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 科学心理学诞生于【B 】 。A1864 年B1879 年 C1903年 D1920年2. 【A】 是学生学习或认知活动的动力。A.学习动机B.学习兴趣C.学习过程D.学习策略3. 【A】 是学生学习或认知活动的动力。A.学习动机B.学习兴趣C.学习过程D.学习策略4. 刚能觉察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异量的能力叫做【D】 。A绝对感觉阈限B绝对感受性C差别感觉阈限D差别感受性5. 记忆包括三个基本过程,它们是【B】 、保持和再认。A.编码B.识
2、记C.遗忘D.回忆6. 幼儿的思维活动往往是在实际操作中,借助触摸、摆弄物体而产生和进行的。这种思维方式是【D】 。A经验思维B具体形象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D直观动作思维7. 【B】 是指潜藏在意识层面之下的感情、欲望、恐惧等复杂经验。A前意识B.潜意识C.下意识D.焦点意识8. 依据需要的起源可将其划分为【B】与社会性需要。A.生理性需要B.生物性需要C.心理上需要D.情感上需要9. 美国心理学 家【A 】在二十余年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于1967年创立了智力三维结构模型理论。A吉尔福德 B斯皮尔曼 C桑代克 D斯腾伯格10. 按人际关系形成的基础,人际关系可分为血缘型、地缘型和【D】 。A.进取
3、型B.内涵型C.分离型D.业缘型page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两项或两项以上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人格特征是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集中反映了人心理活动的独特性,包括【ABE】 。A兴趣B能力C气质D性格E理想2.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具有【ACDE】 。A.连续性B.独立性C.阶段性D.稳定性E.可变性3. 奥苏伯尔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将学习分为【AB 】 。A.意义学习B.机械学习C.接受学习D.发现学习E.知识学习4. 知觉的特性有【ABDE 】 。A.知
4、觉的选择性B.知觉的整体性C.知觉的复杂性D.知觉的理解性E.知觉的恒常性5. 表象的特征【BDE 】 。A.理解性B.形象性C.恒常性D.概括性E.可操作性6. 根据思维的凭借物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可以把思维分为【ACE】 。A直观动作思维B发散思维C具体形象思维D聚合思维E抽象逻辑思维7. 意识的水平有【ABDE 】 。A.焦点意识B.下意识C.无意识D.潜意识E.前意识8. 动机作为活动的一种动力,具有【ABC】功能。A激活B指向C调节与维持D稳定E满足9. 一般能力包括【ABCDE 】等。A观察力B记忆力C思维力D注意力E想象力10. 根据社会个体人际反应的外部表现,人际关系可分为【BC
5、D】 。A.包容的需求B. 外露型C.内涵型D.伪装者E.情感的需求page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 分。把答案填写在题中横线上。1. 心理学的历史大致分为两个时期:_和科学心理学的创建和发展时期。2. 人的身体包括八大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运动系统、_、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3. 技能形成的前提_。4. 根据刺激是否来源于有机体还是外部,可分为外部感觉和_。5. _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巩固过程,它是记忆过程的第二个基本环节。6. _是人脑对现实的对象和现象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的反应,思维的最基本的单位。7. 梦是人在睡眠状态下发生的一
6、种_的极端形式。8. _是激发、维持和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心理倾向或内在动力。9. _是指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10. 根据社会个体人际反应的外部表形,人际关系可划分为外露性、_和伪装型。填空题答案1.哲学心理学时期2.循环系统3.前道德阶段4.内部感觉5.保持6.概念7.无意想象8.动机9.液体能力10.内涵型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5 分,共20分。1. 简述动作技能的形成。动作技能的形成分为四个阶段:一是认知定向阶段。所谓的认知定向是指学习者对所学技能有初步认识,了解系列动作的方式,在头脑中形成动作映像,学习者可根据这种动
