获得知识与形成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价值观的过程”,这个新课程理念。利息问题
4、教学反思(2009.2)上会中心小学 张秀良1、数学,因生活而真实,因真实而精彩。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数学课堂中,只有再现数学知识与自然科学、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才能扩大数学教学的信息量,才能使课堂充满个性与灵气,才能使数学教学更加有血有肉、富有生气!“教者有心,学者得益”。储蓄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现实问题,课前,学生通过调查走访等方式获得了大量的信息,又进行加工处理将其绘制成图表,教师从学生社会调查所收集的信息导入,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调查成果。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让他们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探索与研究的兴趣,提高了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2、本过程摒弃
5、了传统的教师讲解公式,学生对着公式反复计算的程式化训练模式,着力构建开放的教学模式,调动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当学生展示了搜集到的利率表后,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充分观察发现,让学生结合实际充分交流,使知识与生活达到有效的结合,真正地将数学教学变成了数学活动。比如让学生发现了有关利率的种类,存期和利率的关系,从中知道各种存款方式的优点。特别是利息公式的计算,能善待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课中教师不以讲解为主,而是先让学生尝试,引出其粗浅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然后教师以此为契机,有效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化弊为利,将错就错,对利息计算方法和实际运用进行点拨、探索、研究,突破了利息计算以月为单位的计
6、算易错点,让学生知其所以然,使学生理解内化了知识,解决了问题,形成了正确的知识链。其过程有声有色,变枯燥为有趣,化抽象为具体,静态知识动态化,这样既能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又能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而愉快的氛围,还给学生以生命化的课堂。3、教师及时补充有关利息税相关知识,了解利息税的由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一种公民意识,爱心教育,共创和谐社会。商品打折问题的教学反思(2009.2)上会中心小学 吴柏梅商品打折问题是新教材新增加的内容,这样做是为了更贴近生活,让学生能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因此,本课时教学时我遵循从生活中
7、来到生活中去的原则,初步引导学生去了解探究掌握折扣问题。一、再现现实情境,理解折扣问题。片段:师:春节期间,很多商场为了吸引和回馈顾客,纷纷打出了“打折销售”的旗号。瞧,这是某商场的促销标语。“女装柜全场八折销售”、“童鞋柜全场六五折销售”、“化妆品专柜全场八三折销售”。你能说说“八折”、“六五折”、“八三折”分别是什么意思吗?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生 1:八折就是 80%出售。 师:那到底谁是谁的 80%呢?生 1:就是现在衣服的价格是原来价格的 80%。师:说得非常精彩!那其他两个折扣谁来理解一下呢?生 2:六五折就是现价是原价的 65%。生 3:八三折就是现价是原价的 83%。师:大家说的
8、太好了。打折出售就是把商品减价,按原价的百分之几出售。现在老师说折扣,你们说出是按原价的多少出售。师:一件女士毛衫打六折出售。一双鞋子打三五折出售。一个书包打对折出售。学生抢答。回答时强调:现价按原价的百分之几出售。反思:对于商品打折问题,学生在现实购物中已经有所认识,但是具体的内涵还不是很清楚。于是我就设计了一个商场打折出售的现实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和理解打折。理解重点分为两部分,一是让学生知道打折就是商品减价;二是知道打折就是现价是原价的百分之几,并且能把折扣和百分之几对应起来。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再去探索例题的解题方法就水到渠成了。二、自主分析题意,探究折扣问题片段:出示例题 4:书
9、店所有商品一律打八折销售。小晴买了一本趣味数学用了 12 元。小洪买了一本成语故事用了 10 元 4 角。趣味数学原价多少元?学生独立读题分析后同桌交流各自的分析过程,教师巡视聆听。全班交流。师:谁来交流一下自己的分析过程呢?生 1:我是这样分析的:商品一律打八折销售就是现价按原价的 80%销售。原价是单位“1”,需要我们自己求,所以我就用方程解答。生 2:我也是这样分析的,不过我是用除法解答的。师:两位同学分析的很有道理,和同桌交流的时候也这样想的吗?(统计用方程解答和用除法解答的同学人数。发现差不多各占一半)师:不管是用除法还是用方程,解题的时都要注意什么?生 1:都要分析题目中的单位“1
10、”。生 2:都要找到解题的关键句。生 3:都要看到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师:那么现在你能总结一下,解决折扣问题的题目时,你的解题步骤是什么吗?学生同桌讨论后全班交流。教师适时归纳:1.找到折扣问题的关键句转化成一个数是另一数的百分之几。2.分析单位“1”的量,明确已知还是未知,确定方法。3.根据方法解答。4.检验。反思:这一过程全部由学生自主分析题意去探究解题方法的。教师只是充当了一个引领者,在合适的时机给予学生点拨和指引。而学生在第一环节的基础上已经具备了自主探究的能力,在教师放手之后,他们有了自己独立的探索空间和时间,能充分发挥出自己的自主能力,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做
