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中化学必修1 (专题一) 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嘉兴市秀州中学陈良锦 ,一、专题1内容体系及呈现方式,二、课标内容与教学要求,三、对本专题教学的几点想法,四、整合课程资源 改进教学方法,高中化学必修1 (专题一) 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化学1教材内容体系 (江苏教育出版社),专题一: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第二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 第三单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1、内容体系(及覆盖范围),一、专题1内容体系及呈现方式,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 物质的分类及其转化,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实验,基本计算,元素化学,有机化学,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化学反应
2、基本类型,氧化还原 反应,一些常见的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关系,有机物的概念,无机物和有机物之间的转化,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 -物质的量,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实验,基本计算,元素化学,有机化学,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根据物质的量的简单计算,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 - 物质的聚集状态,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实验,基本计算,元素化学,有机化学,不同聚集状态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晶体、气体摩尔体积,根据气体摩尔体积的简单计算,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 - 物质的分散系,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实验,基本计算,元素化学,有机化学,分散系、溶液、胶体、电解质、非电解质、电解
3、质的电离,第二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实验,基本计算,元素化学,有机化学,物质的分离及提纯、常见物质的检验、溶液的配制及分析、中和滴定法测定溶液浓度,第三单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实验,基本计算,元素化学,有机化学,原子结构模型、核素、同位素,2、内容(知识)体系呈现方式,以物质为中心呈现内容(知识),在呈现内容(知识)的过程中体现研究的基本方法,从宏观物质到物质的微观结构,以物质为中心呈现知识,特点一,对宏观物质的基本认识,1-1 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物质的不同种类 不同类型物质间的转化及规律(四种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反应的定量关系:物质的
4、量) 从聚集状态分类(1mol不同状态物质的体积、气体摩尔体积) 物质的分散系(胶体、电解质、电离方程式)。,化学研究的 基本方法,1-2 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物质的分离提纯(过滤、结晶、萃取、蒸馏、层析) 物质的检验 溶液的配制及分析 (物质的量浓度,配制,滴定分析),对物质微观结构的认识,物质组成分析,1-3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原子结构,元素性质与最外层电子关系,专题1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在呈现内容的过程中体现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特点二,苏教版化学1内容体系(知识结构),分类研究,对宏观物质的基本认识,1-1 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物质的不同种类 不同类型物质间的转化及规律(四种反
5、应,氧化还原反应;反应的定量关系:物质的量) 从聚集状态分类(1mol不同状态物质的体积、气体摩尔体积) 物质的分散系(胶体、电解质、电离方程式)。,化学研究的 基本方法,1-2 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物质的分离提纯(过滤、结晶、萃取、蒸馏、层析) 物质的检验 溶液的配制及分析 (物质的量浓度,配制,滴定分析),对物质微观结构的认识,物质组成分析,1-3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原子结构,元素性质与最外层电子关系,专题1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从宏观物质到物质的微观结构,特点三,对宏观物质的基本认识,1-1 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物质的不同种类 不同类型物质间的转化及规律(四种反应,氧化还原反应;