7、作映像练习动作。二是掌握局部动作阶段。动作技能的形成必须首先掌握构成技能的各个局部动作。三是初步掌握完整动作阶段。在前一段掌握局部动作的基础上,逐步将局部动作组成一个完整的动作系统。四是动作协调完善化阶段。这是动作技能形成的最后阶段,一连串的动作系列已经联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已巩固下来,各个动作相互协调。2. 简述知觉及其特性。答: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的反映。(1)知觉的选择性。人所处的周围环境复杂多样,不可能对众多事物进行感知,总是有选择地把某一事物作为知觉对象,把其他对象则作为知觉对象的背景,这种现象叫知觉的选择性。(2)知觉的整体性。人在知觉客观对象时,总是把它作为
8、一个整体来反映,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3)知觉的理解性。在知觉的过程中,人总是用过去所获得的有关知识和经验,对感知事物进行理解和领会,这种特性就是知觉的理解性。(4)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常见的知觉恒常性有亮度恒常性、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等。3画图并解释艾宾浩斯曲线。艾宾浩斯,经过对自己的测试,得到了一些数据,描绘出了一条曲线,这就是非常有名的揭示遗忘规律的曲线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图中竖轴表示学习中记住的知识数量,横轴表示时间(天数) ,曲线表示记忆量变化的规律。这条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不是均
9、衡的,而是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到了一定时间的时候,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遵循“先快后慢”的原则。4. 简述思维及基本过程。答: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思维具有概括性和间接性的特点,思维概括性是指思维通过抽取同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和事务间的必然联系来反映事物思维的间接性是指思维能对感官所不能直接把握的或不在眼前的事物,借助于某些媒介与头脑加工来反映,而感知觉只能反映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思维是高级的心理活动形式。人脑对信息的处理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过程,这些是思维最基本的过程一 分析与综合分析与综合是思维过程的基本
10、环节,一切思维活动,从简单到复杂,从概念形成倒创造性思维,都离不开头脑的分析与综合。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方面或个别特征的思维过程。综合是在头脑里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方面、各种特征结合起来进行考虑的思维过程。二 比较比较就是在头脑中把事物加以对比,确定他们的相同点、不同点及其关系的过程。三 抽象与概括抽象是把事物的共有特征、本质属性都抽取出来,并对与其不同的、不能反映其本质内容的舍弃。概括是将抽象出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综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的过程。page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 分。1论述心理学对教师职业的意义。答:(1)教育活动要遵循受