11、到了“学生能做的事尽量让学生自己做”,又关注了学生解题技能的培养。最后又组织学生反思,在解决具体问题的基础上提升理性认识,拓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圆锥教学反思上会中心小学 吴柏梅圆锥这节课,其教学目标是:1)、认识圆锥,了解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2)、掌握圆锥高的测量方法;3)、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4)、通过例一例二使学生会应用圆锥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教学中,学生通过实际触摸,动手测量、探索推导等活动,前三个教学目标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顺利完成。在公式 V 锥=1/3sh=1/3r2h,应用这个环节,考虑到学生已经预习过例题,就把例二教学做了改动给出一圆锥形麦堆,底面直径是 20 分米,高是 14
12、分米,每立方米小麦重 0.375 千克,求这堆小麦重多少千克?让学生自主练习,本以为应用公式很快就能解决的一个问题,可学生算了好长时间还没有完成。原来我在改动数字时没有考虑到圆锥体积公式的 1/3 和 3.14 给出的直径和高与 1/3 都不能约分,使本应该巩固公式应用的目标辩词了复杂的小数计算,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课后习题没有处理完就匆匆结束了这节课。课后反思数学既活又严谨,看似一个简单数字的出示也要付出周密的策划。一节简单流畅的好课,并不是随手拈来的,只要用心的去思考,统筹安排,关注到每个细节才能得到。教学需要学习,教学更需要反思,在反思中进步,在反思中提高。纳税问题教学反思(2009.2)
13、上会中心小学 多少年来,在孩子们的心目中,在教师们的课堂里,数学一直与定理、法则、记忆、运算、冷峻、机械等联系在一起,难学难学、枯燥乏味一直成为障碍学生数学学习的绊脚石。事实上,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一味注重数学知识的传递、数学技能的训练,漠视数学本身所蕴涵的鲜活的文化背景,漠视浸润在数学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人类不断探索、不断发现的精神本质、力量以及数学与人类社会(包括自然的、历史的、人文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显然应看成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今天数学课的教学内容是“百分数的应用纳税”,按照教学计划这部分内容用一课时进行教学。这部分内容的算理、分析方法、解题思路和百分数一般应用题完全一
14、样,新授的重点是理解几个诸如:应纳税额、税率等几个学生较生疏的名词。上课了,学生在自学后总结纳税的意义。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国家用收来的税款发展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和国防等事业,以便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保卫国家安全。 “就比如我们的学校,就是有人纳税的结果。”一个孩子小声嘀咕。孩子的这句注解让我意识到应该把握住这个极佳的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机会。于是,我安排孩子们结合实际生活、眼中所见谈谈纳税的意义。孩子们七嘴八舌,解释得通俗易懂,恰如其分,如:国家投资建设高速公路加快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多建些大学让我们有更多的机会接受高等教育;我们学校建成了教学楼,添置了许多了设备。“好
15、,既然纳税有那么重要的意义,那么让我们在来学习纳税问题怎样计算。”我记挂着我的教学任务,担心流失的时间,急切地想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正轨”。“老师,我们要不要纳税?”有学生天真的问。“你都没有收入,纳什么税?”我为孩子的纯洁哑然失笑。“我们虽然不纳税,但是我们可以节约纳税人的钱呀!” “对呀,我们爱护公物,不在桌子上乱涂乱画。”“还有,还有,不攀折公路边的行道树。”“爱护小区内的健身设施。”,许多的孩子都急忙发表自己的见解。“原来国家建设、国家发展是和我们生活紧密相连的。” 众所周知,数学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数学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明确指出:数学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
16、何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践行并彰显数学的文化本性,让文化成为数学课堂的一种自然本色,我立足从过程与凝聚两个角度进行探索。“纳税”一课正是我所作的一次粗浅尝试。当然,“理想的课程”如何转化为“现实的课程”,这当中仍然有许多值得深切关注的话题。就拿本课教学而言,实施下来,应该说,学生对于“纳税”这一冰冷名词背后所蕴含的人文的、文化的特性的感受还是十分真切的,然而,作为问题的另一方面,对于基本的数学知识、数学技能的掌握,在教学后的反馈中也确实暴露出了一定的问题,尤其表现在部分学生对于税率、应纳税额等概念的理解不够到位,对于几个名词之间的关系的掌握不够透彻等。因而,今后我们在数学课堂演绎数学文化、数学精神等层面的同时,如何兼顾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如何使我们的课堂活中有实,实中见活,应该还是要做认真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