6、反应的定量关系:物质的量) 从聚集状态分类(1mol不同状态物质的体积、气体摩尔体积) 物质的分散系(胶体、电解质、电离方程式)。,化学研究的 基本方法,1-2 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物质的分离提纯(过滤、结晶、萃取、蒸馏、层析) 物质的检验 溶液的配制及分析 (物质的量浓度,配制,滴定分析),对物质微观结构的认识,物质组成分析,1-3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原子结构,元素性质与最外层电子关系,专题1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二、课标内容与教学要求,学科教学指导意见P.182-184,课时分配建议,三、对本专题教学的几点想法,1.把化学基础知识的教学与化学研究方法 的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着意化学学
7、科知识 体系的整体构建。,本专题主要(教)学习内容: 化学基本概念(技能) 化学研究基本方法,学科知识体系,专题1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核心知识,第一单元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核心知识: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氧化还原反应(化合价变化)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有关简单计。物质的聚集状态气体摩尔体积;有关简单计算。物质的分散系分散系、胶体;电解质、非电解质、电离方程式,第二单元 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核心知识提示: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过滤、蒸馏、萃取、层析常见物质的检验离子的特征反应(NH4+、Cl-、SO42-) 焰色反应(钠、钾) 溶液的配制及分析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概念、定量表示、配制操
8、作、滴定分析),第三单元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核心知识: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原子结构示意图 原子的构成质量数、核数,物质的分类(不同的角度、方法、层次,各类物质的代表物) 化学变化的类型(从物质组成和类别的角度、从化合价是否发生变化的角度) 对物质的研究(分类研究、实验研究、定量研究、模型研究),基本方法,把核心知识串联起来形成知识 链;与化学方法进行整合,构 建化学学科知识体系。,整个专题的教学要围绕“物质”为中心,从物质的分类、变化到物质的分离、提纯及检验再到物质内在结构的研究,从而使学生对“物质”的整体知识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并让他们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利于化学学科知识体系的整体构建。
9、,2、 严格控制深度、难度(到位而不越位),专题1知识内容的前后衔接,本专题是高中化学的起始,有些内容既是初中知识的延伸,又是后面教材的基础准备,后面教材中还会进一步学习。教学中要注意与初中化学的衔接,许多内容只要求学生达到“了”、“认识”、 “知道”的水平,不宜拔高和扩充。到位而不越位。 面向全体高中学生,目标指向学生学习最终达到的最低水平;一项学习目标的达成,不要求一步到位,倡导通过多次的学习,螺旋上升,逐步实现。,3.举例要适当、典型,不宜选用学生不太熟悉的反应实例。,4.合理运用教材中的各种栏目,教材中栏目的设置,蕴含着教与学的方法,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了解、借鉴教材倡导的教学基本方法
10、,选取素材创设学习情景、设计学习活动,考虑教学设计要点,有助于教师驾驭教学过程。,自主学习 主动探究 领悟概念 体念过程和乐趣,5、本专题的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从化学的角度 认识物质世界,了解化学研究 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对化学 学科的情感。,6、本专题的实验教学,活动与探究,观察与思考,从氯化钾和硝酸钾的混合物中提纯硝酸钾实验,课本只要求学生设计方案,相应的学生实验在实验化学模块中课题3安排,各校可根据本校实验条件,决定是否将该实验提前在本专题教学中进行。,P.17,学生物质分离(如蒸馏、萃取、分液等)的操作技能可在实验化学模块中再加以训练。,P.17-19,学科教学指导意见P.185的“实
11、验教学建议”,四、整合课程资源 改进教学方法,新教材为实现认知式学习向情境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转变提供了条件 新教材为实现这种转变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新教材在核心知识的呈现方式上表现出“活、宽”活形式活泼宽内容宽泛,教学案例:常见物质的检验,常见物质的检验教学简案 一、基本要求初步学会NH4+、Cl-、 SO42- 、 CO32- 、Na+、K+的检验方法,能用离子检验法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探究常见物质的组成。 二、发展要求物质检验的一般原则 三、学习流程(一)物理方法情境1:展示实物问题1:这些都是同学们熟悉的物质,你能判断它们分别是什么物质吗?活动1:看、溶。交流讨论:情境2:展示实物问题2
12、:现有失去标签的三瓶试剂(A、B、C)中,盛放的溶液也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物质,请同学们鉴别,并贴上标签。,(二)化学方法情境3:展示实物问题4:现有失去标签的五瓶化学试剂(1、2、3、4、5),已知它们是: NH4Cl、KCl、(NH4)2SO4、K2SO4、Na2CO3溶液,如何设计实验检验他们?活动3:设计方案 论证方案 实验探究 交流发言:现象:结论:归纳: NH4+、Cl-、 SO42- 、CO32-等离子的检验方案研讨:为什么检验Cl-、 SO42-分别要用HNO3、HCl酸化?总结归纳:化学方法检验物质的总体要求,问题5:KCl 和Na2CO3中K+、Na+如何检验?活动4:阅读教材P21信息提示、实验探究。情境4:展示实物问题5:谁是毛线?如何鉴别?活动5:在酒精灯上灼烧。启发延伸:现代化学分析测试中运用元素分析仪、红外光谱仪等。 小结:,谢 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