11、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活动的基本规律一个是社会发展规律,一个是个体身心发展规律。教育活动首先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教育最终要促进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又有其自身的规律,即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认识和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规律,也是教育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所在。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和不均衡性等特征,这些特征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在教育活动中,适应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就会使教育工作取得最大的效果。(2)教师工作要有心理学指导。教师的工作就是教书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教师通过讲授,使学生发展自身的各种能力,塑造出完美的人格。这就要求教师要了
12、解、掌握和运用学生学习的规律和人格形成的规律。教师只有掌握了学生学习的本质规律,不同学习的类型划分,学习的过程阶段特点等心理学理论,才能顺利地实施教学活动,实现其教学目的。教师也只有掌握了学生的人格结构及其特征表现,才能针对学生的人格差异,因材施教,依据品德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3)掌握和运用心理学理论是教师专业化的主要指标。教师专业化要求教师要具有教师职业所必需职业素养。教育理论知识是教师职业素养的主要条件,而心理学理论则是教育理论知识的重要组成。因此,掌握和运用心理学理论的水平就成为检验教师专业化程度的主要指标。2. 论述言语、语言和思维。答: 语言是以语音或文字为物质外壳,以词
13、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的符号系统。言语是人们运用语言交际的过程。思维是人闹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应。语言和言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语言是工具,言语则是对这种工具的运用。语言是社会现象,语言的语音系统、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是从全体社会成员的言语交际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因而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是语言学研究的对象;言语则是心理现象,具有个性化和多变性,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语言和言语又是密切联系的。言语要借助语言才能实现,离开了语言人们之间的交际只能通过表情、动作,而这种方式的交际所能交流的内容是非常有限的,远不能满足社会生活的需要。所以,言语离不开语言,只有借助语言才能实现人们之间的思想交流。语言
14、是人们相互交际的社会生活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语言也只有发挥它的交际工具的功能才存在价值,才是活的语言,离开了人们的交际活动,语言就变成了死的语言,它将被社会淘汰。所以,语言也离不开言语。人的思维与言语有着密切的关系。思维与言语是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的。首先,思维活动是以感性材料为基础,借助言语实现的。其次,言语也离不开思维。因为构成言语的词汇和语法规则是思维的结果,而词义正是概括的思维活概念。言语和词的意义也正是靠思维的日益充实和丰富而不断地深化和发展的。思维与言语是有区别的。首先,它们的本质属性不同。言语是人们思维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是物质的,以声、行的物质形式存在。思维是人脑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
15、及其变化规律的心理过程,它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形式,是概念的,以意识的形式存在。其次,它们与客观事物的关系不同。思维与客观事物之间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其间有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但并不完全等同,人们可以用同一概念表达。再次,从构成要素来看,言语中个词与思维中概念相关,但不完全等同。六、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 分。请分析案例原因,提出解决方案,并做总结。1. 基本情况:吴某,男,17岁,高二,智商正常。 他为人豪爽,也很有组织能力,在同学中很有人缘。担任班长。什么都好,就是有吸烟的毛病。小时候看到父亲吸烟,他也模仿父亲的样子偷偷吸烟,于是就有了点瘾。母亲发现后也没当一回
16、事,只是说:“你还小,以后别抽了!” 一天晚上,他上同学家玩,喝了点酒后,特别想抽烟。可是身边没有烟,也没钱买。于是,两人决定出去“借” 点钱买烟。他们在街上到处溜达,寻找“借”钱的目标,最后锁定在路边绿化带的僻静处谈恋爱的一对青年男女。何鑫上去揪住男青年的衣领说:“哥们儿,借点钱花。 ”二话没说,上去就翻他衣兜。女青年被吓得说不出话,男青年一边反抗一边嚷:“没钱!放开我!”双方扭打起来。何吴某害怕招来警察,急得直冒汗,突然发现路边有一根铁钎子,他顾不得多想,抄起来就扎向男青年的胸部,男青年当场栽倒在地。被送到医院后,虽经全力抢救,终因失血过多死亡。面对法官时,二人一脸茫然,想不明白为什么只是
17、想弄点钱买盒烟,怎么会变成这样。答:(一)原因分析 (3分)(1)强大的好奇心理。青少年学生具强烈的好奇心,对新事物和行为都有很大诱惑力。对吸烟的行为也是如此,他们有想试试看的心情,看到成年人叼着香烟,火光一闪闪的吐出白烟的姿态,觉得好不自在,以为吸烟可能有着无穷的乐趣。所以想亲自品尝一下这吞云吐雾的滋味。(2)交往心理。在社会风气影响下,为了联络感情,相互敬烟成为习惯,学生认为烟可使人产生亲近感。(3)对偶像的模仿心理。不少青少年学生有对偶像的崇拜心理。如对家长、老师、名人、名星等,对他们的言行举止都进行模仿,尤其是对偶像吸烟时的姿势等,认为这样可以与偶像的距离近了,而且使自己也趋于“ 成熟
18、 ”的感觉。于是学生学到了吸烟。(4)虚荣心的驱使。青少年学生虚荣心强,当看到别的同学吸烟,自己也想和其他同学一样吸烟。(5)对“压力”、 挫折的反抗心理和逃避心理“压力” 一般来自教师与家长。青少年学生一方面思想单纯,充满幻想,有较强的进取心和自尊心,一方面又显示出幼稚,缺乏判断力和自制力.(6)试越“雷池”的猎奇心理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许多新事物和新行为对他们都有很大的诱惑力。这虽然是学习新知识的强大推动力量,但由于他们对所接触到的一切事物都想试探一番,追索一下,因此看到成年人口叼香烟,时而萤火闪闪,时而云雾腾腾,好不自在,便以为里面定有无穷妙趣,于是便急欲试越禁烟的“雷池” ,要亲自品
19、尝一下这吞云吐雾的滋味。(7)愈禁愈吸的逆反心理。学生的逆反心理时常表现得尤为突出,在宣传机器大肆宣传吸烟的危害,大力提倡戒烟时,在家长、老师严禁学生吸烟,置“烟” 于万恶之源时,恰恰刺激了这些学生的逆反心理,他们偏要体会一下置身“毒雾” 的感觉,无意中形成了愈禁愈吸的结果。(8)对烟的错误认识心理抽烟能提神、消除疲劳,有助于脑力劳动,因而在学习紧张时或思考难题时借助吸烟提高学习效案。(9)家长没有进行严令制止,致使他逐渐吸烟成瘾。当烟瘾来时,因为没有经济来源,就走上了抢劫的道路,最后因故意伤害(致死)罪被判无期(二)解决方案(4分)(1)教师、家长要起表率作用。只有自己不吸烟,才能理直气壮地
20、教育学生不吸烟,才能理直气壮地纠已染恶习的学生。此外,教师和家长要多讲一些名人(如列宁、李大钊等人) 戒烟的故事,为学生树立戒烟的榜样,恰当利用他们对名人的崇拜心理,达到教育学生禁烟的目的。(2)努力减轻学生的压力。遇事要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批评学生时要讲清道理,不对学生提出超越实施能力的过高要求,随时发现并消除学生可能产生的对学习、生活的消极情绪,使之在无忧无虑的环境中搞好学习。 ww.Ka 8.C(3)提高学生对于挫折的承受力。给学生讲明在生活、学习中受到挫折是任何人都可能遇到的问题,意志坚强者会愈挫愈奋,会把它看作一次考验的机会,会查找原因,接受教训,努力自强,以便下次取得成功。只有
21、意志薄弱者才会在挫折面前一服不振,才会借吸烟来麻醉自己,欺骗自己。学生的自尊心会使他们选择强者的道路的。(4)教育学生注重同伴的选择。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随蜜蜂飞者采蜜,与苍蝇聚者逐臭。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全在同伴的脸上写着。青少年学生,正如含苞欲放的花朵,何苦要选一伙烟民做朋友,早早地摧残自己呢?道理说清了,学生选择了积极向上的不吸烟的同学为友,自然也就不吸烟了。(5)提高学习兴趣,丰富课余生活。经常搞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如知识竞赛、书法比赛、开演唱会、对对联、猜谜语等,用以增强学生竞争意识,增加其生活乐趣,把他们强烈的争胜心、好奇心引导到对各种有益的活动比赛和各种科学知识的学习上去。如
22、若这样,学生就不会再借吸烟来满足自己的猎奇心了。(6)要广泛持久地做好吸烟危害健康的宣传工作,特别要充分说明吸烟对青少年智力和心肺功能的影响,使学生切实认识到吸烟是一种害人害己的行为,以便他们自觉抵制吸烟。对已经吸烟并有相当吸烟“历史”的学生要经常组织他们参加有关烟草问题沙龙讨论会。收看烟草对生态环境、青春期发育影响的电影、录相、图片,参观医学院解剖人体标本。(7)应该及时对那些不吸烟者给予表扬。对那部分虽未完全戒烟、而已取得阶段性“成绩”的学生,向他们道一声真诚而热情的鼓励词,这样比吃任何灵丹妙药都更为有效。(8)含维生素 C 后可产生对烟草气味恶心的感觉,戒烟效果较好,易被学生接受。休闲时
23、分送给他们口香糖咀嚼,以分散来自空间飘来烟味的诱惑。此外,体育活动也是戒烟最好办法之(三)小结四种干预模式:健康教育:强调吸烟有害健康。社会影响:识别不良的社会因素,提高抵制能力;生活干预:交给生活技巧沟通及社交技能,提高认识和辨别力。认识发展干预:改变对吸烟的看法,合理解释,正确疏导。2.基本情况:英国青少年中酗酒成瘾的人数过去两年内近乎翻番,其中年龄最小者仅9岁。青少年酗酒呈现低龄化趋势。英国每日邮报15日援引一家权威机构的统计数字报道,2007年至 2008年大约有3727名青少年接受戒酒治疗,远高于2006 年至2007 年的 2961人,而2005年至2006年时这一数字仅为 190
24、2人。接受戒酒治疗的青少年中,有7人年仅9 岁。 英国全国药物滥用治疗机构说,需接受戒除酒瘾治疗的青少年人数近乎翻番,增长速度等同于需戒吸食大麻瘾的人数。 英国2007 年至2008年18岁以下人群中,需接受毒品和酒精成瘾治疗的总人数为2.39万人,而两年前的这一数字仅为1.7万人。答:(一)原因分析 (3 分)(1)在生物因素上,酒精是致瘾源,酗酒者有很强的酒精代谢酶系统,酗酒有遗传倾向,同卵双生酗酒高于一般人群,父母一方酗酒,子女酗酒的比例高,嗜酒者子女的酒精中毒发生率高出对照组的 45 倍,家族倾向的酒精中毒者发生年龄较早,多在 20 岁左右,中毒严重,需要治疗。有人猜测,可能是因为机体
25、先天缺乏某种必要的代谢物质,以酒精来弥补;也可能是某种物质过多,以某种方式促进了饮酒。种族的因素也有影响,比如东方人体内缺少醒脱氢酶,对酒精比较敏感,因此饮酒相对少,如果染上酒癖更容易中毒。生物因素的猜测尚缺乏实验研究证实。(2)在心理因素上,饮酒者常常是为了解除苦闷、紧张、焦虑和抑郁等不良情绪而开始饮酒,酒精很快使人感觉不到紧张和恐惧。饮酒行为是重要的“社会润滑剂“,可增加个人的勇气与行为能力。社会适应不良的人会给自己开酒精处方。有人认为,酒精滥用和抑郁症是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关系,滥用酒精是一种持续发展的精神病,酒精中毒是性格缺陷或环境适应不良的结果。嗜酒人格特征有:被动、依赖、自我中心、反
26、社会行为、易生闷气、缺乏自尊、对人疏远等。青少年嗜酒的心理原因还有模仿、从众、抗拒父母、表现独立性等,用过量饮酒来毁灭自己,惩罚父母,或表达自己长大成人的愿望。(3)在社会因素上,不同的时代、地区、民俗和社会文化影响到人们的饮酒行为。饮酒成瘾有重要的社会文化和宗教根源,它是一个古老而又严重的世界性问题。古代人饮酒,除了药用或宗教活动外,主要是娱乐和消遣;中世纪阿拉伯人将酒精蒸馆法传入欧洲,酒精被欧洲人认为是长生不老药,是治疗百病的万灵丹,称之“威士忌 ”,意为“生命之泉“,借饮酒消遣作乐,在酒店进行社交娱乐活动。现代社会饮酒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节日喜庆、婚嫁宴请、商务洽谈都免不了饮酒,
27、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饮酒行为不断强化,酒精的流行越来越少年龄和性别界限,在社会病理和个体精神病理的影响下,饮酒者极易发展成为酒滥用和酒依赖。(二)解决方案(4 分)(1)认知疗法:通过影视、广播、图片、实物、讨论等多种传媒方式,让嗜酒者端正对酒的态度,正确认识舶酒的危害,从思想上坚持纠正饮酒的成瘾行为。社会上舆论干预和强制的行政手段,对戒酒有绝对的效果,但应提倡主动戒酒。(2)渐渐减量法:要有计划地戒酒,切忌一次戒掉,以免出现成瘾症状。(3)借助药物:由于饮酒是一种成瘾行为,需要相当努力才能把这种习惯的不良行为改正过来。有时候借助药物的帮助也是必要的,这样能够提高戒酒成功率。(4)反恶疗法:这
28、是一种行为矫正方法。其目的是在饮酒时不但得不到欣快感觉,相反产生令人痛苦的体验,形成负性条件反射。常用药物配合。(5)辅助方法:为了达到纠正不良习惯的目的,常常结合生物反馈、系统脱敏等辅助方法,以获得满意效果,不过这需要心理医生的指导和帮助。(6)家庭治疗:舶酒往往给家庭带来不幸,但对其进行制约的最好环境也是家庭。因此,家庭成员应帮助患者,让其了解酒精中毒的危害,及树立起戒酒的决心和信心,并与患者签好协约,定时限量给予酒喝,循序渐进地戒除酒瘾。同时创造良好的家庭气氛,用亲情温情去解除患者的心理症结,使之感受到家庭的温暖。(7)集体疗法:患者成立各种戒酒协会,进行自我教育及互相约束与帮助,达到戒酒目的。为了彻底戒掉饮酒习惯,最重要的是主观认识,只有认识明确才有坚定信念,方可纠正习惯性饮酒行为。(三)小结酗酒也会成瘾。由于酗酒者众多人们在观念上还难以接受它是一种吸毒行为。酒精对人脑组织的亲合力大,依次抑制大脑皮层、脊髓、延脑,导致神经、精神症状,提高痛阂。对于青少年的生活多予以担心和关注,让他们远离不良的生活方式是家长和教师所必须要注意的。